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解放後,四野所屬部隊都去了哪裡?各兵團各軍結局之大盤點

度度狼gg 發佈 2024-01-26T16:28:53.417040+00:00

引子:前幾日春暖花開的時候,曾去河北保定踏青,白天遊歷了保定軍校紀念館,華燈初上,微醺的我們路過了原38軍的軍部大門,這便是當年的「萬歲軍」司令部駐地了,作為軍迷不免要駐足,然後目視良久,再然後差點把哨兵吸引出來,再再然後匆匆逃離,這可是真事兒!

引子:前幾日春暖花開的時候,曾去河北保定踏青,白天遊歷了保定軍校紀念館,華燈初上,微醺的我們路過了原38軍的軍部大門,這便是當年的「萬歲軍」司令部駐地了,作為軍迷不免要駐足,然後目視良久,再然後差點把哨兵吸引出來,再再然後匆匆逃離,這可是真事兒!

四野頭號王牌第38軍,當然是一支英雄的部隊,前身是東北民主聯軍、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解放戰爭之初的1946年,組建於松花江以北,號稱「東北五虎」之首。從此以後38軍決戰遼瀋,橫掃平津,一路南下解放華中和華南地區。

第38軍也是第一批跨過鴨綠江,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部隊,並且在第二次戰役中因勇敢善戰,被彭老總親自譽為「萬歲軍」。從朝鮮戰場凱旋後,38軍曾一度駐於東北,1966年奉調進駐保定至今,成為拱衛京畿的威武之師。

類似38軍、39軍這樣的四野王牌,讀者不僅對其功勳戰史耳熟能詳,也基本了解全國解放以後,這些部隊的去向、經歷和駐地。那麼,整個第四野戰軍從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以後,所屬各部隊的命運和歸宿又是如何呢?本文嘗試做一次全面的盤點。

在解放戰爭的收官階段,第四野戰軍一度兼「華中軍區」,再於1950年初正式改稱「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其實還是一套班子兩塊牌子,時轄中南地區的六個省軍區、三個兵團部、三個兵種司令部(炮兵、工兵、鐵道)、16個軍以及若干直屬部隊,總兵力高達153萬餘人,成為一支非常龐大的軍事力量。

大體在解放海南島之後,中南六省已經不再有較大規模的建制敵軍存在,也不再需要繼續遂行大兵團作戰。因此,四野各部的裁撤、或者野戰部隊轉入地方化的工作,必然被提到日程上來,畢竟新中國已進入建設時期,國家再養那麼多軍隊既沒有必要,還會耗費大筆錢糧。

眾所周知,第四野戰軍當時的主要建制,是野司、兵團、軍、師、團等各級作戰單位,本文主要介紹一下,高級建制的變動和裁撤過程,也就是野戰軍司令部、兵團和各軍,至於師級以下部隊忽略不計。

一、野戰軍各兵團撤銷番號的過程

四野最多時曾擁有五個野戰兵團,為何到了1950年初,野司卻只轄三個兵團了呢?原來,早在1949年8月間,第十四兵團已經撤銷建制和番號,兵團司令員劉亞樓率兵團機關人員北上,前往組建新中國的空軍司令部。

第十四兵團所轄各軍,第39軍劃歸第十三兵團指揮,第41軍和第42軍暫由野司直轄,後第41軍劃歸第十五兵團指揮,第42軍臨時劃歸第二野戰軍指揮。

另外就是,肖勁光第十二兵團此前已兼湖南軍區,所屬部隊也暫時劃歸其他兵團指揮,其中第40軍劃歸第十三兵團、第45軍調歸第十五兵團指揮,第46軍則改制成為湖南軍區的基幹力量,也就是說,第十二兵團不再是野戰兵團的性質。

因此在1950年初,四野」野司「直接指揮的兵團確實還剩下三個:程子華第十三兵團鄧華第十五兵團陳明仁第二十一兵團。不久以後的4月間,蕭勁光率兵團機關1900餘名幹部,北上組建新中國海軍司令部,第十二兵團的番號也正式撤銷。

第十三兵團:1950年4月,兵團部奉調北上鄭州休整,經過重新調整後,該兵團下轄第38軍、第39軍、第40軍(尚未歸建),此後各軍陸續開至河南地區整訓,同時作為軍委直接掌握的戰略預備隊。

是年7月間,為應對半島的戰爭局勢,第十三和第十五兵團部實行對調,鄧華率新的十三兵團部開赴東北,改編為「東北邊防軍」第十三兵團。注意東北邊防軍是由軍委直接指揮的,已經事實上脫離了四野建制。

