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陸軍自稱:在印太戰場後勤面臨巨大困難,沒法與中國打仗!

包明說 發佈 2024-02-26T09:58:23.657624+00:00

美國陸軍最近發布了一份簡短的報告,一共只有9頁紙。在這份報告中,美國陸軍承認,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面臨著很大的後勤問題。陸軍的幾名高官,包括陸軍部長沃爾姆斯、未來司令部司令詹姆斯·雷尼、器材司令部副司令莫汗,都對後勤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美國陸軍最近發布了一份簡短的報告,一共只有9頁紙。在這份報告中,美國陸軍承認,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面臨著很大的後勤問題。陸軍的幾名高官,包括陸軍部長沃爾姆斯、未來司令部司令詹姆斯·雷尼、器材司令部副司令莫汗,都對後勤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無論是這份報告還是這幾名高官,對於美國陸軍的後勤困難,沒有討論太多實質性的細節。比如說,美軍到底打算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部署多少陸軍部隊,這些部隊的編成是什麼樣的?在後勤上的需求有什麼特點,等等。但是我們從這些人的發言中可以提取出幾個要點。

首先是所謂有爭議的後勤,按照美國方面的解釋。這個概念指的是美國陸軍很難把一支重裝部隊,在沒有對手干擾的情況下,四平八穩地從某個後方基地,運送到前線的港口。

在對華戰爭的背景下,美國陸軍如果想大規模增兵到中國周邊,那麼無非就是把目的地設置在日本列島,琉球群島,朝鮮半島乃至於台灣島。把大量陸軍部署在菲律賓是沒有意義的。這幾個地理位置上的港口,都在解放軍飛彈的射程之內,加上反艦彈道飛彈、遠程反艦巡航飛彈,解放軍可以確保沒有任何一艘美國運輸船能順利到港卸貨,哪怕是用空運方式把人員部署到日本或者韓國,這些人也休想等來自己的重型裝備和後勤物資,最後可能連飯都吃不上。

第二個概念是地理和地形,莫漢說,「印太戰區可能是我們最難維持的戰鬥,因為距離太遠,而且有這麼多海水」。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道理,然而當年的伊拉克和今天的烏克蘭,到美國本土都是遠隔重洋。

美國陸軍為什麼不抱怨呢?這還是要回到上面的問題。當年的伊拉克並沒有能力阻止美國向沙烏地阿拉伯大量集結部隊。今天的美國軍火船停靠在德國,然後通過陸地向烏克蘭運送武器彈藥,俄羅斯也沒有辦法。美國軍方甚至有膽量用C17運輸機直接降落到基輔,把火炮、遠程彈藥、反坦克飛彈等武器裝備,直接交到烏軍手裡。

所以。美國在對華戰爭當中所面臨的困難,並不是路途遙遠或者是大海遼闊,而是解放軍的遠程遠海攻擊能力。

為了解決上面這兩個問題,美國陸軍正在想辦法尋找新的後勤基地。莫汗說,每當美軍增加一個額外的基地,對手就會多一份潛在的困境。聽起來美國陸軍還處在進攻的態勢。然而前段時間,有國外軍事愛好者繪製了一份地圖,上面標註了美國在中國周邊設置的大大小小軍事基地,幾乎對中國東部形成了密集的半包圍圈。

這麼多的基地還覺得不夠用,那只能說明,美國陸軍所面臨的不是後勤基地數量不足問題,而是後勤基地不起作用,很容易被中國打掉。在這種情況下,莫汗再增加多少基地也是白搭。

最後一個概念或許還是有點價值。美國陸軍後勤司令部的司令漢米爾頓上將提出,要建立精細化智能化的後勤體系,能夠預測部隊需求,實現精確物流,簡化庫存、準確交付。美國陸軍曾經在一次融合項目實驗中嘗試了一種手段,就是採集戰場上的實時數據,監控主戰裝備的運行情況,然後提前制定後勤和維護維修的方案。這種技術在F35戰鬥機身上已經得到了初步的應用,美國陸軍現在很可能希望引入這個理念。改善自己的後勤能力。

從理論上說,如果能夠實現這種精確後勤,就可以降低盲目性,提高後勤保障的效率,對戰鬥力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不過信息化並不是拍腦袋就能夠解決的,要想做到這種信息化、智能化、精細化的後勤保障,不僅僅是後勤部門自己的保障資源要入網,還需要把陸軍各種主戰裝備甚至是單兵裝備,也完全數位化網絡化。

需要採用很多類似於數字孿生之類的新技術和新手段,絕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實現的。因此,莫汗把美國陸軍後勤能力,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後勤能力改善的時間周期,放寬到了2040年。

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這個時間是有合理性的。可是按照美國自己發布的預測,中國可能在2027年左右實現統一,最晚也不過是2034年。那麼美國陸軍這種拖到2040年的後勤能力提升,還趕得上趟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