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取景地效應」:江門一路「狂飆」,力爭2023年旅遊總收入超200億

21世紀經濟報道 發佈 2024-01-27T09:23:57.541933+00:00

「三十三墟街到處都可以看到《狂飆》的影子,一進去就有導覽建議圖給你標好了打卡點。」遊客於寧在看完最近走紅的影視劇《狂飆》後,特地和朋友約好時間,從深圳去到江門遊玩。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劉美琳 實習生石佳磊 廣州報導

繼《隱秘的角落》,將城市推向頂流的「取景地效應」還在延續。

「三十三墟街到處都可以看到《狂飆》的影子,一進去就有導覽建議圖給你標好了打卡點。」遊客於寧在看完最近走紅的影視劇《狂飆》後,特地和朋友約好時間,從深圳去到江門遊玩。

墟頂老街的騎樓街巷讓她倍感熟悉,想到電視劇里高啟強騎著豪爵小摩托遊走的身影。同班同學文具店、千里香茶批、萬宏音像、徐記麵館……這些在劇中出現的場景店鋪,圍滿了紛至沓來的遊客,他們和於寧一樣找好機位,打卡拍攝「京海市舊廠街」的同款照片。

今年年初,隨著《狂飆》的熱度攀升,該劇的拍攝地——廣東江門也在全網引起了話題熱議,以其中西結合的城市風貌和古樸生動的市井生活吸引了眾多網友。攜程數據顯示,僅2月上旬期間,廣東江門的平台搜索訪問量較1月下旬增長了163%,帶動整體旅遊訂單量環比增長121%。

湛江不再「隱秘」,江門一路「狂飆」。電視劇帶給取景地城市的短期紅利不容小覷,長期更讓城市的消費生態受益。

「打卡的熱潮,慢慢會催生出一種原生商業業態,美食、飲品、手信等商家就會逐步冒出來,慢慢地復刻一些劇中場景。」 江門市旅遊協會秘書長陳文飛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劇中安欣和高啟強一起吃豬腳面的麵館,原本是劇組租來臨時搭建的麵館,拍完後改成了毛巾店。業主發現商機來了,又把它變回了劇中的那個麵館。 」

從「狂飆」到「慢跑」,一部電視劇如何重塑城市的文化經濟生態?

老騎樓煥新顏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國外的廣東台山人回到故里建造房屋,仿哥德式、仿羅馬式、仿巴洛克式以及南洋式、碑亭式等建築樣式,與嶺南的傳統騎樓建築相融匯,快一百年過去了,這片建築群仍然在使用,依舊熙熙攘攘。」

飾演高啟強一角的演員張頌文,拍攝期間曾在微博上表達了對江門當地建築的喜愛。《狂飆》的故事橫跨二十年,記錄京海市的城市變遷,而現實中江門的發展歷程更為久遠。

於寧打卡的墟頂老街屬於長堤歷史風貌區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片區域是江門老城區的核心,也是江門的發源地,被視為江門的城市「原點」。據傳1000多年前,江門所在地還是一片汪洋,約在元末明初,江門先民在蓬萊山山腰上開闢了一個墟場,叫作「江門墟」,這也就是現在的墟頂街。隨著清朝光緒年間江門被闢為通商口岸,人們去往廣州、香港或海外,或者海外華僑回來,都要經過長堤。交通的發達帶來商業的興旺,鼎盛時期,長堤一帶「華洋雜處,商旅輻輳」,時有「小廣州」之稱。

與其他珠三角城市相比,江門文旅資源有哪些獨特性?陳文飛指出,江門地域面積比較大,占珠三角近1/4的土地,旅遊資源豐富。「墟頂老街是嶺南騎樓的建築風貌,本來就有一定的文化的差異性,這種舊城區裡面的煙火氣也保留得很好。」

除了天然攝影棚的景觀外,如演員張頌文所言,華僑僑鄉文化也是江門的文化特色。作為「中國僑都」,祖籍江門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逾400萬人,遍布百餘個國家地區。上世紀歸鄉的僑民在往來間,也把世界各地的文化帶入江門,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江門別具一格的華僑建築群。

如今,蓮平路、興寧路上,中西合璧的騎樓連排成群,臨街而建。騎樓牆上殘留的字跡、浮雕依然清晰可辨,訴說著江門舊時的商業繁華、市井風情與僑鄉文化。

需要指出的是,承載城市發展史的老建築、舊街道能夠原汁原味地留存,背後得益於江門市對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存、活化和翻新。

在陳文飛看來,除了法律法規的保護外,在活化利用方面,江門並沒有千篇一律地把所有景觀都改造成現代化,而是儘可能讓外地遊客體驗到當地的煙火氣。

「如果把一個歷史文化街區開發成旅遊景區的話,很難避免過度商業化的現象,導致原有的風土人情慢慢變味。所以我們在保護老城區的時候,選擇把原有產業、原住民,原有的歷史人文都保留在那裡。那裡既是一個旅遊景區,也是市民日常購物與生活的場景,原有的煙火氣還保留著,就避免了千城一面的現象。很多來江門拍攝的劇組,看重的就是保留了城市原有的模樣,沒有做過量修飾。」 陳文飛說。

以長堤歷史風貌區為例,江門市政府從1999年開始,斥資5000多萬元,對長堤路一帶進行改造,沿岸街道的治理、修整讓這裡成為群眾休閒活動的區域。2019年,江門市住建局啟動了《江門市長堤歷史街區規劃提升與活化利用策劃方案》,啟明里、南芬里被劃定為啟動區改造試點,圍繞「民生為先、修舊如舊、活化利用、留住鄉愁」的理念,傳統歷史文化街區變身為文旅商圈,重新煥發生機活力。

拉伸相關產業鏈

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傳統歷史文化街區如何變身文旅商圈,真正有效地轉化為文旅消費?

