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銅器技術是西來的還是本土原生發明?

明文廣記 發佈 2024-01-29T22:47:33.231480+00:00

一、中國青銅器西來說的聲音起源西方學術界定義了進入文明社會的三大標準:文字、青銅器和城市。有人認為青銅器起源於西亞,並東傳到中國。

一、中國青銅器西來說的聲音起源

西方學術界定義了進入文明社會的三大標準:文字、青銅器和城市。有人認為青銅器起源於西亞,並東傳到中國。

比如搜索某度百科詞條「青銅器」,便可見這樣的描述:

搜索某狗百科詞條「青銅器」也顯示,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

比如以下這篇文章,反覆提到青銅器最早出現於6000年前的兩河流域:


國際學術界一般認為青銅器起源於土耳其、伊朗一帶,然後向全世界傳播。

安志敏先生在《試論中國的早期銅器》(《考古》,1993年)提出中國的早期銅器應是通過史前" 絲綱之路" 進入中國的。由此引發了學術界關於中國銅器" 西來說" 與" 本地起源說" 的爭論。

近年來劉學堂(《中國早期青銅器的起源與傳播》,《中原文物》,2012年)等先生也持此觀點。他認為我國西北地區早期銅器中存在的大量砷青銅, 認為 砷銅與西方冶銅技術之間存在著淵源關係。

學術界有不少人附和論證或認同中國青銅器西來說:








眾所周知,我國青銅器鑄造技術之先進、造型之精美、設計之藝術、器型之多樣,無論是使用範圍,規模,鑄造水平,藝術水準都處於同時期世界的領先水平。中國出土的青銅器浩如煙海,且做工複雜精美,西方出土的青銅器數量稀少且形制簡單。

為什麼作為發源地的西方的青銅器數量既少且工藝簡單呢?不是發源地的中國的青銅器數量既多且工藝複雜精美呢?中國的青銅器技術是西亞傳來的嗎?


二、中國青銅器起源辨析

古人類最早利用的金屬是銅。銅器冶煉和製作的起源至少需要滿足四個要素:

1、古人類活動區域內有高品位銅礦存在,該銅礦裸露於地表且易於被古人類發現,並且在古人類活動區域附近,便於被人工運輸和冶煉。

2、需掌握高溫燒制的陶窯技術。銅的熔點1083.4℃,冶煉硫化銅礦,在1100-1200℃高溫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獲得純銅。有些銅礦耐火,需要1200℃以上的高溫才能提煉出銅。從孔雀石中用還原法提煉紅銅,也需要密閉爐窯和710℃的溫度。柴火在空氣中燃燒的溫度通常在500-800攝氏度,這種方法由於火力不集中達不到一定溫度,致使所燒陶器質量差,成品率低。後來人們便發明了陶窯,可以達到更高的溫度。低溫陶700-900℃4個小時就可以燒結成功,高溫陶需要在1200-1235℃燒制8個小時左右,瓷器的燒成溫度一般在1235℃以上,彩陶的燒制溫度在800-1200℃。

3、所在地區或周邊地區存在已足夠發達和複雜的社會,有了產品美化、權威化的需求,該社會在知識或精神上足以激勵工匠們的探索活動,滿足某些特殊需求。

4、在專業化冶煉生產出現以後,有富餘生活資料足以供養專業工匠,並形成對金屬物品的製作追求。

在以上基礎上,古人類在燒制陶器時,由於對礦石顏料的需要,或者長期對含銅礦石進行了燒制並且有意識的進行加工處理,才可能發現銅金屬並進行加工利用。換句話說,古人類有了長期燒制彩陶的技術和經驗後,才有可能進行銅金屬冶煉活動。

不具備以上條件,就宣稱為銅金屬冶煉和製造的起源,其信息真實性應當存疑。

而且,偶得銅器不能作為掌握冶煉製作銅器技術的證據。必須是系統性、批量性冶煉製作銅器並且有邏輯性的傳承變化關係,才能說明真正掌握了冶煉和製作銅器技術。


目前,我國境內已發現早期銅器遺址 100 余處,出銅器達 1800 余件,出土地域包括中原地區、西北地區、海岱地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等,年代上迄仰韶時代、龍山時代,下至夏代逾三千年。

關於我國青銅器的起源, 學術界有" 西來說" 和"中原說" 兩種觀點。"中原說" 已經成為學術主流, 但還有不少持西來說意見者。

青銅器技術包括冶煉和製作兩個方面。我們先說冶煉。


銅器是人類由石器時代進入銅器時代的重要標誌。一般而言,早期的銅器主要有紅銅器、黃銅器、青銅器等,青銅器又以錫青銅和砷青銅為主。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銅器,出現時間也不盡相同。

