大浪灣之戰:在夾縫中求生的近代香港海盜

冷炮歷史 發佈 2024-01-26T09:23:35.223877+00:00

公元19世紀中期,香港就是地區內最大的海盜集散中心。一方面是南方的英國人尚未站穩腳跟,另一方面又有北方的清朝統治遭遇勢力衰微,從而讓小小的港灣近乎成為真空地帶。於是,本土的香港海盜和外來的西方海軍間頻繁發生衝突,例如1854年的大浪灣之戰就是其中典型。


公元19世紀中期,香港就是地區內最大的海盜集散中心。一方面是南方的英國人尚未站穩腳跟,另一方面又有北方的清朝統治遭遇勢力衰微,從而讓小小的港灣近乎成為真空地帶。


於是,本土的香港海盜和外來的西方海軍間頻繁發生衝突,例如1854年的大浪灣之戰就是其中典型。


1841年 英國人繪製的香港本島地圖


早在1842年,清朝因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而被迫將港島割讓給英國,充當對方船隻往返新加坡和上海間的補給中轉站。但隔著維多利亞灣的原保安縣地界依然由自己掌控,包括後來才出讓的九龍半島,以及大批到後來才被一併算入新界的區域。清軍在這裡維持著最基本存在,並偶爾同西方人一起聯手壓制地方海盜勢力發展。


五口通商的確立 對清朝的內部經濟造成很大衝擊


奈何情況的發展已不受決策層掌控,由五口通商導致的經濟格局變遷很快就顯現出來。譬如價格低廉的海運地位攀升,直接給原先的省際交易造成毀滅性衝擊。接著又是早期工業品與國際資本蜂擁而至,進一步摧殘弱不禁風的傳統小農經濟。最終釀成1851年的金田起義,以及迅速向周遭蔓延的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的擴散 讓清軍只能將兵力抽調會內陸


受此影響,朝廷不得不將軍事重心調整回內陸,不斷抽調沿海駐軍增援前線。結果自然是廣東地區的防禦空虛,以及海盜勢力的周期性回潮。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大批外國商船得以在珠三角與長三角間自由航行,將原本只屬於地方幫派的轉運生意截留。故而滋生出不少無所事事的待業人口,只能靠海盜行為勉強營生。哪怕清軍素有招募本土水勇的優良傳統,卻急於將他們不斷派往江南參戰,無力再如過去那般起到穩固作用。


大量香港海盜就在新界地區紮根發展


另一方面,剛剛經營港島不久的英國人,正在準備同法國一起投身克里米亞戰爭。這讓皇家海軍把大量艦船留在歐洲待命,進而稀釋掉使其他次要水域的巡航力度。西側的澳門葡萄牙人則將大批武裝商船投入北上的寧波航線,同樣很難集中兵力去平息隱患。至於有心進軍亞洲市場的美國人,才剛剛將佩里的海船開到日本。這就進一步為海盜群體的復甦創造出優渥條件,甚至到近在咫尺的村落建立基地,方便對任何往來於外洋與內河間的船隻進行襲擾。


香港海盜的迅猛發展 對珠江口的航運構成威脅


到了1854年,愈發頻繁的劫掠事件終於讓香港方面忍無可忍。首先是英美兩國計劃共同出兵,進剿位於今日西貢區的大浪灣海盜,卻又擔心自己的大船會在淺水區內面臨擱淺風險。於是聯繫澳門的葡萄牙總督,希望對方能派適合在本地航行的老閘船來助戰。後者手頭的若昂號護衛艦同樣苦於吃水太深,索性派體量不足200噸的亞馬遜號充當火力平台,配合盟友們的陸戰隊共同出擊。


在珠江口巡航的若昂號護衛艦與亞馬遜號老閘船


當年1月11日,總計數百人的英美葡聯軍抵達大浪灣,立刻發現有大批香港海盜雲集的據點。除成堆停靠在岸邊的船隻外,另有4個建造有柵欄的設防村莊。彼此間相互配合,形成簡陋卻不簡單的前後兩道防線。由於天色漸暗,幾位指揮官決定在夜裡只封鎖港灣出口,等天亮再重拳出擊。岸上的海盜也絲毫沒察覺出威脅臨近,僅僅嘗試從船上開炮驅逐對方。直至意識到並不能命中遠處目標,才在什麼都不做的情況下乾等到第二天上午。


位於今日香港西貢區的 大浪灣


1月12日早上9點,聯軍正式向大浪灣的海盜據點發起強攻。英美兩軍的大船開始在遠距離發炮轟擊對方村莊,稍後又派陸戰隊員分乘5艘皮划艇向沖向灘頭。體型嬌小的亞馬遜號負責為她們護航、開道,直接以平射火力對付日漸靠近的沿岸目標。儘管其外表看似與普通的中國式帆船別無二致,卻具備西洋力學結構,又用柚木等堅固材料製造。所以能很好的承受大量輕型火器射擊,順便用側舷的銅炮清理正面。很快就擊潰了據船而守的海盜,又將後方的柵欄一併打穿。接著移動到邊上,以相同流程打開第二道缺口。


珠江口海盜所慣用的小型槳帆船


經過整整一小時作業,大浪灣的海盜據點已是千瘡百孔。由英國人和美國人為主陸部隊也利用該缺口上岸,跟著潰散海盜衝擊設防村莊。來自若昂號的27名水兵和水手也通過亞馬遜號踏上西貢,加入對海盜據點的圍攻獵殺。當時的歐美各國海軍,普遍有在船上編練由士兵與普通海員混編組成的陸戰連。這些小分隊通常只相當於普通陸軍連隊的1./2,卻都是接收過射擊、炮擊、航海和冷兵格鬥的多面手。所以在殖民地級別的治安戰中非常好用,絲毫不擔心與任何正規或非正規武裝交手。


由水兵和海員混編而成的葡萄牙陸戰隊


於是,原有近千人的海盜紛紛丟下武器,向著背後的山區奔逃。他們在原地留下了至少60艘大小船隻、24門火炮,以及4座賴以為生的村莊,全都被完全不覬覦的歐美士兵縱火焚燒。至少在短期內,他們將不再有能力威脅周遭水域的航路安全。


大浪灣背後的山區 是海盜們最後的棲身之所


其中的相當部分,會在後來爆發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加入清軍,繼續同可惡的洋人廝鬥一番。直至包括西貢在內的整個新界地區被租借給英國管轄,才逐漸放棄原有的海盜式生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