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震驚中外的咸陽西漢彩繪「三千人馬」兵馬俑

隴原天地 發佈 2024-01-29T09:09:28.242105+00:00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為世人皆知,但中國首次出土的大批量彩繪兵馬俑是陳列在咸陽博物院號稱「三千人馬」的西漢彩繪兵馬俑,比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出土還要早9年之久。咸陽市楊家灣村北25公里範圍內為漢高祖劉邦長陵陪葬墓區,大小墓冢,放眼皆是。

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為世人皆知,但中國首次出土的大批量彩繪兵馬俑是陳列在咸陽博物院號稱「三千人馬」的西漢彩繪兵馬俑,比秦始皇陵兵馬俑發現出土還要早9年之久。


咸陽市楊家灣村北25公里範圍內為漢高祖劉邦長陵陪葬墓區,大小墓冢,放眼皆是。1965年8月24日,村民在平整土地時,挖出了幾件彩繪陶人、陶馬,就這樣一個沉寂地下二千多年的西漢皇家兵馬俑軍陣,就這樣破土而出,呈現在世人的面前。

經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咸陽市博物館聯合進行搶救性地發掘,考古調查人員在此地發掘出了10個陪葬坑、1個磚坑,清理出有士兵方陣士兵俑1965件,騎兵方陣騎馬俑583件,指揮車一輛,盾牌模型近千件,號稱「三千人馬」。出土的兵馬俑比秦始皇兵馬俑個頭小很多,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高,平均身高約50厘米,在面部差異上也較為明顯,其穿著也透露出西漢初年服裝的新潮流。

這批兵馬俑數量眾多,排列嚴整,兵種分明,職能明確,造型生動,彩繪鮮艷,為研究西漢時期的喪葬禮儀、軍事制度和雕塑藝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這是中國境內首次發現的大規模兵馬俑集群,當年的《人民畫報》、香港《大公報》和《澳門日報》以大量圖文對這一發現紛紛進行了專題報導。楊家灣西漢三千彩繪兵馬俑成為震驚海內外的重大考古發現。

楊家灣西漢彩繪兵馬俑,埋藏在10個豎穴土洞式陪葬坑中,東西相對,排列成13個方陣。它是為漢高祖劉邦長陵四、五號陪葬墓陪葬的。四、五號陪葬墓所在地,漢代稱為「周氏陂」,是周氏家族塋地,學者們推斷這兩座漢墓的主人應是西漢大將軍周勃或周亞夫夫婦。周勃、周亞夫父子,《史記》、《漢書》皆有傳記。周勃追隨劉邦定天下,輔佐惠帝,誅殺諸呂,迎立文帝登基。其子周亞夫,治軍嚴明,平定「七國之亂」。楊家灣兵馬俑陪葬的這兩座漢墓的主人,功業卓著,地位顯赫。


楊家灣西漢兵馬俑主要以練泥一模塑一窯燒—彩繪四道工序製作而成。兵俑三種面部形態,反映不同的兵員組合;形姿不同的俑,象徵不同的職能。騎馬俑集群,說明騎兵在漢初占有特殊的位置。上衣下裳式的兵俑服飾具有多元文化的因素,說明漢初處於不同地域、民族服飾融合的新時期;服制及色彩體現明顯的等級差異。

據《史記》、《漢書》、《文獻通考》的記載嫁合分析,漢初兵員主要來自三個不同的地域:一是關中二輔,二是隴西、天水地區,三是巴蜀。出土的兵俑有三種不同的面部形態,印證了漢初兵員來自此三個不同的地域及族屬。在漢帝國這樣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裡,漢初軍隊不同的兵源與族屬,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不同地域多民文化的融合。

漢代軍隊的組成有材官(步兵)、騎士(騎兵)、樓船(水兵)、輕車(車兵)等兵種。楊家灣西漢兵馬俑是西漢軍隊的縮影,一定程度地反映了西漢軍隊的組織結構。出土的士兵俑和騎馬俑應是步兵俑和騎兵俑的象徵。除了大批的步兵俑、騎兵俑外,還出土有形姿特殊的士兵俑,應象徵著儀仗、書記、指揮等不同的職能。

