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從反目到相依,一生糾葛,一世沉浮

墨雨墨聞 發佈 2024-02-26T22:40:53.668131+00:00

迄今為止,在對以往幾位台灣領導人的民調中,蔣經國仍是最受台灣民眾肯定的一位。1910年4月27日,在浙江奉化縣溪口鎮豐鎬房的舊宅里,蔣姓的第29代子孫蔣經國降生,據說少時蔣經國天庭飽滿,額沖鼻聳,濃眉大眼,方頭大耳,與其母毛福梅長相十分相像。

蔣經國是蔣介石與其原配毛福梅唯一親生的兒子。迄今為止,在對以往幾位台灣領導人的民調中,蔣經國仍是最受台灣民眾肯定的一位。

1910年4月27日,在浙江奉化縣溪口鎮豐鎬房的舊宅里,蔣姓的第29代子孫蔣經國降生,據說少時蔣經國天庭飽滿,額沖鼻聳,濃眉大眼,方頭大耳,與其母毛福梅長相十分相像。

據曾任蔣家家庭教師的陳志堅回憶說:「我到蔣家任教那年,經國剛4歲。他喊我姨娘,朝夕共處,非常親熱。他的儀表、性情像他娘,穩重文雅,懂事聽話。他祖母說他『略無乃父童年的那樣頑態,惟因她婆媳過分疼愛,戲玩不讓遠離膝前,使小時的經國不免嬌怯易哭』。」

蔣介石對蔣經國一直寄予厚望並著力培養。1920年年初,蔣介石回到奉化,委託具有現代觀念的恩師顧清廉訓導蔣經國。後又擔心其妻毛福梅教子無方,翌年,蔣把兒子送到上海念書。在蔣介石的影響下,蔣經國的學業精進不少。

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熱血青年蔣經國欣然參與其中,隨即被學校開除學籍。時值第一次國共合作國共兩黨蜜月期間,為了培養革命幹部,蘇聯創建莫斯科中山大學,蔣介石也同意讓兒子去鍛鍊鍛鍊。11月,蔣經國在寒風凜冽下抵達莫斯科的中山大學。校方為他取了個俄國名字——尼古拉,分在11班。

1926年1月12日,當年21歲的鄧小平來到該班報到,蔣經國與鄧小平成為同學,鄧、蔣兩人顯然交情不錯,時常在一起談論進步政治理想。不久,年輕的蔣經國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就在蔣經國在異國奮發學習的時候,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政變」,消息傳來,譁然一片。蔣經國倒也轉變得很快,馬上帶頭鼓動學生到莫斯科共產國際大廈前遊行,當晚參加集會,以中山大學全體國民黨黨員和共產黨員的名義致電武漢政府,要求懲辦蔣介石,蔣經國還當場揭發蔣介石是怎麼欺負他媽媽的。

幾天之後,蔣經國發表了一個公開聲明,強烈譴責其父蔣介石的罪惡行徑。這份聲明被塔斯社譯為多種文字到處散發,全文如下:

「蔣介石的叛變並不使人感到意外。當他滔滔不絕地談論革命時,他已經逐漸開始背叛革命,切望與張作霖和孫傳芳妥協。蔣介石已經結束了他的革命生涯。作為一個革命者,他死了。他已走向反革命並且是中國工人大眾的敵人。蔣介石曾經是我的父親和革命的朋友。他已經走向反革命陣營,現在他是我的敵人了。」

一夜之間,蔣經國成為莫斯科的名人。

據蔣經國自述,他從孫中山大學畢業後,曾申請歸國,但未被批准,他便申請加入紅軍。之後,蔣經國做過礦工,當過農民,由於表現突出,他居然做過村蘇維埃副主席、烏拉爾重型機械廠副廠長。這一段日子,是蔣經國終身難忘的歲月。

1934年12月14日,蔣介石在日記中記下:「當我聽到經國不願由俄國回來,知道這純是俄國敵人編造,故能平靜處之,我能對此一笑置之,應該算是有了進步。」

1936年12月,蔣經國成為聯共正式黨員,據說是被接收為第四類布爾什維克黨員,所謂第四類,指的是「人民敵人」的子女。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後,有資料說,蔣介石思子心切,在談判中提出讓蔣經國回國的要求,周恩來答應設法幫助他們父子團圓。周恩來曾向蔣擔保,蔣經國可以由蘇聯歸來。