銅在自然界中可以天然的金屬形式存在,但更多是化合物形式。人類對銅及其合金的利用順序是:自然銅礦石——自然冶煉銅——人工錫青銅。

常見的銅礦可分為自然銅、硫化礦和氧化礦三種類型。自然銅在自然界中很少,主要是硫化礦和氧化礦。硫化礦分布最廣,是主要的煉銅原料。銅的硫化礦中分布依次為黃銅礦、斑銅礦、輝銅礦。氧化礦主要可以分為藍銅礦赤銅礦孔雀石等。

純度達98%以上的紫紅色自然銅,又叫紅銅。紅銅只含銅元素,是純銅,多天然形成,也可從孔雀石中提煉。紅銅非常軟,其布氏硬度僅35,可以直接錘打成器,通過簡單錘鍛、打磨,即可製成刀、錐、珠子等小件用品,製作簡單。

世界上最早的銅器來源可能是:石器時代的人類在尋找合適的石料以打制石器時,發現自然銅跟其他石頭不一樣,不像石頭那樣容易碎裂、剝落,而是可以錘薄或者拉長,而且銅製器還發出悅目的金屬光澤,可以製成裝飾品佩戴。這就是遠古人類在製作石器時無意間打制的紅銅製品,這是自然銅最初被利用的情況。

經過長期的實踐與多次試驗,人類在燒陶時無意將將自然銅加熱到一定溫度,可以增加銅的可塑性,從而能按照需要將自然銅鍛打成稍複雜的形狀。這種直接利用天然銅依靠打制的方法製造器物的實踐,使人們對銅這種金屬的物理性質有了更進一步的感性認識。


自然冶煉銅是指人類對天然銅礦石進行冶煉提取的銅。天然礦石往往是多種金屬元素和雜質在並存的,人類早期冶煉銅時,並沒有銅、錫、砷、鉛元素配比獲取性能更好、更利於生產的合金銅的概念,只是對現有的天然銅礦石進行冶煉,無意識地提取了合金銅。包括紅銅、黃銅、砷銅、鉛青銅、錫青銅及其他各種合金銅等。

自然銅畢竟是較少的,多數的銅要由冶煉銅礦石取得。銅的冶煉術是如何發明的呢?據推測,為了取得多種材質製造工具與容器,人們可能為取得某種石料以火燒石(將石烘烤熱,再以水潑,促其開裂),從而導致金屬冶煉發生。如果燒的是含銅礦物,熔融、析出銅珠,即可能導致冶銅術的發明。

由於銅的熔點是1083℃,當原始社會晚期制陶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陶窯溫度能達到1000℃,或更高一點的溫度後,自然銅或者銅礦石進入陶窯就可以熔化,熔化的銅水可以流動,凝固後又能隨容器凝成一定形狀,這就是鑄造銅器的萌芽。

除此以外,用含銅礦石砌成的陶窯或爐灶,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使銅礦石中的氧化部分還原成銅,這可能是銅的冶煉術產生的另一途徑。這種情況也需要高溫條件才能反應。

根據現有資料顯示,中國發現最早的紅銅器,是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出土的小銅環,屬於紅山文化範疇,距今約5500-5000年。稍晚的甘肅酒泉高苜蓿地遺址出土的一件紅銅塊和照壁灘遺址出土的一個紅銅錐,屬於馬廠文化範疇,距今約4300-4000年。


黃銅是銅、鋅元素為主的合金,只能人工冶煉,屬於冶煉銅。黃銅的冶煉需將銅礦石和木炭放在一起燃燒,溫度需要達到950-1000℃。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黃銅器的國家。1973年,在陝西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一塊半圓形黃銅片和一塊黃銅管狀物,屬於仰韶文化範疇,年代距今約6700年,這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黃銅製品。稍晚的山東青島三里河遺址,也出土了兩件黃銅器,屬於龍山文化範疇,年代距今約3900年。

砷銅器是一種銅、砷、鉛元素為主的合金,這種銅器主要發現於西亞、北非、中亞、中國等地。可以說,除中國外,世界上早期的青銅文明都是砷青銅文明。中國發現最早的砷青銅器主要出土於甘青地區,其中西城驛遺址位於甘肅省張掖市,屬於馬廠文化晚期向四垻文化過渡的範疇,距今約4100-3900年。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屬於龍山文化範疇,距今約4400-4000年。

