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經濟學-試題及答案匯總

答案鬼 發佈 2024-02-27T04:01:28.350697+00:00

勞動經濟學題型及答。我國所有的經濟資源都是稀缺的,但是相對過剩的。「由於追逐他自己的利潤,他經常促進了社會利益」是描述。

勞動經濟學題型及答

1.我國所有的經濟資源都是稀缺的,但( B )是相對過剩的
  A.土地資源;   B.勞動力資源;   C.礦產資源
  2.「由於追逐他自己的利潤,他經常促進了社會利益」是描述( B )
  A.供給創造需求理論;   B.看不見的手的理論;   C.利潤最大化理論


  A.勞動力市場;   B.勞動力供求;   C.勞動力交換
  4.比較明確的勞動力生產部門是( C )
  A.工業部門;   B.農業部門;   C.家庭
  5.收入指某個時間內個人和家庭的勞動所得和( B )
  A.工資所得;   B.非勞動所得;   C.勞動報酬
  6.勞動是人類使用生產資料創造自身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 C )活動
  A.有價值的;   B.有希望的;   C.有目的的
  7.僱傭調整函數是指企業( C )與最佳目標雇用量之間的函數關係
  A.最大僱傭量;   B.最小僱傭量;   C.現有僱傭量
  8.勞動力需求是指一定時間內,在( A )下僱主願意並且能夠雇用到的勞動力數量
A.某種工資率下;   B.某種勞動生產率下;   C.某種價格比率下
  9.企業在雇用勞動力時,企業願意支付的工資率定義為( B )

  10.長期成本曲線是資本和勞動投入都可變動時,若干短期平均成本的( A )的連輟軌跡
  A.最低點;   B.最高點;   C.相切點
  11.等成本線是在總成本和生產要素價格既定的條件下,可以購買到的勞動和( A )的不同數量組合的軌跡
  A.資本;   B.土地;   C.技術
  13.政府補貼政策所產生的經濟效應可以從( B )兩方面來分析
  A.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B.替代效應和規模效應;   C.價值形態和實物形態
  14.非營利企業潛在利潤為正值的含義是( C )
  A.要求企業不營利;   B.要求企業利潤最大化;   C.要求企業利潤低水平
  15.影響勞動力供給的因素主要劃分為( A )三大方面
  A.自然,經濟,社會;   B.微觀,中觀,宏觀;   C.家庭,企業,國家
  16.附加性勞動力假說認為二級勞動力參與率與失業率存在( B )關係

  17.勞動力參與率M形周期變化規律表現的是( B )
  A.男性勞動力參與率;   B.女性勞動力參與率;   C.青年勞動力參與率
  18.勞動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大於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的狀態叫做( A )
  A.供給富有彈性;   B.供給無彈性;   C.供給缺乏彈性
  19.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大於勞動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的狀態叫做( C )
  A.供給富有彈性;   B.供給無彈性;   C.供給缺乏彈性
  20.勞動時間與餘暇時兩者之間是( A )關係
  A.此消彼長;   B.同消同長;   C.正相關
  21.勞動經濟學中的非勞動收入是指( C )
  A.不勞而獲的收入;   B.不正當、不合法的收入;   C.勞動工資以外的收入
  22.當市場勞動供大於求時,政府一般應( B )
  A.上調最低工資;   B.下調最低工資;   C.不動最低工資

  A.均衡工資率下降,均衡就業量增加;   B.均衡工資率上升,均衡就業量減少;   C.均衡工資率下降,均衡就業量減少
  24.在勞動力市場上,均衡的形成由均衡工資率與( C )決定
  A.均衡供給量;   B.均衡需求量;   C.均衡就業量
  25.在U—V分析中,U表示( B )
  A.就業;   B.失業;   C.效用
 26.在U—V分析中,V表示( A )
  A.職業空缺;   B.就業;   C.失業
  27.勞動力過剩表現在企業外部就是( B )
  A.隱性失業;   B.顯性失業;   C.勞動力滯存
  28.勞動力遷移成本是勞動力在流動中發生的( C )
  A.中間成本;   B.間接成本;   C.直接成本
  29.勞動力流動的社會成本在經濟學意義上稱作( C )
  A.內部成本;   B.私人成本;   C.社會成本

  A.土地墾殖面積;   B.土地複種面積;   C.人均土地經營面積
  31.實際工資是貨幣工資與( B )之商
  A.股價指數;   B.物價指數;   C.比價指數
  32.福利分配是工資的( A )
  A.轉化形式;   B.實物支付形式;   C.延期支付形式
  33.工資的職能是由工資的( C )所決定的.   A.計時性;   B.計件性;   C.本質屬性
  34.( C )提出了均衡價格工資理論
  A.亞當·斯密;   B.大衛·李嘉圖;   C.馬歇爾
  35.按要素分配製度主要包括勞動分紅制、年薪制和( A )
  A.股權薪酬制;   B.勞動股權制;   C.借貸購股制
  36.勞動股權制的基本原則是包括了( C )
  A.按資產分配原則;   B.按資金分配原則;   C.按勞分配原則
  37.勞動分紅制是對企業( B )的一種內部再分配形式

  38.勞動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包括了( C )
  A.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B.西方經濟學;   C.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
  39.從理論層面講,勞動力是( B )
  A.人和動物都有的一種能力;   B.人所特有的一種能力;   C.人所特有的活勞動體力
  40.勞動力供求規律表現為( A )
  A.供過於求,工資下浮;   B.供不應求,工資下浮;   C.工資上升,需求增加
  41.利息、工資與就業的互動關係為( B )
  A.實際利息率高,將來就業增加;   B.實際利息率高,現在就業增加;   C.實際工資率低,現在就業增加
  42.勞動邊際生產力遞減的假設是( A )
  A.完全自由競爭市場;   B.產品不同質;   C.工人具有不同的勞動效率
  43.凱恩斯增加就業的對策是( C )
  A.啟動價格調節作用;   B.節制消費的政策;   C.政府主動干預經濟

