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傢夥,都2023年了還翻拍西遊記,50歲樊少皇上演三角戀不忍直視

檸檬娛兒 發佈 2024-02-26T16:15:05.551639+00:00

《西遊記》本是明代作家吳承恩創作的長篇神魔小說,作為文學史上有名的「四大奇書」之一,同時也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這部作品的份量是舉足輕重的。

提到貫穿90後童年的大劇必然少不了《還珠格格》,但是其實86版的《西遊記》也是90一代的童年記憶。

《西遊記》本是明代作家吳承恩創作的長篇神魔小說,作為文學史上有名的「四大奇書」之一,同時也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這部作品的份量是舉足輕重的。

自影視文藝業發展以來,《西遊記》就憑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和個性鮮明的人物特徵成為藝術展現的香餑餑。

從《西遊記》的影視化率,就可以明顯的看出這部作品絕對是四大名著在影視圈中的「明星作品」。

從1961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第一部相關動畫片《大鬧天宮》始,到如今《西遊記》這個經典IP的改編可以說是異彩紛呈。

無論是改編次數還是翻拍作品,《西遊記》的影視化數量都一騎絕塵,光是影視劇版本就有數十版,當然最出名的當屬86版。

在《西遊記》這一大IP的巨大吸引力之下,不少相關從業人員都將其視為「流量密碼」。近年來,網大也將目光瞄準了這一IP。

2019年,根據《西遊記》改編的網絡大電影《西遊記之比丘國》上線播出。整部電影借著這一經典IP的名號,實則全是靠特效合成外加毫無劇情的空殼來薅羊毛。

近來,網大市場又有一部改編作品上線,那就是由王寧執導、樊少皇主演的《牛魔王之魔王再臨》。

雖然這部作品沒有像以往改編作品一樣將故事放在整個大背景中展現,而是選取其中的一個人物牛魔王來主要展現這一形象的故事。

從這個方面看,這部電影確實是存在新意,而且主演還是由實力派演員樊少皇坐鎮,看起來也是可以抱有一些期待的。

但是在電影真正上線之後,觀眾就會發現自己想多了。

首先,劇情確實是有新意,但是這個「新」似乎已經脫離了正常的軌道。

牛魔王的故事直接變成了妖怪界的「三角戀」,可以說是將現代劇的狗血延續到了神魔劇中。

影片中將重點都放在了感情戲的狗血拉扯之中,對牛魔王的個人向幾乎沒什麼展現。

其實以樊少皇的實力,如果影片中能多加入一些打戲應該會很有看點,也不枉他的加盟。

但是整部影片卻將主要圍繞牛魔王的「三角戀」展開,雖然原著中牛魔王確實有感情方面的牽扯,但是這並不是主要情節。

而且作為一部影片,掛著《西遊記》這一經典IP的名號,最後卻將落點停留在難登大雅的「三角戀」上,不知該說製作方是浪費資源還是毫無內涵好。

在影片中,50歲的樊少皇和95後的小姑娘組著cp,單從外形來看就是妥妥的父女關係,曖昧感可以說是無處可尋。

不僅如此,這樣離譜的一對兒設定還不到位,劇中還有網大慣用的「擦邊」技倆。

95後年輕演員在影片的某些鏡頭中大秀身材,靠此種鏡頭來吸引觀眾已經成為了網大的慣用伎倆。

整部影片質感低下,特效簡陋,劇情也嚴重掉線,再加上沒什麼出彩的地方,所以這部影片上線之後也並沒有引起多少人的關注。

其實,談起《西遊記》這一經典IP的影視化最成功的還當屬楊潔執導的86版《西遊記》。

這版《西遊記》不僅收穫了大批觀眾的喜愛與認證,同時也是業內公認的最具代表性的「經典中的經典」。

官方統計,該版《西遊記》的重播次數多達四千多次,並且即使經過多次重播每次重播也還是能獲得不錯的收視率,足以見其經典程度。

而這版《西遊記》也憑藉長盛不衰的表現成為電視劇史上的一大傳奇。

之所以楊潔導演的這版《西遊記》能獲得如此大的成功,歸根究底還是她對這一IP發自內心的「敬重」。

如果你對原著小說和改編的電視劇都足夠了解的話,其實不難發現二者之間是存在一定不同的。

那麼這部並不是對原著完全還原的改編劇究竟為何能獲此巨大的成功,這與導演在改編上的把控力是密不可分的。

從作者吳承恩的創作意圖出發,了解其創作背景的就會知道他些這部小說其實是為了抒發心中的鬱悶,希望借這些奇形怪狀的人物來影射現實的黑暗

所以在作品中設計的人物大多都面相醜陋,即使是「美猴王」孫悟空的外貌也是生得醜陋有張七高八低孤拐臉的毛臉雷公嘴。

其次,在作品語言上,原著受本身創作時代限制,多有對於現代人來說十分拗口的表達。

86版《西遊記》就巧妙的避開了這一缺陷,靈活講台詞改為更符合現代人表達習慣的白話文,平添了不少趣味。

不僅如此,即使未能按原著百分百進行復刻,但是導演楊潔還是儘可能對原著進行原汁原味的表現。

在忠於原著的追求之下,楊潔導演精細打磨著這一作品,短短25集的內容,製作團隊卻用了6年事件才將這部劇拍攝完成。