抗美援朝戰爭打響以後,1950年10月25日,在彭總的提議下,第十三兵團部奉命緊急改編為「志願軍司令部」機關,兵團番號因此正式撤消,所轄的第38、第39、第40、第42軍等各軍,改由「志司」直轄,第十三兵團由此成為四野第三個撤番的兵團。

第十五兵團:1950年春,該兵團司令部指揮兩個軍,發起解放海南島的戰役,7月完成兩個兵團部對調以後,新的第十五兵團部(原十三兵團部)從鄭州調到廣州,再兼廣東軍區司令部機關,1951年4月,兵團番號正式撤銷。

第二十一兵團:1950年11月,該兵團奉命結束整訓,從湖南調往廣西地區實施剿匪作戰,至1952年10月,兵團番號正式撤銷,兵團部改編為第55軍軍部。

至此,也就是截止到1952年的10月底,第四野戰軍原轄的五個兵團建制和番號,均已撤銷。各兵團司令員和政委,亦重新安排了工作,有的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領兵作戰,有的出任總部和大軍區的領導職務。

二、野戰軍所轄各軍的歸宿

1949年5月1日,第四野戰軍在大舉南下途中,根據「戰字第34號」命令,在原轄兩個兵團部的基礎上,再增編兩個兵團(第十四、第十五兵團),同時將12個主力軍(原東野的12個縱隊)正式編入各兵團,最初的戰鬥序列是:

第十二兵團:下轄第40、第45、第46軍;

第十三兵團:下轄第38、第47、第49軍;

第十四兵團:下轄第39、第41、第42軍;

第十五兵團:下轄第43、第44、第48軍。

至8月間長沙和平起義後,陳明仁所屬部隊改編為四野新的兵團。

第二十一兵團:下轄第52、第53軍。

儘管在四野的南線大追殲期間,所轄12個主力軍的隸屬關係,由於兵團部的裁撤和對調,發生了一定變化,但是總數並沒有改變,因為軍級番號的裁撤和整編,是晚於兵團進行的,如此加上陳明仁起義部隊,數量達到14個軍。

與此同時,在東北進行整訓的起義部隊第50軍(在長春起義的曾澤生第60軍),也奉調南下,配合二野進攻鄂西和川東;另有此前在豫南起義的張軫部隊,已被改編為第51軍,這就是第四野戰軍(兼中南軍區)所轄的全部16個軍。

看到一些網絡文章中,將四野當時所轄的軍級部隊寫為"19個「,其實是非常不嚴謹的,因為所列出來的另外三個軍:第54軍、第55軍和第58軍的番號,在1950年初並不存在,研究軍史要注意時間點。

其中的第58軍,早在1949年9月已與河南軍區完成合併,番號撤銷;而第54軍是1952年才成立的,屬於抗美援朝時期組建的新軍,不應列入討論範圍;至於第55軍,是陳明仁兵團縮編後重授的番號,時間已經是1951年11月,如果也將其列入,則與52軍、53軍發生了交叉情況。

簡單說明一下這16個軍,在全國基本解放後的經歷和歸宿:

第38軍:首批參加抗美援朝,凱旋後先是駐防吉林省通化市,60年代第38軍調往保定,隸屬於北京軍區,該軍112師是我軍列裝的第一支機械化部隊,1985年改編為第38集團軍,重裝快反集團軍之一。

第39軍:首批參加抗美援朝,凱旋後駐遼寧省遼陽市,駐地始終沒有變化,隸屬於瀋陽軍區,1985年改編為第39集團軍,重裝快反集團軍之一。

第40軍:首批參加抗美援朝,凱旋後駐遼寧省錦州市,隸屬於瀋陽軍區,駐地始終沒有變化,1985年改編為第40集團軍

第41軍:全國解放後,先是奉命在廣東地區剿匪,駐於潮汕地區擔負警備任務,後調駐廣西柳州,隸屬於廣州軍區,1985年改編為第41集團軍

第42軍:該軍情況較為特殊,1950年4月脫離四野建制,轉隸東北軍區指揮,調回黑龍江省齊齊哈爾農墾,大概率是要整建制轉業的。不料抗美援朝戰爭突然爆發,遂緊急調入第十三兵團,首批入朝參戰。