砷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在土壤、水、礦物、動植物中都能檢測出微量的砷。砷是地殼的構成元素之一,但很少以單獨礦床存在,多以硫化物形式與其他礦物伴生存在。自然界中處處有砷:火山噴發、含砷的礦石等,砷伴生在銅、錫、鉛、鋅、金等礦產資源中,每開採1噸其他金屬(金除外),相應帶出0.12~10.8噸砷。

正因為如此,在自然冶煉銅時,如果銅礦石中帶有砷,就比較容易冶煉出砷銅。

砷銅鑄件的機械性能(強度、硬度等)仍與純銅鑄件較為接近,所以無論是純銅(即紅銅)還是砷銅等銅的合金,皆由於機械性能不夠優良而導致最終被錫銅合金的錫青銅取代。只有在錫青銅被發明與應用後,金屬器物才能在較廣泛的範圍內取代石器及陶器。


青銅器在中國古時被稱為「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他化學元素錫、鉛等的合金,剛剛鑄造完成的青銅器是金色,但因為出土的青銅因為時間流失產生鏽蝕後變為青綠色,被稱為青銅。

廣義的「青銅」泛稱所有以銅為主的合金,包括砷青銅、鉛青銅、錫青銅、錫鉛青銅,以及其他各種合金銅。狹義的青銅就是指錫青銅。

錫青銅這種青銅器主要發現於中國,中國發達的青銅文明,實際上就是錫青銅文明。錫青銅器是銅器中最高端的成果,製作工藝要求極高。

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錫青銅器是,甘肅東鄉縣林家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小刀,這把小刀發現於1975年,長12.5厘米,屬於馬家窯文化範疇,年代距今約560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銅刀。這把錫青銅小刀的發現,標誌著我國正式進入青銅時代。

稍晚的錫青銅器在西北的馬廠文化、中原的龍山文化、長江中游的後石家河文化皆有發現。馬廠文化的錫青銅器是發現於甘肅永登縣蔣家坪遺址的小刀,距今約4300-4000年。龍山文化的錫青銅器有六件,還有大量冶銅遺址。後石家河文化的錫青銅器是發現於湖北陽新縣大路鋪遺址的青銅殘片,距今約4400-3900年。


錫青銅為何取代了紅銅?因為青銅比紅銅有較多的優越性。與紅銅相比,錫青銅有如下優點:

1、錫青銅熔點比紅銅低。在物理學和化學性質上,一般合金熔點比原來的金屬熔點低;硬度比原來的金屬硬度高;體積比原來的金屬略漲大。銅錫合金的青銅也是如此。紅銅熔點為1083℃,若加錫15%,熔點即降低到960℃;若加錫25%,熔點就會降到800℃。因此,達到冶煉錫青銅的溫度條件要比冶煉紅銅更容易,這大大便利了人類冶銅生產。

2、錫青銅硬度比紅銅高。紅銅硬度是35度(布林尼爾硬度計) , 如果加錫5~7%、就增高到50~60度;若加錫7~9%,即增高到65~70度;若加錫9~11%,就會增高到70~80度,比紅銅硬度提高一倍以上。這樣就可以克服上述紅銅那種質地較軟的缺點。同時由於青銅硬度隨著加錫量成正比地提高,人們可以按照不同器類的需要而予以增減,選擇各種不同的比例,鑄造出合金硬度不同的器物。

3、錫青銅比紅銅適宜於鑄造。紅銅的鑄造性能不良,易吸收空氣,在合范翻鑄時所成的製品往往帶有氣眼,表面粗糙。錫青銅在熔化時成為液態,流動性很強,無孔不人,冷凝時體積略有漲大,則可以填滿器范,填充性好,且很少有氣孔。

由於錫青銅比紅銅有上述三個優點,所以錫青銅在應用上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在人們逐漸對錫青銅性能有所認識後,便開始利用銅錫共生礦提煉青銅,或有意識地從錫礦中提煉出來錫與純銅混合,後來發展到摻以不同比量的錫來鑄造不同用途的青銅器具。


錫青銅為何取代了砷銅?錫青銅不僅在性能上明顯優於砷銅,而且比砷銅有更多的優點:

