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岳飛與南宋政體間的悖論

卓言日知錄 發佈 2024-01-27T11:43:47.102488+00:00

我是卓言,我們一起終身學習,第638天。其實,如果拋棄道德因素,從歷史宏觀角度來看,這齣悲劇的種子,在岳飛選擇步入軍旅生涯的時刻,就已經悄然種下。

我是卓言,我們一起終身學習,第638天。


每天一本書,今天我們來讀《岳飛新傳》(下)


今天我們說說為什麼功勳卓著的岳飛,會被南宋朝廷羅織罪名,最終慘遭下獄殺害。


其實,如果拋棄道德因素,從歷史宏觀角度來看,這齣悲劇的種子,在岳飛選擇步入軍旅生涯的時刻,就已經悄然種下。簡單來說就是,南宋的政治體系,如同一套逐漸發展嚴密的電腦程式,而功勳卓著的岳飛,他本身的存在,就和這套程序格格不入,如同一個內部誕生的Bug,如果不加以清除,整個程序就會陷入崩潰。


日本著名歷史學家,對宋史頗有研究的寺地遵曾經指出:岳飛的死,標誌著南宋之後150年的政治體系,「紹興十二年體制」完全確立。那麼「紹興十二年體制」的核心是什麼?為什麼這個體制完全容不下一代名將、精忠報國的岳飛?為了研究這個問題,我們就得把時針撥回到1127年,也就是建炎元年,宋高宗小朝廷剛剛在商丘成立的時候。


寺地遵在他寫的《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一書中說,在內外交困之間成立的南宋小朝廷,有兩件迫在眉睫解決的事情,第一,是要迅速和金朝確立和平關係,從外部保障自己能夠生存下來。第二,宋高宗要圍繞自己建立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權力體系,從內部保障自己能夠進行有效治理。


這兩個目標,無論要實現哪一個,對軍隊的重新編組和掌控,都是重中之重。因為面對咄咄逼人、大舉南侵的金朝,即使要講和,也必須以戰場上的勝利為籌碼,否則談無可談。而且,宋高宗即使想要偏安江南,也必須擁有自己的軍事力量。由於汴梁陷落,徽欽二帝被擄掠,北宋原有的軍事系統已被破壞大半:許多軍隊失去指揮官,潰散成為流寇盜匪,小朝廷能夠掌握的兵力微乎其微。


關於如何重建軍隊,高宗身邊的官員,從一開始就形成了兩派截然不同的意見。一派以宗澤、李綱等主戰派為核心,要求特事特辦,恢復唐代的節度使體制,迅速在黃河與淮河之間的兩河地帶,設立軍區,讓統兵大將分別出任長官,兼管軍事和行政,有自主權,同時自行解決財政問題,準備反攻。另一派,以主和派汪伯彥等人為首,他們主張,延續北宋重文抑武的傳統,建立一支皇帝直接掌握指揮的軍隊,退守江南,利用長江防線阻擋金兵,同時動員江南富庶的商業經濟資源來維持軍隊和行政開支。最終,汪伯彥一派的建議被高宗採納。


然而,在政治上,任何一種選擇,哪怕盡善盡美,都會有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出現。寺地遵指出,南宋小朝廷放棄北方故土,選擇偏安南方的後果就是,大大刺激了金朝擴張的野心,導致1129年金軍渡過長江,大舉入侵。在危難之際,宋高宗寄予厚望,直接指揮的侍衛親軍,竟然發動了叛亂,而此時,能來護駕平叛,同時還抵抗金軍的,恰恰是岳飛、劉光世、韓世忠、張俊這些獨立性比較強的統兵將領,他們對部隊的掌控性比較強,各級軍官都是統帥一手提拔的,所以相對比較有組織紀律性和戰鬥力。


此事過後,宋高宗不得不暫時妥協,授予這些將領節度使的頭銜,承認他們對部隊的絕對領導權,還給他們各自安排了防區,也就是私有地盤,允許他們掌握防區內的財政大權,自給自足。在此基礎上,岳飛等將領所指揮的駐屯大軍,成為南宋國防體系的中堅力量。


