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藝術審美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培養

古木之的草記 發佈 2024-01-30T23:36:29.967585+00:00

文|古木之編輯|古木之前言在素質教育中,美術和美學是不可缺少,又是具有相當深刻影響力的一種「核心體」。

文|古木之

編輯|古木之


前言

在素質教育中,美術和美學是不可缺少,又是具有相當深刻影響力的一種「核心體」。

美術美育是在新時代下,為培養新時期全面發展的新一代人才而進行的一種「生活化」的美術培養,它使學生對美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感受,並使之成為一種美的理念;美術美育對於提高學生的想像力、理解力、創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我國中小學生的美術美學觀還處在一個不斷提升的時期。

《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和規劃綱要》強調要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那麼,什麼是藝術審美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占據著怎樣的位置,其目的和目標是什麼,其通過怎樣的方式和運用,以及其劃時代的意義。

這都是本文要著重討論和研究的問題。

藝術教育與審美教育的比較

廣義上的藝術教育,可以被認為是指通過美學或藝術學原理,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以達到培養審美能力、塑造審美境界、陶冶心性和性情等目的。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經常提到「審美」與「美育」,這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與聯繫?

美育,是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育的層面,即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通過審美的鑑賞、審美的創造和審美的評判,去陶冶人的審美情操,把人的審美情操推向超越、自由和創造的新境界。

在當今社會,以審美為主體的美術教育,在許多學校的教學中常常將美術教育與美育混為一談。

的確,美術教育和美育之間存在著許多的聯繫。但是,如果仔細探究,就會發現,美術教育與美育並非一脈相承,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兩者最根本的區別是,美術教育既有美育的作用,也有其他的作用。儘管美術教育與美育並不能相提並論,但是它們卻可以相互滲透、相互依託,很自然、很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素質教育與藝術審美教育的關係

素質教育是指根據《教育法》的相關規定,根據社會的長期發展需要,採取各種生動、活潑、積極的教學方式,對受教育者進行態度、能力、思維、認知的培養,使其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

美術美育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藝術審美教育與素質教育有著共同的培養方向,它為素質教育提供了鮮活的教育手段和豐富的教育內容,而且它已經成為了受教育者最容易接受的,最有活力、最貼近生活、最富多元化的一種教育形式。

藝術審美教育的目的和目標

美術美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新時代人才。主要體現在:文藝文化的普及和文藝的提升

我們可以說,自從人類出現以來,就有了藝術。美術教育在現代社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從幼兒的啟蒙教育到成年社會中的美學傳承,無不將對美術的基礎理論的把握,當作一項重要的藝術素養來進行審美趣味的培養。

但是,要有高度的藝術性,就必須以藝術性的眼光,不斷地從生活中去尋找美,去積累美,去表現美,從而使自己的美學水平從感性的圖像提升到理性的認知。

欣賞者把對藝術進行再創造和重新評估,當作一種對藝術進行鑑賞的辨識能力,從而使其對藝術的基礎知識更加了解,使其更好地發揮出藝術的美學功能和實際功能。

健全藝術審美,發揮想像創造。通過美術教育來培養和塑造人的本性,從而達到對人的心靈的純化,戰勝內心的精神異化,達到理性與情感的和諧,從而達到人的心智的不斷完善。

「自我」是人類行為的核心與起點,是人類行為發展的起點與核心,是人類發展視覺知覺,提高主客體同質匹配的能力,是人類主體想像力與創造性的發展。

陶冶藝術情感,培養人格品質

藝術審美教育絕不僅僅是簡單地指導學生完成一幅作品,而是要持續地指導學生對美的理解,持續地讓學生具備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感知美的心靈,表達美的能力。

美術美育在促進學生表達能力與創造力方面,重視對他們的審美感知力、想像力、理解力與情感表達力的培養與提升,有利於他們獲得「藝術美」與「個性美」的健康與充分發展,因此,美術美育對他們的影響是無法估計的。

藝術審美教育的方法及運用

美術美育的途徑。美術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技術等教育方式一樣,都屬於教育的普遍方式之一。

如:對美學原理進行講解,對美學結構進行記憶,對操作規範進行練習,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等。

藝術美學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它有別於其它的教育方式,因此它不應該採用傳統的教導方式,而應該採用啟發和引導的方式,讓受教者能夠積極地用自己的情緒去參與其中,從而形成正確的美學觀念。

情感具有不確定性、模糊性、神經性、自主性等特點,因此,在進行藝術美學教育時,不能使用機械的灌輸方式,而要將其轉變為引導的方式,讓受教者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