1、錫含量10%以上的錫青銅強度增加明顯,而砷銅的固熔強化相對要較緩慢。

2、兩者加工硬化速度相當,而相同含量的錫青銅硬度要高於砷銅。

3、相同合金含量的錫青銅抗拉強度也要比砷銅大。

4、另外砷銅在冶煉過程中會產生有劇毒的氣體,危害人的身體健康。

雖然砷銅相對錫青銅有更好的熱鍛性能,但這種優點,在採用鑄造而不是鍛造方法製造銅器時自然會被忽略。 (註:中國早期青銅器多採用鑄造方法,西方早期青銅器多採用鍛造方法。)

所以,人類肯定會有意識地用錫取代砷來製造合金銅。


再來說說青銅器製作技術。青銅器製作技術包括鍛造法、范鑄法、失蠟法等。

鍛造法是將金屬加熱鍛打成形的方法。

范鑄法先用陶泥做出「模」(想要鑄造的青銅器的樣子,也就是青銅器的草稿),「范」(將泥土敷在模上,脫出用來形成鑄件外輪廓的組成部分)和「芯」(體積與容器內腔相當的范)。而後將范和芯組合起來,范、芯之間的空腔就形成了所要鑄造器物的形體,再將熔化的青銅液澆注進空腔里,經過冷卻侯,分離陶范,修整等步驟,呈現出的就是最後的青銅器了。

失蠟法的原理是採用易融化且便於塑形的材質,如蜂蠟,動物油脂(牛油、羊油等)或松香等製成欲鑄器物的蠟模,隨後在蠟模表面用細泥漿多次澆淋形成泥殼,再塗上耐火材料。加熱烘烤,熔點低的蠟模融化流出,形成空腔。往腔內澆注青銅液,凝固後打碎外范即可得到光潔細密而又精巧的鑄件。中國最早採用失蠟法的銅器起源於公元前五世紀的商代中晚期。


中原地區早期銅器遺址包括臨撞姜寨和渭南北劉遺址、襄汾陶寺遺址、臨汝煤山遺址,淮陽平糧台遺址、登封王城崗遺址等,中原地區早期銅器發展脈絡比較清晰,早期銅器發展序列為原始銅合金——紅銅、青銅、砷銅——青銅,銅器的製作技術經歷了從早期有鍛有鑄到二里頭時期的范鑄法, 並最終形成了多合范鑄造法。

西北地區馬家窯文化、宗日文化、馬廠文化、齊家文化和四項文化均有早期銅器出土 , 時代綿延近2000年,甘青地區早期銅器的發現雖然較中原地區晚一千多年, 發展速度也比較緩慢,但是其早期銅器發展文化線索還是比較明確的。甘青地區的銅器發展脈絡是: 原始銅合金( 青銅)一紅銅、青銅、砷銅一青銅。 紅銅、青銅、砷銅並存局面持續的時間較長。甘青地區的銅器材質遠多於中原, 除中原常有的材質外, 還多出錫砷青銅、銅錫鐵三元合金、甚至還有錫神鉛青銅四元合金。銅器的製作技術經歷了熱鍛技術、鑄造技術——有鍛有鑄——鑄造技術的發展。

北方地區早期銅器遺址包括西台紅山文化遺址、准格爾二里半遺址、莊窩坪遠址、朱開溝文化遺址、夏家店遺址、東山咀遺址、三座店遺址、南泡子崖遺址、大山前遺址、二道井子遺址、仙靈寺遺址、牛河梁遺址、小官莊遺址、雹神廟遺址、大城山遺址、昌平雪山遺址、大巧頭遺址、張家園遺址等。北方地區早期銅器發展脈絡很不清晰,早期銅器材質比較多樣,除紅銅外, 青銅器中存在不少三元和四元合金。北方地區的早期銅器製作技術多種多樣。有熱鍛技術、冷鍛技術、鑄造技術、熱鍛後冷加工技術和鑄後冷加工技術,後期普遍採用熱鍛技術和鑄造技術。

海岱地區早期銅器遺址包括大議口文化遺址、楊家圈二期文化遺存、北長山島店子遺址、日照王城安堯遺址、尹家城遺址、鹿台崗遺址、清涼山遺址、照格莊遺址、郝家莊遺址、藤花落遺址、郝家莊岳石文化遺址等。海岱地區的銅器發展脈絡是早期原始銅合金——紅銅、青銅。海岱地區的早期銅器製作技術具有多樣性,有鍛有鑄, 還有鑄後鍛打成形、鑄後刃部經鍛打、鑄後加熱鍛打和鑄後局部經鍛打成形四種技術。

