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入聯合國五常:美國支持,蘇聯反對

宋亞羣 發佈 2024-01-27T16:41:40.406983+00:00

中國和聯合國的故事,是一個複雜而曲折的故事,要想說清楚,必須先從美國總統羅斯福說起。這一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得空前慘烈的時候,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在持續200天後,德軍慘敗,雙方共傷亡超過200萬人,但從此之後,德軍再無力發動大規模進攻;

中國加入聯合國五常:美國支持,蘇聯反對!

中國和聯合國的故事,是一個複雜而曲折的故事,要想說清楚,必須先從美國總統羅斯福說起。

這是在1943年,是羅斯福總統的第三個總統任期。

這一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打得空前慘烈的時候,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在持續200天後,德軍慘敗,雙方共傷亡超過200萬人,但從此之後,德軍再無力發動大規模進攻;同樣是在這一年,美國名將艾森豪被任命為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4月份,山西五十六被美國海軍擊斃;9月,義大利投降,次月,向曾經的盟友德國宣戰……

這個時候的盟國,已經在世界範圍取得戰爭的主動權,史達林格勒是歐洲陸戰的轉折點,上一年的中途島海戰之後,日本在太平洋也只能轉入守勢。

這時,老而彌堅的羅斯福總統把目光從硝煙瀰漫的戰爭,望向了戰後,他開始構建戰後的國際格局。現在二戰雖然遠未結束,但盟軍取得勝利是早晚的事,對於未來的事必須要早做準備了。

23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根據《凡爾賽和約》,以美國為主導,也建立了一個維護戰後全球新秩序的組織「國際聯盟」,當時經手人就是羅斯福的前輩威爾遜總統。不過,當時還算世界新貴的美國並沒有從中獲取多少好處,一氣之下乾脆不加入,就這樣,國聯一共有四大常任理事國:英、法、日、意。

後來蘇聯加入之後就成了五個常任理事國。

國聯成立時標榜的責任是維護世界和平,但恰恰是國聯的無能和不作為,國際局勢一片混亂,既支持不了弱的,也遏制不了強的,連當時的中國也吃過她的大虧。最後,在一片鬨笑聲中,國聯完蛋了。

羅斯福想,我可不能重蹈國聯的覆轍。

在羅斯福的設想中,戰後的世界秩序需要由世界警察來維護。誰來充當世界警察呢?顯然是由最強大的幾個國家出頭:

第一首先是美國,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後發制人,一躍而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雖然是盟國的主導力量,但除了太平洋和阿拉斯加極小的一部分外,戰爭沒有在美國領土上進行,因此損失極小。因此,美國必須是世界警察局局長,絕不能再像一戰後的國聯一樣,被卸磨殺驢,開成了國際玩笑。

羅斯福考慮的第二個國家是英國,英國長期和美國亦敵亦友,美國世界第一的寶座就是從英國手裡奪來的。英國既是美國的競爭對手,也是二戰中的戰友,如今日不落大帝國已經成為明日黃花,又在二戰中遭受嚴重損失,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百足之蟲,死而未僵,英國的影響仍在,羅斯福也不能無視她的國際地位,因此英國是必須考慮的。

第三個國家是蘇聯,蘇聯對二戰勝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沒有蘇聯,德軍就可以在歐陸橫行,世界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美國肯定對蘇聯是懷有深刻敵意的,這一點和試圖使德軍禍水東流的英法沒有任何區別。但美國需要蘇聯強大的軍力,甚至不惜親自下場開闢第二戰場,因此蘇聯是一個必選項。

第四個國家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甚至引來了蘇聯和英國的堅決反對。這就是中國,因為當時的中國有4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又堅持抗戰十多年,為二戰做出極大貢獻。如果不是中國把日本羈絆在東亞戰場,世界局勢就很難說了。日軍在1942年共計58個師團,投入中國戰場的就有37個,占到了全部兵力的64%!

不過,羅斯福的設想讓蘇聯很不爽,史達林認為,戰後的世界警察由蘇、美、英三國充任即可,中國積貧積弱,連自己的權益都不能正常維護,有什麼資格當世界警察?

史達林堅決反對中國入圍,但又不能公開說中國太弱太菜,於是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中國沒有出席德黑蘭會議。德黑蘭會議是美蘇英等大國商討戰後國際新秩序的會議,你中國不是參會國,有何資格入圍大國名單?

不過,對於史達林的反對意見,羅斯福並未妥協,他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世界不能沒有中國。中國人口太多了,地盤太大了,你能想像沒有中國的世界嗎?