  A.能夠轉讓和繼承;   B.不能靜態貨幣計量;   C.人的消費能力
  45.教育的社會成本與私人成本的差異表現在( C )
  A.兩種投資的邊際收益均等程度不同;   B.兩種成本的內部經濟性不同;   C.兩種成本的考核時間不同
  46.公共部分就業的主要特點是( C )
  A.目標為市場價值最大化;   B.目標為外部效益最大化;   C.目標為公共服務最大化
  47.勞動力市場是指( A )
  A.買賣勞動力的市場;   B.買方市場的勞動力市場;   C.賣方市場的勞動力市場
  48.勞動力需求彈性等於1的涵義是指( A )
  A.完全無彈性;   B.完全有彈性;   C.單位彈性   49.從基尼係數看,勞動者收入分配不公的警戒點是指( B )
  A.J=0;   B.J=0.4;   C.J=1
  50.勞動力市場壟斷歧視理論的主要觀點是( A )
  A.男性工資水平高於一般工資水平;   B.女性工資水平高於一般工資水平;   C.男性工資水平高於女性工資水平
  51.供給學派就業理論的主要觀點是( B )
  A.贊同凱恩斯增加需求的主張;   B.否定凱恩斯增加需求的主張;   C.實施最低工資制會降低失業率
二、多項選擇題  1、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包括(ACE)
  A、人的勞動   B、生產工具   C、勞動對象   D、原料、燃料   E、勞動資料   2、馬克思把勞動分為三種形態,它們是(CDE)
  A、生產性勞動   B、非生產性勞動   C、潛在形態的勞動   D、流動形態的勞動   E、凝固形態的勞動   3、馬克思的相對過剩人口理論認為,相對過剩人口的存在形式有(ABCD)   A、流動的過剩人口   B、潛在的過剩人口   C、停滯的過剩人口   D、相對過剩人口的最底層   E、固定的過剩人口   4、造成工資國民差異的原因(ABCDE)
  A、國民勞動強度不同   B、價值規律在國際上的應用所形成的商品價格和勞動生產率的差異   C、商品的國際價值的貨幣的相對價值的差異   D、不同國家名義工資的差別   E、各國的自然、歷史、文化條件不同   5、對勞動經濟理論論述最集中的是(ABC)
  A、勞動經濟學   B、勞動經濟學說史   C、人力資源經濟學   D、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E、西方經濟學   6、勞動力市場交易的行為,以下哪些情況符合「互惠」的標準(ABC)
  A、所有人都受益沒有人受損   B、部分人受益,但沒有人受損   C、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損,但受益者受益可補償受損者之損   D、所有人都受損,但受損者的損失相同   E、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損,但受益者受益不能補償受損者之損   7、人的勞動與動物求生活動相比的特點有(ABCDE)   A、人的勞動具有主動性   B、人的勞動具有自覺的目的性   C、人的勞動具有創造性   D、人的勞動具有多層次性   E、人的勞動具有相依性   8、勞動作為生產要素與土地、資本等要素相比的特點是(ABD)
  A、勞動的所有者是自然人   B、勞動的所有權不能轉移   C、勞動的所有者既可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D、勞動力在流動中具有一定主動性和決定性   E、在流動中勞動的所有權常發生轉移   9、在農業、工業經濟時代,勞動者就業最主要的三個條件是(ABD)
  A、健康的身體、充沛的體力   B、忠於僱主,勤於勞動   C、具有知識和創新知識的能力   D、身懷一技之長   E、具有業績和知識   10、勞動報酬業績化表明(CDE)
  A、誰年齡大、職務高、職稱高、報酬也就高   B、誰工作時間越長,報酬就越高   C、知識含量高的勞動,其報酬就高   D、勞動報酬與勞動業績成正比   E、崗位工資制被業績工資制所取代   11、馬克思主義者把人的需要分為三個層次,它們依次是(ACE)
  A、生存的需要   B、成就的需要   C、享受的需要   D、情誼的需要   E、發展的需要   12、人的行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非動機行為,另一種是動機行為,下列行為哪些是動機行為?(ACE)   A、工作行為   B、本能行為   C、社交行為   D、情緒衝動時行為   E、學習行為   13、與物力資源相比,人力資源具有以下特徵(ABCDE)
  A、時限性   B、能動性   C、再生性   D、智力性   E、核心性   14、影響人力資源數量的主要因素有(ABCDE)
  A、人口   B、勞動力參與率   C、社會制度   D、風俗習慣   E、教育   15、廣義的人力資源開發包括(ABCDE)
  A、人力資源的生理、心理開發   B、人力資源的智力開發   C、人力資源的倫理開發   D、人力資源的技能開發   E、人力資源的環境開發   16、當今人力資源的教育開發呈現出以下特點(ABCDE)
  A、教育開發一體化   B、教育形式多樣化   C、培養目標國際化   D、課程設置綜合化   E、教育手段現代化   17、市場型人力資源配置,具有配置的(ABCDE)
  A、及時性   B、有效性   C、客觀性   D、自發性   E、盲目性及調節的不全面性   18、在人力資源的產業配置方面,第一產業勞動力向第二產業轉移的原因是(ABC)
  A、工業勞動者收入高於農業勞動者收入   B、工業效率高於農業   C、農產品需求下降,工業品需求上升   D、技術進步對工業勞動力需求減少   E、人均收入增加對服務需求的擴大   19、勞動力需求(ABDE)
  A、是一種派生需求   B、是有效需求   C、是僱主對勞動力所有權的購買   D、取決於生產要素的替代能力   E、受產品需求彈性和其他生產要素的供給彈性的影響   20、影響勞動力需求的正式制度因素有(ADE)
  A、就業制度   B、社會意識形態   C、倫理道德   D、工資制度   E、福利制度   21、我國勞動力供求狀況表現為(ABCD)
  A、就業增長率較低   B、不同產業就業增長率差別顯著   C、就業增長率彈性較低   D、國有企業就業增長率低於民營企業   E、就業增長率彈性較大   22、影響我國勞動力供求的因素有(ABC)
  A、人口   B、經濟因素   C、制度因素   D、經濟質量與經濟結構   E、勞動力供求體制   23、影響勞動力供求的經濟因素有(ABC)
  A、勞動力與資本比率   B、工資   C、勞動的邊際產品   D、勞動力供求體制   E、人口的數量與質量   24、?勞動力市場作為一種特殊市場,它的運行體系包括(ABCD)
  A、勞動力市場主體   B、勞動力市場的運行規律   C、勞動力市場規則   D、勞動力市場的服務體系   E、勞動力流動趨勢   25、為了保證勞動力市場的正常運行,必須建立勞動力市場的服務體系,勞動力市場的服務體系包括(ABCDE)
  A、職業介紹   B、信息服務   C、職業培訓   D、失業保險   E、諮詢服務   26、根據勞動力市場的運行原則,我們把勞動力市場分為(AB)
  A、完全競爭勞動力市場   B、非完全競爭勞動力市場   C、二元的勞動力市場   D、資源約束型勞動力市場   E、需求約束型勞動力市場   27、根據勞動力市場主體地位的不同,我們可將勞動力市場分為(CD)
  A、完全競爭勞動力市場   B、非完全競爭勞動力市場   C、需求約束型勞動力市場   D、資源約束型勞動力市場   E、二元勞動力市場   28、影響勞動力市場的社會性要素包括(ABCDE)
  A、家庭背景   B、階層   C、文化   D、歧視   E、習慣   29、導致勞動力市場歧視的因素有(ABCDE)
  A、種族   B、性別   C、原有國籍   D、宗教信仰   E、身體障礙   30、勞動力流動(ABCDE)
  A、是社會生產過程中技術基礎不斷變革的客觀要求   B、有利於勞動者地位的提高   C、能夠使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D、有利於勞動者自由選擇職業和單位   E、能夠促進經濟增長   31、勞動力流動既有社會原因,又有個人原因,就個人方面主要包括(ADE)
  A、知識   B、人事制度   C、經濟福利   D、技巧   E、社會關係   32、影響勞動力流動的社會因素包括(ABCDE)
  A、人事制度   B、戶籍制度   C、福利制度   D、社會分工   E、經濟福利差異   33、非經濟因素對勞動力流動決策的影響正確的表述為(ABCDE)
  A、勞動力的流動率隨年齡增加而降低   B、技術水平越高的勞動力,流動率越低   C、受教育程度越高,勞動力流動可能性越大   D、交通距離越短,勞動力流動可能性越大   E、專業技術人員在特別的需求和較高的待遇下也具有強烈的流動願望   34、影響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的主要因素有(ABCDE)
  A、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B、產業與技術選擇   C、農業比較利益水平與人口城市化水平   D、土地資源利用狀況與農村人力資本狀況 E、戶籍管理制度和交通狀況35、(DE)被認為是現代人力資源理論創始人
  A、馬歇爾   B、李斯特   C、歐?費雪   D、舒爾茨   E、貝克爾   36、關於人力資本正確的說法(BCDE)
  A、人力資本是一種特殊的勞動力資本,表現為人的智力和體能   B、人力資本是投資轉化而來的,沒有一定的費用投資不可能形成人力資本   C、人力資本的使用可以實現經濟價值增殖   D、知識資本是對人力資本的拓展   E、人力資本是由勞動力資本轉化而來,它們是不同的範疇   37、關於人力資本不正確的說法(BD)
  A、人力資本是由勞動力資本轉化而來的   B、人力資本和勞動力資本是同一範疇   C、人力資本是凝結在人體中的能使價值增殖的知識、體力和技能的總和   D、人力資本是對知識資本的拓展   38、美國學者斯圖爾特提出了知識資本的HSC結構,指出知識資本的價值體現在(BCE)三者之中
  A、勞動力資本   B、人力資本   C、結構資本   D、物質資本   E、顧客資本   39、根據能力來劃分,人力資本理論把人力資本劃分為(ABCD)
  A、一般型人力資本   B、技能型人力資本   C、管理型人力資本   D、企業家型人力資本   E、體力型人力資本   40、人力資本的形成需要投資主體的多元化
有效的投資主體包括(ABCDE)
  A、家庭   B、個人   C、企業   D、政府   E、國際有關基金組織   41、羅默的「收益遞增的增長模式」認為(BC)是經濟增長的兩個最主要因素
  A、資本積累   B、專業化的人力資本   C、技術進步   D、制度創新   E、管理   42、當今的美、英、法等主要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人力資本政策的基本內容包括(ABCDE)
  A、立法制定人力政策   B、教育和培訓政策   C、促進勞動力流動政策   D、加強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政策   E、反歧視政策   43、工資的職能包括(ABCDE)
  A、保障職能   B、補償、增殖職能   C、激勵職能   D、調節職能   E、統計和監督職能   44、不同產業部門之間工資差別形成的原因有(ABCDE)
  A、熟練勞動力所占比重   B、技術經濟特點   C、發展階段   D、工會化程度   E、地理位置   45、計時工資的優點有(ABCD)
  A、工作時不是太緊張   B、工資額確定簡便   C、企業易預算人工成本,雇員有固定收入   D、雇員可重在提高質量,而不必擔心數量   E、計時工資形式,形成現代家庭勞動的基礎   46、下面哪些屬於僱主提供的重要福利項目(ABCDE)
  A、節假日支付的報酬   B、失業、養老、工傷、醫療等保險項目   C、午餐和食品補給   D、婚喪補助金   E、免費交通   47、下列選項中,屬於收入範疇的有(ADE)
  A、福利   B、利潤分享   C、利息   D、紅利   E、政府轉移支付   48、下列關於效率工資的說法,正確的是(ACD)
  A、僱主向雇員支付高於平均工資水平的效率工資時,固然會增加企業的勞動力成本,但卻可以有效地抵制雇員的消極怠工傾向   B、由於效率工資高於平均工資,因而必然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從而使利潤下降   C、支付效率工資使僱主易於在勞動力市場上招募到自己所需要的各類勞動力,從而節約招募培訓等方面的支出   D、當效率工資所帶來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時,企業的利潤達到最大化   E、當效率工資所帶來的邊際收益高於邊際成本時,企業的利潤達到最大化   49、下列關於基本工資和福利的說法,正確的是(ABD)
  A、基本工資是指按時間和產量計算的實際工作時間所支付的勞動報酬   B、基本工資的支付方式是貨幣支付和現期支付   C、福利的支付是實物支付和現期支付   D、在企業的成本項目中,基本工資屬於可變成本,而福利有固定成本的特點   E、員工福利是僱主的恩惠,不屬於勞動報酬的範疇   50、歧視造成的工資差別主要體現在(ABCDE)
  A、性別、年齡歧視   B、種族歧視   C、地區、行業歧視   D、組織歧視   E、身份歧視   51、職業的特點包括(ABCDE)
  A、同一性   B、差異性、層次性   C、基礎性   D、廣泛性   E、時代性   52、在職業選擇中,與勞動者類型相對應的職業類型包括(ABCD)
  A、實際型   B、調研型、社會型   C、藝術型   D、事業型   E、常規型   53、人們一生的職業生涯包括(ABCDE)
  A、職業準備期   B、職業選擇期   C、職業適應期、穩定期   D、職業能力衰退期   E、職業結束期   54、就業對勞動者個人的功能包括(ABCD)
  A、勞動者生活保障功能   B、勞動者自我價值實現功能   C、勞動者服務自我發展的功能   D、勞動者服務社會功能   E、社會穩定功能   55、為實現充分就業,政府可採用(ABCD)政策
  A、財政政策   B、收入政策   C、貨幣政策   D、產業政策   E、福利政策   56、在開放經濟中,對國民經濟增長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有(ABC)
  A、就業者   B、失業者   C、社會總人口   D、非勞動力人口   E、退休人口   57、影響個人收入差距的最主要兩個原因是(B)和(C)
  A、歧視   B、在職培訓   C、正規教育的數量和質量   D、家庭背景   E、社會關係   58、經濟增長指的是(AB)
  A、國民收入的提高   B、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   C、國民生產總產值的提高   D、經濟結構的變化   E、消費需求的增長   59、以下說法中錯誤的有(AD)
  A、根據菲利普斯曲線,失業率與貨幣工資變化率正相關   B、菲利普斯曲線凸向原點   C、長期菲利普斯曲線是一種垂直狀態   D、反映勞動力市場處於均衡狀態的失業率叫「均衡失業率」   E、長期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水平線   60、按失業的成因劃分的失業類型包括(ABCDE)
  A、磨擦性失業   B、技術性失業   C、結構性失業   D、季節性失業   E、周期性失業   61、產生磨擦性失業的原因有(ABE)
  A、市場組織不完備   B、勞動力供求信息不靈   C、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提高的勞動生產率取代一部分勞動力   D、季節變化   E、行業與企業發生調整或轉移   62、下列選項中屬於失業人員的有(ABCD)
  A、16周歲以上各類學校畢業或肄業的學生中初次尋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者   B、企業宣布破產後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員   C、被企業終止、解除勞動合同或辭退後尚未找到工作的人人員   D、辭去原單位工作後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員   E、自營業人員   63、下列關於自然失業率的說法,正確的是(ABC)
  A、由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提出   B、屬於正常性失業   C、是勞動力市場處於均衡狀態下的失業率   D、當自然失業率在4%-6%左右時,失業水平已經嚴重地影響了充分就業的實現   E、自然失業率就是非自願失業率   64、社會公平的內涵應包括(ABCD)