南方地區早期銅器遺址包括羅家柏嶺遺址、石家河遺址二期、大城墩遺址、鄧家灣遺址、肖家屋脊遺址、三星堆遺址、塘房坪遺址、馬橋文化遺址等。

綜合中國各地區早期銅器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早期銅器的發展經歷了原始銅合金——紅銅、青銅、砷銅等自然冶煉純銅或銅合金——錫青銅或鉛青銅,早期銅器製作技術經歷有鍛有鑄——范鑄法——多合范鑄造法,這是比較科學合理的銅器技術發展歷程。

經過對中國各個地區的調查、發掘工作,每個地區都發現了一批冶煉遺址:共性為普遍存在採礦、冶煉遺址分離現象,採礦在山,冶煉近水,河流是重要通道,用石器採礦,冶煉遺址為精心選擇;不同則為各地早期冶金遺址的內涵與格局有異。


三、關於西亞中亞青銅器

前面已經說明,冶煉銅金屬的起源應該具備高品位地表銅礦石和彩陶高溫陶窯技術等條件。

中國考古專家通過研究彩陶發現,彩陶是從東向西不斷擴散的,年代學的檢測結果也證實了彩陶「西漸說」,安特生的「中國彩陶西來說」觀點被推翻。

中國彩陶文化從5500年前的仰韶文化開始,一直西傳,3300年前西傳到新疆西部,3000年前傳到中亞費爾干納的楚斯特文化。費爾干納盆地處在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交界地帶。

據說位於伊朗的錫亞爾克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 6000-5500 年左右,並且發現了7000年前的彩陶。楚斯特文化與伊朗錫亞爾克一期的彩陶文化的絕對年代相差達4000年。

但是被大山阻隔封閉的中國仰韶文化彩陶於3000年前就西傳到了中亞費爾干納的楚斯特,為什麼比仰韶文化近得多的伊朗錫亞爾克文化的彩陶,歷經4000年卻不能傳到中亞費爾干納的楚斯特?

中亞楚斯特彩陶和伊朗錫亞爾克彩陶的絕對年代之間有4000年的巨大的鴻溝,不得不讓人懷疑,伊朗錫亞爾克遺址的絕對年代到底是多少?錫亞爾克的彩陶是否是費爾干納的楚斯特文化西傳過去的?

中國所作的彩陶年代斷定,基本可以推翻中亞西亞彩陶動輒7000年8000年歷史的錯誤斷代。


西方人原來單方面確定了最早的西亞黍是7000年前的哈拉夫文化層出土的黍,最早的歐洲匈牙利黍是5000年,並宣稱西亞是黍的起源地。經中外合作進行碳14測年發現哈拉夫文化層出土的黍只是4500年,歐洲黍是3500年。

西方學界說早期7000年前的哈拉夫文化層出土的黍和5000年前歐洲匈牙利黍都沒有直接測年,而是根據地層的共存關係而推定的。這說明哈拉夫文化層年代多算了2500年,實際只有4500年。因為西方古文明斷代都是根據文化層判斷年代的,據此可以說所有的兩河流域文明年代都應該減少2500年才合理。


西方現代考古只有大約只有200年的歷史。在碳十四測年技術發明之前,考古學家無法正確判定各種文化的絕對年代,歷史年代確定幾乎完全建立在主觀推測或推論上面,西方發明了堆積厚度、樹輪、黏土紋泥等地質學方法進行斷代,並據此確定了西方各文明的年代編排。由於這種方法不成熟以及固有的局限性,在嚴格的測年之後,都會被推翻。

即使在1940年代碳十四測年技術發明之後,西方並沒有對已經確定的文明年代編排進行修正。西方早期考古學的斷代歸屬不可信,不能僅僅以此作為確定歷史文明及相應遺址文物年代的依據。

請注意現在仍然有不少文章論著在說明外國古遺址文物斷代時,不是用碳十四等科學測年方法得出來的年代,而是通過用以前的文化層年代來斷代。對於外國遺址文物凡是採用這種方法說明年代的,不能輕易採信。


據說,世界上最早的紅銅器和砷青銅器出現於西亞的伊拉克、伊朗、土耳其等國家,前者距今一萬年左右,後者距今六千年左右。

1、兩河流域銅器

據說,公元前9000——前7000年,兩河流域就有銅器。兩河流域瑪格扎利亞遺址出土了年代為公元前七千紀末六千紀初的銅錐。但是瑪格扎利亞遺址為無陶新石器時代遺址,陶器非常原始,尚處於萌芽時期,為紅色夾草粗陶,燒制火候低,不可能冶煉銅。