1937年年初,蔣介石仍不能確定是否能再見到蔣經國,他在日記中寫到:「我深盼兒子能回來……但要我犧牲國家利益,我寧可無後。」

同年4月,蔣經國終於回到了闊別12年的中國。19日父子相見,五味雜陳、感慨良多。蔣介石在《本月反省錄》中寫道:「經兒由俄歸家,一別十二年,骨肉重聚,不足為異,而對先妣之靈可以告慰。」

隨後蔣介石命蔣經國閉門研讀《曾文正公家書》和《王陽明全集》這類的古書,叫他「補課」和「洗腦筋」,並令其熟讀《總理全集》和《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這類的書。其間,蔣介石多次寫信指導兒子如何讀書,經國也主動向父親匯報自己的讀書心得,表明心跡,偶爾也會對時局發表看法。通信再次成為父子間思想溝通的主要方式。

1939年12月12日,6架日機突襲溪口,毛福梅不幸重傷身亡。毛福梅被炸身亡的悲劇,反增進了父子感情。蔣介石對毛氏有愧疚感,而蔣經國以信記述了母親生前對祖母孝順、對蔣介石忠心的回憶,某種意義上消除了父子間心靈溝通的障礙。

蔣氏父子情感升華的另一個轉折點則是互觀日記,蔣經國從蘇俄回國後,蔣介石即要求其寫日記,並時常要其交來審閱批註,以了解指導其行為與品德修養。

蔣介石多次在日記中表露出對蔣經國疼愛讚美之情。如 :「晚與經兒談話。父子互觀日記辦法最有益於倫理與修養也。」 「上午經兒飛桂林,依依不勝。」 「數月以來,以今晚心神最為舒適,亦以後起有人,後生可畏,足以自慰,國家之有希望也。」

此後的蔣經國在仕途上一直受到蔣介石刻意安排,在黨政軍方面對蔣經國日益委予重任,予以歷練。尤其在蔣介石眾叛親離,被逼第三次下野後,蔣經國始終侍奉左右,親力親為,成為蔣介石最得力、最可信任之人。

正如蔣經國所說:「撤離大陸之時,父子共冒危險,出生入死,同受毀謗和攻擊。」此時,蔣經國已成為蔣介石實施內政外交的重要助手。

蔣介石步入晚年後,與蔣經國的感情益加深厚。據說,蔣介石不僅時刻心系經國的健康安危,刻意培養經國接班,而且在情感上發展到對蔣經國極為依戀的地步。

早在1950年代初期,蔣經國就患有糖尿病。蔣經國曾因糖尿病與其他病並發,一度昏迷。蔣介石得報後,心急如焚,嚴令其入院治療。1968年2月2日,蔣介石在日記寫道:「經兒住所應即遷移,該原處易被敵人暗算也。」

1970年4月24日,蔣經國在紐約遇刺。蔣介石在日記中說:「當經兒離台之前數日,余本為此考慮多次,想預告經兒謹慎預防。惟恐影響其心理,故屢欲言而輒止,不料果有此事耳。」 直至蔣經國平安歸來,蔣介石的心才放下。

1972年6月6日,已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前往台中出席新舊「省主席」監交典禮。因天氣不佳,蔣介石恐怕兒子乘飛機時有意外,命令其改乘車返回。可見,蔣介石對蔣經國的關心可謂無微不至。

在蔣介石的刻意提攜和眷顧下,蔣經國在台灣政壇上一直是顆耀眼的政治明星。當然,蔣經國主政時期,繼承了其父之衣缽,施行的依舊是威權政治。

值得稱道的是,蔣經國在台灣推行的民主改革是其人生一大亮點。如在他去世前宣布「解嚴」,開放黨禁、報禁。在他擔任「行政院長」期間,主張改革鋪張餐飲陋習,提倡「梅花餐」(即五菜一湯)。他也十分關心基層民眾的生活,據報導,蔣經國每年超過兩百次親自下鄉走訪,以了解地方實際需要,注重偏遠鄉村建設,落實水電及基礎醫療衛生建設,減少城鄉差距,關注台灣的鄉村建設等。

1987年11月蔣經國宣布開放部分人士赴大陸探親,結束了近40年兩岸同胞不相往來的局面。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在台北病逝,其遺體暫厝於距離蔣介石慈湖陵寢約兩公里外的「頭寮賓館」,現稱大溪陵寢。蔣經國的生前遺願是,希望歸葬在母親毛福梅的墓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