然而,1136年,金齊聯軍入侵淮西,張俊、劉光世兩路宋軍配合不力,無法擴大戰果,於是宋高宗想以此為藉口,拿掉劉光世的兵權,讓岳飛取而代之。結果呢,宋高宗又怕岳飛勢力過度膨脹,於是出爾反爾,導致岳飛一賭氣,以為母親守孝的名義擅離職守,上了廬山;淮西的宋軍也不滿朝廷安排,發動了兵變。這兩件事情加在一起,不僅在宋高宗和岳飛關係里,形成了一道重要裂痕,更讓宋高宗和朝廷里絕大部分文官都達成了共識:只有進行第二次「杯酒釋兵權」,南宋小朝廷的統治,才能真正長治久安。


反過來看金朝這邊,在幾次軍事行動之後,也放棄了徹底滅亡南宋的意圖,轉而開始尋求長期和平。在1138年,宋金兩國重新達成了和議。這使得宋高宗認為,局勢基本穩定,南宋政權也得到了江南地區士大夫地主的認可和支持,所以就應該求穩,安於現狀,任何破壞現有和平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是不必要的。反過來說,岳飛、韓世忠、張俊幾位統兵大將,現在有了自己的地盤,兵力也日益擴張,還不斷在向朝廷伸手要錢要糧,漸漸有尾大不掉之勢。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宋高宗殺害岳飛的重要幫凶,宰相秦檜。寺地遵曾說,秦檜不是一般的奸臣,他有自私自利、陷害忠良、心狠手辣的一面,但同時,他也是一個精明的政治家,是我們之前提到過的「紹興十二年體制」的奠基人。秦檜,出生於江寧,考科舉中過進士,一路官運亨通,在靖康之變中,曾經作為俘虜被金朝軍隊抓走,關了兩年多才放回南宋。所以當時就有傳言,這個秦檜,是金朝派回來的奸細。


寺地尊說,秦檜這個人,工於心計,最善於利用派系鬥爭排除異己。回到南宋朝廷之後,他不斷被宋高宗委以重任,做到了宰相和最高文職國防長官——樞密使。秦檜最大的政治資本就在於,他堅決和宋高宗站在一條戰壕里,主張南宋朝廷要想長治久安,對外就要維持和金朝的和平,對內就要維護朝廷的權威,所以必須加強宋高宗個人的權力,堅決解除各統軍大將的兵權。


宋高宗對秦檜的這種堅決站隊,是非常欣賞的。因為他之前曾經抱怨過,就是自從渡江以來,歷任宰相,都在和戰之間徘徊不定,沒個主意,導致既沒有給南宋帶來持久的和平,也沒有能通過北伐,解除金朝的威脅。所以秦檜這種堅決主和,所有政治舉措都圍繞這一個目的展開的作風,得到了宋高宗的讚許和支持。


於是,在1141年淮西之戰後,秦檜就在宋高宗的默許和支持下,於兩三個月內,干成了幾件大事,第一,拉攏張俊帶頭示範,表態把兵權還給朝廷。然後迅速給張俊、岳飛、韓世忠三員大將加封樞密使和樞密副使這樣的高級文官虛銜,把他們架空。最後,派朝廷使者直接進入他們的軍隊,籠絡各級將領,告訴他們:從此之後,要聽皇上的直接命令。


寺地遵總結說,岳飛和秦檜,一個是出生在北方,滿心都是恢復北宋原有領土的農家子弟武將。一個是出生在南方精英官僚家庭的士大夫,決定維護南宋朝廷的東南偏安局面,他們代表的,是南宋初期兩種不同的建國理念,勢必互不相容。更何況,秦檜是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陰謀家。


於是,一張誣陷的暗網迅速張開,1141年8月,岳飛被免去了樞密副使的職位,10月初就被大理寺下獄,秦檜通過支使爪牙羅織罪名,收買岳家軍少數叛徒,也不過拼湊出了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包括詛咒皇帝、謀害友軍、救援淮西不力、唆使部將謀反等等。12月29日,岳飛在臨安大理寺監獄內,和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起,被倉促處死,死時年僅38歲。


岳飛的死,對於高宗來說,無疑是解決了一個心頭大患,他終於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建立一個穩固,又能貫徹自己權力意志的體制。這個體制,也就是我們提到的紹興十二年體制。它的主要構成因素是什麼呢?寺地遵總結出了那麼幾點,首先是皇帝個人的權力不受約束,按照宋高宗本人的話說,就是「人主之權,在乎獨斷」。宰相變成了傳達和執行皇帝意志的工具人,權力急劇膨脹,但同時,也是皇帝的替罪羊。所以說,南宋之所以相權膨脹,出了好幾任大權獨攬、專權擅斷的「奸相」,包括秦檜、韓侂胄、史彌遠、賈似道,問題的根子,就在這個「紹興十二年體制」。


