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向未來的「新苗」,這樣做,成就好的課堂 | 教育對話

好老師thinktank 發佈 2024-02-26T07:03:33.505815+00:00

嘉陵江是王益民生活的第四條河流。每到傍晚,伴著落日餘暉,快步江邊,一天的煩擾在此時尋得清靜。健步登山、戈壁行走、凝望舊城牆,他是個對生活極度敏感的寫作者和記錄者,總能異於常人敏銳地感受到周遭的山水草木。

嘉陵江是王益民生活的第四條河流。每到傍晚,伴著落日餘暉,快步江邊,一天的煩擾在此時尋得清靜。健步登山、戈壁行走、凝望舊城牆,他是個對生活極度敏感的寫作者和記錄者,總能異於常人敏銳地感受到周遭的山水草木。

在詩集《望悠悠》中,他寫給母親:想你——花開/想你——花落/想你——娃來/想你——娃去/想你,你是我年輕的老媽/想你,我是你老去的/黑娃。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自從1999年離開安徽老家追求名師夢,他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從一個人的名師夢到一群人的教育夢,「黑娃」王益民的腳步不曾停歇,又剛剛開始。

2019年,一路向西,上任華東師範大學附屬中旭學校執行校長,在山城重慶的大街小巷,他拾階而上,抬望眼。新的生活開啟了,他在朋友圈寫下:每一處平平常常的日子,都充滿了變革的力量與探索的成敗,從未結束,一直重啟。

一堂好課

「校長爺爺好!請校長爺爺給我們點評!」悄悄來到教室聽課的王益民被眼尖的孩子發現了。這些孩子們並沒因為「突如其來」的校長將背打得筆直,反而是熱情地邀請他上台點評大家剛才手語課的表現。

「現在的孩子落落大方,不同以往任何一個年代的學生,他們是向未來的新苗。」王益民向記者誇起「自家的孩子」。從教三十餘年,他的學生跨越了兩代人,從「70後」一直到這茬「10後」。歷經一代又一代的學生,一次又一次教育認知的革新,他說,上一堂好課是一名教師始終不變的本分。

1984年,王益民師範剛畢業被分配到皖南的一所鄉鎮中學。為了備好一節課,他往往到了把教參熟絡到幾乎能背下來的程度。教研員李純這麼評價他的課堂:「讀得好、分析得好。聽王老師的課是一種享受。」在當時「老師講,學生聽」的樸素課堂觀中,一堂好課往往只是老師單邊活動的「獨角戲」,學生僅僅只是老師教育的對象。

「課堂應該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不應是記憶完美復現的過程,其中必然會有淺顯、過錯、沉默。」回想起自己最初用「背教參」式的方法備課時,王益民說自己的課堂觀、教育觀在一次次變化的環境中發生著改變。1999年,「孔雀東南飛」的潮流讓原本偏安一隅的人們開始興奮起來,大步流星地邁向千禧年的新時代。皖南小城裡那個血氣方剛的王益民也坐不住了,懷著「出門闖一闖」的熱情,他來到無錫市的一所15年一貫制的民辦學校。

從小城鎮到大城市,面對城市家庭的學生、日漸普及的信息技術、來自五湖四海優秀的同行,王益民不得不開始學習和適應一切新的事物。最開始他還放不下教師的威嚴和自尊,對於很多未曾接觸過的東西只是變著法兒「偷師」學生。

「這個電腦是怎麼開機的,老師今天來考考你們。」王益民略帶靦腆地說,自己就這樣第一次學會了使用計算機。在那個新事物層出不窮的大環境裡,學生不再僅僅是教育的對象,也是教師對話和學習的對象。革新的教育觀使他改變了課堂觀,往日單邊活動的「獨角戲」開始轉變為師生互動的多邊活動。教學相長的故事時刻都在發生。

2009年,在鎮江市骨幹教師的培訓課上,王益民一節《傷心一念償前債——蘇軾悼亡詞賞析》的匯報課,獲得無數稱讚。後來,國家教學名師黃厚江看過課堂實錄之後,一針見血地指出:課堂上,儘管教師也讓學生參與了一些活動,甚至是一些問題的思考討論,但都是比較細小瑣碎的問題,而缺少有深度有空間的問題;從教學設計和整個課堂的教學過程看,教者對專題閱讀課學生地位的理解還不夠到位。這些直逼問題核心的診斷對後來的王益民影響很大。

「一堂好課不能滿足於普通老師們的歡呼,還要經得起專家的審視,甚至是歷史的沉澱。」王益民在後來的自我反思中寫到。無論是單邊活動還是雙邊、多邊活動,在課堂形式不斷豐富的表層之下,真正的課堂精髓應該是什麼?要怎麼去獲取?

