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原子彈別只知「三錢」,讓人笑話

覅小笑說史 發佈 2024-02-26T17:25:05.048204+00:00

1945年抗戰勝利後,曾昭掄受北大代理校長傅斯年委託,率先由昆明飛臨北平察看、接收原北大化學系實驗室、儀器設備與圖書資料,籌備復校事宜和化學系工作,這是北大、清華教授中第一位抵達北平者。

一、曾昭掄、俞大維、吳大猷、華羅庚等開創了中國原子彈先河

1945年抗戰勝利後,曾昭掄受北大代理校長傅斯年委託,率先由昆明飛臨北平察看、接收原北大化學系實驗室、儀器設備與圖書資料,籌備復校事宜和化學系工作,這是北大、清華教授中第一位抵達北平者。之所以由曾昭掄首抵北平,並非由於他是曾國藩家族的後代,或脾氣古怪,別人惹不得,實與美國原子彈爆炸後在國人心目中形成的強大震懾力帶來的氣氛有關。

1945年8月,美軍向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而迫使日本投降,這種新型核彈所爆發出的巨大威力,震撼了世界的同時也改寫了世界戰爭進程,人類進入原子時代。就在國人為原子彈對戰爭的作用與奧秘感到不可思議,在一片驚呼聲中大加讚譽又盲目推崇的時候,曾昭掄於日本向盟國正式舉行投降簽字儀式一個星期的9月9日,於昆明《正義報》發表了《從原子彈說起》一文,明確警示國民政府軍政人員與普通國人,對於原子彈的來龍去脈以及對未來國家安全的影響,必須有一個清醒而具常識性的認知。

曾昭掄提醒國民政府當局:「戰敗後的日本,業已宣布以研究科學為教育主旨。他們是說得出,就做得到的。相反地,我們面臨此科學支配一切的世界,卻徒托之於空談。對於原子彈,也不過談談寫寫,並不從事實際研究。……要想急起直追,此刻正是時候。要不然,恐怕機會就要錯過了。」


就在曾昭掄發表此文前後,有一個人也在為原子彈爆炸的神奇威力所震撼,並密切關注、搜集這一神秘武器的情報。此人就是曾昭掄的郎舅,時任國民政府軍政部次長兼兵工署署長的俞大維。

留德期間,俞大維聆聽過愛因斯坦教授的相對論等課程,學識大進。1925年,俞氏寫了一篇題為《數學邏輯問題之探討》論文,刊登於愛因斯坦主編的德國數學雜誌《數學現況》,由此成為在這一國際級刊物發表論文的第一個中國人。在該期刊發表論文的第二個中國人則是更年輕的華羅庚,俞華二人日後成為同道上的好友與這一緣分有一定關係。1929年6月,俞大維返國,未久出任軍政部參事。1930年5月,俞氏第二次赴德,任商務專員,負責採購軍火裝備,專門學習軍事,包括兵器製造、戰役分析,尤其是彈道學,嗣後,俞大維成為彈道學專家,對原子核能的理論和運用信息也有所了解。

當美國原子彈在日本爆炸後,俞大維在中美聯合參謀本部參謀長魏德邁中將處,看到了美國關於原子彈研製的機密文件《史密斯報告》。與俞大維友善的魏德邁私下表示中國也可以研製這類超強威力的武器,並可派人到美國去學習。俞大維聞聽大喜,就此上報軍政部部長陳誠和最高統帥蔣介石。蔣對此自是大感興趣,遂令陳誠和俞大維負責籌劃組織這一關乎國防發展的重大計劃。俞大維受命,認為原子彈的研製最為重要的是物理、化學、數學三門科學,而這三科出類拔萃的人才都集中於西南聯大。於是,俞大維首先把目光集中到他最了解並有親戚關係的曾昭掄身上。

俞大維之所以選擇曾昭掄,除了與曾家有世代姻親,且自己的胞妹俞大絪嫁給曾昭掄之外,更重要的是作為國內一流化學家的曾昭掄,已進行了多年烈性炸藥和利用炸藥製造武器的研究,而此時曾氏正在進行原子核能的研究,並撰寫《原子與原子能》一書,對原子核能已有相當深刻的理論研究。