美育的應用。美術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它要求我們尊重學生的形象思維,在實施美術美育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下列常用的方法:

觀照的運用。藝術美學教育是一種將情感與理性結合起來的教育,當受教者要想進入一種對藝術形象的觀照的境界時,就必須要藉助藝術媒介和環境的有意識的指引,才能讓受教者以一種受教時所需的虛靜心態,去參與到這一藝術教學的過程中。

而觀照的具體形態,則可分為「啟發」和「引導」兩類。

「引導」是指教師對學生進行審美的指導,它是一種與其它教學方式相區別的觀照型教學。

在其它的教育形式中,都不可能脫離出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那種主客體二分的關係。

但是,因為自由動情的原則,藝術教育的引導具有一種具有啟發意義的特點,因此,施教者的話既不能說得過於清楚,也不能說得十分不清楚,只有這種方式,才可以讓受教者帶著一種主觀色彩的審美感受,去對美的真實存在進行評判並體驗。

「啟發」是指在與教師進行美術、美育教學時,利用對某一事物進行美的界定、說明,並採取激發學生心靈深處濃厚的興趣、積極地投入到感受情緒等教學方法,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感覺到有一種美的東西,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動情的運用。美術美育是要有情感的。

在這些因素當中,由於藝術審美教育的獨特性質,這就導致了它更多的是對感情的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持續地激發出受教者的主觀能動性,並且可以讓受教者在進行精神上的自由交流的同時,還可以讓他們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到自己的感情當中,把自己的藝術感情和思想滲透到受教者的精神世界中去。

當然,在此基礎上,還需要「感受、體驗、欣賞」等方式的連貫。

所謂的「感悟」,其實就是感覺上的領悟。在美術美育的課堂上,學員應該用「印象思維」、「感性理解」、「意念創作」的方式來培養和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從而擺脫已有的定性思考和固定的領悟方式,從自己的心靈中挖掘出更多的領悟,來表現自己的心靈世界。

「體驗」指的是受教育的主體所感覺到的一種情緒與內心經歷,這些經歷既以自己的意識形式,又以自己的生命經歷的形式出現,使自己的意識有了一個直觀的、真實的反映。

藝術審美教育的體驗是基於感悟,把情感意蘊和觀念內容置於生活及意識之中,並與受教育者自己的審美經驗、生活觀念、體驗感受等相結合。

「鑑賞」與「欣賞」的區別在於,它包括了批判,是建立在「感受」、「經驗」之上的一種認識、一種判斷。

美術美育是一種有目的性的教育,它不可能只是一種感覺、一種經驗。

感受和體驗僅僅是一種接受、欣賞的方式,它並不是一種理性的判斷,它還應該進入一種具有理性意義的鑑賞階段。這三種力量可以說是互為補充。

操作的運用。它是一種更廣泛的「實踐」,既有「精神」的,也有「身體」的。從廣義上講,觀照和動情都是一種心理操作。

但是,這兩種行為是在藝術審美教育的過程中,施教者引導受教者對意圖的感悟和理解,並不是一種以藝術創作為目標的主動的心理操作。

在此,所謂的「心理操作」指的是積極地、主動地對觀照和情感視野中的形象進行描繪和複製,它是一種藝術創作的前期準備工作。

「造型」是由操作者在各種美術類型中,利用自己的手和眼睛等身體部位,按照一定的要求,進行的一種創造性的創作。

通過操縱,讓記憶中的藝術形象不再以個體形象的形象存在於腦海中,而將其外在化為客觀形象,從而實現美術教學中設置的情境任務。

以上三種方法,還僅僅是施教者在進行美術美育時,對其所使用的幾種方法,我們應該在今後的素質教育中,不斷地去探索,去發掘,去尋找與美術美育更相適應的新方法。

結語

藝術美學教育不但可以對學生們對美的東西的感受力、鑑賞力和創造性進行培養,還可以使他們自己變得更加美麗,從而使他們能夠建立起美的理念,發展出美的品格,培養出美的情操,塑造美的人格。

以豐富的視覺藝術形象、美的情感,向學生展現一個來自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世界,培養學生崇高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和健康的情趣,將感性的衝動、欲望、情緒納入審美的形式。

實現自覺的審美境界的重新塑造。同時,通過精神上的衝擊與洗禮,培育出一種藝術美學的人生態度,並最終實現對學生心靈的陶冶。

【參考文獻】

1.葉運生,姚思源.素質教育在中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賀志朴,姜敏.藝術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卞英傑,楊辛耕.藝術教育基礎[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4.陳慧玲.審美教育[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7.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