從銅礦分布圖上看,銅礦在世界分布很廣泛,但是兩河流域文明起源地區沒有銅礦,兩河流域沒有發現古文明時代銅冶煉遺存。

有學者認為,陶魯斯山區盛產的黑曜石已被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兩河流域北部, 天然銅礦石很有可能是沿著相同路線傳遞到兩河流域。但是在沒有車的遠古年代,通過人力運送幾百公里以上的礦石是不現實的事情。

所以,兩河流域古文明的銅器,可能是外地輸入的銅器,不可能有當地人工冶煉的銅器。


2、伊朗土耳其錫青銅器

土耳其的凱斯泰爾和高爾泰佩遺址,分別被認定為採礦、冶煉遺址,距今約5000年,發現用來研磨礦石的破碎石器數千件,及儲存錫礦砂的罐子等。經過分析檢測,冶煉的坩鍋壁上確有錫。不過,該遺址礦石的錫含量很低,低於1%。

相對於普遍存在的銅礦,錫礦非常稀少,其分布地域在全世界範圍內相對有限。比較大的錫礦分布於東南亞、中國南方、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阿富汗、英國康沃爾、法國以及奈及利亞等地,其他地區往往缺少錫礦或是規模很小、品位很低。錫礦的礦石主要為「錫石」,成分為氧化錫,其冶煉技術並不複雜,但是還原難度又比銅大得多,更接近鐵的還原程度。

有人認為,中東、近東是冶金技術發展比較早的地區,但是近東中東地區沒有古文明時代開採的錫礦。

對這一地區早期錫礦產地的探討有近百年的歷程。學者們就錫的礦產資源分布、古代貿易路線、地中海發現的錫錠等議題開展研究,使用鉛同位素、錫同位素等多種技術,分別提出錫礦原料來自阿富汗等中亞地區、西班牙里奧廷托礦區、英國康沃爾礦區等觀點。近年來,在土耳其東南部、伊朗西北部等地的考古發現,獲得了新的證據。到目前為止,這一問題尚無明確結論,總的看來,錫礦應是遠距離貿易對象。

早期推測錫礦可能來自阿富汗,因為阿富汗盛產青金石,青金石很早就輸入到兩河流域和古埃及,錫是否也可到達?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在盧里斯坦附近Deh Hosein古礦山發現了古代礦坑,約為公元前3000年,經過鉛同位素、微量元素分析顯示與兩河流域、愛琴海等古代青銅器特徵相符。據此推測,阿富汗等中亞地區的錫礦與青金石很早就輸入中東,並提出一條古老的商路——霍拉桑之路。

在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交界處也發現早期錫礦遺址群,年代在公元前3000至2000年之間。塔吉克斯坦扎拉夫尚河谷中發現的最典型,例如Mushiston古錫礦,經過碳十四年代測定為距今約4000年。

在沒有車的遠古年代,通過人力運送幾百公里以上的礦石是不現實的事情。至於5000年前,跨越幾百公里以上的商業貿易更不可能存在。千方百計的論證古人類從其他地區千里跋涉人工運送錫礦石到伊朗土耳其,是緣木求魚的行為。


3、伊朗土耳其砷銅器

伊朗高原和雅亞遺址出土了砷含量很高的天然銅製品。因為其附近的阿納拉克礦山得天獨厚, 擁有天然銅、天然砷和砷銅礦的資源, 安納托利亞地區也富有砷銅礦。如前所述,這種情況比較容易冶煉出砷銅合金。

但是砷銅冶煉需要具備高溫陶窯及其他社會經濟文化條件,根據前述彩陶西傳之路及哈拉夫文化的斷代,其宣稱的冶煉砷銅的年代不一定切合實際。


土耳其卡螢泰佩遺址發現的所謂距今10000年的自然銅製品為自然銅加工而成。以西方造假成性的考古特點,所謂一萬年可信度不大。即使有,也不是人工冶煉銅。

出現於土耳其東部和伊拉克北部的核心地區以外的地方的,如敘利亞西南部的TellRamad遺址和伊朗西南部AliKosh遺址出土的,往往都是銅珠之類的,並沒有真正有意識加工的器物。而土耳其中部發現了融化或熔煉坩堝,目前為止,仍有爭議。

