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成果 | 霞客在浙遊蹤——山水有清音,霞客游浙里

浙江社科 發佈 2024-01-28T17:04:21.612744+00:00

有一個浪漫的說法,壯遊天下是徐霞客在追尋自己的一個夢。據說,徐霞客八九歲時,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徐霞客決定拿起筆,記下旅途所見所聞所考時,應該是有過計劃的。

徐霞客為何一生都在遊歷?有一個浪漫的說法,壯遊天下是徐霞客在追尋自己的一個夢。據說,徐霞客八九歲時,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一個光怪陸離的山洞,裡面有一個長袖招搖的仙人在跟他說話,帶他遊歷仙境。夢裡的徐霞客很好奇,就跟著仙人的腳步不停地走啊走……夢醒以後,小徐霞客追憶夢中仙境,他很好奇,很想去找夢中的那個山洞,去尋覓那個仙人,於是長大後,他開始像夢中那樣走啊走,他的一生傳奇也就開始了。

一、霞客在寧海

徐霞客決定拿起筆,記下旅途所見所聞所考時,應該是有過計劃的。縱觀徐霞客的一生,19歲開始壯遊天下,直至溘然長逝,一生都在旅途。27歲是一個節點,之前的徐霞客像一個旁觀者,縱馬觀花,笑傲山水,去留隨意。而27歲的時候,他已經長成,無憂無懼,沉靜而又執著,敏銳而又好學。或許就是這一年,他明白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丈量天地,為世間山水代言。於是,他從寧海出發,寫下多年後熠熠生輝的文字,「癸丑之三月晦(1613年農曆3月30日,公曆5月19日),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皇皇巨著就此誕生。

寧海開游,徐霞客首宿梁隍山,次宿彌陀庵,三宿天封寺,第四天登華頂,這是屬於寧海的一條完整旅遊線路,也是徐霞客走向更多大好河山的起點。

他追尋城內的明大儒方孝孺的遺蹟,拜訪縣城內的妙相寺和西門外清泉山下的崇教寺。沿梁皇古道登王愛山。王愛山,左有清溪、右有白溪,一山二溪,相互繚繞,山水和鳴。王愛山以山泉的叮咚和山風的呼嘯為音樂,迎接這位痴心遊客。

寧海首游,對於徐霞客的意義是深遠的。山嶺崎嶇,陰晴變幻,惡虎傷人,亂石泥濘,磨礪了徐霞客「突兀崎嶇路,行山雲作道」的探索精神;「依山而作、依寺而息」的探索過程影響了徐霞客以後的遊歷方式;而清新秀麗,簡潔傳神的文字也奠定了整部遊記的風格。徐霞客從寧海出發,開始了用腳步丈量祖國的壯麗河山的偉大行程。

寧海首游,對寧海的意義也是深遠的。古道遺蹟,寺廟村居,山林野泉,都留下了徐霞客的身影。寧海這座江南小城在徐霞客的筆端搖曳身姿,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走在寧海,入目有霞客大道、有霞客公園、有霞客酒樓茶肆……正是因為有了徐霞客在寧海的記游,於是有了 「5•19」,有了中國旅遊日,寧海因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二、霞客在天台

萬曆四十一年,徐霞客牽著一頭驢子,踏著春光而來,直入天台深處。他的心情無比喜悅,因為暮春時節的一場春雨,差點讓他止步,以至於當他在五更夢中,「聞明星滿天,喜不成寐」。第二天,雲散日朗,他便早早上路。這一路上,徐霞客在遊客與學者兩重身份中自由切換而不自知。

他在花海巨樹中穿行,在奇石飛瀑中流連。山勢起伏,草木繁盛,山麓杜鵑花燦爛似錦,而華頂上寒霜如冰。從一座山到另一座山就如同四季輪迴,歲月更替。在起伏中,他登上了華頂。徐霞客就像是個少年俠士,佇立山頂,四顧峰巒,華頂狀如含苞欲放的荷花,花苞四周有雲濤翻騰,變幻莫測,置身其中,仰天長嘯,直欲化仙而去。從在山中,他與國清寺的老和尚扺掌長談,在彌陀庵中夜聽水聲。

徐霞客是幸運的,他遇見了最美的石樑飛瀑,春雨初霽,萬物氤氳。叢山蒼翠中,一石橫空,雙澗爭流,急流從梁下四十多米高的峭壁上呼嘯而下,色如霜雪,勢若奔雷,極盡雄偉奇麗之致。這次相遇被刻印在了《徐霞客遊記》的卷首。

