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只盯著孫國友,他背後的人更要曝光

視覺志 發佈 2024-01-27T21:37:20.464168+00:00

跪地哭喊的老頭叫孫國友,有人說他是治沙英雄,也有人說他是幾十年前身價千萬的小老闆。當年,孫國友在毛烏素沙漠邊做項目的時候,偶然了發現沙子下面有水,具備種植條件。


「老天啊,我幾萬畝樹木沒有水喝!」


「煤礦把水源斷了,最後一根管子可能也要保不住了!」


圖源:新京報


跪地哭喊的老頭叫孫國友,有人說他是治沙英雄,也有人說他是幾十年前身價千萬的小老闆。


當年,孫國友在毛烏素沙漠邊做項目的時候,偶然了發現沙子下面有水,具備種植條件。


本著「吃了時代的紅利就要擔起責任」的想法,他決定植樹治沙。


「於是,富豪散盡家財,日日守在這沉默的荒土,期盼有一天能綠洲籠蓋。」


戲劇般的情節本就足夠吸引人,而如今「抱薪者凍斃」的結局更是讓熱度直接爆炸。



不過眼睛多了的地方嘴也多了,矛盾開始升級:


「種樹治沙又不是只投入沒收入,商人就不可能完全無條件做公益,後期肯定會有大收益。」


「無論怎麼說,樹是實實在在種下去了,不能讓低頭做實事的人寒了心。」


各種言論甚囂塵上,一時間讓人分不清孫國友究竟是譁眾取寵的作秀小丑,還是踏實幹活的生態英雄。


在流量的重錘之下,那就索性讓子彈再飛一會,我們去看看那些真正把一生獻給黃沙的人。


中國黃土之上這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治沙人,實在太多了。

他們日復一日飽經風沙苦熬,又能換來什麼?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沙塵暴


「白天點明燈,夜晚沙堵門,立春不出門,出門活埋人。」


這是流傳在毛烏素沙地的一句話,也是那兒日日上演的景象:


圖源b站up主:ak47896


在漫天黃沙里,世界裡的一切都是昏黃的。


沙塵被風捲起再砸在人裸露的肌膚上,像刀子割肉般鋒利。


粉塵隨著呼吸,鑽滿人的氣管和肺部,沒有一刻不是在對生命凌遲。


到了晚上風沙更猖狂了,呼嘯著聚集著堆在人家的門前,囂張地壘成小丘。


這就是遠在千里之外,此刻正在發生的。


對於生活在城市的我們來說,抬抬頭只能看到鱗次櫛比高樓上空的一角四方天空,遠遠眺仍看不盡道路盡頭的柏油馬路。


荒漠太遠,沙塵也太遠,如此風沙肆虐的場景我們很難想像。


可真的感知不到嗎?



每年到了這個月份,沙塵暴往往比春色來得更早。


就在幾天前,中國的北方地區就經歷了一場嚴重的沙塵天氣:



漫天遍地都是有如末世降臨般的枯黃,城市上空籠罩著足以摧毀一切生命力的死寂。


那幾天的北京,沙土嚴重到PM指數為10,甚至肉眼可見的火星同款「藍太陽」。



東北的城市,更是直接下起了「泥點子」。



「今天出門,感覺自己忘騎駱駝了。」


「山海情同款,西海固限定。」


網友們就這惡劣的天氣在網絡上玩梗吐槽,全當無所謂的牙祭,全然不在意其恐怖。


——這是屬於一種災害性的天氣現象,不僅是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威脅,更會因能見度降低而導致悲慘人禍。


前幾年,烏魯木齊就曾因沙塵暴造成了高速公路多車連環相撞的慘案。



在公開的救援視頻畫面中,黃沙翻滾吞噬了人影。


龐大的車輛分明近在眼前卻根本看不到,即便車燈頻閃仍無濟於事。


高速行車,被剝奪了視野和能見度,無異於在向修羅招手。


而處於起沙之地的蒙古國,更是由於這場天災直接造成了數十人的失蹤。


人間慘案頻發慘案既是天災,人類又能做什麼?


早些年就開始倡導「防風固沙,退耕還林」,怎麼看不到作用?


早在四年前,韓國記者就在國際頂刊的新聞版面中對中國治沙工程提出了公開質疑。



「中國大規模植樹造林,雖然遏制了荒漠化的腳步,卻因為種植了不適合該地區的樹木而浪費了大量水資源,這可能會導致水資源短缺。」


前年,韓國媒體再次公開指責「國內沙塵暴是由中國登陸並侵襲韓國的。」


是外媒抹黑造假,還是事實如此?


