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害嫡母、寵信宦官、任用奸臣、引發藩鎮割據,唐代宗真是明君嗎

尋根拜祖 發佈 2024-01-30T02:14:22.807907+00:00

大概受文學作品的影響,唐代宗李豫一直以德才兼備的形象示人。論私德,他寬厚仁愛、忠於愛情,一則《珍珠傳奇》感天動地。

大概受文學作品的影響,唐代宗李豫一直以德才兼備的形象示人。論私德,他寬厚仁愛、忠於愛情,一則《珍珠傳奇》感天動地。論才能,他平定了安史之亂,親手再造大唐。

後人還將「世宗」(因為避諱以「代宗」代替)這個「不祧」之廟號授予了他,似乎大唐二十二帝,除了李淵、李世民,李豫無人能及。

但批評唐代宗的聲音也從來沒有停止過,這類人認為李豫既無才也談不上有德,甚至認為他就是大唐帝國衰敗的直接責任人。

一個人不應該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的形象,到底哪一個才是唐代宗的真面目呢?我們先從他的身份談起。

李豫是唐肅宗的庶長子,生母是個罰入宮中為奴的宮女。按照這個出身,李豫原本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

唐肅宗的第一任嫡妻韋氏生了兩個兒子,遺憾的是,由於遭到李林甫的打壓,唐肅宗被迫與韋氏離婚,兩個兒子從嫡子變成了庶子,失去了儲君的資格。

第二任妻子張皇后也生了兩個兒子,可惜這兩個孩子太小,唐肅宗登基時一個剛3歲,一個還未滿月,國家危難之際他們都不適合當太子。

就這樣李豫以庶長子的身份,幸運地成了皇位繼承人。

皇后有親兒子,太子卻不是皇后所生,這是一種相當危險的狀態,結局通常以骨肉相殘而終。

事實上,隨著唐代宗李豫的登基,張皇后以及她的幼子也確實都死於非命了。

☞唐代宗的四宗罪

◑殺害嫡母

張皇后其實是一位被嚴重黑化的女人,原因有點複雜,我曾專門撰文分析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我往期作品。

唐肅宗駕崩那一夜的故事被隱藏得太深,按照史書的說法,那夜張皇后企圖廢掉李豫,結果卻被李輔國反殺,李豫驚險登基。

我分析的結論是:張皇后原本想聯合李豫除掉李輔國,不料李豫卻勾結李輔國,抓捕並殺害了張皇后。

理由很簡單,張皇后是女強人,還育有嫡子,對李豫的儲位形成了直接威脅;而李輔國是個太監,可以做盟友。

那天,張皇后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遇害,這表明李豫和李輔國做了充分的準備,而所謂張皇后圖謀作亂則是栽贓。

史書為了塑造李豫皇位的合法性,只能將張皇后做黑化處理。即便如此,有一個事實不容抹殺,只是所有人都對它裝聾作啞罷了,那就是李豫殺害了嫡母張皇后。

更加讓人細思極恐的是,張皇后6歲的幼子李侗也神秘地死了(長子兩年前病逝),死因不詳。這件事我不贅言,您細品。

◑寵幸宦官

唐朝是宦官們最高光的歷史時期,那時候的太監們不光是政治生態中的重要一極,甚至將皇帝的廢立、生死都捏在了手心。

唐玄宗雖然也寵幸宦官,但即便高力士也不能直接干預朝政。唐肅宗時期李輔國跳到了前台,但依然只能通過影響皇帝來達到操控朝局的目的。

唐代宗則是第一個給宦官徹底鬆綁,並授予他們超越士大夫權力的皇帝。

李輔國一直試圖謀取宰相之職,卻遭到唐肅宗的阻攔。唐代宗不光將李輔國提拔為宰相,還冊封他為博陸郡王,讓他成為第一個封王拜相的宦官。更離奇的是,唐代宗甚至還尊李輔國為「尚父」。

此後,唐代宗又任命宦官程元振的宰相、魚朝恩為神策軍統領。自從神策軍被宦官集團所掌握,皇帝的小命就捏在了一群奴才的手裡了。

◑任用奸臣

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原本是重振帝國雄風的大好時機,但唐代宗卻在用人上犯下一系列的大錯,奸相元載、王縉當道,常袞等庸才上位,將朝堂搞得烏煙瘴氣。

後人常說,有房玄齡、杜如晦才有貞觀之治,有姚崇、宋璟才有了開元盛世,皇帝用什麼人,就決定了這一朝的基本生態。

唐代宗時期的官場,讓人看到的是一個末世王朝的腐朽與墮落。我不知道為什麼有人如此目盲,竟然還稱唐代宗為明君?