聽過眾多名師的課之後,他發現名師的課堂有很多在文學深水裡泡過的「暗功夫」。讀什麼的樣的書,課堂就有什麼樣的氣質。為此,他開始大量地讀書,不僅是讀文學增加課堂的「語文味兒」,還讀了大量的理論專著。從余文森先生教學的三段進階著作《有效教學十講》《從有效教學到卓越教學》《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到日本學者佐藤學的《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再到美國作者帕丁的《課堂教學實用手冊》和德國的希爾伯特·邁爾《課堂教學方法》《怎樣上課才最棒》。

在中外教學觀的融合與研讀中,王益民不斷深化自己的課堂觀,而他最為推崇的是華東師範大學鍾啟泉教授的課堂研究的「雙子座」——《讀懂課堂》和《課堂研究》。「讀著作以觀課堂,重新認識了那些在課堂上『從來如此』的現象。自己獲得了一種力量和使命感。」王益民說,大量理論知識的研讀讓自己在專業上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充實感與信心,他開始知曉什麼是課堂的主體間性,也開始重新定義一堂好課。

2016年,他的一篇近兩萬字的論文《語文好課的十個質素》發表在《教育研究與評論》上。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出真正意義上的「好課」是教師用生命把文本、作者、學生、課程標準一起放在心中,然後慢慢地「焐」出來的。

「好課」標準雖不一而足,但裡面總有一些共性的東西。如,文本解讀、學情、目標、問題設計、對話、合作(小組合作學習)、生成、質疑、結課、愛意等。後來,他的這一觀點被進一步優化,形成更為科學的一篇長文,指出了核心素養課堂落地生根的十二個關鍵。即,基於學情的目標定位;教學內容清晰而明確;及時而科學對待生成;課堂交流有多重對話;教學方法呈現多樣性;將質疑精神進行到底;具有有效的學習時間;促進學習的課堂氣氛;巧妙地安排練習任務;多樣結課呈網狀結構;完備的課堂教學環境;充滿愛意的師生關係。

在華師附一年級的教室里,「校長爺爺」王益民和孩子們互動起來,進行著一場充滿愛意的對話,同時他還用手機記錄下了孩子們活潑熱烈的鏡頭。

「教學目標在課堂自然對話中達成,也在自然對話中生成。對話具有多重性,更有多元的意義。」王益民說,在以學生的問題為起點的「問題式學習」課堂樣態里,每一個孩子都成了敬畏的對象、學習的對象,他們是課堂的主體。好的教育正是如此,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潛力,創造一個自由生長的平台,讓學習主動發生、深度發生、持續發生。

向未來

從課堂里成長出來的名師王益民,心中一直有個夢想,辦一所自己的學校。多年來,他曾在心中的沙盤上反覆演練。2019 年,作為華東師範大學附屬中旭學校(以下簡稱華師附)的執行校長,他心中的藍圖終於在山城重慶鋪展開來,從無到有構築起了美麗的「華師附」。

「學校管理者有一種幸運是參與了一所學校的建設,並與之共同成長。」王益民第一次見到華師附的時候,她還是土建狀態。他在 2019 年 3 月 30 日的日記這樣寫到:今天一天都泡在工地,下班的時候才發現難堪,球鞋全濕、褲子沾泥,還有我為數不多的頭髮,茅草一般被四面的風吹後的亂七八糟的樣子。他說,看著自己的學校一磚一瓦拔地而起的過程,就是自己教育理念不斷與環境對接的過程。

在華師附的東大門,有一面大鼓,上面印有中英文的「向未來」。學校每學期開學禮和重大紀念日,都會擂響這一面「向未來鼓」。這不僅是一面鼓舞著華師附人砥礪前行的戰鼓,也是向到訪者展示學校向未來發展的一份宣言。一所真正意義上的未來學校,要直指傳統教育中的種種詬病,那究竟是什麼樣?

「現在一些所謂的未來學校被技術綁架,用技術提分,用技術裝點門面,嚇唬『鄉下人』,忽略網絡倫理甚至法理。」王益民向記者闡釋了他眼中未來學校的樣態:未來學校有四個特徵,一是價值特徵,就是人的全面發展,個體的全面發現:二是行動特徵,遵循教育規律,尊重成長規律;三是技術特徵,科技賦能教育,實現泛在學習、行為分析、精準供給;四是評價特徵,多維、全程、發展、激勵、多元的評價。

在學校的開學典禮上,有這樣一些細節。為了不擋住孩子們的視線,學校創造性地將「嘉賓席」設在了會場的最後一排;在「熱火朝天」的典禮現場,活動結束之前,學校便安排低年級孩子先行退場……「處處為孩子著想,把孩子放在前面。這也是『未來學校』的本質意義吧。」王益民說。作為一所以科創教育為特色的學校,王益民和團隊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向未來」。華師附踐行A-STEM 教育理念,即人文引領的學科融合性科學教育。根據德、智、體、美、勞的「五育」目標,學校開設孔子書院、愛因斯坦書院、艾思坦書院、姚明書院、雲衛書院「五大書院」,要培育具有中國心、世界觀、創新力、強健體魄、美好心靈的未來傑出人才。