  A、人們的社會地位平等,人人都具有同等生存和發展的權利   B、權利與義務基本對稱   C、收入差距合理而不懸殊   D、收入分配保證每個成員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滿足   E、社會公平強調的是要素投入與要素收入對等   65、社會保障的具體特徵包括(ABCDE)
  A、強制性   B、保證性   C、普遍性   D、互濟性   E、福利性   66、社會保障的類型主要有(ABCD)
  A、傳統型社會保障   B、福利型社會保障   C、儲備金型社會保障   D、國家型社會保障   E、家庭個人型社會保障   67、社會保障的原則包括(ABCD)
  A、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原則   B、權利與義務對應原則   C、兼顧效率與公平的原則   D、普遍原則   E、強調絕對公平原則 三、判斷題  1.勞動力交換是人力資本與物力資本的結合
√   2.失業是價值規律調節勞動力供求的必然現象
√   3.內部勞動力市場的組織原理是源於價格或經濟關係
×   4.長期勞動力需求彈性比短期勞動力需求彈性要小
×   5.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標的企業存在著讓勞動力流動的傾向
×   6.財政收入最大化目標的公共部門將比服務最大化目標的公共部門雇用更多的公務人員
√   7.從勞動力供給的意願性看,勞動力供給量即勞動力資源數量不等同於勞動力的實際使用量√   8.道格拉斯——有澤法則認為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勞動參與率越低
√   9.在勞動力市場上,僱主既有選擇性又有流動性,而僱工只有選擇性而沒有流動性
×   10.福利按人而論,所以與勞動者的個人勞動量相關
×   11.計劃經濟假定人具有很高的覺悟,而市場經濟假定人是合乎理性的經濟人
√   12.我國所有的經濟資源都是稀缺性的,惟有勞動力資源是相對過剩的
√   13.對勞動力市場的一般分析,是勞動經濟學的邏輯起點
√   14.勞動力是人所特有的體力與智力的總和
√   15.勞動力資源是勞動力人口數量與勞動力平均素質之和
×   16.勞動力的生產費用即人力投資的直接費用與間接費用之和
√   17.勞動力市場的供給方式是其供給主體和供給客體分屬於不同的勞動者
×   18.勞動力價格等於人力資源成本
×   19.勞動力市場即買賣勞動者的市場
×   20.勞動力供需均衡是經常的、永久性的
×   21.勞動投入收益理論,是揭示勞動投入與勞動成本之間的數量關係的理論
×   22.勞動力資源同一切經濟資源一樣具有稀缺性
√   23.規範分析方法不用一定的價值觀去評價經濟效益的好壞和制度政策的利弊
×   24.人的一切能力都是勞動力
×   25.勞動力市場機制是國家調節市場,然後由市場引導企業
√   26.內部勞動力市場與外部勞動力市場的關係是一種內部制度性與外部價格性的關係
√   27.勞動力的需要是一種不需要以貨幣支付能力作為後盾的主觀願望
√   28.在產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都是完全競爭市場時,單個企業的勞動力需求曲線就不同於產品邊際生產力曲線
×   29.在產出水平給定的條件下,與給定的等產量曲線相切的那條等成本曲線為最大總成本
×   30.勞動力需求交叉彈性是指A類勞動力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與B類勞動力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之比
√   31.政府就業政策的限制會降低企業總成本
×   32.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適度增長目標下企業勞動力需求高於利潤最大化企業水平
√   33.經濟周期波動通過勞動力供給變化而影響勞動力需求
×   34.勞動經濟學中的一級勞動力是指主要勞動力、二級勞動力是指輔助勞動力
×   35.不論工資率如何變動,勞動力供給量固定不變的狀態叫做供給無彈性
√   36.如果工資固定不變,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絕對值小於零的狀態叫做供給有無限彈性
×   37.收入約束式是勞動主體在時間和勞動能力狀況的約束下,所能消費餘暇和獲得收入的最大組合×   38.非勞動收入是一種不勞動而獲的收入
×   39.勞動力需求曲線左移,均衡工資率下降,均衡就業量增加
√   40.勞動力過剩的含義是勞動力有效供給大於初始供給的情形
×   41.勞動者對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的主觀預期判斷叫勞動者的個人期望值
√   42.所謂收入均等化理論就是勞動收入實行平均主義的理論
×   43.勞動力流動的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在經濟學意義上又稱外部成本和內部成本
×   44.農村經濟體制和農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必須著眼於大大提高我國農村人均土地經營面積指標√   45.計時工資與計件工資是應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資的支付方式
√   46.工資職能是由工資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工資的作用
√   47.基本工資是按照時間或產量計算的實際工作時間得到的實際工資
×   48.維持生存工資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劍橋學派的馬歇爾
×   49.集體談判工資理論認為,工資的決定取決於勞資雙方在工資談判中交涉力量抗衡的結果
√   50.勞動分紅制是對企業稅後利潤的一種外部再分配
×   51.年薪制是對企業職工實行的一種按年發放工資的報酬形式
×   52.工資水平的基本計算公式是工資水平=勞動者工資總額/勞動者平均人數
√   53.勞動者工資水平和勞動生產率的關係,實質上是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和勞動成果的關係
√   54.企業內員工之間的勞動差別主要表現為個體勞動差別
×   55.最低工資是指行業、部門、企業等用人單位對勞動者實行的最低等級工資標準
×   56.工資差別是指勞動要素供給者之間在要素服務收入數量方面的差異和相互關係
√   57.非補償性工資差別是因為勞動者職業崗位的原因而形成的工資差別
×   58.我國的登記失業人員是指城鄉勞動者中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登記求職的人員
×   59.隱性失業是指經濟部門中存在著邊際生產率等於或小於零的現象
√   60.普遍在職培訓即企業培訓所獲得的技能對本企業實際有用
× 四、名詞解釋 1.勞動經濟學:研究勞動力市場及其運行規律的學科
  2.工資剛性:貨幣工資水平一般沒有向下浮動的可能性
  3.自然失業率:勞動力市場既不存在過多的供給,也不存在過多的需求時的失業率
  4.勞動力需求彈性:勞動力需求量與工資率變化百分比之比
  5.就業彈性:就業率與國民經濟增長率變動百分比
  6.工資指導線:政府提出的關於工資增長比重的權威性建議
  7.統計性歧視:因統計標誌的缺陷而使部分勞動力承受不公平的失業比重
  8.家庭生產函數:說明市場勞動時間、家務勞動時間、消費結構及餘暇時間的相互關係的函數式
  9.勞動經濟關係:與勞動和勞動力相關的人類經濟活動的總和
  10.理性經濟人:市場經濟下以自利為原則同時又在一定規則下行為的經濟主體
  11.實證分析:分析在一定的假設前提下,人們的行為會有何種規律性的反應,而不必對其後果作出好壞的價值評判
  12.勞動力生產費用:指從母親懷孕起到把子女培養成為勞動力的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
  13.機制:指事物運動的目標指向、動力來源、傳導系統、動作方向、運動力度等成套的規定性
  14.內部勞動力市場:指企業中工作崗位上的勞動力供求不通過外部市場,而是通過企業內部原有人員之間進行調劑而實現的一種調整機制
  15.勞動邊際生產力遞減規律:在短期分析中,其他生產要素不變,唯一可變的生產要素是勞動投入,當等量增加單位勞動投入時,最初會使產量增加,超過一定量時產量開始遞減
  16.勞動力參與率:反映一定範圍內的人口參加市場性勞動程度的相對數
  17.勞動力供給彈性: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與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之比
  18.餘暇時間:勞動者在單位時間(24小時)內從事市場性勞動以外的全部剩餘時間
  19.非均衡分析:指在市場不完全競爭、主體非自願、供求不相等的情況下而又研究市場的大致趨向和穩定狀態的分析方法
  20.職業流動率:指某兩年中改變職業的就業人數與總就業人數與之比
  21.最低工資:指勞動者在法定工作時間內提供了正常勞動的前提下,其所在企業應支付的最低勞動報酬
  22.補償性工資差別:對某些職業必須支付較高的工資以補償不同職業間的非貨幣差異從而形成的一種職業間的工資差別
  23.就業結構:指社會勞動力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各地區、各領域的分布、構成和聯繫
  24.磨擦性失業:指由於勞動者在要求就業和獲得工作崗位之間存在時間差而形成的失業現象
  25.結構性失業:指由於勞動者的技能結構與現有的就業崗位技能結構錯位,造成失業與崗位空缺並存的一種失業現象
  26.最低社會保障制度:指以國家和政府為主體,依據法律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對勞動者在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而發生生活困難時給予物質幫助,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制度
 五、簡答題 1.什麼是勞動力市場的U—V分析? 答:(1)從勞動力過剩和勞動力短缺的關係出發研究勞動力市場資源分配功效的方法;   (2)目的是說明均衡失業率;   (3)劃定U=V的分界線
  2.簡答舒爾茨人力資本理論的主要內容
答:(1)人力資本是主要資源;   (2)人力資本投資效益大於物力資本投資效益;   (3)人力資本以教育投盜為主體;   (4)人力資本理論是對傳統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
  3.什麼是集體談判工資的海克斯模式? 答:(1)僱主和工會雙方都不願為長期停產付出代價,同意讓步;   (2)僱主讓步曲線為正斜率,工會抵制曲線為負斜率;   (3)兩曲線相交點為雙方談判的妥協點,形成雙方都接受的工資率
  4.實際儲蓄利率與勞動就業之間存在什麼關係? 答:(1)Sl=f[(1+r)Wt/(Wt+1)];   (2)儲蓄利率高,現在就業增加,將來就業減少;   (3)儲蓄利率低,現在就業減少,將來就業增加
  5.效率工資理論及其應用是什麼? 答:(1)工作績效優劣與工資水平高低成正比;   (2)高工資高激勵高失業成本;   (3)失業率存在的客觀性
   6.政府轉移支付和補貼對勞動力市場有何影響? 答:(1)增加相關部門的派生勞動力需求;   (2)導致市場商品價格下降的連鎖反應;   (3)改善個人勞動力供給決策的條件;   (4)對弱質勞動力供給產生政策性保護
   7.收入政策實施的具體形式主要有哪些? 答:(1)權威性勸說政策;   (2)工資—物價指導線或路標政策;   (3)補償或稅收性收入政策;   (4)工資—物價管制或凍結政策
   8.調控勞動就業時,政府實施貨幣政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1)調節法定準備金率;   (2)調整再貼現率;   (3)伸縮公開市場業務
   9.在物價上漲時,政府對實際工資的保證通常採取哪些主要的方法? 答:(1)工資指數化;   (2)工資非指數化;   (3)提高工資標準
   10.個人偏好歧視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1)僱主個人偏好;   (2)雇員偏好;   (3)消費者偏好
11.簡答統計性歧視理論的主要內容? 答:(1)統計性歧視的定義;   (2)用群體典型特徵取代個體個別特徵;   (3)原因是統計方法不科學和信息不完全
12.簡述在職培訓愈來愈受到重視的原因? 答:(1)在職培訓的意義;   (2)市場和國際競爭的日益加劇;   (3)科學技術更新換代的快速變化;   (4)員工在崗位間的輪換日益普遍
   13.發達國家人力資本投資表現出哪些一般趨勢? 答:(1)教育和培訓的費用表現為一種高投入;   (2)勞動力受教育水平有逐年提高的趨勢;   (3)教育投資明顯提高了勞動者的比較收益
   14.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答:(1)投資收益的廣泛性;   (2)投資收益的長效性;   (3)投資收益的多樣性;   (4)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
   15.產生磨擦性失業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答:(1)磨擦性失業的定義;   (2)勞動力市場的動態性;   (3)就業信息的不完全性;   (4)現行經濟制度的制約性
   16.凱恩斯的充分就業非均衡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答:(1)政府只要想辦法消除了非自願性失業,就實現了充分就業;   (2)非自願失業不能通過削減貨幣工資的辦法來解決;   (3)非自願失業產生的原因在於社會的有效需求不足
   17.菲利浦斯就業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答:(1)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不可能永久地改善失業狀況;   (2)降低失業率必然要以通脹風險為代價;   (3)失業率與貨幣工資增長呈負相關關係;   (4)菲利浦斯曲線的描述
   18.什麼叫就業彈性?如何判別? 答:(1)就業彈性是就業量變動的百分比和GDP變動的百分比之比
  (2)就業彈性等於1時,就業量隨著經濟的增長而保持同步增長;   (3)就業彈性小於1時,就業量的增長低於經濟增長的速度;   (4)就業彈性等於0時,經濟增長反而減少了就業崗位
   19.簡答最低工資制度的主要內容? 答:(1)最低工資的定義;   (2)最低工資制度的法理依據;   (3)最低工資率的確定;   (4)最低工資保障政策
   20.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兩個低於」的宏觀調控政策的內容是什麼? 答:(1)企業工資總額的增長幅度應低於本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幅度;   (2)員工實際平均工資的增長幅度應低於本企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幅度
   六、論述題 1.試論界定勞動力市場歧視的要則
答:(1)勞動力市場歧視的定義;   (2)確定歧視的重點是可衡量的市場結果;   (3)忽略不計偶然結果的常規隨機差異;   (4)主要區分引起工資差異的後市場和前市場因素;   (5)目的是為政府的反歧視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
  (6)結合一定的實際案例進行分析
   2.運用勞動力參與率理論進行中外比較並提出因應對策
答:(1)什麼是勞動力參與率及其分類;   (2)外國勞動力參與率周期線的特點;   (3)中國勞動力參與率周期線的特點;   (4)形成中外勞動力參與率周期線差異的因素:   (5)結合實際提出消除上述差異因素的應然性分析
   3.運用均衡失業率理論分析當前大學就業問題及對策
答:(1)均衡失業率理論的內涵;   (2)從全局而言,大學生就業市場依然存在缺口;   (3)從局部而言,大學生就業市場存在過剩;   (4)結論:均衡失業率理論之結構性失業,或均衡失業率理論之磨擦性失業等;   (5)大學畢業生失業的實然性分析;   (6)大學畢業生失業的應然性分析
4.淺論工資差別及其變化的一般規律
答:(1)工資差別的一般定義;   (2)工資差別主要分為補償性工資差別與競爭性工資差別;   (3)補償性工資差別的分類;   (4)競爭性工資差別的分類;   (5)工資差別變化隨工業化進展而變化的階段性;   (6)結合一定的實際對上述工資差別理論進行一些應然性分析
   5.從配第—克拉克定理論中外城市化進程
 ! 答: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內涵;   (2)城市化進程的內涵;   (3)世界城市化進程的一般規律;   (4)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新特徵;   (5)中國城鄉就業結構演變的歷史趨勢;   (6)結合一定的實例進行應然性分析