楊家灣西漢兵馬俑方陣的數量,少則四十餘件,多則近四百件,方陣前均有領隊俑。這些領隊俑,應象徵著領五十人左右的隊率,領二百人左右的軍侯,領四百人左右的軍司馬、校尉,出土的指揮俑應是領二千人以上的將軍。

西漢初年,漠北匈奴以騎射而戰,公元前200年,漢高祖被匈奴圍困於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南),使高祖認識到:「車騎者,天下武備也」。高祖五年(前202)八月,設置和健全了馬政機構,專命太僕掌管養馬事業。至文景時期(前179—前143),騎兵已經成為獨立的兵種,數量上僅次於步兵,在軍隊中上升為主要作戰力量。漢兵馬俑軍陣中大量騎馬俑的出現,反映出西漢初年騎兵已有相當的規模。

攻擊與防禦——兵馬俑器械:兵馬俑出土時,個別士兵俑於中的鐵棍殘段,應是矛、戈、就之類象徵性兵器的殘留;騎兵俑背部的箭囊,亦應裝布象徵性的箭類兵器。這些都是攻擊類兵器的微縮版。出土的陶盾牌是防禦類兵器的模擬。

多元與融合——兵馬俑服飾:從楊家灣兵馬俑塑繪的服飾可以看出,漢初處於楚服、胡服和秦服融合且以楚服特點較為突出形成新風尚的轉折時期。兵俑服飾沿襲上衣、下裳的服飾制度;武冠、甲衣、窄袖衣袍、裹腿靴履是戎裝的特徵。服制及色彩的不同體現著明顯的等級差異。

頭飾分戴冠和免胄,甲衣分長甲和短甲。騎兵俑褲上的膝部有豹斑紋,當為豹斑紋護膝。鞋共有四種:芒鞋、勾履、淺幫圓口鞋、高腰華靴。

楊家灣兵馬俑陪葬坑以北,有兩個高大的漢代墓冢。為了弄清這批兵馬俑為之陪葬的主人,考古工作者將這兩座漢墓的南冢編號為楊家灣四號,北冢編號為楊家灣五號,從1970年11月開始進行了為期七年的考古發掘。四號漢墓南距陪葬坑70米,地勢由南向北逐漸高起。四號墓北距五號墓26米。出土兵馬俑的陪葬坑,其位置在楊家灣四、五號漢墓的陪葬區內,應是為四、五號漢墓陪葬的從葬坑。

四、五號墓均被盜擾。四號墓封土僅剩四分之一,墓室呈曲尺形,墓葬結構應是由過道、中庭、後室並有三個樓層組成的第宅建築,封土堆似整個建築的屋頂。五號墓封土呈覆斗形,墓室亦呈曲尺形,轉折方向與四號墓相反。

楊家灣四號漢墓的7個陪葬坑放置有衣服、糧食、日用器皿和出行的車馬等。五號漢墓出土有玉衣片,玉片小孔內殘留有銀絲,說明死者身著銀縷玉衣。學者們認為,兩座漢墓應是公侯級別的大臣或將軍的夫婦墓。

西漢帝陵以東均為王公大臣、皇親國戚陪葬區。陪葬長陵的大都是達官顯貴。四、五號漢墓西距高祖長陵僅2.5公里,地處文獻記載的漢高祖劉邦長陵陪葬墓區的周氏陂(pō)內。周氏陂系周勃家族墓地。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古渠(成國渠)又東逕長陵南」,「又東逕漢丞相周勃冢南,冢北有亞夫冢」。根據楊家灣四、五號漢墓的地理位置結合《水經注》的記載,我們推斷這兩座墓的主人可能是周勃或周亞夫夫妻,夫墓在南,妻墓居北。

展櫃中有件指揮俑高56厘米,寬30厘米,頭戴武冠,身著紅綠彩色戰袍,右手上舉至前額,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做指揮狀,形態生動,應該就是統領兩千人以上的將軍,是非常珍貴的國家一級文物。

楊家灣西漢彩繪兵馬俑,是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大規模兵馬俑群體,它提供了探討西漢政治、軍事、文化、藝術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對研究兩千年前的西漢早期(前206—前141)文明,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