不僅如此,學校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深度課程研發,圍繞知識、技能、經驗、實踐、思維、跨學科概念 6 大能力要素研發課程,以情景化主題教學來組織課程內容,讓孩子在實踐中學習知識,在探究中實踐創新,充分體現學科整合。內容涵蓋未來田園實驗室、整本書閱讀、日有所誦等傳統文化類課程,未來汽車實驗室、未來城市實驗室、達文西仿生飛行實驗室等科創課程,模擬聯合國等國際課程,無伴奏童聲合唱等美育類課程,武術、網球、棒球等運動類課程。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需求,選擇自己擅長和喜歡的課程,實現興趣引領發展。


「我們以人文精神為價值確認點,再到知識選擇、活動設計、活動實施、達成評價,形成一個閉環的課程鏈。」王益民帶領記者參觀位於學校天台的未來田園實驗室,花生、玉米、黃瓜、生菜……長勢喜人。

2020 年 5 月,孩子們瞅著已經能夠上餐桌的黃瓜和生菜,萌生了將其採摘義賣的想法。於是,採摘、清洗、打包,「小農夫們」各司其職,平時害羞的孩子也學著大膽走上街頭,向居民推銷起自家的新鮮蔬菜來。從一株幼苗到盤中餐,孩子們收穫的不僅是田園實驗室的「第一桶金」,也是關於節約資源、尊重勞動的第一課。

在華師附,班級實施三師制和 DM 班主任制。每個孩子除擁有兩名學科老師外,還有一名導師,前兩者主要擔當國家課程的實施與個別輔導,後者主要擔當孩子個性化教育尤其是創新能力的培養。每班配備兩個班主任,一位 D(Dad),一位M(Mom),兩位班主任要「比爸爸看得更遠,比媽媽更懂得愛」。

前不久的一次新進教師面試會上,王益民掐著手錶告訴參加面試的一位老師,試講環節里他用了8 分鐘的時間贅述一個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點,這是一種耽誤學生自主性發展的不專業。「作為一名老師,光有對學生的關愛是不夠的,必須要具備足夠的專業水準。」王益民介紹,學校倡導「仁愛丹心、專業匠心、拼搏雄心、合作同心、服務核心」的五心教師文化,就是為了打造一支年齡結構、專業結構成正態分布的高素質、高學歷、高水平的教師團隊,從而得以將「向未來」的教育宏願化為「華師附」現實。

在「附娃」的成長路上,教師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家校共育的雙邊合作是華師附的另一個重要板塊。

我們會在平時的學校活動中招募各項活動的志願者,充分調動家長的參與度。學校還利用豐富的家長資源開設了家長課堂,打造多樣化的家校共育課程樣態。」王益民說,學校建立了良好的家校溝通機制,家委會成了支持學校工作的重要組織。

2020 年,尚未開學,家委會便給孩子們上了一堂疫情之下的「人生課」。2 月 21 日,在家委會的帶頭組織下,全校師生捐款購買的 92000 件防疫物資被及時捐贈到重慶市兩江新區第一人民醫院。5 月,學生重返校園,學校迎來防控抗疫的巨大考驗。為了替學校和老師分擔壓力,家委會為學校先後送來洗手機器人、柑橘、酒精、消毒液、抗肺炎沖劑,全力支持學校的復學工作。

重慶市政協委員、學校家委會會長徐鵬告訴記者:「家委會每個月都有不定期的會議,主要是反映家長眼中看到的問題。家委會不會幹涉學校的教學,只是為學校和老師分擔教務工作。」同時,在近一年的時間裡,學校的成績、老師們的付出也常常在家長圈裡口口相傳。最近,家委會「秘密」召開了一次特別的會議。5月20日,家委會向學校贈送了一份特殊的表白,家長們用一面「春雨潤物 明德育才」的錦旗表達著對學校的感謝和認可。

家長們一個個暖心的舉動,對華師附的老師們來講,無疑是一份莫大的鼓舞。有感而發,王益民在朋友圈改寫了一篇朱自清的《春》:華師附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她生長著;華師附像個小姑娘,花枝招展的,她笑著、走著;華師附像個健壯的青年,會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向前去 !

王益民:華東師範大學附屬中旭學校(重慶)執行校長。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教學名師,全國六家「王益民名師工作室」主持人,「語文全領域」省課程基地、「未來課堂」省前瞻性項目領銜人。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兼職碩士生導師;湖南理工學院、合肥師範學院「國培班」導師;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大講堂」、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課程主持專家;中央電教館「特級教師上優課」專家。入選《中國教師報》「改革開放中國教育四十人」。

——END——

來源 | 本文刊於《課堂內外》(中國好老師)2020年06期,原標題《王益民:行者無疆,向未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