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向日葵】天文課堂 | 古印度天文學(二)

科普天津雲 發佈 2024-01-26T23:51:13.171300+00:00

而認為 1瑜伽中有3個常規的 12 個朔望月的年,2個有閏月的即13 個朔望月的年,於是1瑜伽的總天數正好與5個太陽年共 1830 天相一致。

今天的節目我們繼續學習四大文明古國之古印度天文學,在古印度歷史發展階段,也是經歷了幾個時期,上一期節目我們講到了吠陀時期,今天的節目,我們了解一下在這一時期以後的孔雀王朝時期的天文學。

在吠陀時期,古印度並不是統一的,而是分成很多國家,直至公元前323年-前185年,古印度出現奴隸制的孔雀王朝,才基本上實現全境統一。孔雀王朝以後,古印度先後受到大夏人、安息人、大月氏人的入侵,特別是中亞地區著名的貴霜帝國(公元 1-6世紀)將自己的版圖擴展到古印度地區,當時大乘佛教也在印度迅速興起。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直至貴霜帝國早期,是古印度天文學從萌芽到誕生的時期。



孔雀王朝末期至貴霜帝國早期,即公元前2世紀初至公元2世紀,古印度流行耆那歷,這種曆法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曆,它定1個太陽年為366 天,將5個太陽年共1830天稱為1瑜伽,並認為1瑜伽中有62個朔望月,於是不難算出 1朔望月為(29+16/31)天。然後用置閏的方法來調節太陽年和朔望月之間的關係,即認為常規的年為 12 個朔望月,計(354+10/31)天,而有閏月的年為 13 個朔望月,計(383+22/31)天。而認為 1瑜伽中有3個常規的 12 個朔望月的年,2個有閏月的即13 個朔望月的年,於是1瑜伽的總天數正好與5個太陽年共 1830 天相一致。但耆那歷平均取年長為 366天與1回歸年的實際長度誤差較大,而1朔望月取為(29十16/31)天,即29.51613 天的誤差也不小,因此這種曆法長期使用,會與實際天象逐漸不符。


古印度曆法中,對季節的劃分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把一年分為冬、夏、雨三季,另一種是將一年12個月分為春、熱、雨、秋、寒、冬六季,每兩個月為一季。



關於宇宙的結構,早期的古印度人想像大地負在4頭大象上,而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後來,佛教在印度盛行後,佛經中提出的宇宙圖像認為須彌山在天地的最中央,日、月環繞須彌山運動而不入地下,太陽環須彌山繞行一周為一晝夜。這種圖像與中國的蓋天說較為接近。


關於古印度天文學本期就介紹到這裡了,下一期的節目,我們將介紹瑪雅時期的天文學,讓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