徐霞客三入天台山,共歷時19天,行程數百里,游跡遍及天台名勝古蹟。他的《游天台山日記》、《游天台山日記(後)》約5400字,文字優美,不乏其文學價值。他在遊覽的同時,還考察了天台山的山脈水系、瀑布澗泉、岩穴石筍,因而《日記》更具有極高的科考價值。

徐霞客在天台山行走的100多公里古道,仍有70多公里保存完整。他在遊記中描述的自然景觀,而今仍是天台山重要的旅遊資源。霞客古道,串起了天台山的山水畫卷,承載著天台山的歷史文化,具有無法比擬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教育價值。它是天台山乃至世界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1620年,因新婚、生子駐足一年多的徐霞客籌劃著一次出遊。三十三歲的徐霞客進行了一次六十餘日的短途暢遊,這一次,他主要遊覽的是江郎山和浮蓋山。

作為中國丹霞地貌的代表,江郎山山體渾厚,赤壁丹崖,峻峭挺拔,在初日或夕陽的掩映下,熠熠生輝,色彩燦爛如霞;又有三爿巨石成「川」字形拔地而地,郎峰、亞峰、靈峰,摩雲插天,刀削斧劈,狀如擎天石柱直插雲天,雄偉奇特,蔚為壯觀。當徐霞客姍姍來到時,江郎山便以驚艷的形象闖入徐霞客眼中,撞入徐霞客心中。

徐霞客在日記中寫道:「二十三日,始過江山之青湖,山漸合,東支多危峰峭嶂,西伏不起。懸望東支盡處,其南一峰特聳,摩雲插天,勢欲飛動。問之,即江郎山也。」可見,江郎山給徐霞客的震撼。或許是周圍山水縈繞,但山峰海拔不高,或許是眼睛看慣了繁華市井,人煙阜盛,孤峰突起,鶴立雞群的江郎山讓徐霞客一見傾心。現在,在江郎山建有霞客亭,亭內立有霞客塑像,塑像旁立有石碑,刻著「霞客行蹤」四字,背刻《徐霞客遊記》 原文,亭內懸掛有紀念徐霞客的楹聯——「遍訪名山獨尊江郎奇幻;長思偉著共仰霞客風流。」

如果說江郎山是高俊挺拔的,是奇幻的,那仙霞古道上的浮蓋山應是清秀獨特的,是奇美的。浮蓋山海拔1146米,不同於江郎山的丹霞地貌,它屬熔結凝灰岩,山上頑石星羅棋布,有「集大地之頑石於一身」之譽。峰頂由巨石累疊而成,下者如盤,上者如蓋,因「似蓋之浮動」因而得名。徐霞客在浮蓋山盤桓三日之久,慨嘆「怪石拿雲,飛霞削翠」,激賞不已。三疊石是浮蓋山的標誌性景觀,為浮蓋山的最高處。以洞群山體為盤,以一塊巨石為蓋,若浮若動,故名浮蓋。「踞石而坐,下視峰麓,只見崩坑墜谷,層層如碧玉輕綃,遠近萬狀」,這真是會當凌絕頂,一眼望三省了。

最終,心滿意足的徐霞客過浮蓋山,行古道,一路入閩而去,留給江郎山風景區一段清雅文字和一腔讚嘆,江郎山也因徐霞客的觀賞而名聲遠播,真可謂人因山雅,山以人聞了。

三、霞客在新昌

明崇禎五年(1632年)4月18日, 徐霞客從天台萬年寺出發,途經牛牯嶺、藤公山、會墅嶺、惆悵溪,夜宿斑竹村,遊歷了天姥山這座詩歌之山。天姥山位於紹興市新昌縣,得名來自「王母」。志載:"派自括蒼至關嶺界,層巒疊嶂,蒼然天表,千姿萬壯,為一邑主山"。天姥山屬天台山一系,具有天台山系的特點,山水繚繞,風光秀美,群峰連綿,氣勢磅礴。但作為一邑主山,她又別具特點——詩情畫意,底蘊豐厚。雖然《徐霞客遊記》中對天姥山記述不多,但我們依舊可以循著霞客古道,去領略天姥山的神奇。