中國在防風治沙的成績上,向來用事實與數據說話。


無論是官方布局還是民間自發,在我國的荒漠上,就是有一代又一代人,始終在與險惡風沙做著對抗。


他們用一顆顆難以存活的樹苗,用一田田紮成的草方格,寸寸逼退風沙。


多少晝伏夜出,多少四季輪迴,才換來荒漠之上的一年又比一年綠。


而這些盎然綠意的背後,不知道又藏著多少華夏兒女動人的堅守。



治沙人


19歲的殷玉珍得知自己被父親嫁到黃沙深處後,哭了整整七天七夜。


這場包辦婚姻,來自於殷玉珍父親的一口允諾。


三十多年前,殷父外出時遭遇風沙,在沙漠裡迷了路。


縱然經驗再豐富,也難敵天威。


他摸索著,卻總是找不到方向,漸漸地體力開始不支,他倒在了黃沙之中。


幸好被當地一戶白姓人家發現了起來,死裡逃生的殷父為表感謝,就許諾日後把自己的小女兒嫁過去。



通往夫家的路上,目光所及儘是蔓延不絕的黃沙,荒涼而孤寂。


等到了白家,殷玉珍徹底崩潰了:


婚房是在沙梁之下挖出的地窖。


整個屋子只有4平方米,幾乎只能勉強容人。


房頂上鋪著柴草枯枝,用石塊壘砌的大門矮得只能讓人欠身鑽進去。


家徒四壁,一貧如洗。



再加之,荒漠土坑裡根本種不出糧食,夫妻倆只能著靠些棉蓬、沙蓬子果腹。


一兩日還能熬過去,日頭長了人就沒了盼頭。


何況地處偏僻,自然人煙罕至。殷玉珍想找人說說話,可根本都看不到人影。


在她嫁過去的第40天,她終於看見有人走在遠處的沙樑上,她興奮極了。剛想趕過去打招呼,對方就沒了影兒。


只在沙地上,留下了串腳印。


殷玉珍趕回家裡,拿了個盆,扣在那個腳印上。


然後,每天來跟那腳印聊聊天,自欺欺人地騙自己這荒漠之上她不孤單。



「這種地方咋活呀?我真的要在這黃沙里過一輩子?」


可總有受不了的那一天。殷玉珍想走,木訥的丈夫跪著求她別走,衝著殷玉珍哭喊著:「我也想要離開啊!」


看著面前這個朝夕相處這麼久的老實男人,殷玉珍終究還是沒能狠下心。


「我就不信,這傻子還能把人給吃了!寧可種樹累死,也不讓沙子欺負死。」


省親回來的殷玉珍,從家裡帶回了兩株樹苗。


她要把它栽活,在這沙漠上。



丈夫看出了殷玉珍的的鬥志,決定把家裡那隻殘疾的小羊賣了換樹苗。


——這隻羊,是整個白家最珍貴的資產了。


夫妻二人肩扛手挑,把換回的600株樹苗種在了房子附近。


荒漠裡,水太稀缺了。


殷玉珍就把家裡洗臉、洗碗的水都攢下來,每天花6個小時的時間一棵顆地澆樹。


風沙太大,樹苗扎不下根又太輕淺,幾乎是剛種下就被掀跑。


這堆樹苗的成活率不到20%,可有樹能活,就是給殷玉珍最大的安慰了。



活下來的樹苗,就是殷玉珍全部的希望,也是殷玉珍本人。


她憋著一股勁,和丈夫挖了一條4000米的溝渠。


可只需要一夜風沙,全部努力便隨風飄散。


或許,想種樹,就要先通渠,想通渠,就得先固沙。


兩個人沒放棄,盲人般在黑暗裡一點點摸著石頭過河。


因為種樹,殷玉珍還失去過一個孩子。


她怕錯過種樹的最佳時節,挺著即將臨盆的大肚子,背著200株樹苗,爬上高高的沙梁。



可那天風太大了,她沒站穩,整個人從沙丘滾了下來,百斤重的樹苗就那麼砸在她的肚子上,砸死了她那沒出生的孩子。


沒有人理解他們,這種出力不討好的活兒根本不會有人干。人們寧可去城裡打零工,也不可能做這沒回報的空想。


勸說不成,人們就開始當著面嘲諷,更別說那背地裡的閒言碎語有多難聽。


殷玉珍和丈夫,仍舊只顧埋著頭種樹,只把這背刺當做動力。


我們必須知道:故事到這,未必定有善終。


也許,殷玉珍和丈夫拼盡全力,最終也沒換來樹苗存活。


也許,治沙人用一輩子來守望,也沒等到黃沙變綠洲。


也許,這些人生來就是傻的吧,權衡不清利弊,世世代代做了對抗自然的螻蟻。



綠洲


還好,上天是會給踏實人安排一個良善結局的。


也許是失敗了太多次,殷玉珍在實踐的失誤里攢足了經驗:


