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齊會和甘蔗節

黃鵠磯 發佈 2024-01-28T04:28:34.564124+00:00

明信片上的武昌東嶽廟。皮忠勇收藏洪山腳下,曾有一座東嶽廟。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的《湖廣圖經志》中載有《江夏縣圖》,圖中的東嶽廟,位於長春觀和寶通寺之間。東嶽廟是武昌名廟,供奉的東嶽神是冥司之主,負責掌管人間生死,廟內有地獄酷刑的場景。

洪山腳下,曾有一座東嶽廟。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的《湖廣圖經志》中載有《江夏縣圖》,圖中的東嶽廟,位於長春觀和寶通寺之間。東嶽廟是武昌名廟,供奉的東嶽神是冥司之主,負責掌管人間生死,廟內有地獄酷刑的場景。

有廟就有廟會,圍繞東嶽廟形成的廟會稱為「天齊會」,時間在泰山神的誕辰農曆三月二十八日。東嶽廟會之所以稱為「天齊會」,是因為宋真宗在祥符四年(1011年)封泰山神為「東嶽天齊仁聖帝」。每年的天齊會之前,東嶽廟前就開始熱鬧起來了。據清同治《江夏縣誌》記載:「天齊會中,遠近居民先期懸榜演劇。士曹燃燭,鐃鐸步虛聲不絕於耳。市中百戲避陳,觀聽騖集。」原來,天齊廟會時間較長。在泰山神誕辰之前,廟前就搭起戲台,唱戲的、聽戲的,一起熱熱鬧鬧地迎接天齊會的到來。

三月二十八日這天,東嶽廟前是最隆重、最熱鬧的。平日難得出門的女子,都會裝飾一番,相約一起,「牽衣攜手出城來,遙望洪山笑眼開」。晚清民初著名報人蔡寄鷗寫有《洪山竹枝詞》六首,其中一首專門描述女子逛天齊會的情況。

「東家姊妹約西鄰,道是相邀去踏青。件件衣裳都試遍,今天妝扮費調停。」

經過梳妝打扮後女子們,風情萬種、千姿百態,讓車馬人流的路上變得喜氣洋洋。

因東嶽廟在洪山腳下, 逛廟會與登山賞暮春光景,便二者不可缺一。《荊楚歲時記》就從這個角度記載了天齊會盛景:「三月二十八日為東嶽誕辰,以大東門外大東嶽廟香火最盛。男女祀神者,便游洪山。」

東嶽廟會還有個特點,就是逛廟會之時,要去寶通禪寺燒香。每每天齊會時,寶通禪寺內的鐘聲、鼓聲、磬聲伴隨著木魚聲、念經聲不絕於耳。如潮的善男信女紛紛湧入寶通禪寺內敬菩薩。在盛大的廟會下,知客、方丈們還會把客人請到禪房,分類用不同的素食進行招待。真所謂「紛紛遊客到禪房,饌設伊蒲酒泛香。檀越不同招待異,清閒和尚應酬忙」。但東嶽廟另一邊的長春觀,卻依然如故,沒有因為天齊會而變化。

有趣的是,三月二十八日也是武昌民間的甘蔗節。據說這天吃甘蔗可以得福消災。所以,逛天齊會之人,為祈求祥福之運的降臨,都會買甘蔗。由於遊人太多,導致甘蔗的價格特別高。家境一般的人便買不起甘蔗,只能買點麻花意思一下,所以民間又有「三月二十八,洪山敬菩薩,有錢吃甘蔗,無錢吃麻花」的民謠。

武昌為何有游洪山吃甘蔗的民俗?武漢文史專家徐明庭先生曾解釋過這一習俗,稱其與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徐壽輝有關。徐壽輝曾遣部將鄒普勝智取江夏城(今武昌城)。事前約定,在城內接應的人手持甘蔗。義軍入城後,凡家門前有甘蔗渣的人家概不侵犯。此後的武昌,便有了這一天吃甘蔗免災的習俗,逐漸形成甘蔗節。

至於甘蔗節如何與天齊會結緣,估計與天齊會有眾多女子前來有關。甘蔗節上,女性最需要甘蔗,「纖纖貼地金蓮小,要買蔗枝當杖扶」。想想,走平地尚且艱難的女子,用甘蔗當拐杖,一則幫助自己登山,二則祈求祥福之運降臨。所以,任何一個風俗的形成,都有歷史背景作支撐。

1938年4月,武漢當局發出「國難嚴重、空襲時聞,為策人民安全起見」的告示,禁止了一年一度的天齊會和甘蔗節,天齊會、甘蔗節的風俗漸漸消失。

可惜,曾經風光無限的東嶽廟早已消失不見。但1913年至1915年間來到武昌的美國地質工作者Frederick G. Clapp(1879—1944年),來到東嶽廟拍下了一張東嶽廟的外景。百年後的今天,一位學者在威斯康星大學密爾沃基分校圖書館的網站上把這張照片帶了回來,我們才能欣賞到東嶽廟廟門和廟前的廣場外景。

原載《長江日報》,作者董玉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