據《遊記》記載,徐霞客離了天台的萬年寺,「又向西升陟嶺角者十里,乃至騰空山。」 騰空山,亦稱藤公山,乃是天姥山群峰之一。騰空山,是天姥門戶,也是古時候鄉民赴萬年、上華頂,進香禮佛的山道。騰空山下,有一座清涼寺,是通往天台山五大寺院的首寺門戶。據說,該寺的歷史比國清寺還早,有「先有清涼寺,後有國清寺」之說。相傳是由天台山開山祖師智者大師劈山壘石,伐木而建。清涼寺一度僧人眾多,香火鼎盛。隨後徐霞客「下牛牯嶺,三里抵麓。又西逾小嶺三重,共十五里。」據考證, 「小嶺三重」 指的是會墅嶺、黑風嶺和關嶺。人行其間,翻越三嶺,只見雲嶺重重,連亘不絕,有「行盡深山又是山」之感。

順著謝靈運在元嘉六年(429)開鑿的山道,徐霞客會來到桃源仙境。桃源是著名「浙東唐詩之路」的精華地段。南朝《幽明錄》中記載「劉阮遇仙」的故事就發生在此。現在桃源的地名依舊傳唱著這個故事,如採藥徑、仙人洞、棋盤石、惆悵溪(桃源溪)等等。這個故事流傳頗廣,給天姥山增加了奇幻色彩。

徐霞客還會路過萬馬競渡、天姥龍潭這些神奇的地方。徐霞客邊游邊賞,一路古木山影,溪水淙淙。「復西北下三里,漸成溪,循之行五里,宿班竹旅舍。」沿溪而下,經過司馬悔橋(唐司馬承禎八十四歲時,應詔遠赴長安,經此大悔之處)就來到了落腳點——斑竹村。

斑竹古村,是宋時就形成的古村落,因多斑竹而得其名,地處天姥山腳。徐霞客穿山越嶺,從天台而來,來到斑竹村,暫停了腳步,拿起了筆,記下日記。那一夜,斑竹村村外的山風和村內斑駁的石板路都格外安靜,陪伴著倦了的遊客。

四、霞客在桐廬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吳均《與朱元思書》)。最懂得山水之美的魏晉人首先發現了桐廬之美。蘇軾詩說「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更清美」 (《送江公著知吉州》),足見,桐廬早已成為江南嘉景,人間清美之地。於是,在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那個胸中有丘壑,腳步量天下的徐霞客來了。他在十月初五、初六兩天,沿著富春江110公里最秀美的一段,寫下了603字的考察記錄。

初五日那一天,徐霞客吃了早飯,覓了擔夫,登上了馬嶺。馬嶺古道在當時是貫通徽嚴蘇杭四州的交通要道,以山石為階,多年的商旅行走,使得石階變得光滑可鑑。道上是浙商徽商奔波的身影,古道兩邊是綠樹紅亭相互掩映,也有茶寮酒肆,供人歇腳。馬嶺古道中心點在馬嶺關隘,關隘上還殘留一小段古城牆,用山間青石條砌成,泛著隱隱的青色,與地面的青苔似乎融為一體。

徐霞客順著山路繼續前行,後向南五里路過保安坪,保安坪有保安溪,保安溪由大源溪和小源溪在合流形成,在此被稱之玉澗河。河名玉澗,可見溪水晶瑩透徹,水流迅捷。「又一里為玉澗橋,橋甚新整,居市亦盛,又名排石。」過了玉澗橋, 「山始大開」。又東行二里後,在溪畔候船,此時已是午後,因為無處買米,徐霞客只能餓著肚子等待,船來後,因為時間關係,只能上船順流而去,頗有點現代餓著肚子上動車的感覺。因為擔夫遁去,徐霞客只能依舊坐船夜行,借舟人的米果腹。

第二天,早行,則已經到了桐廬城。「十五里至灘上」,徐霞客見到江面上有米舟百艘。可見當時桐廬商賈雲集,交通繁忙、經濟繁榮的熱鬧景象。飯後換船,恰遇東北風吹來,舟行甚利。結果徐霞客「偶假寐」,錯過了嚴磯。嚴磯,就是嚴子陵釣台,有「天下第一觀」的美譽,位於桐廬縣城南15公里的富春山麓。十月份,江水清澈無暇如同翠玉,船行江面,在兩岸山峰倒影的中穿行,如同在《富春山居圖》中遊歷一般。嚴磯有嚴先生祠,他屢拒光武帝的故事流傳甚廣,其高潔品行為歷代文人所瞻仰。范仲淹在此寫下名句「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借山水評人,意味悠遠。