從朝鮮戰場凱旋後,第42軍調駐廣東省惠州地區,隸屬於廣州軍區,軍長吳瑞林則調任南海艦隊司令員,1985年整編為第42集團軍

第43軍:全國解放後,該軍駐防於河南洛陽地區,頂替了原定十三兵團的防地,隸屬於濟南軍區,1985年大裁軍中,部隊番號奉令撤銷。

第44軍:全國解放後,該軍駐於粵中和粵東地區,擔負剿匪和海防任務,1952年與第45軍精簡合編,以兩個軍的各一部編為第54軍,原44軍番號撤銷。

第54軍部駐廣東惠陽,次年參加抗美援朝,凱旋後軍部駐於重慶,隸屬於成都軍區。1985年整編為為第54集團軍,調駐河南新鄉,轉隸濟南軍區指揮,重裝快反集團軍之一。

第45軍:全國解放後,奉命在廣西剿匪,後調至廣東擔負海防任務,1952年該軍番號奉令撤銷,其他參考第44軍的介紹。

第46軍:全國解放後,駐於粵東地區,擔任海防警備任務,1952年奉命入朝參戰。1955年凱旋,先後駐防於吉林省和江蘇徐州,後調至山東臨沂地區駐防,隸屬於濟南軍區,1985年部隊番號裁撤。

第47軍:全國解放時,調駐湖南兼湘西軍區,主要擔負剿匪任務,1951年奉命入朝參戰。1954年凱旋後駐防雷州半島,60年代先後移防湖南衡陽和陝西西安,隸屬於蘭州軍區,1985年整編為第47集團軍

第48軍:全國解放後,該軍軍部兼贛西南軍區,部隊主要擔負江西南部和廣東北部的剿匪任務,1952年所屬部隊拆分使用,該軍番號奉令撤銷。

第49軍:全國解放後,擔負廣西地區的剿匪任務,1952年該軍軍部併入空軍,部隊奉令撤銷。

第50軍:這支起義部隊在完成整訓後,於1949年6月入關南下,正式納入四野建制,期間配屬二野參加了西南戰役,歸建後駐於湖北。1950年9月轉隸東北軍區建制,部隊調回吉林,一個月後奉命入朝參戰。

1955年凱旋後,第50軍仍駐防於吉林,隸屬於瀋陽軍區,後調往四川駐防,轉隸成都軍區,1985年奉令撤銷番號。

第51軍:成立於1949年7月,起義之原張軫第十九兵團,張軫出任軍長,下轄兩個師8100餘人。部隊完成整訓後,於1950年初正式劃歸四野建制,調往湖北大冶縣駐防。

同年9月,該軍軍部併入中南軍區空軍司令部,所屬兩個師與湖北軍區部隊進行合編,第51軍的番號奉令撤銷。

第52軍第53軍:同樣都是起義部隊,在第二十一兵團完成剿匪任務進行縮編時,兩個軍整合改編為第55軍,因此第52軍、第53軍番號撤銷。第55軍先後駐於廣東湛江和廣西柳州地區,隸屬於廣州軍區,1985年該軍番號裁撤。

說明一下,在四野1950年初所轄的這16個軍中,50年代先後裁撤番號的有5個軍,即第48軍、第49軍、第51軍、第52軍、第53軍;在1985年大裁軍中撤銷番號的有3個軍,即第43軍、第46軍、第50軍。

1985年保留下來並整編為「集團軍」的有8個軍,即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1軍、第42軍、第47軍,以及由第44軍和第45軍共同編成的第54軍,共7個集團軍的番號,如此在陸軍當時全部的24個集團軍中,原四野的部隊比例接近三分之一。

2017年最新一次軍改後,陸軍經過整合保留下來的13個集團軍,正式啟用了從第71到第83的集團軍新番號,四野保留下來的老番號,自然也就全部撤銷了。

三、第四野戰軍番號的撤銷

第四野戰軍在駐防中南地區之時,之所以要兼「中南軍區」,既是人民軍隊從野戰軍向大軍區體系的過渡期,也是為了統管轄區內所有野戰部隊和地方部隊,屬於特殊歷史時期的辦法。

關於「野司」和大軍區的關係問題,1950年3月,四野兼中南軍區司令部曾向所屬部隊發出通報:

「今後總部下發文件時,如果只對地方軍區的,只署中南軍區而不署四野;如純對野戰部隊的,只署第四野戰軍不署中南軍區;如兩者均有關聯,即署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或將中南軍區與四野並署」。

自1950年5月起,隨著大軍區體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野戰軍番號的裁撤進入也倒計時,最先裁撤的是第二野戰軍,根據軍委命令,當月二野和所屬各兵團番號撤銷,所屬部隊歸西南軍區建制。

1955年4月,第四野戰軍終於完成了光榮的歷史使命,「野戰軍」番號奉命正式撤銷,同時中南軍區改稱為廣州軍區,第四野戰軍的所屬部隊,至此劃歸廣州軍區建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