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習武多年,我對中國武術的理解,練武術能學到什麼?

散打王 發佈 2024-02-26T22:05:48.910745+00:00

她的言外之意是,練武的人,就是運動員了,今天第一,明天倒數第一,後天又正常去訓練了,耐挫能力比較強。


「運動員,就沒聽說過自殺的!」

這是我剛讀體院那會兒,一位副院長給我們上課時講的話。她的言外之意是,練武的人,就是運動員了,今天第一,明天倒數第一,後天又正常去訓練了,耐挫能力比較強。

武術運動員要經得起谷底,也配得上巔峰。

想想也是,武術確實磨鍊了心性,今天冠軍,明天亞軍,都習慣,還沒來得及抑鬱,又該去訓練了,外顯於形,內化於心,最後這些品質都會在學習工作中得到體現。

學武術能學到什麼?

從小在武術圈子裡摸爬滾打,大學還是這個專業,畢業沒多久也又干回了武術這個老本行,經常跟人分享我對武術的理解,交流多了,受益的往往是我自己。

武術在我的心中,無非就是「防身、健身、修身」的法門,練習的過程就是修身的過程,永無止境,類似修行的境界,可以不斷超越昨日。

防身這個很容易理解,就是武術的原始功能,武術因戰爭而來。後來由解甲歸田的軍士帶入民間,逐漸演化,傳承開來,既擁有抗敵御辱的實戰功效,又在兵器制式上跟軍隊武器做些區分。可以說,武術是勞動人民的勤勞產物,畢竟,以前是農耕為主,最早沒有部落戰爭時,也是跟野獸搏殺求生存,得到食物,都與生產勞動有關。

武術傳承到今天,防身的功能雖然日益衰減,仍不失以備不時之需,通過武術強壯肉體,原來害怕的調皮孩子,不怕了;敢挺直腰杆走夜路了;碰到滿臉橫肉的也能跟他不慌不忙講道理了。

不怕了,外在的恐懼消失了,內在恐懼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克服了心魔。

中國武術拳種的豐富性,足以應對人類多種生理、心理疾病。

武術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關注生理,也就起到了健身的效果;療養心靈,也就是內修的法門,養生本來就是內外結合,里外不分家。

武術運動從事久了,自然是強壯身體,起到了健身的效果,剛開始的防身是急功近利,一旦達成,練武術成為生活習慣,不再充滿殺氣,不再是威懾對手,更多是愉悅身心,滿足自我的需求,久而久之變成了自己適應的健身運動。再由經年累月的鍛鍊,起到了磨礪心性的效果,也就是修身了。

武術即「修行」

日本禪宗高人,「一期一會」的禪意,禪茶合一的境界,是將茶作為載體,進而近禪修道。

武術也是如此,少林武術講求「拳禪合一」,以拳法作為修禪入道的法門,通過外在的肉體磨鍊,來提升內在的精神。

我常跟送孩子學拳的家長講:孩子學業壓力大,來打打拳,釋放一下,起碼不傷害人,排解不良情緒;孩子高興了,找不到人分享,也來打打拳,沙包能感受到你的能量場。

性格內向的孩子,通過練武術釋放內心,拳打開了,心自然就開了;性格外向的孩子,通過實戰搏擊的歷練,知道內斂的重要性,張牙舞爪戰勝不了對手。

所以,我常說,「拳如其人」,你打拳的風格就是平時為人處世的風格。反過來,你打拳的風格,也會影響你自己的性格,你拳越打越好,舒展大方,攻防無間,生活事業中自然遊刃有餘,彬彬有禮。拳如其人,我們在改變拳法路數、風格的同時,其實就是在改變自己,外在拳法的高低起伏,內心波瀾不驚,可謂「泰山崩於前,面不改色」。

防身、健身、修身,三身一體,修身是防身或健身漸修之後的頓悟,屬於你自己本自具足的東西,只是需要你重新找回來,那麼為防身而打,或為健身而練,都是你修身的法門。

點個讚,關注散打王,支持中國民族品牌賽事(IP)。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