   6.論中國教育投資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
答:(1)高等教育入學率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2)教育投資占GDP的比重也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3)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相對滯後;   (4)地區教育投資發展水平嚴重不平衡;   (5)教育體制僵化導致勞動力供求脫節;   (6)結合實際提出一系列言之成理的相應對策
   《勞動經濟學》複習章節提綱 第一、二、三章 一 . 名詞解釋 勞動力——人在勞動中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 勞動適齡人口—— 勞動力需求——在一定時期內,在某種工資率下僱主願意並能夠雇用到的勞動力的數量 勞動力供給/總供給 ——P25/P42 勞動參與率 ——指一定範圍內的人口參與市場性勞動的程度,公式p47 勞動力供給——從本質上說,是指勞動力的供給主體在一定的勞動條件下自願對存在於主體之中的勞動力使用權的出讓;從量的角度說,是指一個經濟體在某一段時期中,可以獲得的勞動者願意提供的勞動能力的總和
主體均衡——在資源約束的條件下餘暇與收入的組合能使主體獲得最大盜用的狀態
勞動力供給彈性——由工資率變動引起的勞動力供給變動的百分比與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的比值
收入效應——在其他條件不變時,由於非勞動收入的增加,個人可達到的效用水平將提高
替代效應——相對價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較小的需求,價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給
二 .選擇 1. 工資上升對勞動力需求產生的影響可分解為替代效應和( D)
需求效應 派生效應 收入效應 規模效應 2. 當勞動力的需求彈性大於 1 時,勞動力需求變動的百分比(C )工資變動的百分比
A. 小於 B. 等於 C. 大於 D. 大於等於 3. 長期勞動力需求曲線比短期勞動力需求曲線(B )
A. 陡峭 B. 平緩 C. 高 D. 低 4影響勞動力供給質量的因素(ABCD ) A. 遺傳和其他先天因素 B.營養因素 C. 教育因素 D. 人類主觀能動性 5 對勞動力供給的基本分析,是建立在(C )的經濟決策分析基礎之上
A生產者個體 B 消費者個體 C勞動者個體 D消費者群體 6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就業、工資、(A )三位一體的社會保障制度
A福利 B醫療保險 C社會保險 D社會救濟 7(D )在繼承了基數效用論的部分理論基礎之上,為效用理論的實際應用尋找到了可靠的方法
A .邊際效用論 B .生產效用論 C .消費效用論 D .序數效用論 8 勞動力需求的三個層次有(ABC)P55 A .企業需求 B .行業需求 C .市場需求 D .社會需求 三 . 判斷改錯 1. 關於勞動力需求的假設不包括生產技術的假設
( ) ×(包括) 2. 在短期的定義中,生產中的各種要素均可變
( ) ×(惟一可變的生產要素是勞動投入) 3. 在由銷售量決定的產量給定,總收入也被決定以後,利潤最大化與成本最小化是等價的( ) √ 4. 工資率變化造成的替代效應和規模效應令勞動力需求向相同的方向變化
( ) ×(相反的方向) 5. 公共部門自身的行為目標也是利潤最大化
( ) ×(不是利潤最大化) 6. 基數效用並不假設每個人都是「經濟人」
( ) ×(基數效用論假設每個人都是「經濟人」) 7. 在序數效用論的假設中,要求消費者的偏好有明確的單向性
() √.) 8. 無差異曲線是可能相交的
() ×(不可能 四 . 簡答題 1 如何理解勞動力需求的含義? 答:勞動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在某種工資率下僱主願意並能夠雇用到的勞動力的數量
(一) 勞動力需求是派生需求 A. 勞動力需求是生產活動的需求 B. 勞動力需求是對物質產品和服務需求的一種派生需求 (二) 邊際生產率理論是勞動力需求理論的支持理論之一 (三) 勞動力需求是意願和支付能力的統一 2 什麼是勞動經濟學研究內容有哪些? 答:P6 3 何謂勞動力需求彈性? 答:由工資率變動引起的勞動力需求變動的百分比與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的比值
工資率造成的替代效應和規模效應令勞動力需求向相反的方向變化
從絕對數量上的角度,即工資率變化一個單位,勞動力需求量會有多大變化,這個關係由勞動力需求曲線的斜率表示;從相對數量的角度,即工資率變化 1% ,勞動力需求量變化百分之幾,這就是通常使用的勞動力需求彈性的概念
4在考察勞動力需求時通常有哪些假設條件? 答: 1. 生產技術的假設
假設技術條件不變或可變
2 .生產目標的假設
有三種情況:利潤最大化、人均產量最大化和總產量最大化 3 .市場環境的假設
分為完全競爭性市場、壟斷性市場和不完全競爭市場三種情況
4 .勞動力是否同質的假設
在進行基本分析時,我們通常假設勞動力是同質的
5影響個人勞動力供給的因素? 答:P33 6影響勞動力供給質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P48 五 . 論述題 1試分析技術進步對勞動力需求的影響
答:P74 第四、五、六章 一. 名詞解釋 1 .均衡 ——相互對立中的任何一種力量在各種條件制約下不再具有改變現狀的動機或能力,對立的行為主體的利益共同達到了最大化,即達到了均衡狀態
2 .勞動力市場的均衡——在勞動力市場,勞動力供給和勞動力需求相互作用,當供給等於需求時,即實現了勞動力市場的均衡
3 .內部勞動力市場 ——內部勞動力市場是作為外部勞動力市場的對立概念出現的,內部是指企業組織的內部
4 .投資淨現值 ——投資淨現值:現值是指未來一定量的價值相當於現在多少價值;算出投資收益現值後再與成本進行比較,就可以確定投資淨現值 5 .職業技術培訓投資 ——職業技術培訓投資:是人們為獲得與發展從事某種職業所需要的知識 . 技能 . 與技巧所發生的投資支出
6 集體協商——集體協商是企業代表或僱主代表與勞動者或雇員群體的代表(一般是工會)為簽定集體合同進行商談,確定勞動條件各方面內容的行為與過程
7 .最低工資標準——最低工資標準是國家為保證維持勞動力再生產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規定的,用人單位對在正常時間內從事勞動的勞動者必須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勞動報酬,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規定的標準
二. 單項選擇 1. 勞動力市場均衡包含兩方面的含義:變量均等和(B ) A. 選擇最優 B. 行為最優 C.效用最大 D. 產量最高 2 .「失業均衡」是由( C)提出來的
A .亞當斯密 B .蒙代爾 C .凱恩斯 D .庇古 3 .人力資本是指(A )
A. 個人所具有的才幹 . 知識 . 技能 B. 一個社會所擁有的勞動力數量 C. 一個社會的全部人口 4 .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力資本對社會的貢獻不同,是因為人力資本具有(C )
A 累計效應 B. 收益遞增效應 C. 異質性 5 .在人力資本的投資中,國家應該重點投入( B)
a) 職業教育 b) 基礎教育 c) 一般培訓 6 .勞動力流動的經濟原因是( A)
d) 資本的尋優流動 e) 掙錢多 f) 國家政策性原因 7. 《人力的資本投資》是誰的代表作(D  )
A. 亞當 · 斯密 B. 丹尼森 C. 李嘉圖 D. 舒爾茨 8. 關於教育收益率,以下描述不正確的是( B )
A. 一般來說,高等教育的私人收益率高於社會收益率 B. 高等教育投資成本較高,會導致收益率降低,從而不再接受高等教育 C. 如果教育投資的私人和社會收益率低於其他投資的收益率,則說明教育投資過度 D. 發達國家的初等教育收益率比發展中國家高 9. 人口總量增多,則勞動力資源( D )
A. 增多 B. 減少 C. 不變 D. 不確定 10. 勞動力流動的條件不包括 ( D )
A. 勞動力的個人所有權 B. 不同地區和工作間經濟福利差異 C. 社會對勞動者的自主權 D. 勞動者受僱主影響而造成的流動 11. 計時工資與(B )是應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資支付方式 A. 計量工資 B. 計件工資 C. 實物工資 D. 貨幣工資 12. 基本工資是以( A)為支付手段,是工資構成的主要部分
A. 貨幣 B. 實物 C.股權 D. 債券 13. 實物支付是普遍的(C )支付方式
A. 分紅 B. 補貼 C.福利 D. 獎金 14. 按要素分配的方式不包括( D) A. 勞動分紅制度 B. 年薪制 C.股票類薪酬制 D. 薪酬股權計劃 15 人力資本投資方式包括(ABCD) A. 教育和培訓投資 B. 健康保健投資 C.人際關係投資 D.勞動力流動投資 16 勞動力地區間流動主要因素有(ABC) A. 收入差異和收入機會 B. 距離 C. 個人受教育水平 D.個人期望值 17勞動力辭職的原因有(ABCD) A.工資率 B.企業規模 C. 勞動力市場狀況 D. 年齡 18 集體談判是指那兩方的談判(BC) A.工人 B.工會 C. 僱主或僱主組織 D. 公司 三. 判斷改錯 1. 勞動力市場均衡的第二個意義表現在即使是同質的勞動力,在不同的地區和行業也會有工資差異
() ×(不存在工資差異) 2. 一個國家或地區勞動力供求均衡的標誌就是勞動力供給被社會全部吸收
() ×(還有一個標誌是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能夠得到全部滿足) 3. 在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的供給者和需求者都是現行市場工資率的接受者,同時也是制定者
() ×(不是制定者,只是接受者) 4.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勞動力短缺是一種常見的現象
( ) √ 5. 勞動力滯存若發生在企業內部,稱為顯性失業
( ) ×(應為隱性失業 6 . 在職培訓是人力資本投資中最重要形式
√ 7 .對員工的特殊培訓對所有企業有同樣的益處
×(只對提供培訓的企業有益)
8 .由僱主造成的勞動力工作崗位變化包含於勞動力流動基本假設的範疇
×(勞動力流動是勞動力為了實現自身利益而自願遷移的行為) 9 .影響勞動力流動的最大因素是歷史與文化因素
×(經濟因素)
10 .對受訓者而言,在職培訓最明顯的收益就是可以增強勞動熟練程度和有關的福利待遇
×(增加勞動收入)和有關的福利待遇
11. 年薪制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時薪加風險收入
( ) ×(基薪) 12. 勞動分紅是對企業年終淨利潤的分配,屬於企業內部的第一次分配
( ) ×(是二次分配) 13. 最早提出三要素理論的是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
( ) ×(是法國經濟學家薩伊) 14. 按要素分配與按勞分配是等價的
( ) ×(不等價) 四、簡答題 1 集體談判是怎樣影響工資生成與變動的? 答:P132-124集體談判工資理論認為,工資的決定取決於勞資雙方在工資談判中交涉力量的抗衡結果
先是單個之間的談判,後來由於工會力量的發展壯大,勞資雙方的談判也就趨向於集體方式,即資本家組織與工會組織之間的集體交涉
在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工會被看成是勞動供給的壟斷者,因而能夠控制勞動者供給量和工資量
所以,集體談判工資理論又被說成是工會起作用條件下的工資決定理論
2 人力資本含義?人力資本投資方式有哪些? 答 . P96/99 3 、貨幣工資與實際工資的關係
答:P130 4 工資水平的決定因素
答:P125-130 5最低工資的含義?實施最低工資制度的作用有哪些? 答:P133-134 五. 論述題 以上大學為例試分析教育投資的成本與收益
答:P105 第七、八、九章 一、名詞解釋 2 就業服務P158 3 .社會保障P183 4 社會保險P93 二、選擇題 1 .工會能夠從事集體談判以締結團體協議,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增強談判力量,這表明工會的(A )
A. 經濟性功能 B. 政治性功能 C. 社會性功能 D. 心理性功能 2 .我國就業服務體系包括(ABCD )
A. 職業介紹 B. 就業培訓 C. 失業保障 D. 就業服務企業 3 .工會舉辦各種福利事業是體現其( C)功能
A. 經濟性 B. 政治性 C. 社會性 D. 心理性 4 .一般說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是以 (B) 為主要目標
A. 抑制通貨膨脹 B. 提高就業水平 C. 消除赤字 D. 消除貧富差距 5 .集體談判的雙方為 (B ) A. 僱主和員工 B. 僱主和工會 C. 僱主和政府 D. 政府和工會 6 .雇員參與企業管理的形式不包括( C) A. 職工代表大會制度 B. 企業委員會制 C. 高級董事會制 D. 職工建議制 7 .被稱為工會運動「基石」的是(C ) A. 罷工 B. 關閉工廠 C. 集體談判制度 D. 法律協調 8 .勞動關係的主體是(A ) A. 用人單位和勞動者 B. 用人單位和政府部門 C. 用人單位和政府部門 D. 用人單位和工會組織 三、簡答題 1 、什麼是就業結構 ? 研究就業結構有哪些重要性 ? 答:就業結構一般是指社會勞動力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各地區、各領域的分布、構成和聯繫
研究就業結構的重要性體現在: 1 就業結構合理是經濟結構合理負擔從而使產出最大、效益最高的保障
2 就業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經濟結構的其他方面
3 就業結構有重要的經濟意義
3 .簡述我國就業服務體系
答:P158-159以及用圖示
3 社會保障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有哪些? 答:P185(六點) 五、論述題 1 、如何降低失業率 ? 答: 1 加強人力資本投資 , 提高勞動力的素質是解決失業問題的前提
2 積極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 , 建立與勞動力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市場就業機制是解決失業問題的關鍵環節
3 加速推進兩個根本性轉變 , 促進國民經濟有效率地持續快速增長是解決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
4 立足世界勞動力市場解決中國勞動者的就業是解決失業問題的一個戰略手段
5 逐步降低勞動參與率和勞動時間是解決失業問題的重要內容
2 .勞動力市場制度結構包括哪些因素?為什麼應存在這些制度結構體系?他們如何發揮作用? 答:勞動力市場機構安排是市場競爭的重要條件,也是政府與勞動力市場相互關係的具體表現,其主要包括最低勞動標準、最低社會保障、工會三個因素
勞動力市場制度體系的存在是勞動力市場正常、穩定地發揮其勞動力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的依據
最低勞動標準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從勞動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最低勞動標準從最低工資標準、最長勞動時間標準和其他勞動條件標準等方面保護勞動者的權益不受侵害
最低社會保障制度是為勞動力市場的正常運行創造良好的環境,增加社會經濟的有序性,使國民經濟和整個社會有機體得以持續、穩定、均衡、協調的發展
工會的最基本功能是與僱主或僱主組織進行集體談判,參與決定基本勞動條件,並對各項勞動條件標準的實施進行監督,除此之外,工會還兼顧社會整體利益的增長,具體包括經濟性的功能、政治性的功能、社會性的功能、心理性的功能等四個方面
六、分析題 (請結合所學過的勞動經濟學的有關知識和理論,聯繫所給出的材料加以分析
要求:基本知識和理論運用正確,文字通順,論證充分
) 1 、表中數據是根據 2000 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長表抽樣數據計算出來的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勞動參與率情況
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勞動參與率情況表 單位 :%