倫敦大學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所謂最新的研究,東歐塞爾維亞早在距今7000年前即開始青銅冶煉,僅僅只是少數銅塊和爐渣,而且缺乏說服力。畢竟在遠古時代,能夠冶煉青銅金屬,無論如何都不會孤零零的沒有其他文化遺存。至於所謂大英博物館的青銅刀,始終沒有任何一個資料展示過圖片,而且在大英博物館館藏目錄裡面也找不到編號,但是都被大家抄來抄去。


有人提出,按照西方的銅器技術發展歷程,冶煉必須要經歷:天然銅——紅銅——砷銅——錫青銅的發展過程,製作技術上必須經歷:冷鍛法——單范法——合范法——失蠟法的發展過程。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錯誤概念。

從冶煉術上說,天然銅的利用不涉及冶煉。其他銅金屬的冶煉是根據當地有何種礦石資源決定的,所以在開始的銅冶煉時期,可能會有紅銅、鋅黃銅、錫青銅、砷銅等各種銅金屬,隨著人類冶銅技術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才會有意識地採用金屬元素配比冶煉銅,才會有砷銅、錫青銅、鉛青銅,並最終被性能更優越更易冶煉的錫青銅替代。

從製作技術上說,冶煉銅是在彩陶燒制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技術,所以在銅器起源初期有鍛有鑄,而且是熱鍛為主更符合實際情況。因為天然銅很少很難打制,只有經過加熱變軟才更易打制,所以熱鍛更符合實際情況。因為銅的起源是在燒陶基礎上發現的,必然在陶器上成形,所以初期就可以有范鑄銅器。

西方歷史經驗上總結的銅器發展規律不符合實際情況,所以更有可能是西方銅器歷史斷代錯誤造成了錯誤的認知。這從一個側面說明西方聲稱的銅器起源不真實。


西亞地區不可能有錫青銅,中國的錫青銅器和黃銅器起源最早,銅器技術不可能是西亞傳來的。砷銅只需要自然冶煉即可獲得,在中國數量較少不占主流,也不可能是西亞傳來的。

所以無論是狹義的錫青銅器技術,還是廣義的青銅器技術,中國青銅器只可能是中國本土的原生發明,不可能是西亞傳來的技術。


四、中國青銅器西傳之旅

《史記》、《漢書》和《晉書》中都曾記載:西漢時大宛以西的地方,都不會鑄造金屬器具,去了那邊的漢人教會他們冶鍊金屬鑄造兵器。而且他們缺乏金屬材料,如果得到漢朝的銅銀錫等金屬,都不當錢幣用,而是把它們做成可用的金屬器物。

《史記·大宛列傳》:「自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自相曉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須髯。善賈市,爭分銖。貴女子,女子所言,丈夫乃決正。其地無絲漆,不知鑄鐵器。及漢使亡卒降,教鑄作它兵器。得漢黃白金,輒以為器,不用為幣。」

《漢書·西域傳》自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自相曉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須髯。善賈市,爭分銖。貴女子,女子所言,丈夫乃決正。其地無絲漆,不知鑄鐵器。及漢使亡卒降,教鑄作它兵器。得漢黃白金,輒以為器,不用為幣。

《晉書·列傳》:大宛國去洛陽萬三千三百五十里,南至大月氏,北接康居,大小七十餘城。土宜稻麥,有蒲陶酒,多善馬,馬汗血。其人皆深目多須。其俗娶婦先以金同心指鈽為娉,又以三婢試之。不男者絕婚。姦淫有子,皆卑其母。與人馬乘不調墜死者,馬主出斂具。善市賈,爭分銖之利,得中國金銀,輒為器物,不用為幣也。

大宛國位於今烏茲別克斯坦的費爾干納盆地


古代中國很多生產製造的產品,西方沒有,所以中國出口了很多產品到西方。波斯、阿拉伯語文獻中可以見到許多帶有「中國的」這一修飾語的名詞。有些只是表示從中國運來的物品;但還有一些則是固定語彙,用以指稱某種中國特產或中國發明的物品。這些物品由於在波斯、阿拉伯語言中找不到對應的詞彙,因此便用一個已有名詞加上「中國的」後綴合成一個專有名詞來指代它。例如:中國土是指高嶺土,中國木是指肉桂,中國根指茯苓,中國雪、中國鹽指用來製作火藥的硝石,等等。

在中古時代的波斯、阿拉伯文獻中經常見到「中國石」和「中國鐵」,指來自中國的鑄鐵(生鐵)和錫青銅。中國的銅、鐵等金屬製品在伊斯蘭世界久負盛名,這兩種礦石及其製品一直大量出口,是最受歡迎的商品。