「沙地水太深,打井要120多米才行。」


「根據冬天的降雪量來判斷出春天的氣候的變化,提前安排要栽種的樹。」


好在,每年存活的樹苗,又比上一年多。



30年,殷玉珍用了30多年之久,才讓7畝黃沙變成了綠洲。


死寂了太久了毛烏素沙漠,開始煥發出生機了。


綠得蓬勃,綠得令人心顫。


誰又能想到,當年寸土草不生的毛烏素沙漠,竟然還能長出30斤的大西瓜?


殷玉珍在2005年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天命之年還登上了聯合國的會議中心。



不過,這都是後話了。


中國的治沙事業里,有太多勤勤懇懇的無名氏了。


無論是「三北防護林工程」還是「退耕還林工程」,總有無數響應者共襄這一場場人定勝天的奇蹟。


牛玉琴,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姑娘帶領全村頂著狂沙種下2700萬棵樹;


石光銀,用家裡84隻羊,換了3000畝黃沙,勢必讓土地變綠;


圖布巴圖,放棄北京的工作,決定回到家鄉治沙。


一個又一個名字,實在太多了。除了這些埋頭耕地的人,還有辛苦播種的飛行員,還有孜孜以求的林業研究者。



如今得見這海清河晏,得見這藍天白雲,我們是要向他們致敬的。


他們的一生都要與黃土作伴、與風沙抗衡,而我們最日常的光景卻是他們享受不到片刻的美麗。


這才是真正「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


在一代代人心甘情願的貢獻下,奇蹟發生在了這亘古不變的土地上。


2020年春天,陝西林業局宣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達到93.24%。


圖註:毛烏素沙地植被指數對比


要知道,毛烏素沙地橫亘內蒙古、陝西、寧夏三地,其中有一半之大都在陝西榆林市。


這意味著,這片沙地,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從中國版圖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綠色和生命。


山水之間,有自然饋贈,也關係民生福祉。


我們在意這沙土,何嘗又不是在意未來?


圖註:庫布齊沙漠衛星遙感圖十年對比


2000年至2010年間,全國土壤侵蝕總體減少12.9%,洪水緩解率和保水率分別提高了12.7%和3.6%。


2010年以前,我國每年遭遇沙塵暴的天數在20天以上,而之後沙塵暴天數低於5天。



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


中國人向來遇山開路、逢水搭橋,雕刻在骨子裡的堅韌讓華夏成為華夏。


而這片華夏大地上,最不缺的就是中國奇蹟。



曾有國外專家空口預言,包蘭鐵路「存活」不了30年就會被沙漠淹沒。


他們真的不懂,風沙也許會覆蓋奇蹟,但絕不會淹沒努力。


在騰格里高達百米的流動沙丘上,這條沙漠鐵路至今已暢通無阻65載。



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北部邊緣的沙漠上,有一汪6000多畝的湖泊——千泉湖。


能在「死亡之海」之稱的沙漠裡生出一汪甘泉,那便是上天的饋贈。


早年間,這湖泊還不是這般汪洋摸樣,只是分散在沙漠之上零零散散的泉眼。


歲月更迭,百代過客。


隨著治沙步伐的加速,伴著雪山融雪的催化,被滋養成今天的摸樣。


沙漠綠洲的出現,有如生命的諾亞方舟,那是代代治沙人夢裡尚不敢奢求的景色。


圖源:人民網


治沙太遠,公益太大。


我們總愛譏諷移山的愚公,也常恥笑填海的精衛。


我們在時代的華章里唱衰著這些真神們極具個人色彩的英雄主義,我們一葉障目地把獻給人民最實在的福報認成定跳樑小丑的南柯一夢。


他們當然知道,螳臂當車不過是一場笑話。


那千百個手,又能不能推動歷史滾動的車輪?能不能試著去改變潮水的涌動?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他們就是一丈又一丈在風沙里挺進來的呀, 只是我們不敢想、不想做罷了。


可我們不該否認的是,總有人敢立在潮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