年齡

女性

男性

總計

15 — 19 歲

36.72

33.62

35.19

20 — 24 歲

78.78

82.13

80.43

25- — 29 歲

80.06

96.65

88.32

30 — 34 歲

80.39

96.78

88.72

35 — 39 歲

81.51

96.34

89.09

40 — 44 歲

77.53

95.57

86.80

45 — 49 歲

63.83

92.97

78.60

50 — 54 歲

39.01

80.81

60.24

55 — 59 歲

22.55

62.28

42.28

60 — 64 歲

13.43

29.84

21.61

65 歲以上

5.12

13.67

9.20

總計

59.25

76.07

67.67

請問: (1) 你從表中發現了什麼規律 ?(2) 試著解釋表中的現象 ? 參考答案 :從表中可發現以下規律:( 1 )勞動參與率是中間高兩頭小;( 2 ) 25 歲以上女性勞動力的勞動參與率明顯低於男性; 50 歲以後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只到男性的一半
究其原因:( 1 ) 25 歲以前,主要是求學的年齡段,雖然 20 —— 24 歲的女性的勞動參與率比男性略低,但總體而言,勞動參與率在這個階段是爬升階段
( 2 ) 25 歲以後,女性一方面由於結婚生育等原因,勞動參與率比男性要低,另一方面,根據我國現行政策,女性從 50 歲開始就將陸續退休,從而使其勞動參與率與該階段的男性相比明顯降低
勞動經濟學問答題 1、實證分析方法:實證分析方法回答的是在一定假設前提下,人們的行為將是什麼(將做什麼選擇、將是什麼結果)的問題
它不回答這種後果的好壞問題
實證分析方法認為,人們的行為是由一系列前提決定的,前提變了,行為就會變
(P13頁) 2、規範分析方法:規範分析就是用一定的價值觀去評價經濟效益的好壞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回答經濟行為人的選擇「應該是什麼」的問題
(P16頁) 3、勞動力參與率:勞動力參與率是指潛在勞動力資源人口中經濟活動人口所占的比重,它是衡量和測度潛在勞動力資源人口參與社會勞動程度的指標
(P47頁) 4、影響勞動力參與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P48、49頁) (1)教育制度與教育供給規模; (2)工資政策及工資關係; (3)工資水平; (4)個人非勞動收入; (5)居民家庭生產率的變化; (6)社會保障制度; (7)其他因素,如社會文化、風俗習慣等
5、試畫圖並簡述等產量線的特徵
(P78、79頁) (1)等產量線的斜率為負
體現在技術不變的條件下,生產量一定時,一種投入減少,另一種投入就必須增加; (2)較高產出的等產量線離開原點較遠
體現為投入越多,產量越大
(3)等產量線是一條連續曲線
體現勞動與資本在各個產量水平上的可替代性
(4)等產量線的斜率隨著勞動與資本的不同組合而變化
上端較陡直、下端較平緩,體現勞動與資本的邊際產品遞減規律
6、論述人力資本自己具有的一些獨特的特徵
(P98、99、100頁) (1)私有性
只要是資本,都有其所有者
對於物質資本而言,其所有者可以是個人、法人、團體,從而有了私人資本、集體資本、國家資本、股份資本之分
對於人力資本而言,所有者只能是個人,即人力資本具有私有性
(2)依附性
人力資本的依附性表現在兩個方面:①對人身的依附
人是人力資本的天然載體,一切才能和智慧都依附於活生生的人而存在,而且以人具有勞動能力為條件
②對物質資本的依附
人力資本只有在生產勞動中,與物質資本相結合,才能實現其價值
(3)遞增性
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相比較,具有明顯的遞增性
物質資本會隨著不斷使用而消耗,如固定資本的自然磨損
人力資本則不然,它只會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加不斷增加
(4)可變性
人力資本的可變性表現為一方面會不斷增加,另一方面也會貶值
(5)層次性
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相比,具有明顯的層次性,人力資本的層次性來源於人的能力的不同
(6)不可視性和難以度量性
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不同,我們難以直接觀察到一個主體人所擁有的人力資本數量和質量
(7)投資主體的多元性
投資通常由別人來完成
物質資本的投資者通常是資本的所有者,因而投資收益也就自然歸所有者所有
人力資本投資則不然,當人力資本的載體—受益人年幼時,其人力資本投資是由父母來完成,而且,學校的設備、教學水平、師資水平、圖書館的藏書量等等則由國家來進行投資
(8)投資收益的多重性
物質資本的投資目的在於獲取更多的貨幣收益,這是由理性人的本質所決定的
人力資本則不同,其投資目的不是惟一的而是多元的
(9)時效性
一方面表現為人力資本會隨人自身時間的有限性而貶值或流逝,如不及時地利用將被浪費
另一方面,在新經濟時代,知識和技術的更新越來越快,人力資本應隨時代的發展進行更新,否則會失效
(10)社會性
人力資本的載體是人的身體,人生存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受各種社會條件的制約,因而,人力資本主要受社會的特定生產方式的制約,具有鮮明的社會性
7、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指體現在勞動者身上,通過投資形成並由勞動者的知識、技能和體力(健康狀況)所構成的資本
(P96頁) 8、試簡述勞動力需求自身工資彈性含義和希克斯—馬歇爾派生需求定理
(P85、86、87頁) 勞動力需求自身工資彈性是指同類勞動力,工資率變動1%引起勞動力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數
勞動力需求自身工資彈性受許多因素的影響
這些因素及其與勞動力需求自身工資彈性的關係主要體現在派生需求的四個定理之中
派生需求概念最早由馬歇爾創立,後來,希克斯又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人們又稱希克斯—馬歇爾派生需求定理
(1)最終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2)其他生產要素替代該種勞動的難易程度;(3)其他生產要素供給(價格)彈性;(4)總成本中,勞動成本所占的比重
9、簡述人力資本投資的幾種主要形式
(P105、106頁) 人力資本投資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教育
(2)培訓
(3)保健
(4)國內遷移
(5)國際遷移
10、試畫圖並說明收入—閒暇等效用曲線及其特徵
(P51頁) (1)等效用曲線離開原點越遠,效用水平越高
(2)同一個人的兩條等效用曲線不能相交,相交意味著偏好的改變
(3)等效用曲線的斜率為負; (4)等效用曲線凸向原點;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效用曲線群,體現人們的偏好的差異
11、勞動力:即人的勞動能力,它是蘊藏在人體中的腦力和體力的總和
(P40頁) 12、勞動力需求:是指政府和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在一定的報酬條件下所需要的勞動力
P65頁 13、勞動力供給:是指在一定的報酬條件下,勞動力的供給主體(勞動者個人)對自己的勞動使用權的讓渡
(P45頁)另加上的 14、簡述勞動力市場的概念及勞動力市場的特點
(P24、25頁) 勞動力市場一詞,有三種外延不同的含義
最狹義的勞動力市場是指從事勞動交換的場所,如各地掛牌的「勞務市場」「勞動力交流中心」「職業介紹所」
中層含義的勞動力市場是指勞動要素交換場合與勞動要素交換關係二者之和,它強調市場上的工資由供求雙方「討價還價」而決定
最廣義的勞動力市場除了具有交換場所、交換關係的含義外,還反映了一種機制,這種機制包括價格機制、競爭機制、供求機制
(1)勞動力只能被租借或使用,勞動者本人不能被出賣和購買; (2)勞動力所有者在市場上往往處於不利地位,勞動力市場價格一般由買方決定而不是由賣方決定
(3)勞動力的價格不只是當時提供的勞動的報酬,也包括人力投資(接受教育和培訓)應獲得的報酬; (4)企業的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作環境、企業福利、企業待遇、企業文化以及職務的有限性、挑戰性等因素,對吸引就業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5)勞動力市場存在著各種歧視; (6)勞動力市場的活動不僅由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決定,而且受到政府、工會、輿論等社會力量的影響
15、試簡述家庭生產理論的基本內容
(P58頁) (1)在現代社會中,家庭既是一個消費單位,同時也承擔著部分生產功能
家庭理論把個人的可自由支配時間劃分為三部分,即閒暇時間、市場工作時間、非市場工作時間
(2)在一個家庭中(考慮有兩個以上勞動者的家庭),家庭成員在進行工作決策時,總是要與其他家庭成員進行協商
(3)家庭成員在進行勞動力供給決策時,不僅要考慮其他家庭成員的情況,而且要考慮自身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即決定在生命周期的哪個階段從事市場工作或較多地從事市場工作,哪個階段從事非市場工作(或閒暇)或較多地從事非市場工作(或閒暇)
16、簡述一般培訓和特殊培訓的區別
(P123頁) 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員工學到的任何職業技能對工人接受訓練的企業以外的其他企業的用處如何
如果培訓對其他企業也同樣有用,那麼不管這種技能的性質究竟是什麼,它都是一般培訓
一般培訓的目的是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培訓內容具有普遍性
一般培訓的成本是由受訓人員自己支付,企業不承擔一般培訓的成本
如果員工接受訓練的技能能使提供訓練的企業比其他企業更有效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它就要被當作特殊培訓,即它的價值在某些方面是專門屬於那個企業的職業的,對別的企業毫無價值,在這種情況下,特殊培訓的成本和收益合理地都歸於企業
17、簡述一般培訓和特殊培訓中成本與收益如何分擔?(P120、121頁) 一般培訓的成本不是由企業負擔,而是由接受訓練的工作自己負擔
因為員工經過培訓後,必然要求提高工資
如果不能獲得一個相應的較高工資,員工就會流動到新企業
如果一般培訓的成本是由企業負擔的,那麼原來進行培訓投資的企業只支付成本卻得不到任何收益,顯然是不合理的
一般培訓的受訓人員並不是直接支付培訓成本,而是在培訓期間接受了比原來更低的工資水平
特殊培訓僅對提供訓練的企業特別有效,而對其他企業沒有多大實際意義
在這種情況下,特殊培訓的成本和收益合理地都歸於企業
而工人在訓練期間並不降低工資,不耗費投資成本,在訓練以後工人的工資仍處於原來水平
18、一般培訓:是指員工學到的職業技能對進行培訓企業以外的其他企業同樣有用
(P120頁) 19、特殊培訓:是指員工接受訓練的技能能使提供訓練的企業比其他企業更有效地提高勞動生產率
(P121頁) 20、試論述影響個人勞動力供給曲線位移有哪些因素?(P91頁) (1)人口數量及年齡結構;(2)勞動力參與率,①個人非勞動收入變化;②家庭其他成員工資和收入的變化;③居民家庭生產率的變化;④居民對市場工作厭惡程度的變化;⑤效用最大化目標(偏好)的變化;⑥社會保障制度
21、影響企業勞動力需求曲線位移有哪些因素?(P92頁)另加的 (1)技術變化;(2)最終產出價格的變化;(3)其他生產要素(資本)價格的變化;(4)利潤最大化目標的變化
22、西方經濟理論的前提假設有哪些?(P6、7頁) (1)人是合乎理性的人或經濟人; (2)人是具有完全信息的人; (3)關於「資源」假設,西方經濟理論認為,所有的經濟資源都是稀缺的; (4)產權界定明晰的前提假設
23、簡述勞動力資源的特徵
(P42頁) (1)勞動力資源是能動性資源
這是勞動力資源與其他一切資源最根本的區別; (2)勞動力資源兼有資本資源和自然資源的特徵
勞動力資源作為一種經濟資源,既具有資本資源的屬性,又具有自然資源的屬性; (3)勞動力資源有體能資源和智能資源之分,這是兩種性質不同的資源
24、人力資本投資:通過增加人的知識和技能的存量來影響未來貨幣和物質收入的活動
(P106頁)
25、試述人力資本的特徵
