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雲南第二大淡水湖,面積稍大的湖泊便稱為「海」

星雨天空 發佈 2024-01-29T06:05:51.938248+00:00

雲南山多水少,面積稍大的湖泊便稱為「海」,洱海是雲南第二大淡水湖,叫慣了「海」,倒也有了海的襟懷和氣勢。千百年來,洱海就像是滇西北的一顆明珠,如果說大理是個美人,洱海就是那雙顧盼生輝的美目,因為它的靈動,使得整個大理風情萬種。

雲南山多水少,面積稍大的湖泊便稱為「海」,洱海是雲南第二大淡水湖,叫慣了「海」,倒也有了海的襟懷和氣勢千百年來,洱海就像是滇西北的一顆明珠,如果說大理是個美人,洱海就是那雙顧盼生輝的美目,因為它的靈動,使得整個大理風情萬種

洱海,古代文獻中曾稱為葉榆澤、昆彌川、西洱河、西二河等,從空中俯瞰,形狀像一隻人耳,故名洱海。洱海地處瀾滄江、金沙江、元江三大江分水嶺地帶,是個典型的內陸斷陷盆地,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呈一個不規則的狹長帶。洱海形成在更新世早期,初為淺水湖泊,中、晚更新世時,盆地深陷,湖面擴大,與北部古鄧川湖和南部古風儀湖成串珠狀連通。全新世以後,又經歷地殼下陷與沉積充填,而後,由於入湖三角洲發育,風儀湖消失,鄧川湖分離,遂形成今天的湖形。洱海水域面積260平方千米,是雲南第二大淡水高原湖泊。

洱海西面有點蒼山橫列如屏,東面有玉案山環繞襯托,風景極為優美,「水光萬頃開天鏡,山色四時環翠屏」,素有「銀蒼玉洱」、「高原明珠」之稱。洱海的主要水源來自降水和降雪,入湖的河流大小共有117條。北有茈碧湖、西湖、海西海,經洱源盆地、鄧川盆地分別由彌苴河、羅時江、水安江匯入;西部有蒼山十八溪;南部有波羅江;東部有海潮河、鳳尾箐、玉龍河等匯入。洱海唯一的天然出水口是西洱河,流入黑惠江後匯入瀾滄江。

美麗白族

蒼山腳下,洱海之濱,生活著一個崇尚白色的美麗民族——白族。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白族地區經濟繁榮,文化發達,自古以來,就形成了穩定的群體。漢、晉時期,白族先民被稱為「昆明」;唐代稱為「河蠻」、「松外蠻」、「白蠻」;元朝時期稱為「棘人」。白族在公元前2世紀就與中原漢族有較為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繫,受其影響較深,現在的習俗部分與漢族相同。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但用漢字書寫。

洱海文明

大凡有名的江河流域都是孕育文明的地方,洱海也不例外。洱海流域是中國西南邊疆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據湖濱帶的考古顯示,新石器時期人類就在此生息繁衍,創造出輝煌的青銅文化和稻作文化。遠在漢代,這裡就是西南絲綢之路的樞紐,後來漸漸發展成為亞洲文化的十字路口。唐以後,又相繼建立可與中央王朝相抗衡的地方政權——南詔國和大理國。如今,聳立在蒼洱之間的太和城遺址、崇聖三塔寺等,都是過去洱海流域的繁榮見證。

洱海文明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而要理解這一特性就需要追溯洱海文明的源頭和演進歷程。洱海邊世代生活著白族,而白族的起源到現在還是一個謎。早先有阿育王之後說,有莊之後說,有氏羌南遷說,而近年來,隨著考古學上的一些重大發現,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白族先民的主體其實是蒼山洱海所孕育的土著居民。

大理城西南馬龍峰山麓的馬龍遺址和賓川白羊村遺址出土的眾多文物告訴人們,距今大約4000年前,這塊土地上已有人類繁衍生息,其文明的程度正從新石器時代向銅石並用的時代邁進。而劍川海門口和祥雲大波那青銅文化的發掘,更是讓人們眼界大開。特別是大波那銅棺的出土,其高超的冶銅工藝、奢侈的墓葬風俗使人們依稀看到早在春秋之際,洱海地區就已經有了極為燦爛的文明。無論歷史的迷霧中還有多少疑團,我們可以確信一點,洱海文明的起源已經相當久遠。在其文明演進的過程中,土著文化與周邊文化碰撞、交融、相互消解也相互吸納,逐漸形成了一種多元文化並存的格局。而這一切,似乎又與洱海重鎮大理極特殊的地理位置相關。

大理是一向被稱為「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文明古都。所謂十字路口,是說著名的西南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在此地相交,大理於是成為一個極其重要的交通樞紐。洱海獨特的區域文化的形成,在某種意義上說其實正是兩條古道衍生的結果。絲綢是中國對外交往的象徵,所以絲綢之路就成為人們對中國古代重要國際商道的通稱。西南絲綢之路,又名蜀身毒道(蜀,成都;身毒,印度),是一條從四川成都經大理通往印度及中亞的民商道。而其從成都到達大理的路線又有兩條:西邊一條經雅安、西昌、鹽源、會理、大姚,稱靈關道;東邊一條經樂山、宜賓、昭通、曲靖、昆明、楚雄,稱五尺道;而從大理經保山、騰衝入緬甸、印度的一段稱博南道。大理,剛好在靈關道、五尺道和博南道的交匯點上。

南方絲路的開通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左右,此時,中原正是群雄逐鹿、血流漂櫓之際,而遠在西南的大理還是一個世外桃源。但這條古道的存在為中原統治者所關注是在漢武帝時期,當時著名的外交家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國(阿富汗)偶然看到了四川的兩種特產:蜀布和邛竹杖,由此揣測到這條道路的存在。漢武帝隨即派使臣去探尋漢帝國從南方通往印度和中亞的道路。漢使在洱海地區受阻的詳細情節雖不是很清楚,但人們知道漢武帝竟為此在長安鑿了一個形如洱海的昆明池(大理在漢代曾稱昆明),用以訓練他的水軍,因為他已下定了決心要用武力打通這條南方絲路。這就留下了所謂「漢習樓船」的典故,由此也就開始了漢族統治者對洱海地區的經營。

茶馬古道則是川、滇、藏進行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其發端在普洱、思茅和西雙版納的雲海茶山之中,其中一條向西經雲縣、鳳慶到達大理,然後往北經麗江、中甸進入西藏。在這條古道上,先民們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做著馬匹、皮毛、藥材和茶葉、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的交易了,而大理也因此成為滇茶最大的加工和集散中心。

西南絲路和茶馬古道絕不是一般的道路。蜀道之奇險,李太白已有詩言及,而雲南高原的崇山峻岭、大江大河造成的阻隔,絲毫也不遜於蜀地之山川。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要想和外界溝通,顯然要付出更大的努力。那蜿蜒盤旋於高山深谷中的棧道,那懸空的索橋,那鈴聲丁冬的馬幫,向後人表達了一種堅忍和剛毅的精神。而伴隨著山間馬幫而來的是經濟和文化的廣泛交流,大理人以一種開闊的胸襟迎接四面來風,從而形成了土著文化和周邊文化相兼相容或多元並存的格局。

喜歡的小夥伴可以關注我,了解更多地理文化領域的知識。歡迎大家點讚、評論,在留言區留言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