曾昭掄被俞大維電召重慶,談了欲派人赴美學習研製原子彈之事,曾氏聽罷異常興奮,開發原子武器正是自己的心願,如今有此機會,自然樂意效勞。根據俞和曾昭掄的意見,這些人才不應在中央研究院內部尋找,也不要在重慶的中央大學搜尋,最好還是把目光放在西南聯大,因為就物理、數學、化學三科而言,抗戰之前,北大、清華的理科在全國名列前茅,西南聯大組成後,其陣營更是強悍無比,在學術界的地位可以說是獨占鰲頭,其他院校和研究機構無法與之匹敵。

抗戰期間,清華、北大、南開共同組成西南聯大,物理系陣容非常強大。其中不僅有清華的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趙忠堯、王竹溪、霍秉權,北大的饒毓泰、朱物華、吳大猷、鄭華熾、馬仕駿,南開的張文裕以及許貞陽等人。其中最令人矚目也是資格最老的兩巨頭是葉企孫與饒毓泰。葉饒二人以及胡剛復、丁燮林、吳有訓、嚴濟慈等,皆是20世紀20年代最早由海外返國的留學生,可謂是中國第一代響噹噹的物理學家。而這第一代中,尤以饒葉二人地位和威望最高,屬於恐龍級的「學術權威」,是中國物理學領域內有資格稱奠基人的「雙雄」,

其次才是「鱷魚」「海龜」級如丁、吳、嚴,另加第二代的吳大猷、周培源、趙忠堯等人,而第二代的物理學家多出自上述諸人門下。在學生輩中,有楊振寧、黃昆、李政道、胡寧、林家翹、張守廉、黃授書、李蔭遠等,這一批學生在未來歲月里,又成為承繼一、二代老師精神和業績,並有所創新和發展,繼往開來的世界級物理學家。

正是緣於這樣一種其他機構罕有其匹的強勢地位,曾昭掄於西南聯大推薦了物理學教授吳大猷、數學教授華羅庚兩位一流的科學家。在得到陳誠和蔣介石認可後,曾昭掄很快回昆找吳華二人密談。不久,三人來到重慶,在陸海空三軍招待所秘密住了下來。


二、唐敖慶、王瑞駪、朱光亞、李政道、孫本旺、徐賢修「種子計劃」的提出與實施

吳華三教授與陳俞兩位部長商談後初步達成共識,即曾昭掄此前已撰文論述的,像原子彈這類事情,實乃半個世紀來世界上許多第一流科學家潛心研究原子構造所得到的一個碩果。中國要想研製原子彈,不是找幾個科學家貓在一間屋子裡,用幾天或幾個月時間就能造出來的。落後的中國人才缺乏,任何計劃,必須從科學的根本做起,

具體做法是:一,成立研究機構,培植各項基本工作人才;

二,初步可派物理、數學、化學人員外出,研習觀察近年來各部門科學進展情形,擬一具體建議,計劃籌建一研究機構,即時選送優秀青年數人出國,習物理、數學等基本科學。

這個方案很快得到蔣介石允准,由曾吳華三人各選兩名可堪造就的青年人才共同赴美,並撥發50萬美元作為這一計劃的前期資金。這一行動的代號是「種子計劃」。

計劃既定,三教授分別做出國考察準備並挑選隨行的青年才俊。曾昭掄挑選的是西南聯大化學系1942年畢業聘任助教的唐敖慶和1945年畢業聘任助教的王瑞駪;吳大猷選的是1945年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聘任助教的朱光亞和正就讀物理系二年級的學生李政道;華羅庚選的是1939年西南聯大數學系畢業聘任助教的資深助教孫本旺和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數學系、時在美國布朗大學攻讀的徐賢修。


1947年4月21日,時任國民政府國防部部長的白崇禧建議設立「中央原子物理研究所」,同時增加「國立物理科學所」的相關研究設備,要求撥給經費140餘萬美元,外加第一年補充設備費100萬美元。此時國共內戰已經大規模爆發,國民政府無力拿出大把的銀子換取遙遙無期的核武器,於是,蔣介石親筆批覆白崇禧的簽呈:「目前國庫支應浩繁,外匯亦須節用,所請設立原子物理研究所一案,似應緩辦。」