(P97、98、99頁) 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相似之處: (1)二者都是生產性資本,都對經濟發展起著促進作用; (2)二者都必須通過投資而形成; (3)二者都能通過投資而帶來收益; (4)二者都存在投資風險
人力資本還具有自己獨特的特徵: (1)私有性
只要是資本,都有其所有者
對於物質資本而言,其所有者可以是個人、法人、團體,從而有了私人資本、集體資本、國家資本、股份資本之分
對於人力資本而言,所有者只能是個人,即人力資本具有私有性
(2)依附性
人力資本的依附性表現在兩個方面:①對人身的依附
人是人力資本的天然載體,一切才能和智慧都依附於活生生的人而存在,而且以人具有勞動能力為條件
②對物質資本的依附
人力資本只有在生產勞動中,與物質資本相結合,才能實現其價值
(3)遞增性
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相比較,具有明顯的遞增性
物質資本會隨著不斷使用而消耗,如固定資本的自然磨損
人力資本則不然,它只會隨著使用次數的增加不斷增加
(4)可變性
人力資本的可變性表現為一方面會不斷增加,另一方面也會貶值
(5)層次性
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相比,具有明顯的層次性,人力資本的層次性來源於人的能力的不同
(6)不可視性和難以度量性
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不同,我們難以直接觀察到一個主體人所擁有的人力資本數量和質量
(7)投資主體多元性
投資通常由別人來完成
物質資本的投資者通常是資本的所有者,因而投資收益也就自然歸所有者所有
人力資本投資則不然,當人力資本的載體—受益人年幼時,其人力資本投資是由父母來完成,而且,學校的設備、教學水平、師資水平、圖書館的藏書量等等則由國家來進行投資
(8)投資收益的多重性
物質資本的投資目的在於獲取更多的貨幣收益,這是由理性人的本質所決定的
人力資本則不同,其投資目的不是惟一的而是多元的
(9)時效性
一方面表現為人力資本會隨人自身時間的有限性而貶值或流逝,如不及時地利用將被浪費
另一方面,在新經濟時代,知識和技術的更新越來越快,人力資本應隨時代的發展進行更新,否則會失效
(10)社會性
人力資本的載體是人的身體,人生存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受各種社會條件的制約,因而,人力資本主要受社會的特定生產方式的制約,具有鮮明的社會性
26、勞動力需求交叉工資彈性:是指一種勞動的工資率變化1%引起另一種勞動力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數
(P89頁) 27、勞動力需求彈性:通常是指工資率變化1%引起勞動力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數
(P85頁)另加的 28、勞動力供給彈性:勞動力供給量變動對工資率變動的反應程度定義為勞動力供給的工資彈性簡稱為勞動力供給彈性
(P56頁) 29、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投入經濟效益由哪些因素決定?(P3頁)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投入經濟效益由三方面因素決定
首先是勞動生產率,它是產品產量與勞動投入量之比,即投入單位勞動生產的產品量,用Y/L表示
其次是產品收益率,它是產品收益與產品產量之比,用R/Y表示
第三是勞動投入費用本身,這一費用既要包括為產品生產中被消耗的勞動所支付的費用,又要包括為產品生產中所占用的人力資本C以及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已經被招來但因某種需要和原因而未被使用的勞動力支付的費用,用C/L表示
30、影響勞動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P66、67頁) (1)工資率;(2)企業商品的市場價格;(3)企業商品的市場需求;(4)企業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成本;(5)技術進步;(6)宏觀經濟環境
31、影響勞動力供給量的因素有哪些?(P46、47、48頁) (1)人口因素:人口規模、人口年齡結構;(2)勞動力參與率:教育制度與教育供給規模;工資政策及工資關係;工資水平;個人非勞動收入;居民家庭生產率的變化;社會保障制度;其他因素,如社會文化、風俗習慣等;(3)宏觀經濟狀況
32、影響勞動力需求自身工資彈性的因素有哪些?(P86、87頁) 勞動力需求自身工資彈性受許多因素的影響
這些因素及其與勞動力需求自身工資彈性的關係主要體現在派生需求的四個定理之中
派生需求概念最早由馬歇爾創立,後來,希克斯又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人們又稱希克斯—馬歇爾派生需求定理
(1)最終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2)其他生產要素替代該種勞動的難易程度;(3)其他生產要素供給(價格)彈性;(4)總成本中,勞動成本所占的比重
33、等效用曲線:等效用曲線是無差異曲線的一種,這裡是指由取得相同效用水平的各種不同貨幣收入和閒暇時間組合的點所連成的曲線
(P51頁) 34、提高人力資本存量的重要性表現在哪些方面?(P100、101頁) (1)有利於提高人類自身在社會生產活動中的主導性作用; (2)能夠直接改善和提高物質資本生產的效果,推動經濟增長; (3)可以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率; (4)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35、勞動力市場的功能有哪些?(P27頁) (1)實現勞動力趨優配置; (2)滿足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3)激發勞動者提高自身素質; (4)有利於微觀搞活
36、邊際效用:是指增加一單位貨幣收入(工作時間)或增加一單位閒暇時間所獲得的效用
(P50頁) 37、工資形式:工資形式就是計量勞動與支付勞動報酬的方式與具體辦法
(157頁) 38、簡述確定工資水平的實際因素
(150頁) (1)保證職工及其家庭成員生活需要的生活工資; (2)企業和部門的工資支付能力; (3)勞動力市場供求雙方的相互作用是影響工資水平確定的外在因素
39、造成我國當前失業問題主要因素有哪些?試論述解決失業問題的途徑
(178、179、180頁) 在我國,一方面由於人口基數大,勞動力增長快,失業人數增加
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原來靠犧牲效率而處於隱蔽狀態的失業,在市場化過程中成為公開的失業
我國失業狀況:(1)二元經濟中的農村失業;(2)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變中國有企業的隱蔽失業顯性化;(3)經濟發展過程中結構性調整所帶來的失業;(4)宏觀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所帶來的失業
解決我國失業問題的對策:(1)對農村勞動力的大量過剩問題要廣開門路,①開發「二高一優」農業,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增加農村勞動力投入;②大力發展和完善鄉鎮、個體、私營經濟,增加其吸納勞動力的能力;③組織農村勞動力有序地向城市轉移
(2)對城市失業,可將其分為兩類,分別採取對策
對隱性失業顯性化一類的失業,我們必須正視這個現象
對企業,我們不可能再強制要求它實行「低工資,廣就業」靠犧牲效率來吸納就業,此路不通;(3)對經濟周期性波動而形成的失業,在經濟因緊縮而呈蕭條狀態時,可適當運用凱恩斯的需求管理方法治理,關鍵問題是處理好失業與通貨膨脹間的相互關係
40、工資差別:是各類人員工資水平的差異
(151頁) 41、勞動就業:是指有勞動能力的人參加某種有報酬或有收入的社會勞動的社會經濟行為,簡稱就業
(173頁) 42、簡述勞動力流動選擇的幾個必要條件
(127、128頁) (1)勞動力的個人所有權;(2)不同地區和工作之間存在著經濟福利方面的差異;(3)社會對勞動者就業的保障程度;(4)社會分工所造成的勞動技巧和工作能力的專門化
43、試論述失業的類型及其原因
(174、175頁) (1)摩擦性失業是指正在尋找職業不得不暫時處在工作變換甚至職業變換狀態中的失業
摩擦性失業產生的原因是:一是勞動力市場的動態屬性;二是信息不完善;三是求職者與擁有職業空缺的用人單位之間相互尋找,洽談需要有一定的時間
(2)技術性失業是指由於採用節省勞動力的新技術後所造成的失業
技術性失業形成的原因是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取代一部分勞動力
(3)季節性失業是由於季節變化或分季節購買的習慣等原因引起臨時性失業
季節性失業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一些部門或行業對勞動力的需求隨季節的變化而波動;二是有一些行業隨季節的不同會產生購買的高峰或低谷,從而影響作為派生需求的勞動需求,造成季節性失業
(4)結構性失業是指由於產業結構的變動引起勞動力市場結構和職能長期失調而造成的失業
結構性失業形成的原因是:新技術的採用,不斷地改變產業結構,新興的行業大量湧現,傳統的行業被淘汰
這就要求勞動力結構適應產業結構的變動
如果不適應,就會產生結構性失業
(5)周期性失業是指由於經濟周期中蕭條階段的經濟波動引起的,勞動力市場中勞動供給大於勞動力需求的失衡所造成的失業
周期性失業產生的直接原因是由於經濟下降而造成對勞動力需求不足,周期性失業帶來的影響是不確定的
(6)隱性失業又稱潛在性失業或在職失業,是指企業雇用工人從事不能充分發揮其能力的工作或從事那種勞動生產率低於他能達到的標準的工作
一般情況下,隱性失業經常存在於計劃經濟體制中
計劃經濟體制中隱性失業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首先,從宏觀角度看,隱性失業產生的基本原因同公開性失業產生的原因是一致的,是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季節性失業、周期性失業等形式的隱性化
其次,隱性失業之所以不同於公開性失業,是因為這種失業是政府出於自身的需要,是某種制度造成的
也就是說,它是政府干預的結果
最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由於實行高度集權的產品均衡原則,企業只把下達的產值產量作為自己的主要目標,於是極力吸收勞動力,而不考慮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這也是企業之所以接受政府用行政手段轉嫁其冗員的原因
44、工資水平:根據需要,用某種時間狀態,從某個角度所考察的某一領域內雇員工資率的高低
(150頁) 45、計劃經濟體制中隱性失業形成的原因有哪幾個方面?(175、176頁)答案上述43題(6) 46、試從原因上對工資差別的形成進行分析並舉例說明
(152、153頁) 從形成差別的原因上來分析,工資差別可分為補償性工資差別、競爭性工資差別、壟斷性工資差別
(1)補償性工資差別 補償性工資差別是勞動者之間產生工資差異的一個主要原因
所謂「補償性」是指相同的勞動者,即知識和技能並無質的差別的勞動者,在從事工作條件和社會環境不同的勞動時,他們的工資會產生差別
差別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補償」一些人在工作條件和社會環境方面所處的不利地位,他們比那些沒有處於同樣的地位的勞動者付出了更多的勞動,所以這種工資差別稱為補償性工資差別
(2)競爭性工資差別 競爭性工資差異是最重要的一種非補償性工資差別
所謂競爭性工資差別是指在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可以自由流動的充分競爭條件下,勞動者之間存在的收入差異
我們可以從理論上假設,有兩個勞動者所處的一切外部環境條件和個人機會都完全一致,而這兩個人的勞動成果或貢獻仍有差別,其中一個人的效率高些,另一個低些,由此導致前者工資高些,後者工資低些
顯然,這種差異只能是由勞動者本身的質量差異或者說勞動能力差異引起的,在實際生產活動中,它表現為不同質的勞動者在勞動技能上的差異
因此,競爭性工資差別也叫做技能性工資差別
競爭性工資差別理論認為,競爭既是不同質的勞動者產生工資收入差異的原因,也是導致不同質的勞動者之間流動的原因
(3)壟斷性工資差別 壟斷性工資差別是非補償性,同時又是非競爭性的工資差別
比較起來,它更接近於競爭性工資差別,因此我們可以把看作競爭性工資差別的特例
