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會、華興會成立,鄒容、章太炎、秋瑾亮相,同盟會呼之欲出

小仙女的子望君 發佈 2024-01-28T16:29:35.015999+00:00

1903年5月,年方18歲的鄒容撰寫的《革命軍》出版。該書文義淺顯,持論激昂,在青年學生和華僑中影響很大,人人爭誦,風行一時。

1903年5月,年方18歲的鄒容撰寫的《革命軍》出版。該書文義淺顯,持論激昂,在青年學生和華僑中影響很大,人人爭誦,風行一時。

章太炎為之作序,稱:

其宗旨在驅除滿洲,光復中國。筆極犀利,文句沉痛,稍有種族思想者,讀之當無不拔劍起舞,發沖眉豎。若能以書普及四萬萬人之腦海,中國當興也勃焉。

該書鼓吹推翻清王朝、建立中華共和國。《蘇報》為之刊文介紹,因而被查封;鄒容被判刑兩年,1905年4月3日死於上海租界獄中,但其《革命軍》卻傳遍天下,共發行100多萬冊。

孫中山說:

鄒容著有《革命軍》一書,為排滿最激烈之言論,華僑極為歡迎;其開導華僑風氣,為力甚大。

1903年秋冬,陳天華又著《猛回頭》《警世鐘》先後出版。兩書揭露了帝國主義侵略瓜分中國的罪行,鞭撻了成為「洋人朝廷」的清政府,號召國人團結一致,實行社會改良,「自強自立」「救我中國」。

章太炎著《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與保皇派論戰,立論嚴正,徵引瞻博,說明不革命不足以改變中國的腐朽狀態,立憲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是書不但康有為無可置辯,滿洲貴族亦聞之膽寒。

由於革命書報的積極宣傳鼓動,革命空氣愈益濃厚,革命風暴以更加猛烈之勢席捲中國大地。

眾多革命組織紛紛建立

1900年至1905年,在海外留學生及國內一些大城市中,一批生氣勃勃的革命組織乘時而起。其中著名的有:軍國民教育會、華興會、科學補習所、光復會、中國教育會、日知會,等等。

軍國民教育會於1903年5月11日在日本東京成立,由秦毓鎏、黃興等在拒俄義勇隊(後改為學生軍)的基礎上改組而成。會員200餘人,以培養尚武精神、實行民族革命為宗旨。

華興會於1904年2月15日在湖南長沙正式成立,以黃興為會長。入會者有宋教仁、劉揆一、陳天華等。

1904年7月3日,科學補習所在武昌成立,呂大森被選為所長。該組織的宗旨為革命排滿。

光復會以蔡元培為會長,陶成章、秋瑾、徐錫麟先後加入。1904年11月在上海成立。其宗旨為:「光復漢族,還我山河,以身許國,功成身退。」骨幹分子多為歸國留日學生及上海的革命知識分子,浙東各重要會黨首領也多半加入,該會勢力甚大。

1902年4月,蔡元培、吳敬恆、章太炎等創辦的中國教育會及其附設的愛國學社,是當時上海最重要的革命團體。名義上為教育團體,實則主持者均為激烈的革命分子。活動不以上海一地為限,在江蘇、浙江等地均有支會,隱然成為國內東南地區革命運動的重心。

日知會由曹亞伯等於1905年上半年發起,1906年2月建立。該會以武昌教堂聖公會作為掩護。

除了以上影響較大的組織外,還有:1900年在日本成立的勵志會,成員有吳祿貞等;1901年秦力山等人在日本成立的國民會;楊蔭杭在無錫成立的勵志學會;馮自由等人在日本成立的廣東獨立協會;1902年趙聲等在南京成立的知恥學會,章太炎、秦力山等在日本建立的支那亡國242周年紀念會等。

為迎接革命高潮,孫中山加緊進行發動、組織工作。

1903年7月中下旬,孫中山自越南至日本橫濱,與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建立了密切的聯繫,並在其中網羅革命人才。他原先的工作重點在會黨方面,從此時起,逐漸轉移到日本留學生方面。

8月,孫中山在東京青山練兵場附近創建了一所革命軍事學校,以日本軍事學家日野熊藏為校長,聘退役軍官小室健次郎為助教,講授軍事知識和武器製造方法,為日後的反清起義準備軍事人才。但該校維持不到半年。

1905年1月,孫中山由美抵英,並先後到法、比、德、意等國。此行的主要目的,除側重於考察歐洲各國不同的政制、研究各國政黨政治之得失及對各種政黨之組織實地探考其一切情形外,並預定把中國革命種子播散到歐洲大陸,在旅歐的僑胞中,設法羅致一批優秀人才,尤其搜羅有志行、有氣概、有學問之留歐學生,以備革命前途的效用。

孫中山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中國留學生中組織了革命團體,有朱和中等多人參加。該團體創立時沒有命名。孫中山又先後至德國柏林、法國巴黎,建立革命團體。歐洲中國留學生中的革命組織,以法國的為最大,歐洲革命團體遂以法為中心。

孫中山離開歐洲時,曾經滿懷信心地說:

自我見德、法留學生之熱心愛國,更深信我必能及身見革命之成功矣。

這些區域性的、規模較小的、分散的組織,難於採取統一的行動,無法形成強大的力量,極不利於革命形勢的進一步發展。

早在1903年《浙江潮》雜誌就號召:「消除地域界限,聯合建立統一團體。」陳天華在《猛回頭》一書中亦呼籲:「不如大家合成一個大黨。」

「合成一個大黨」這個歷史性的任務,是在當時已經眾望所歸的孫中山的領導、主持下,在極具影響力、號召力的革命領袖人物黃興、宋教仁等人的支持下,順利完成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