錯過嚴磯,可算是一大遺憾,可能是因為徐霞客貪看江上山水繚繞,水碧山青畫不如的景色,可能是徐霞客此次已經是舊地重遊,好在,山水依舊,待後人游賞。

1636年的農曆九月十九,被紅塵俗世羈絆了許久的徐霞客痛飲之後,乘醉放舟,從江陰沿運河而下,開始了生命中最後一次的壯烈西遊。舟行半月,十月初六「曉出浙江」,初七日,恰逢大霧。「霧漫不辨咫尺」,所幸飯後日出霧散,一路月明風利,行了近百里後,最終在蘭溪停下了征帆。蘭溪,溪以蘭名,邑以溪名,山靈水秀,蘭溪風物,正是徐霞客此行的目的所在。

從《游浙日記》中看,這次游賞酣暢淋漓,徐霞客以五旬之軀,在兩日之內遊玩了金華、蘭溪境內的八個溶洞,不可不謂之盡興,也讓我們對他的執著嚮往心生敬意。徐霞客遊玩的地方,我們常用蘭溪六洞來概稱。八洞瀏覽完畢,徐霞客也是躊躇滿志,他坐在洞口,暗自得意,「念兩日之間,於金華得四洞,於蘭溪又得四洞,昔以六洞湊靈,余且以八洞盡勝」,這才有了為諸洞排名的興趣。「雙龍第一,水源第二,講堂第三,紫霞第四,朝真第五,冰壺第六,白雲第七,洞窗第八」。雙龍、水源兩洞得以名列一二,或許是因為洞中有幽暗水流映襯著奇石怪柱,兼之以曲徑通幽,耐人尋味的緣故吧。

  此次游賞,徐霞客用細膩的筆觸記錄下靈洞山水的秀美,而在路途中的日常點滴記錄也讓人如臨其境。如借浴盆的潘姥炊煮黃粱來等待徐霞客,徐霞客報之以杭傘一把,讓人依稀可見賓主盡歡的愉快場景;至蘭溪南關後,匆忙覓舟出行,又可想見局勢之緊張。

蘭溪在徐霞客眼裡,是一座水一樣的小城,醉人秋色,綿延山水,成為他夢中揮之不去的記憶。而他筆下的蘭溪六洞今已成為遊人如織的勝地,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明人周應治曾寫下《白雲洞》詩,詩中有句雲 「洞中仙子今何在,洞口白雲空自飛」,仙人不在,霞客已逝,但跫音不斷,尚迴蕩於山水之間,讓人神往……

五、霞客在金華

雖然徐霞客與金華有著特殊的緣分,曾四次到過金華,但前三次均為探親訪友途經金華,一蹉跎,二者的相逢就被拖到了崇禎九年(1636)十月的初八。

《游浙日記》中記載,徐霞客至金華下船時已是很晚,沿途旅店都已經關閉不接納客人,後偶遇熱情的王敬川,將他帶到蘭溪西門外過了一夜。十月初九日清晨,徐霞客又在王敬川的陪同下遊覽了金華城,共進早餐後,徐霞客同王敬川告別往三洞前行,行至羅店,詢問當地村民後得到了三洞的具體位置之後,徐霞客猶豫了一番,三思之後,選擇向芙蓉山方向前進。原因是「恐東有餘勝」,一個「恐」字充分表現了徐霞客對美景的執著追求。

2016年,金華市採用了設立古地名標誌,串起徐霞客古城游線的方式紀念這位偉大的行者。在金華市區,設立了六個古地名地標。第一個標誌點就是小碼頭遺址。小碼頭俗稱下馬頭,為金華古城通遠門外婺江北岸的商埠碼頭,是歷史上浙江中部最為繁忙的水運碼頭,徐霞客當年就是從此碼頭上岸,來到古城。 第二個標誌點是迎恩門,又稱蘭溪門,為金華古城西側的一座城門,徐霞客由此入城。第三個標誌點為縣前街。

沿著當年的縣前街,也就是今天的解放東路,徐霞客繼續東行。據《浙游日記》記載,他「又東上蘇坊嶺,嶺頗平,闤闠夾之。東下為四牌坊,自蘇坊至此,街肆頗盛,南去即郡治矣。」所以第四個標誌點為蘇坊嶺,今又稱醋坊嶺;第五個標誌點為四牌坊,今稱四牌樓,這裡已是婺州古城保護區範圍。再往南就是第六個標誌點——位於古城中心的郡治,即郡府治所。可以說,徐霞客留下了一條現成的、完整的金華城游線,為現代化的金華添加一分文化色彩。

回想三百八十多年前的這次相逢,不禁感嘆,是徐霞客成就了金華,也是金華成就了徐霞客。



浙江省社科聯社科普及課題成果

課題編號:22KPW04YB

課題名稱:霞客帶你游「浙」里

負責人:李維雲

推薦單位:金華職業技術學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