導致壟斷性工資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不同質勞動者之間的流動受到了自然的或非自然的力量的限制
一般地說,壟斷性工資收入發生在以下兩種情況: 一種是某職業所需要的勞動力出現短缺,但是,由於受外力限制,使其他勞動者無法轉入這個職業,從而使這個職業的勞動者保持了壟斷地位,獲得了壟斷性工資收入
導致壟斷性工資收入形成的這個外部原因,也可叫做制度性原因
制度性原因一般都可以歸結到市場發育不全
另一種是某職業所需要的勞動力出現稀缺,但是,由於這種勞動力質量的自然特徵使得對其的補充很難實現,或者很難馬上實現
也就是說,其他勞動者很難馬上通過學習和訓練轉移到這個職業崗位上來,從而使這個職業的勞動者保持了壟斷地位,獲得了壟斷性工資收入
壟斷性工資收入也稱作租金性工資收入,租金性工資收入的例子很多,最典型的例子是文體影視界「明星」的收入
47、隱性失業:隱性失業又稱潛在性失業或在職失業,是指企業雇用工人從事不能充分發揮其能力的工作或從事那種勞動生產率低於他能達到的標準的工作
(175頁) 48、心理的邊際消費傾向:是指人們心理的消費支出增量同他們的收入增量的比率
(170頁) 49、技能性工資差別:是指在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可以自由流動的充分競爭條件下,勞動者之間存在的收入差異
這種差異表現為不同質的勞動者在勞動技能上的差異
因此,競爭性工資差別也叫做技能性工資差別
(152頁) 50、簡述教育水平對遷移收益的影響
(132頁) 首先,文化程度的提高增加就業的概率
第一,城市就業一般要求勞動力至少達到初中文化程度;第二,文化程度高的人在獲取就業信息方面占有優勢;第三,根據教育程度起到甄別作用的理論,僱主把受教育程度作為從申請工作的人中選擇高能力者的識別標誌
其次,文化程度還可通過影響在城市和農村工作的收入而影響遷移收益
在同一年齡條件下,受教育程度不同,個人流動的願望也不同,教育程度是就業遷移的最好測量器
51、勞動力流動:勞動力的流動性一般是指相對於勞動力市場條件的差別,勞動力在不同的地理區域範圍或不同的工作崗位間的自願選擇和流動
(126頁) 52、如何理解「充分就業」?(169頁) 凱恩斯所說的「充分就業」,並不意味著失業的完全消除和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而是指特定的某一就業量,即總供給函數和總需求函數相交的某一個點
超過這個點,有效需求再增加時,產量和就業量不再增加
達到這一點時,「非自願失業」消逝,而「摩擦失業」和「自願失業」將依然存在
他說:「在實際生活中,沒有非自願失業之存在
此種情形,我們稱之為充分就業
摩擦與自願的失業,都與充分就業不悖
」 53、試述企業如何通過內部勞動力市場建設來更好地推行計時工資制
(158、159頁) 在企業內部建立勞動力市場,可以通過年功序列工資、晉升刺激、退休金刺激等手段克服計時工資制度下雇員缺乏激勵的弊端,從而有助於計時工資制度的推行
(1)年功序列工資
在存在內部勞動力市場的大企業里,僱主往往和雇員建立起了一種長期關係,僱主在雇用職員初期可能只支付較低工資,但一旦雇員因工作努力而被長期雇用時,雇員的工資就會隨工作年限的增長而不斷增長,即得到所謂的年功序列工資
這樣,雇員就會著眼於終身收入流量,而不會因為被雇用初期的計時工資低而缺乏積極性
(2)晉升刺激
在建立起內部勞動力市場的企業里,一般只有某些初級水平的工作才存在雇用問題,其他的職位由企業內部雇員來填補
這樣,雇員就會因期望晉升而自覺努力工作,從而有助於降低計時工資制度下的監督成本
(3)退休金刺激
存在內部勞動力市場的企業往往還實行一種高額退休金制度,在本企業服務多年並達到退休年齡的雇員,可以領取到一份優厚的退休金
為能得到滿意的退休金,雇員在長期的工作年限中往往會自覺保持積極的工作態度,這就從另一方面減少了僱主對採用計時工資制度的擔憂
總之,內部勞動力市場與計時工資制度相結合,可以有效地增強對雇員的激勵,更好地發揮計時工資制度的優點
54、關於勞動力流動的外部成本主要包括哪些內容?(140、141頁) (1)對他人財產價值的影響; (2)對社會公共管理資本的影響; (3)對社會公共服務成本的影響
55、為什麼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工資也是勞動力的價值」?(148、149頁) 第一,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包括人與物,既然屬於公有的生產資料已是商品,當然私有的勞動力也應是商品; 第二,雖然生產資料是公有的,但自由人聯合體和單個勞動者的關係仍然是商品交換的關係
第三,在公有制條件下,勞動力作為商品其價值應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第四,社會主義商品價值量的構成也是C+U+M,如果不承認勞動力有價值,當然也就不承認剩餘價值,那麼商品價值就缺少了兩個部分,那就不成其為商品價值了
所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是商品,勞動者的工資就是勞動力的價格
56、根據凱恩斯的觀點,如何克服需求不足以達到充分就業?(171頁) 凱恩斯開的醫治「需求不足」達到充分就業的「處方」是: 第一,拋棄傳統自由放任政策,擴大政府職能,採取政府干預和調節經濟的一系列措施,把私人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第二,放棄節約原則,提倡浪費性消費,甚至利用建金字塔、地震或戰爭來增加財富; 第三,既然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失業的原因,因此可採取增加投資與提高消費「雙管齊下」的補救辦法,在消費水平既定的情況下,應主要實行「投資社會化」,由國家總攬投資
第四,放棄傳統的健全財政的原則,鼓吹擴大政府開支,發行公債,赤字財政和溫和的通貨膨脹,以刺激經濟,增加有效需求,對付經濟危機,達到並保持充分就業
第五,採用總量分析的宏觀經濟學辦法,代替古典經濟學以均衡價格為中心課題的微觀分析
他所說的就業、生產、收入、消費都是整個社會的總量
57、僱主和雇員對工資與福利、社會保險支出的偏好如何?(160頁) 對雇員來說,實物支付的效用小於同樣價值的現金支付
因為如果勞動者得到現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支付能力和偏好去購買消費品,而實物支付使工人失去了挑選消費品的機會
對僱主來說,只要是同樣價值的支付,無論採取哪種方式均可
這樣看來,似乎福利和社會保險是無人願意採用的,但事實並非如此,這主要是因為福利和社會保險有特殊的稅收優惠
58、補償性工資差別:所謂「補償性」是指相同的勞動者,即知識和技能並無質的差別的勞動者,在從事工作條件和社會環境不同的勞動時,他們的工資會產生差別
(152頁) 59、效率工資:僱主支付的高於雇員在其他地方可以獲得的工資,稱為效率工資
(159頁) 60、試分析僱主和雇員對兩種工資形式的偏好
(158頁) 從雇員的角度來說,採用計件工資制度使雇員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因為任何一個人一生中總是有時精神好,效率高,有時候消沉而疲倦;由於生產難免波動,所以採用計件工資制度計取報酬會使收入有波動
由於採用計件工資有風險,所以如果若干年中,計時工資制下的平均工資等於計件工資制下的平均工資,雇員會偏好計時工資
從僱主的角度來說,在計件工資制度下,低生產率的後果由雇員自己承擔,僱主可以用較少的時間來篩選和監督職工;而在計時工資制度下,生產率波動的風險由僱主承擔,不過僱主的擔憂小於雇員,因為這部分雇員的生產率低,那部分雇員的生產率可能高,這就減少了僱主的風險
此外,在計件工資制度下,僱主監督質量的費用大,制定定額的費用大,因而管理成本較高
總之,哪種工資制度給僱主帶來的成本小、收益大,僱主就會選擇哪種工資制度
61、洛倫茨曲線:所謂洛倫茨曲線指的是這樣一條曲線,該曲線通過與絕對平均線比較,顯示出收入間的平等程度
洛倫茨曲線是衡量家庭或個人收入分布的平等程度
(155頁) 62、從宏觀經濟角度考察,勞動力的流動有哪些趨勢?(136、137、138頁) (1)勞動力往往從經濟欠發達或不發達地區向經濟較發達的地區流動; 首先,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是客觀存在的
其次,較發達地區的新興高科技產業和高附加值產品生產占有較大比例,這就要求較多的高層次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相結合
(2)專業技術型勞動力往往流向較高層次產業或經濟發達地區; (3)學歷較高或專業技水平較高的勞動者,其流動率較高,學歷較低或非專業技術型的勞動者,其流動率較低; (4)青年勞動力具有較高的流動性,流動率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急劇下降
其原因在於: 第一,青年勞動力目前的工資收入較低,工作無保障,這使他們具有改善經濟狀況的強烈願望和機會
第二,勞動力隨著年齡增加而流動率下降並不是單純由於著眼於長遠的收益
63、亞當?斯密認為工資差別產生的原因有哪些?(146頁) 亞當?斯密認為,工資差別的原因有二:一是由於「職業本身的性質」,二是因為「政策不讓事物完全自由地發展」
職業本身的性質在五個方面影響工資差別:(1)職業本身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之分;(2)職業學習有難有易,學費有多有少;(3)工作有安全和不安全之分;(4)職業所需負擔的責任有輕有重;(5)成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第二種導致工資水平不一致的因素是政策的不均等
這主要表現在:(1)某些政策限制了某些職業中的競爭人數,使其少於原來願意加入這些職業的人數;(2)增加另一些職業的競爭,使其超越自然的限度;(3)不讓資本和勞動自由流動,使其不能由一職業轉移到其他職業,不能由一地方轉移到其他地方
64、勞動者主觀價值實現率:用S表示勞動者主觀價值實現率,即表示勞動者價值的實現值與期望值的比率
(126頁) 65、影響勞動力流動的因素有哪些?(129、131、133、135頁) (1)自然因素
影響勞動力流動的因素很多,包括氣候、土壤、水、礦產資源等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 (2)教育因素
教育是同一年齡群體內部影響流動性大小的重要因素,教育程度越高,流動的可能性也越大; (3)職業因素
職業也是影響勞動力流動性大小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勞動力流動的經濟原因中約有1/3的人是為了變動職業,並期望由此獲得更高收入或良好的工作環境; 職業流動是勞動力供給結構的調整,它是一國產業結構變動的具體反映
(4)成本因素
勞動力流動是勞動力的自主選擇行為,流動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種手段
勞動力通過流動預期得到更高的收入、選擇更好或穩定的職業等
66、勞動力市場歧視:是指勞動力市場上對求職者與生產率無關的個人特徵的評價
(183頁) 67、最低工資法:是國家為保證維持勞動力再生產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立法程序規定的,用人單位對在正常勞動時間履行正常勞動義務後的勞動者必須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勞動報酬
(210頁) 68、為什麼說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建立具有客觀必然性?(218、219頁) 第一、在我國建立勞動力市場首先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 第二、在我國建立勞動力市場是借鑑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經驗及總結我國經濟發展過程的必然結果; 第三、從我國勞動力市場發展現實情況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勞動力作為商品已經開始在市場買賣,無論你承認與否,這已是既定事實,即我國勞動力市已悄然崛起
69、試分析工會對生產率的影響
(206、207頁) (1)工會對生產率的負面影響; 首先,由於工會成功地使在工會和非工會部門就業的素質相同的工人工資率產生差別,因而,產出受到損失; 其次,建立定員配額和其他限制性工作規則的合同條款,使企業無法按照最有效的方式使用資本和勞動,因而引起產出損失; 第三,因為在集體談判過程中或在合同履行期內號召罷工,將會導致工作日的損失,工會減少了產出
