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在劉邦面前評價項羽,用了「婦人之仁」,是否在搞性別歧視?

遙望燕園 發佈 2024-01-27T05:25:14.381302+00:00

蕭何月下追韓信歸來,向時為漢王的劉邦舉薦了韓信,劉邦也很給蕭何面子,不但按照蕭何的意思封韓信為大將,而且還齋戒、沐浴、築壇場,儀式感強烈,尊重感拉滿。盛大的拜將儀式結束,劉邦才與韓信線下單獨相見,向韓信詢問平定天下之策,相當於先入職後面試。


蕭何月下追韓信歸來,向時為漢王的劉邦舉薦了韓信,劉邦也很給蕭何面子,不但按照蕭何的意思封韓信為大將,而且還齋戒、沐浴、築壇場,儀式感強烈,尊重感拉滿。盛大的拜將儀式結束,劉邦才與韓信線下單獨相見,向韓信詢問平定天下之策,相當於先入職後面試。

韓信講平天下計策之前,先評價了項羽的為人,總結起來就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韓信用「婦人之仁」來評價項羽,是否在搞性別歧視?

初讀《淮陰侯列傳》,感覺就是一篇爽快的傳奇,再讀《淮陰侯列傳》,隱約覺得韓信對女性有偏見,細讀《淮陰侯列傳》,終於確定,韓信就是歧視女性,因此,韓信把「婦人」加在「仁」之前,使之成為一個負面詞彙,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

一篇《淮陰侯列傳》,產生了諸多成語,比如「胯下之辱」,比如「背水一戰」,再比如「一飯千金」,以往,人們對「一飯千金」的注意力都在「一飯」與「千金」之間的巨大反差以及韓信的重信守諾,從而忽視了故事主人公對女性根深蒂固的歧視。

在漂母每日供韓信一食之前,韓信已經從人寄食許久了,其中尤值得一說的,是當地南昌亭長一家。

有那麼幾個月的時間,韓信就像長到南昌亭長家一樣,每到飯時必至,打完秋風即走,亭長妻深以為患,且不說養一個大小伙子得多少飯菜,單說養條狗還能看家護院呢,韓信卻只把亭長家當免費食堂了。

終一日,亭長妻忍無可忍,比往常更早地做了早飯,並把早飯端到臥室去吃,吃完,韓信到了,韓信自是聰明人,知亭長妻不想再供他免費吃飯了,並以為亭長妻用這種方式羞辱了自己,頭也不回地離去,再也沒登過亭長家門。

多年以後,韓信頭戴王冠,榮歸故里,找到了南昌亭長,賜其百錢,並叱罵南昌亭長為小人,沒眼光,做好事半途而廢。

反過來,韓信卻用一千金而非一千錢報答了漂母,漂母只是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把自己的一部分飯食分給了韓信,單從食物的價值上算,肯定遠遠不如亭長給韓信的,但韓信回報亭長的卻只有百錢,外帶斥罵。

反差如此之大,就是因為韓信對女性存在偏見。在韓信看來,南昌亭長這樣的男子漢應該「解衣衣我推食食我」,他韓信這樣的大丈夫則是「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女性只能向人施以小恩小惠,並且在施恩時渴望得以重報,他韓信作為男子漢大丈夫,會在日後用重金回報曾向自己施恩的女性,所以韓信會在漂母供其飯食時許諾,「吾必以重報母」,漂母也聽出了韓信的歧視,怒而對曰,「你連飯都掙不到,我可憐你才給你吃的,哪裡貪圖你的重報?」

韓信並未因漂母的解釋而改變對女性的偏見,多年之後,用楚王之權勢逼漂母收下千金,補全了自己歧視女性的「例證」。又過了一些年,韓信謀反,敗露,為呂后輕而易舉地誘捕,臨死前,韓信心有不甘地罵呂后為「兒女子」,言外之意,呂后沒什麼見識和能耐,就是「小兒」中的「小兒」,「女子」中的「女子」,其對女性的偏見也被這三個字表達得淋漓盡致。

韓信一向歧視女性,同時又看不起淮陰屠夫那種空有力氣的所謂壯士,所以會在近距離觀察項羽之後給出「匹夫之勇,婦人之仁」的評價,意思是說,項羽就像淮陰屠夫和漂母的合成體,一邊像淮陰屠夫那樣炫耀力氣,一邊像漂母那樣施以小恩小惠,這樣的人有勇無謀,又籠絡不住真正的人才,如何不敗不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