未久,國共戰局愈來愈不利於國民政府,「緩辦」二字為蔣介石在大陸統治期間研製原子彈的夢想畫上了一個無奈的句號。

三、趙忠堯,第二代物理學家中一個異數和少有的天才

就在曾昭掄、吳大猷、華羅庚等師生赴美國之前,中央研究院欲籌設原子物理研究所,並委託原西南聯大物理系教授趙忠堯赴美參觀在太平洋比基尼小島舉行的原子彈爆炸實驗,同時令趙想方設法購置研究原子核物理的器材。

在第二代物理學家中,趙忠堯算是一個異數和少有的天才,也是離諾貝爾獎最近、幾乎觸手可得的一人。對於趙的傳奇性經歷,吳大猷曾特別惋惜地說過:「趙忠堯在30年代初,在加州工學院從事硬γ線的吸收研究,此項工作極為重要,為後來安得遜發現正電子的先河,惜失之交臂。」

在西南聯大時代,趙忠堯用由北平帶出來的五十毫克鐳,做了些人工(中子)放射性元素實驗,雖然成就不夠理想,確是代表了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正是緣於趙氏非凡的才氣與精神,中央研究院才派其赴美欲成就一件「大事因緣」。


趙忠堯抵美後,歷盡千辛萬苦,經過兩年的努力,終於弄到了一批器材,此時已是1948年底,南京國民政府即將土崩瓦解。趙忠堯決定暫留美國,靜觀待變。1950年11月底,趙忠堯衝破種種阻撓,終於途經香港回到了祖國,只不過此時整個大陸早已改朝換代。幾年後,趙氏利用從美國帶回的器材和零件,主持建成了第一台70萬電子伏的質子靜電加速器。1958年又主持研製成功了250萬電子伏的質子靜電加速器。這兩項研究的成功,為我國在不長的時間內引爆原子彈並發展核工業建立了頭功。至於後來媒體和民眾談到物理學與原子彈,言必稱「三錢」,又是另一番天地的事了。

隨著蔣介石政府在大陸的瓦解,當年派往美國實施「種子計劃」的人員也隨之星散,曾昭掄赴歐洲訪問,其他人員也在變換調整自己的角色。1948年,曾昭掄、華羅庚、吳大猷三人均被選為首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繼而國共兩黨除了於戰場上指揮各自的官兵真刀真槍地互相砍頭,還動用一切能夠利用的力量,想方設法展開了對海外高級知識分子的爭奪。

曾昭掄率領的「種子計劃」全部人員和趙忠堯等滯留國外人員,連同一切與核能研究相關的研究人員,更是被國共兩黨看作決定未來兩黨政權能否在中國立足的「國寶」,為此展開的爭奪也就分外劇烈。最後的結果是:曾昭掄、華羅庚、唐敖慶、朱光亞、孫本旺返回大陸;吳大猷、李政道、王瑞駪、徐賢修留在海外。十幾年後,回到大陸的朱光亞、趙忠堯等科學家,與錢三強等另一個支系的海外回歸人員合作,最終為我國研製成功了原子彈。而台灣方面在秘密研製過程中,因受現實政治、環境等限制並在美國的打壓下,「種子計劃」功敗垂成,最終夢碎孤島。

隨著時間的推移,留美的李、王、徐等三人皆被陸續選為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吳大猷曾一度出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徐賢修出任台灣新竹「清華大學」校長。


當時未作其他非分之想,更未想在國共兩黨統治的地盤上升官發財的李政道與王瑞駪兩位既有心機、又有骨氣的硬漢,堅決拒絕國共兩黨的統戰工作,懷揣造福人類、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而不是相互砍頭、剁腳、割喉、封口的夢想,鐵釘一樣牢牢地扎在美國這塊自由的土地上,於幾間小屋裡埋頭研究學術。1956年,李政道與楊振寧共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理論,並得到了另一位中國赴美的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女士的實驗證明。隨著這一偉大成果橫空出世,李政道與楊振寧於1957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受到世界矚目。1970年,先後任教於耶魯和紐約州立大學的王瑞駪被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就整個20世紀而言,李政道、楊振寧、王瑞駪等三人,外加一個金岳霖弟子、哲學家王浩,是西南聯大走出去的學生中真正具有國際影響且對人類科學文化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偉大學人。李、楊、王、王等四人,稱得上是當之無愧的西南聯大學生的「光榮代表」。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字參考《南渡北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