除了因影視劇天然聚集的商業生態外,江門也在慢慢細挖本地人文歷史。「在不破壞建築物原有的外貌形態的前提下,挖掘更多人文歷史故事,讓遊客能了解到一座城市的歷史背景,這是一個方向。當然,傳統街區也不一定具備旅遊產業鏈裡面的幾個要素,例如住宿等,這就需要整體去打造,例如將遊客引流到附近商業體裡面進行承載。」陳文飛說。

「取景地效應」最直接的反饋就在文旅數據上,《狂飆》的流量熱度直接刺激了江門市旅遊消費。據初步測算,春節假期七天,江門市共接待遊客254.93萬人次,旅遊收入14.54億元,同比增長34.48%和29.47%。重點監測旅遊景區接待遊客79.98萬人次,旅遊收入5.23億元,同比增長230.3%和205.5%。

除了刺激文旅外,當地影視產業也受到熱門劇的直接影響。

事實上,早在2010年,「建設江門影視基地」規劃就被寫進了江門市委全會報告。江門近年來也多次提出,將積極打造大灣區重要的優質影視作品取景拍攝地及後期製作地。未來,江門市政府也將藉助影視IP賦能,推動文旅產業聯動發展,積極打造大灣區重要的優質影視作品取景拍攝地及後期製作地。

江門開平台山的影視資源獨特,《讓子彈飛》《一代宗師》等經典電影都曾在此取景。古墟、古鎮和碉樓群落,使江門影視資源原生態的質感更加突出。「這種資源不可再生、獨一無二。觀察後不難發現,整個民國戲場景加上山川、碼頭、海島、古街道和其他場景的配置,使得江門在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場景資源地位突出。」 《讓子彈飛》外聯製片人、江門本土影視人梁庭輝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接下來,圍繞發展影視產業,江門也提出將完善影視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為來江拍攝的影視劇組提供一站式服務,支持影視劇本創作、取景拍攝和製作、影視專業人才引進和培養等,吸引影視企業來江門設立公司、取景拍攝、後期製作,推動影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江門的影視資源越來越受到影視同行和媒體大眾的一致認可,天然影棚的地位日漸凸顯。接下來應統一部署、整體運作,通過手頭上獨一無二的好資源、好優勢,不斷深挖和推廣策劃。在推動江門影視資源的同時,也要不斷營銷江門,營銷江門的旅遊業和配套產業,使江門逐步形成特色影視之都、華南影視基地。」梁庭輝說。

在他看來,聚焦配套方面,接下來要鼓勵開發更多的影視文化公司、器材、道具、影視化妝、演員培訓等配套項目,將更多的劇本研討、電影節、影視論壇、影視嘉年華、國內國際影視頒獎典禮等項目引入江門,增加僑都的熱點延伸,持之以恆地做好各項影視相關產業。

延續長效影響

熱門影視劇帶火取景城市成為打卡地的現象並不少見。當影視熱度褪去後,城市如何承接、轉化流量,打造長久發展的城市品牌成為重要考驗。

景區的綜合治理、旅遊行業的規範性都會影響人們對城市的印象。今年1月,社交媒體上有遊客反映,自駕去往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取景地沙溪古鎮遊玩時,遭村民強行攔路要錢,不少網友表示失望。對此,雲南劍川縣沙溪鎮人民政府回應稱部分群眾為修繕村內龍王廟籌集資金,私自拉紅繩向過往車輛化功德,已進行嚴肅批評教育。

除此之外,文旅產業的深度開發和城市配套設施的完善也至關重要。於寧在準備旅遊攻略時,發現社交平台上不少人表示開平碉樓對於非自駕遊客並不友好,「開平碉樓有四個景區,我要是想從自力村去馬降龍又沒有專門的旅遊專線,公交1個多小時實在太麻煩了。」不少遊客也表示碉樓文旅資源的開發並不完善,缺少其他形式的內容產品。

「影視IP可以把城市向外進行推廣和宣傳,同時還可以通過影視IP打造系列文創商品,配套做好文旅消費。」陳文飛指出,從中長期來看,江門可以考慮出台相關政策、法律法規來支持劇組在城市裡進行取景拍攝,通過影視IP賦能推動城市知名度。此外還可以在保留原有歷史文化街區的前提下,挖掘更多的人文歷史,打造豐富的文創商品。最後,還可以通過影視IP把當地普洱茶和陳皮等土特產進行推廣。

延續「取景地效應」的長效影響,根本上考驗的是城市綜合治理水平。「對硬體、軟體條件進行提升,包括酒店、民宿、交通等接待服務能力的升級。此外,還有重大文旅龍頭項目也在推動整改提升。從多個維度提升遊客體驗,提高城市美譽度。」陳文飛說。

如今,開年一路「狂飆」的江門,也給自己定下了高目標。2023年,江門定下力爭接待遊客超15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超200億元的目標,積極實施引客來江、留客在江。2月10日印發的《江門市開好局起好步若干政策措施》推出諸多政策助力旅遊業發展,從資金補貼住宿餐飲企業、鼓勵支持客運站商業化改造,到刺激旅遊消費、開展「引客入江」活動,江門市多管齊下拉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