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大學生到基層當教師,機會難得,再不抓住,以後就不容易了

毫米 發佈 2024-02-26T08:04:45.268131+00:00

近日,人社部、教育部聯合發文,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基層應聘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崗位。稱旨在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俗話說,說話聽音,鑼鼓聽聲。高層發布文件,一般著眼於宏觀政策,高屋建瓴,不會說得很細。

近日,人社部、教育部聯合發文,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基層應聘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崗位。稱旨在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

俗話說,說話聽音,鑼鼓聽聲。高層發布文件,一般著眼於宏觀政策,高屋建瓴,不會說得很細。在普通人看來,就是雲山霧罩,不知所云,看不出什麼道道。說說我的看法。

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著重在「優先」二字。

眾所周知,疫情三年來,全球經濟受到嚴重打擊,我國也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出口和消費三駕馬車均顯疲態,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邊際效應遞減。出口轉暖要依靠國際環境,自己能夠努力改變的,唯有在消費端發力。

消費拉動經濟有兩個前置條件,一是信心,二是就業。現在的情況恰恰是既沒有信心又不能充分就業。

事實上,「三駕馬車也好,信心、就業與消費也好,都不是孤立割裂的,而是互為因果,弄不好就會陷入通縮循環。

充分就業,可以提振消費信心,有了消費,投資效率就會提升,經濟整體起來了,可以促進產業升級,從另一個側面促進出口,甚至促進全球經濟回暖。

前段時間,有經濟學家建議實行以工代賑促進就業,甚至不惜將一些可以機械化完成的工作交由人工去做。這和花錢組織人工挖一個坑,然後又花錢請人填埋起來,道理是一個樣。由此可見當前國家的就業焦慮。

具體到教育行業,每年一千多萬大學生畢業,很多人畢業即失業。今年有474萬人參加考研,錄取率不足20%。

這近500萬人考研的目的,真的都是為了提高學歷層次以提升職場競爭力嗎?我看不然,很大一部分是逃避就業。

如果這些考研不成功的大學生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既是勞動力的浪費,也是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引導大學生到基層應聘中小學教師,可以一定程度上疏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有人認為,新生兒數量逐年下降是大勢所趨,若干年後教師隊伍將嚴重過剩,現在還引導大學生去基層當中小學教師,豈不是給將來埋雷?

據社科院一篇文章分析,未來十年,全國將有近200萬中小學教師過剩。這篇文章以每年出生人口為依據進行分析,很有說服力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但我認為該篇文章還是犯了刻舟求劍的錯誤。

未來十年是新生兒數量急劇下降的十年,也是在職教師退休潮到來的十年,即使不考慮縮小班額、減少新教師招聘的影響,兩個因素也可以互相抵消,根本不會出現200萬中小學教師過剩的問題。所以,大學生現在到基層應聘中小學教師崗位,並不需要擔心不久的將來會失業。

義務教育教師崗位歷來被稱為鐵飯碗,但這隻鐵飯碗又並不怎麼香。尤其是基層農村中小學教師崗位,很少有一本生應聘,前些年甚至把條件放寬到了大專文憑、不限專業。

有三個原因:職業發展空間有限、待遇不如公務員、工作條件相對艱苦。但是現在這三個方面均有明顯改善。

2020年,國家稱要在三年內解決教師待遇問題,現在正逐步得到落實,全國大部分地區均已實現教師待遇不低於公務員。

至於教師的職業發展空間有限,這是職業特點決定的。所謂的職業發展空間小,主要是與公務員相比較。從嚴治黨以來,公務員的灰色收入減少,肩上的擔子卻越來越重,很多公務員甚至不願意被提拔。不提拔的公務員,跟普通教師又有什麼區別?

幸福感是比較出來的。兩個條件相當的大學生,一個畢業後當公務員,一個當中小學教師。如果若干年後一個當了局長,另一個還原地踏步,後者就會產生強烈的人生失敗感。如果大家都原地踏步,後者則更容易感受到身為教師的職業幸福。

最後,現在農村中小學的條件並不差,學校漂亮、空氣好;學生數少,工作相對輕鬆;道路暢達,開車半小時可到縣城;每月還有鄉鎮補貼。整體而言,比城區教師更舒服。

這幾年,國家發力促進大學生就業,而農村義務教育又正好大量更新教師隊伍,可以說是千載難逢的就業機會。過了這個村就不一定有這個店了,建議大家抓住機會入編。再過五六年,可能只會招合同制教師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