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聯姻之謎:詩經破解謎團,難怪周易說「帝乙歸妹」

歷史評談 發佈 2024-02-26T08:03:53.523565+00:00

古公亶父遷徙之後,小兒子季歷娶了摯任氏的「太任」,而摯任氏是商朝貴族,或是武丁之子祖己後代,或是商朝大臣後裔,反正這肯定是一次商周聯姻,讓周人勢力得到了一次飛躍,但在此後,商周似乎再也沒有聯姻過。

古公亶父遷徙之後,小兒子季歷娶了摯任氏的「太任」,而摯任氏是商朝貴族,或是武丁之子祖己後代,或是商朝大臣後裔,反正這肯定是一次商周聯姻,讓周人勢力得到了一次飛躍,但在此後,商周似乎再也沒有聯姻過。

根據史記記載,姬昌共有十子,都是同母兄弟,母親都是夏族後裔太姒——「文王正妃也」;姬發的正妃是姜子牙之女「邑姜」,育有姬誦(周成王)與唐叔虞。

因此從史書看,商周只有一次聯姻,但問題在於,商周真的只有一次聯姻嗎?詩經破解謎團,難怪周易說「帝乙歸妹」。

詩經大明:記錄了兩場奢華婚禮

根據《詩經·大雅·大明》記載,古公亶父遷徙之後,周人有過兩次關鍵聯姻,其中第二次史書沒有記載,但《詩經》卻記載了這一場奢華的婚禮。

第一次聯姻,發生在古公亶父時期,即季歷娶了來自殷商的「大任」。《詩經》有云:「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於周,曰嬪於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姬昌)。」姬昌後台如此之硬,古公亶父自然可以預測他能興盛周族,泰伯、仲雍如何還能與季歷爭位,如何還能不逃?因此所謂泰伯奔吳,背後隱藏的真相其實很殘酷。

第二次聯姻,發生在姬昌時期,即姬昌娶了殷商貴女。《詩經》有云:「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女子)。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於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其中所謂「大邦」指商朝,姬昌迎娶「大邦之女」時,在渭河之畔迎親,並搭起浮橋,場面非常宏大。姬昌娶了殷商貴女,毋庸置疑會給予正妃身份,這是時代決定的。

《詩經》接下來又云:「於周於京,纘女維莘。長子維行,篤生武王。保右命爾,燮伐大商。」此後,姬昌又娶了「纘女維莘」,目的是與西北夏族勢力聯姻,她的長子「維行(德行或死去)」,次子是周武王,因此「纘女維莘」就是史書上的姬昌正妃「太姒」。

顯然,姬昌的正妃中,「大邦之女」肯定在太姒前面,史記記載有誤。但問題在於,姬昌與商朝聯姻,到底發生在什麼時間呢?對此,竹書紀年與周易給了一個答案。

帝乙歸妹:安撫姬昌的和親之舉

關於姬昌迎娶「大邦之女」的時間,文獻上有兩段記載,將之合一就真相大白了:

《竹書紀年》記載:「文丁殺季歷,(帝乙)二年周人伐商」。

《周易·泰卦》六五云:「帝乙歸妹。」

顯然,因為擔憂周人勢力增長過快,商王文丁囚殺了季歷,由此激起周人不滿,於是姬昌繼位第二年、也是帝乙二年攻打商朝,帝乙為了避免東(與東夷戰爭)西兩線作戰,就採取了和親的辦法安撫周人,所以才有「帝乙歸妹」。此後,一直到紂王囚禁姬昌,商周保持了數十年的和平,顯然這一段和平時期,對周人的崛起至關重要。

可見,所謂「大邦之女」,其實就是「歸妹」,她與姬昌的婚姻,應該發生於姬昌在位第二年或第三年,基本可以肯定「歸妹」是第一任正妃。最終,應該是「歸妹」去世,姬昌又娶的太姒,成為第二任正妃,並生下了伯邑考與姬發。

更為重要的是,文王在位第13年生下伯邑考,以太姒生育伯邑考的時間來看,「歸妹」與姬昌的婚姻大約存在10年左右,由此又產生一個新問題:「歸妹」(包括歸妹的陪嫁團)與姬昌有無生育子女?筆者懷疑歸妹與姬昌育有兒子,伯邑考未必是姬昌長子。當然,不管歸妹有無子女,隨著歸妹去世、以及商周關係的變化,她的子女都很難繼位。

總而言之,儘管史書沒有記載,但通過詩經、周易等文獻可知,姬昌在位前期,商周有過一次聯姻,而此次聯姻對周人的崛起,幫助顯然不小。筆者懷疑,後來紂王釋放姬昌,以及商朝微子啟投靠周人等,可能就與此次聯姻構建的親戚關係相關。

最後,姬昌與商朝有過聯姻,為何史書上卻隻字不提,而將這一段歷史刻意隱藏呢?原因大概在於:隨著姬發繼位,太姒「母憑子貴」,「歸妹」地位下降,尤其商周關係破裂之後,「歸妹」及其後代可能成為不能提及的政治禁忌,且周朝建立後,也需要淡化商朝的政治影響力,塑造自身的光輝形象,最終「歸妹」與此次聯姻就被周人刻意隱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