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收入來自補貼 「虧本」出口大量糧食到中國:美國想幹嗎

每日糧油 發佈 2024-01-29T19:05:46.204756+00:00

記得在上世紀90年代,隨著第一波出國高潮的出現,以讀者、知音等為主的雜誌出版,是絕大部分人了解國外狀況的一個窗口,比如家庭、教育、企業管理等,同時,在當時大宗商品的國際貿易領域,有一種聲音非常主流:美國自己國內的資源不出口,卻從別的國家大量進口。

關注每日糧油,了解全球市場動態。今天我們來關注下中美農業補貼問題,注意,所有材料均來自網上公開資料。

記得在上世紀90年代,隨著第一波出國高潮的出現,以讀者、知音等為主的雜誌出版,是絕大部分人了解國外狀況的一個窗口,比如家庭、教育、企業管理等,同時,在當時大宗商品的國際貿易領域,有一種聲音非常主流:美國自己國內的資源不出口,卻從別的國家大量進口。

此後,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進入21世紀之後,在網際網路傳播打破信息壁壘,以及出國不再成為少數群體時,我們對於中國以外國家的認知也開始變得多元化,那種「國外一切都好、國外的月亮就是圓」的思潮慢慢被取代。同時,在大宗商品國際貿易市場,又出現了一種新的觀點:美國大量向國外出口包括糧食、原油在內的商品。尤其是在糧食貿易市場,關於美國農民40%收入來自農業補貼,虧本大量向中國出口糧食意在打壓中國的糧食自給率。

那麼,今天我們就中美的糧食補貼,給大家分享一些相對專業的信息,以幫助大家了解真正的國際糧食大宗貿易市場。

中美糧食貿易概況

在了解這個話題之前,首先請大家知道兩點信息:一是在當前全球糧食生產環境下,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每年進口的糧食規模高達1.4-1.6億噸,糧食進口對我國的糧食供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糧食出口國,每年向全球供應約1.5億噸糧食,約為300萬美國農民提供就業崗位。

因此,就當前階段而言,我國糧食供應離不開國際貿易市場,美國300萬農民的生計問題,同樣離不開國際貿易市場。正因為如此,也才有了2018年的中美糧食貿易爭端問題。

在絕大部分普通消費者眼中,中美貿易更多的是在服裝、科技產品等領域,但實際上,如果我們從美國的角度來看中美貿易會發現,中美貿易中農產品貿易規模絕對占據占據前三的位置。

這些商品的進口出口可能不涉及到高精尖技術,不涉及到產業的升級換代,但對普通消費者而言,卻能占據他們生活的主流。對於美國而言,它不僅僅是300萬農民的收入問題,進而還帶動金融、運輸、倉儲及專業諮詢服務人員,是相當一部分群體的收入來源之一。

而對於我國而言,這些大量進口的糧食主要被用於飼料養殖領域,是很多普通消費者能夠吃得起肉蛋奶的主要因素之一,為低收入群體食物提供了多樣性,獲取的營養更為均衡。

而這也是中美糧食貿易存在合作的重大前提之一。

關於2018年的糧食貿易爭端:誰的補貼更多?

2016年9月,美國就我國糧食補貼問題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上訴,指出「中國向農戶提供的補貼比世貿規則允許的金額多出近1000億美元,從而人為刺激農戶提高產量,導致全球價格下跌」。

隨後,中美之間於2018年起開始各自對對方的出口商品加征進口關稅,其中,在我國對美國進口商品的關稅調整中,大豆、玉米等成為重頭戲。

在當時,每日糧油就曾撰文指出,從中美之間的相互加征關稅的商品來看,中國更像是一個工業國家,而美國則是一個農業出口國——當然,這種現象的出現和科技、經濟的發展水平無關,更多的是雙方資源交換的結果。

但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卻對這一現象無法理解:不是都說美國40%的農民收入來自補貼嗎?我們的農民收入這麼低,怎麼還指責我們補貼多?

關於這些問題的討論,從網絡大咖到專業人士都有相關闡述,但最終結果是,消費者在這種爭議中越來越不明白中美農業補貼的真相。

未完待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