紹興十二年體制的第二個要素,是承認宋金並立,南宋徹底放棄了收復北方故土的念頭,成了一個割據型政權。再次,是岳飛、韓世忠、張俊和吳階四大軍,轉化為朝廷直接控制指揮的駐屯軍,一直維持到南宋滅亡。另外,隨著岳飛等各大將上交指揮權,他們原本在轄區內的財政來源,包括貿易市場、當鋪、釀酒、田賦收入等等,也變成了皇帝的直接收入。同時,秦檜起用了一批善於理財的官員,在整個南宋境內丈量土地,提高稅收,對酒、食鹽等貨物實行政府專營壟斷制,以大大增加老百姓負擔為代價,讓南宋朝廷的財政狀況有所好轉:宋高宗繼位初年,南宋朝廷年收入不過1000萬貫,但到了宋高宗統治末期,這個數字已經翻了6倍不止。


看到這裡,我們也許會不由得發出一聲嘆息,英雄岳飛,依靠自己非凡的勇氣,開創了一個時代。沒有岳飛的悍勇戰力,南宋就沒有同金軍分庭抗禮,得以偏安一隅的談判籌碼。然而,這個時代的最終確立,卻必須以他自己的犧牲作為最後的代價。


總結一下,所謂時勢造英雄,靖康之變後,南宋小朝廷倉皇南遷,卻讓整個宋代重文輕武的政治制度,出現了難得的鬆動,給予了岳飛這樣出身草根的英雄以寶貴的用武之地。岳飛提出的「恢復中原,直搗黃龍」的口號,也成為危機時刻,鼓舞南宋軍民救亡圖存的共識。然而,岳飛的壯志,成為影響南宋統治的不安定因素,最終導致了岳飛悲劇的發生。


中國有句老話,公道自在人心。雖然宋高宗和秦檜,在自己掌握權力的時間內,抹殺了岳飛的功績,並對他進行持續的污衊,但民間對岳飛的懷念,卻是無法抑制和根除的。宋孝宗繼位後,岳飛就得以平反;而曾經一手遮天,把持朝政的秦檜死後,黨羽就開始逐漸被清算,宋寧宗將他的諡號,從原本褒義十足的「忠獻」改為「謬丑」。在《宋史》中,秦檜更是落得極為惡劣的評價,說他要挾皇帝,包藏禍心,提倡議和,實乃誤國。從明代成化年間開始,位於杭州西湖的岳飛廟前,立了秦檜夫婦的下跪鐵像,讓其繼續接受世代民眾的唾罵。反過來,岳飛的形象,則在人民代代的傳頌和藝術創作中,不斷升華,集忠臣、猛將、神明三種身份於一體,享有至高無上的身後哀榮。


岳飛的死,固然是高宗和秦檜的陰謀所致,他們是為了鞏固所謂「紹興十二年體制」;但究其根源,則是宋代國家大戰略的失調。北宋南宋,綿延300多年,卻始終沒有解決好國家大戰略中的一組矛盾:那就是,由於無法抵抗北方草原民族的軍事優勢,如果選擇了和平,固然能帶來安定,卻要承受某種程度上的屈辱;而開戰就意味著風險。從宋太宗試圖收復幽燕地區的失敗開始,整個宋朝的外交軍事策略,都在求和與開戰之間反覆震盪,經常是在長期和平之後,試圖通過一次冒險性軍事行動改變被動局面,但最終以慘敗告終。靖康之恥,就是這種戰略持續失調的總結性大爆發,直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而紹興十二年體制,則可以被看作是南宋朝廷,對於這種戰略失調的遲到糾正,然而糾錯成本之一,就是一代名將岳飛的冤死。


不過,正因冤屈致死,為岳飛本已輝煌的形象添上了濃墨重彩的最後一筆。作為歷史人物,岳飛已經堪稱完人,盡享生前名節,死後哀榮。他勇敢,勤儉,克己。在生死抉擇來臨之際,他依舊選擇忠於自己的信念與原則,從容赴死,這是一種殉道一樣的超人行為,從而讓岳飛超越了時代,變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和共同記憶的一部分。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參考資源:得到聽書《岳飛新傳》朱步沖解讀,欲讀原文或電子書請移步得到App。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