也正式整個團隊這種精細與用心,最後才成就了這一步成為好幾代人的記憶的經典之作。

不是曾有人說如果你能了解86版《西遊記》的幕後製作故事,你就會發現這部經典之作的成功絕不是偶然。

但是在此後的改編中卻很少有作品能再複製這一成功。

在諸多改編作品中,各種設定都有冒尖,其中更是不乏千奇百怪的情節,而且不僅是國內緊抓這一IP,甚至連歐美日韓等國也瞄上了這一經典。

2001年,美國拍了根據《西遊記》改編的好萊塢電影《齊天大聖》,在影片中,美國籍的唐僧和印度籍的觀音談起了戀愛,之後還一起聯手拯救世界,好不離譜。

2017年,韓國也對這一IP下手了,在他們拍攝的《花遊記》中孫悟空與唐三藏轉型之後變成的陳善美在尋找光明的路上發展成了一對戀人,不得不說腦洞真的是大開。

還有其他各種蹭《西遊記》熱度,以致敬經典為噱頭,製造出高話題度卻爛大街的垃圾片。

試問一句,這些改編真的不是對《西遊記》有什麼誤會嗎?

而我們國內對《西遊記》的影視化改編屬實也沒優秀到哪裡去。

1991年上映的《西行平妖》就是大名鼎鼎的雷片。

這部電影由香港武俠宗師張徹和大陸合作拍攝,本來這樣的陣容讓觀眾們是非常期待的,但是該片一上映就被觀眾封為「史上最為狗血的《西遊記》電影」。

所以,雖然影視圈中根據《西遊記》改編的作品異常之多,但是其中有不少作品都是「掛羊頭賣狗肉」,披著經典的外衣做些不倫不類的改編,屬實污了觀眾的眼睛

曾經,張紀中執導的2011版《西遊記》就被觀眾批的體無完膚,不少觀眾直言他這一翻拍簡直是對原著的糟蹋。

當時還有消息稱張紀中為了更加完美的視覺呈現,光是在特效製作上就投入了1.32億元,但是就是這樣耗資巨大的特效投入卻沒有獲得觀眾的認可。

原來雖然劇方在特效上投入巨大,但是方向似乎沒用對。劇中三百多個人物其中有二百多個就是靠特效技術合成的。

主角團中的孫悟空和豬八戒等重要人物的形象,都是先由雕塑師畫出模型,然後再由好萊塢知名團隊進行精細打造,光是一張「猴臉」就價值百萬。

光看這個,看起來劇組是很願意在道具上下功夫的,應該對這部作品也是挺用心的。

但是,導演似乎忘了一部好作品要想吸引人靠的可從來不是花里胡哨的東西,最重要的還是內容。

在橡膠頭套的遮掩之下,豬八戒整個臉的表情幾乎捕捉不到,臉上最靈動的就是兩個眼珠子。

除了在炫技上的錯誤方向,張紀中版的《西遊記》在劇情設定上也脫離了原著,丟了原著的核心。

在他的影片中,唐僧成為了果敢堅定很有自我的和尚,一點原著中唯唯諾諾猶豫不決的性格的影子。

孫悟空也一改形象成為了會撒嬌賣萌的滑頭猴哥,而且時不時還會冒幾句時新話。

不僅是在語言習慣上,在日常行為上孫悟空也變得非常輕浮,又是扭屁股又是捂嘴巴的,時不時還要咬手指,作派非常的扭捏,一點都沒有「鬥戰勝佛」的氣勢。

所以這部無論是從造型還是內容上來說質量都不及格的改編之作,自上線以來就獲得觀眾的一致差評,直接被封為糟蹋經典的「經典之作」。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無疑是我國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正是這耀眼的光芒吸引了無數衍生作品的誕生。

一部優秀作品能得到大家的青睞並在廣泛傳播之下影響力日廣,這本身是一件非常值得慶賀的事情。

但是,當一個經典IP隨著市場的發展出現作品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等情況時就必須要引起警惕了。

因為,觀眾並不是傻子,毫無營養的作品空有一身皮囊是註定吸引不了觀眾的。

可惜的是如今的市場上多的是靠皮囊與噱頭掙快錢的無良出品方,對於經典的文學作品,全然失了該有的敬畏之心。

針對這種亂象,楊潔導演也曾表示過自己的態度:

這種發展走向讓我很是擔心,為名著也為歷史。

對於經典IP的翻拍保持敬畏之心其實不僅是對觀眾的尊重,更是對其蘊含的文學價值的尊重。

拋去對經典IP的無影樣改變之外,影視圈目前存在的專挑經典進行改編、翻拍其實本身也不是什么正向的發展。

如果改編得當還好說,一旦改編或者是翻拍的面目全非招來的必是一片罵聲,而目前的實際情況大多是後者的下場。

比如被封為90後一代記憶中的經典之作的《上錯花轎嫁對郎》《仙劍奇俠傳》等劇的翻拍,其實招來的並不是期待,更多的是吐槽和不接受。

面對記憶中的經典被翻拍或是改編,大多數觀眾其實是非常牴觸的,更有不少人直接發問是不是內娛沒編劇了。

向經典致敬本身無錯,如果能夠更好的展現經典那麼進行改編或是翻拍其實是值得被鼓勵的,但是如果是抱著「薅羊毛」的心態對經典進行毫無內涵的再創作,那觀眾是必然不會買帳的。

所以,對於影視圈的相關從業人員來說,無論是對經典IP進行再創作,還是進行新IP的打造,最重要的還是要保證品質,畢竟品質才是一部作品出圈的秘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