如果西亞地區真的如西方學者聲稱的那樣在8000年前就開始冶鍊金屬,為何到了6000年後的漢代,仍然不太會冶鍊金屬,還需要漢朝人教他們冶鍊金屬,並且大量從中國進口金屬產品?這也能說明西亞開始冶鍊金屬的歷史沒有那麼長久,經驗也沒有那麼豐富。


宋代《淳熙三山志》也記載了福建出產的生鐵及民間打造的農具、鍋釜出口海外的史實。

元代汪大淵《島夷志略》中記載,中國海上「貿易之貨」中,除了素有盛名的中國織物和陶瓷器外,銅鐵類礦石及製成品也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經統計,汪大淵共記錄海外地名99個,55地都進口中國的鐵、銅原料或製成品。銅一類的出口品有:銅、銅條、銅線、銅珠、銅鼎、銅器、白銅;鐵一類的外銷品有:鐵、鐵塊、鐵條、鐵線、鐵鼎、鐵鍋、鐵器、針。

近年來不斷增多的水下考古資料證實,銅、鐵製品是整個中古時代中國向海外銷售的主要商品。1998年印尼東南勿里洞島發現的9世紀阿拉伯沉船黑石號,打撈出的出水物中除了大量的瓷器外,還有鑄鐵大鍋、鑄鐵鼎、銅合金碗、銅磨石、銅秤錘,以及兩大捆帶有金屬凝結塊的木條,其原形是兩捆帶鐵簇的箭矢。另外,船上還有29面青銅鏡子。這艘沉船豐富的發現物,幾乎涵蓋了穆斯林文獻中出現的所有中國銅鐵製品。

20世紀90年代在爪哇和Sumatra附近的爪哇海有一艘沉沒的海船被打撈上來。沉船是一艘可以追溯到第十二或第十三世紀的商船,據信是從中國東南部的泉州到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然而,它在爪哇和Sumatra附近的爪哇海沉沒了。從出水文物表明,該船的出發港是福州,其陶器大部分來自福州。

這艘28米長的木製帆船上載有近200噸來自中國的鍛造鐵棒、鑄鐵鍋和炊具以及約10萬件陶瓷。這些商品還包括來自印度的樹脂和來自東非的象牙。反映出這艘船大量販運鐵貨和陶瓷。

可以說,中國的銅、鐵等金屬冶煉製造技術,在整個古代歷史中始終處在世界領先的位置。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中東、非洲都熱衷於進口中國的金屬材料和金屬製品。


結語

青銅器是構成西方文明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中華文明西來說的邏輯,青銅器技術也應該是西傳而來的,所以青銅器西來說不過是中華文明西來說的組成部分和必然要求。按照西方中心論的指導思想,青銅器技術必然要起源於西方才能成立,這也是國際學術界堅持青銅器起源於西亞,並用各種假設和猜想進行論證的原因。

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誰是源頭誰是派生的一直任人評說。中華文明是土生土長的原生文明,是唯一的既有著最悠久的歷史、又從未間斷的文明,這種文明是真實可信、傳承有續、活力創新的文明。

有人認為文明是多起源的,各文明是互相借鑑、互相交流、各自成長的關係。但是在中國有史記載以來,凡是在中國典籍記載範圍內的,只有中華文明是源頭文明,其他文明都是次生型、學習型、被影響型的文明,主次關係非常明顯。只有明清時代以來,歷史被嚴重篡改,文明之間的關係被倒置了,文明發展的脈絡模糊了,文明的走向才不清晰了。

只有把握歷史的脈搏,才能分清文明的走向!


參考文獻:

《早期東西文化交流的三個階段》,《考古學報》 2021年第3期,韓建業著

《中國石」、「中國鐵」與古代中國銅鐵器的西傳》,《海洋史研究》2018年第2期,陳春曉著

《中國青銅器起源及其與早期國家關係的新考察》,陝西師範大學,詹婷,2015年

《近東地區冶金術的發展歷程》,《邊疆考古研究》,2015年.01期,桑櫟著

《中國早期青銅器的起源與傳播》,《中原文物》2012年第4期,劉學堂著

《阿拉伯谷地的冶金考古——「所羅門銅礦」之爭》,《有色金屬》2002年,李延祥著


本文版權屬於「明文廣記」所有,歡迎分享、轉載或引用,如果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來源於「明文廣記」!

歡迎關注「明文廣記」,一起發現新奇的歷史文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