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來心安是遠安——一個山區小縣的「兩山」實踐

三峽宜昌網 發佈 2024-01-28T15:05:08.878274+00:00

「民屋雲中結,泉聲石上流。農桑春不擾,雞犬夜忘憂。」明代文人田登這樣描述遠安這座美麗安靜的小城。地處鄂西山區的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曾長期「藏在深閨」,18萬人口「靠山吃山」,礦業產業比重一度超過經濟總量的70%。

「民屋雲中結,泉聲石上流。農桑春不擾,雞犬夜忘憂。」明代文人田登這樣描述遠安這座美麗安靜的小城。

地處鄂西山區的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曾長期「藏在深閨」,18萬人口「靠山吃山」,礦業產業比重一度超過經濟總量的70%。近年來,遠安縣深刻踐行「兩山」理論,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大旅遊」產業形態愈加完善,成功蹚出了一條「村村皆詩畫,山水能生金」的鄉村振興之路。

「微度假」撐起「大旅遊」

春日氣溫轉暖,遠安縣洋坪鎮三板橋村「幸福公社」休閒旅遊基地草地碧綠、河水清澈。遊客三五成群,或喝茶聊天,或自助燒烤,或遊玩嬉戲,基地周邊1500餘畝油菜花田也成了遊客爭相拍照「打卡」的好去處。

「現在,距離近、時間短、品質高的『微度假』越來越受歡迎。」「幸福公社」現場負責人周歡說,「這與主打原生態、重體驗的遠安旅遊業形態高度契合。基地雖然開業不久,但每逢周末,一天會迎來遊客近2000人。」

近些年,遠安聚焦旅遊業,深挖本地要素,開展「全域景區化」建設,大力發展休閒農業、研學旅行、鄉村旅遊、田園康養,打造多種旅遊業態,推出20個主要景區景點和10餘條精品旅遊線路,形成「大旅遊」產業格局。

如今的遠安,村村如詩如畫,處處皆是美景。在茅坪場鎮翟家嶺,只見古樹參天,泥牆石屋依山而建,參差錯落;經過整體保護的花林寺鎮龍鳳村古村落,一座座古樸老屋經過改造,重新煥發生機,化身乾淨整潔的特色民宿。

「不在景區,勝似景區。」微風陣陣,鄉間的田野廣闊,縱橫延連的景觀步道兩旁春意盎然,伴隨著泥土的芬芳和桃花的清香,來自襄陽的遊客任發軍帶著親友第一次來遠安踏青,田園牧歌讓他直呼過癮,「遠離城市喧囂,來一場與自然和鄉村的沉浸式接觸,讓身心得到充分的撫慰。」

白雲村再現白雲飄

磷礦儲量占全國12%,煤炭產量居湖北第一,全國第二個頁岩氣富集區……遠安資源豐富,長期「靠山吃山」,礦業開採在經濟結構中曾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也讓遠安長期陷入「資源陷阱」。

在茅坪場白雲村,藍天白雲下,千畝獼猴桃樹迎風搖曳,已經開始吐露新芽。村黨支部書記王運紅欣喜地說,白雲村獼猴桃品種繁多,紅芯、黃芯、綠芯都有。村里成立了合作社,還註冊了商標,採摘、休閒遊隨之興起,平均每畝保底收入5000元。獼猴桃產業已經成了村里第一大產業。

幾年前,這裡卻是另外一番光景。

「鼎盛時,全村有煤礦企業17家,年銷售收入2億多元。但煤場、尾礦堆場如小山一般,常常是黑塵四起,村民窗戶不敢開、衣服不敢曬,十幾米寬、一人多深的溫家河都是黑色的。周邊人乾脆叫我們『黑灣村』。」王運紅說,2018年開始,村里把煤礦企業整體關閉,並對清理後的渣場、煤場進行平整、復綠,「現在,好環境回來了,白雲村又見白雲飄。」

白雲村的轉變只是遠安縣發展的一個縮影。

遠安縣委書記湯明介紹說,為破除經濟發展對礦產資源開採的嚴重依賴,全縣礦石開採量嚴格執行總量控制標準,將開採總量控制在277.5萬噸以內,並對礦產開採業進行提檔升級,一方面關停中小型礦產企業,另一方面促進大型礦山的綠色化高效化發展。

在遠安燎原礦業公司蘇家坡礦,青山環繞之下,礦車往來穿梭,不見粉塵,乾淨整潔。燎原礦業負責人熊杰說,2015年之後,礦區實施綠色礦山改造,3年投入超過5000萬元,不僅實現了全鏈條自動化和遠程控制化,還將選礦環節前置,增加污水處理設施,廢渣就地充填,污水全流程處理,廢石不出井、礦石不落地,竭盡全力減少採礦對環境的破壞。

湯明說,「壯士斷腕」守護綠水青山取得顯著成效,近兩年遠安經濟實現「V字形」反彈。2021年,遠安地區生產總值204.88億元,年增長率19.2%;2022年,地區生產總值221.1億元,增速5.5%,均位居湖北省山區縣前列。全縣森林覆蓋率76.84%,綠色發展指數連續3年位居宜昌市第一名。

美好環境成就詩意棲居

輕霧籠罩,綠樹掩映,雨後的花林寺鎮龍鳳村格外清新美麗。一幢幢古樸的民居前種滿花果,每家每戶房前屋後都收拾得整整齊齊。

早上7時,村民龐鐵城就拿著掃帚清掃庭院。「掃乾淨、碼整齊,遊客們才會來嘛!」龐鐵城經營著一家民宿,今年春節後,村里成了鄉村旅遊旺地,慕名而來採摘、垂釣、住宿的遊客絡繹不絕,6間客房一到周末就全部住滿。

群眾自發自覺地共建,美好環境成了遠安的亮麗名片。近年來,遠安摘取了一系列國家級金字招牌: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中國氣候宜居城市,全國首批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優秀縣……今年3月,遠安又榮獲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

生態文明成效凸顯,鄉村振興也全面推進。位於花林寺鎮木瓜鋪村的熊大農場,原來是一片荒蕪的丘崗。2014年,熊德明創辦了熊大家庭農場,打造農旅綜合體。通過「種植+養殖+休閒+電商」模式,農場每年吸引遊客3萬人次以上,收入穩定保持在200萬元以上,將生態成效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數據統計顯示,遠安農家樂、民宿等主體突破1200家,全縣1.9萬戶農戶吃上「生態飯」。2022年,遠安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1370元和25719元,增長7.2%和8.4%。今年一季度,遠安共接待遊客突破57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約3.5億元,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在村里也能過上這麼好的生活,這麼有奔頭,過去都不敢想。」茅坪場鎮曉坪村二組程琛說,她原本在城市居住生活,看到鄉村日新月異的變化,她便辭掉工作,在鄉村開始了詩意的田園生活。去年,程琛在線上銷售本地食用菌、優質米、土雞蛋等特產,年銷售額有40多萬元,如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幸福感十足。

(載3月31日《新華每日電訊》 記者李思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