最後妥協的是史達林,這個事情本質上還是要靠實力說話的。當時蘇聯雖然已經在衛國戰爭中取得戰略優勢,但仍然打得異常艱苦,急需美國在歐洲直接參加,開闢第二戰場,東西對進,夾擊德國。

這是德國最怕的,從普魯士戰敗法蘭西、排斥奧地利、統一德意志以來,就面臨東西兩大強鄰的威脅,東有俄國,西有法國,一旦東西兩線同時開戰,德國必敗無疑。因此,德國的國策就是儘可能避免兩線作戰,一定要打的話,也是用閃電戰先擊敗法國,再調頭東進俄國。從最早的施里芬計劃,到二戰橫行歐洲的閃電戰,都是德國不得已的選擇。

美、蘇都看到了德國的這一軟肋,所以蘇聯急需美國直接出兵歐洲,開闢第二戰場;而美國則吊著蘇聯,提出了種種條件。

於是,在這種條件下,蘇聯退讓,中國從此成為世界警察。這是中國以一個弱國的地位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開始。

回憶一下中國在一戰結束後的屈辱,雖然也是戰勝國,雖然向歐洲派出十萬華工,但權益根本得不到保障,巴黎和會在沒有中國發表意見的前提下,權益被讓渡給了日本——太弱了,戰勝國的地位有什麼用呢?顧維鈞的外交天才有什麼用呢?國際正義有什麼用呢?

看來,比起一戰結束時的國際地位,中國總算是有所改善了。

其實,關於中國的國際地位來說,美國支持和蘇聯反對,出發點都是一樣的,他們都沒有道出他們的心裡話。

這句話就是國際政客們常說的:沒有永恆的友誼,只有永恆的利益。

蘇聯反對中國入常,是出於利益考慮;美國支持中國入常,也是基於利益的基礎。

美國支持中國,除了中國的國際影響日益擴大和為二戰做出的重要貢獻這些明面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中國一旦入常,就可以發揮遏制蘇聯和英法的作用。

蘇聯疆域廣闊,面積幾乎和整個北美差不多,在經受了衛國戰爭的考驗之後,美國擔心抑制不住她的成長。但美國離蘇聯太遠(雖然阿拉斯加隔著白令海峽離蘇聯只有幾十公里,但這裡根本不是兩國對峙的核心),英法在戰後實力大損,無法單獨完成抑制任務,所以,只有拉中國入伙,才能使美國的全球平衡戰略得以實施。

而且,當時美國和蔣介石政府關係很好,羅斯福希望中國能夠牽制北面的蘇聯和南面的英法殖民地。說白了,中國再大,也是美國的一枚棋子。

英國其實最早也是反對中國入常的,但看到美國這麼堅持、蘇聯也不再反對,就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了。不過,英國的妥協前提是:我不再反對中國入常,但你們也得同意法國入常!

羅斯福在設想最初的四大國際警察時,並沒有考慮法國。

首先是法國在戰前的綏靖政策使自己在國際上丟了不少分,之後戰爭後在德軍的鋼鐵洪流衝擊下一觸即潰,如此強大的老牌陸軍強國,居然一個月就戰敗投降。雖然戴高樂將軍逃到倫敦,舉起反抗大旗,但那管什麼用啊,畢竟是流亡政府。

英國強拉法國入場,也是有原因的。英法兩國在歷史上也是亦敵亦友的關係,但經過一戰和二戰的戰鬥友誼,兩國走近了很多,英國日趨衰落,自己又是一個海島國家,遠離歐洲大陸,歐陸的平衡還需要法國的存在,兩國的共同利益也有很多……

於是,在英國的堅持下,法國也搭上了五常的末班車。

實際上,美國還曾經考慮過巴西也入常,但因為巴西實在影響有限,又對二戰沒做出過實質性的貢獻,因此這一動議很快擱淺。另外,大家最初曾設想每個大洲都在要常任理事國中有代表,但大家很默契地忽略了非洲。

其實,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格局,在雅爾達會議上的一幅合影最能說明問題。

這張照片非常經典,美、蘇、英三國領導人羅斯福、史達林和邱吉爾在克里米亞半島南部海岸的度假聖地雅爾達開會期間的合影。

羅斯福居於C位,一臉從容和鎮定,仿佛戰後美國的霸權地位手到擒來。

也許他是對的,二戰後至今已經快八十年了,美國在稱霸世界的道路上一騎絕塵;而昔日風光無限的大英帝國只能扮演陪太子讀書的地位,蘇聯在二戰後曾經選擇和西方硬槓,終於在1991年土崩瓦解,蕩然無存。

1945年,聯合國成立,實現了羅斯福五大世界警察的設想,中、蘇、美、英、法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中國開始在國際社會承擔重要角色。

五十年代的抗美援朝使東亞的格局徹底改寫,中國的實力得到真正體現。

1971年9月,中國首枚洲際運載火箭發射成功,這標誌著中國具備了核武器的遠程震懾能力。

一個多月後,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復,中國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開始發揮巨大的國際作用。

如果說中國入常是由美國幫襯的結果,那麼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就是實力的體現。

註:

中國正式入常是在1945年6月26日,舊金山制憲會議結束,《聯合國憲章》簽署生效,根據《聯合國憲章》明文規定,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中國、美國、俄國、英國和法國。但本文為表述方便,在此之前的事件中也使用「入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