◑藩鎮割據

藩鎮制度始於唐玄宗,但藩鎮割據這個毒瘤卻因唐代宗而起。

安史之亂後,唐代宗做了一件讓人大跌眼鏡的事,他竟然將大批安史舊將分鎮河北,結果導致范陽、承德、魏博三鎮形成割據勢力,進而讓大唐失去了對整個河北地區的控制。

三鎮割據嚴重摧毀了大唐的中央集權,並進一步催生了更多割據勢力的誕生,這個毒瘤最終要了大唐帝國的命。

☞唐代宗的功績——再造大唐

您可能會問,既然唐代宗犯下了如此多的大錯,甚至是對大唐滅亡致命性的大錯,怎麼還會有人稱他為明君呢?

如果我們把唐代宗說得一無是處也不客觀,至少他有一大貢獻非常突出,那就是平定安史之亂,再造大唐帝國。

安史之亂持續七年多,表面上看平叛工作主要是由唐肅宗完成的,唐代宗也就趕上了個收官工作。其實不然,作為天下兵馬元帥,唐代宗不光全程經歷了平叛工作,而且還是最高軍事決策人。

唐朝一直有親王遙領軍職的傳統,但李豫的天下兵馬元帥不是遙領,而是實職,他的元帥府就是平叛指揮部。

諸如香積寺之戰、洛陽之戰等一系列重大戰役中,李豫都出現在了戰場,可以說他的這些功勳是實實在在的。

沒有什麼貢獻能比得上拯救帝國,縱使唐代宗犯下再多的錯,後人也很容易選擇原諒,甚至刻意替他洗白。

那麼,我們該如何全面、客觀地評價唐代宗呢?

☞唐代宗的昏明之爭

我的觀點是,唐代宗雖然不是昏君,但也絕算不上明君,論才智,他頂多算是個平庸之主,論德行,他也只是個毀譽參半的人。

◐寬容與陰鷙並存

唐代宗有時候確實表現得很寬容,比如他登基後立刻宣布給李瑛、李琚、李瑤、李琰、李倓等諸王平反。

再比如,僕固懷恩死後,他公開說懷恩並無謀反之心,只是被身邊的人耽誤了,還將其母接到京城厚養。

再比如民間熟知的《打金枝》,唐代宗以博大的胸懷舉重若輕,化解了一場君臣危機。

可是一轉眼,唐代宗的另一些行為又讓人很無語。比如他為了除掉李輔國,竟然派人暗殺;除掉程元振又冒充盜賊下黑手。

作為皇帝,唐代宗本可以光明磊落一些,卻用這種見不得光的下三濫手段,嘉慶皇帝就用鄙視的口吻批評他說:「以天子之尊,行盜賊之計,可愧甚矣。」

呂思勉先生更是用「陰鷙」二字,高度概括了唐代宗的萎縮心理。

再回顧一下張皇后和李侗的死,那天夜裡到底是張皇后作亂,還是李豫耍陰謀?答案是不是更清晰了?

◐長於識拙於斷

客觀講,唐代宗其實還是很有見識的一位皇帝,很多事情他看得很清楚,不缺洞察力。比如,對元載的貪贓弄權,把持朝政,唐代宗早就有所警覺,但他的一個致命弱點,卻讓他無所作為,讓事態越來越糟。

這個致命弱點就是優柔寡斷。

唐代宗似乎「天生膽小」,行事作風缺乏君王該有的霸氣,甚至連起碼的決斷力都沒有。他往往採取躲避的態度,很有「鴕鳥精神」,非要逼到萬不得已才會出手。

也有人將他的這個風格歸結為法家的「術」,欲擒故縱之術。不過說實話,拿國家利益為誘餌去「縱」,這個代價太大了,我倒認為還是唐代宗的性格缺陷所致。

河朔三鎮的割據,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河北是安史之亂的重災區,人心也最難收拾。安史降將手上都有兵,處理不好有可能引發新的動亂。

這兩大問題確實棘手,也最能體現帝王的政治智慧和魄力。

唐代宗的處理方式竟然是將河北交給安史降將,這就好比一個懶人,面對髒兮兮的屋子他不去收拾,而是將所有垃圾堆在一起,然後關上門,眼不見心不煩。

這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另一種逃避,不負責任的逃避。

因此我有一個結論:唐代宗看似高貴的血統,滋養的是一尊萎縮的軀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