(2)工會對生產率的正面影響; 首先,通過直接表達工人對管理部門的不滿和根據資歷確立工作權利,工會可以減少工人的不滿,從而降低自願流動,工作流動的降低可以增加僱主向雇員提供企業特殊訓練的動力,這會導致生產率的提高; 其次,工會提供了工人增加報酬、宣洩不滿的機制,從而提高了工人的士氣、動力和努力程度; 第三,工會提供了一種工人參與管理的機制,使工人可以接受既有利於勞工,又有利於管理部門的工作制度和技術改革
70、集體談判:集體談判系僱主或僱主團體與工會之間為達成關於規定勞動條件的協議所進行的協商
(193頁) 71、論述勞動力市場歧視產生的原因/以婦女歧視為例
(184、187、189、190頁) 勞動力市場歧視有三個原因,每一個原因都有一個與之相關的理論模型,第一,個人偏見,在這裡,僱主、同事或顧客不喜歡與某一類工人的交往;第二,統計性偏見,僱主把某一群體的特徵加強給了個人;第三,對壟斷權利的追求和使用
(1)個人偏見產生歧視的理論模型 僱主歧視,假設男性僱主對婦女抱有偏見,這種偏見有多種表現形式,不管哪種形式,假定偏見會導致對婦女的歧視; 顧客歧視,顧客歧視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婦女從事那些和顧客直接接觸而且責任重大的工作時,面臨的勞動力市場歧視最大;而從事那些和顧客沒有直接接觸,或者抱有偏見的顧客認為地位較低的工作時,面臨的市場歧視較小; 雇員歧視,就是一個就業群體對另一個就業群體的歧視
由於男雇員對婦女有偏見,不願與婦女一起工作,或不願在婦女領導下工作,不願在一個單位中從事比婦女更「低極」的工作而產生的歧視; (2)統計性歧視的理論模型 統計性歧視是指將一個群體的典型特徵視為群體中每一個人所具有的特徵,如果群體之中的某些人與這個群體的典型特徵相異甚遠,僱主在利用這個群體的典型特徵作為雇用標準時,就會產生統計性歧視
統計性歧視模型的一個重要含義是,群體中成員的差別越大,使用群體資料作為甄別手段的代價越高
僱主使用性別作為勞動力歸附時間的指標,就會犯代價很高的錯誤
他們會拒絕很多能夠長久為企業工作的女性申請者,而接受生產率較低的男性求職者
(3)壟斷力量造成市場歧視的理論模型 擁擠與職業隔離,特別是性別隔離是普遍存在的
由於婦女可以就業的職業相對有限,她們處於擁擠的勞動力市場上,因而工資較低
二元勞動力市場,形成原因的觀點是: 第一,婦女受到歧視是由於她們的工作傾向於不穩定的歷史,而這種歷史本身又是無力進入主要勞動力市場的結果; 第二,資本家企圖分裂勞動者,減少對資本主義制度有組織的反對; 第三,主要部門有動力,並有能力支付「效率工資」或用陡直的年齡-工資曲線(年功序列工資)激勵工人長期努力工作和防止辭職;次要部門則沒有動力,也沒有能力這樣做,資本家為了減少監督和激勵成本往往採用辭退戰略
婦女常常分享就業崗位,服務時間短,教育程度低,經驗少,所以集中於次要部門
勾結行為,僱主之間勾結,按性別把勞動力市場割裂開來,使婦女處於不能流動的狹小市場範圍內
72、確定最低工資標準有哪些不同的方式?(211頁) (1)制定統一數額的最低工資標準,在全國範圍所有行業的職工中推行(如加拿大、日本、西班牙、荷蘭、葡萄牙等); (2)在不同行業中規定不同的最低工資標準(如法國、比利時等); (3)只在某些部門中實行最低工資限額,而且不同產業的最低工資標準不同(如英國、愛爾蘭等); (4)不實行最低工資制度,或者僅僅對極少數工人實行最低工資保護(如奧地利、挪威、瑞士等); (5)按地區規定不同的最低工資標準(如我國)
上述5種類型可進一步概括為完全覆蓋型和非完全覆蓋型
完全覆蓋型最低工資制度保護幾乎所有的非熟練工人;非完全覆蓋型最低工資制度只保護部分非熟練工人
73、統計性歧視:是指將一個群體的典型特徵視為群體中每一個人所具有的特徵,如果群體之中的某些人與這個群體的典型特徵相異甚遠,僱主在利用這個群體的典型特徵作為雇用標準時,就會產生統計性歧視
(187頁) 74、失業風險:是由於失業而給個人或社會所帶來的損失,它的大小一方面取決於失業風險的廣度,另一方面又取決於失業風險的強度,即取決於失業周期的長短
(222頁) 75、影響工會化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95頁) (1)法律環境的變化; (2)就業的性別結構的變化; (3)就業的產業結構的變化; (4)僱主抵制強度
76、什麼是工會?試論述工會的積極功能及其目標
(193、194頁) 工會是勞工及被雇者自發組成,以維持及改善勞動條件與生活狀況,保障勞工本身權益的永久性團體
工會的功能:(1)經濟性的功能;(2)政治性的功能;(3)社會性的功能;(4)心理性的功能
工會目標:工會是一種集體組織,其基本目標就是改善貨幣與非貨幣的就業條件,具體來說有(1)工會的存在與發展;(2)工會會員經濟福利的改善,爭取維持或改善勞動條件,爭取工資與福利的增加;(3)工作安全的目標
77、試論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國勞動力市場
(221、222、223、224、225頁) 一、約束條件 (1)企業作為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主體,必須成為獨立的法人實體;勞動者作為勞動力市場的供給主體,必須能夠自主支配自己的勞動力; (2)企業必須以利潤最大化作為自己的行為目標; (3)在落實企業用工和工資分配自主權的同時,政府勞動保障部門的職能必須轉換,由原來的統配統包安排勞動就業的行政機構轉變為勞動就業服務機構; (4)必須有一套控制失業風除的有效機制或政策措施; (5)必須完善與勞動力市場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 (6)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行為目標,企業的廠長、經理代表資產所者的利益,保證資產的安全和增值
二、約束條件的滿足或實現 (1)企業用工、工資分配自主權的實現,和政府勞動保障部門職能的轉換相輔相成,協調配套,它們都依賴於現代企業制度的實現; (2)在政府職能得到改變、企業自主權落實的情況下,企業以什麼樣的行為目標進行經營,就成為勞動力市場建立的核心; (3)在企業產權明晰化中,企業有充分的自主權,在企業以利潤最大化為行為目標下建立勞動力市場,實現市場機制對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 (4)勞動力市場的建立,要求同步推進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勞動經濟學 一、選擇題 1、勞動力需求與以下三個問題密切相關: a.派生性需求(間接需求) b.邊際生產率理論是勞動力需求理論的支持理論之一 c.是意願和支付能力的統一 2、中國的男性勞動力參與率與世界水平相當,女性則高出近20個百分點
3、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學派的L.瓦樂拉
4、勞動力市場是典型的非均衡市場 a.工資率作為勞動力的價格,具有相當大的剛性; b.由於勞動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勞動力需求的數量除受工資調節外,還要受產品市場需求的調節; c.由於勞動是人的謀生手段,勞動力供給的數量除受工資調節外,還受人的主觀偏好、財富總量和社會心理等因素的調節
5、勞動時間的功能 a.計量功能b.批示功能 c.保證個人及社會維持和發展的功能d.人際交往功能 6、超時工作的長度受人類腦力、體力等生理因素和道德因素的制約,還受到法律的制約
7、非全日制就業模式的特徵是 a.經濟性因素在決定非全日制就業態勢方面起主導性作用; b.市場經濟國家非全日制就業者較多,非市場經濟國家非全日制就業者較少; c.非全日制的就業群體多為青少年、養育未成年子女的婦女、老年人
d.正在工業化的國家,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農村人口流動性的提高,農村勞動力中非全日制就業者的比重呈日益提高的趨勢
8、中國育齡婦女的初婚和生育年齡呈一種逐漸後推趨勢
9、實現就業的基本條件: a.就業主體是達到法定年齡的具有勞動能力的人; b.就業主體所從事的勞動屬於合法社會勞動; c.就業主體所從事的勞動是有報酬的勞動
10、充分就業的內涵: a.凱恩斯的充分就業概念;b.理論界的充分就業概念; c.統計學界的充分就業概念;d.從供求方面對充分就業的界定
11、1994年我國開始承認有失業
12、薩伊的就業理論主要有三點: a.在正常情況下,依靠價格機制,國家內部的經濟失調會迅速被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價格的自行運動所消滅; b.在正常情況下,市場經濟會自動實現充分就業; c. 薩伊法則反對政府干預經濟,主張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
13、凱恩斯的就業觀點是把失業歸結為「總需求不足」,可分三種,即 磨擦性失業、自願失業和非自願失業
14、凱恩斯的解決對策: a.摒棄自由放任政策; b.放棄節約原則,鼓勵消費; c.應採取增加投資與提高消費「雙管齊下」的方法刺激需求; d.通過實行增加政府開支、發行公債等政策,以刺激經濟
15、磨擦性失業的特點: a.行業廣且涉及人員多; b.失業期限較短
16、結構性失業的特點: a.具有明顯的群體性; b.失業周期較長
17、隱性失業的特徵: a.表面上就業; b.無法準確識別
18、舒樂茨(人力資本理論代表)代表作為《人力的資本投資》,觀點: a.有技能的人的資源是所有資源中最為主要的資源; b.人力資本投資的效益大於物力資本投資的效益; c.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部分,教育對經濟發展有影響; d.人力資本是經濟學的重大問題
19、貝克爾,代表作是《人力資本》、《家庭經濟分析》,他把人力資本引入家庭經濟分析
20、明塞爾,主要貢獻是用人力資本解釋個人收入的差別,即在人力資本的質與量上存在差別
21、人力資本的特點: a.人力資本是寓寄在勞動者身上的一種生產能力; b.人力資本的所有權不具備轉讓或繼承的屬性
22、人力資本投資費用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兩大部分
23、壟斷歧視理論的觀點有 a.男性工資水平將高於不存在歧視情況下的一般工資水平; b.女性勞動者工資水平比男性勞動者工人和沒有歧視時的一般工資水平都低; c.企業的利潤在歧視情況下必然增加; d.在產品市場完全競爭的條件下,若有其他競爭對手實施歧視性用人政策而某些企業不這樣做,將因其較高的相對人力成本而處於不利地位; e.市場競爭將導致歧視減弱的說法理由不充分,有必要採取公共政策措施對付歧視現象
24、雙重勞動力市場歧視理論 勞動力市場分兩類:高級勞動力市場和初級勞動力市場;該理論認為,大部分婦女和和農村進城的勞動力大都在初級勞動力市場就業,進而導致了一種長期以來的對他們的歧視
25、勞動力市場具有自動調節、自行恢復穩定平衡的性質
26、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是通過勞動力的所有者與生產資料的代表者的關係來實際的
27、利益一體化 勞動關係主要存在於亞洲一些國家,如日本、韓國等
二、判斷題 1、勞動力資源不同於社會勞動力,社會勞動力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實際從事社會勞動的人口
2、勞動力需求不能等同於勞動力需要
從經濟學來說,需求和需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需要是指一種不需要以貨幣支付能力作後盾的主觀願望,需求是指購買者在現行價格水平條件下有能力並願意的購買量
3、靜態均衡分析抽象掉時間因素,其調整時間設為零
4、勞動力市場均衡,工資率等於總的邊際產品價值
5、內部勞動力市場中,員工一般享有較多的在職培訓,這導致人力資本投資增大
6、兼職工作實際也是一種超時工作,區別是:超時工作是在第一職業的制度工作時間之外,在同一地點為同一僱主提供額外的勞動;而兼職工作是指在第一職業之外尋找其他的工作
7、短期性經濟復甦使企業為適應產品需求的增加而延長加班時間,而長期性經濟復甦使企業在供不應求的勞動力市場中,為確保一定人數的勞動力,主動縮短以制度勞動時間為中心的勞動時間,並積極發展彈性時間制度
8、勞動時間的不斷縮短、非勞動時間的不斷延長,是生產力不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人類勞動力擴大再生產水平極大提高的體現
9、如今,人們的生命周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即結婚年齡後移、生育率下降、平均壽命大大延長
9、結婚是一種高風險行為
10、薩伊法則的錯誤,在於混淆了商品交換與物品交換的區別,馬歇爾、李嘉圖繼承了薩伊的衣缽,在就業問題上提倡自由放任原則,反對政府對勞動市場的干預行為
11、菲利浦曲線說明,失業率與貨幣工資增長率彼此是逆相關或負相關的
12、教育投資的收益是一種未來的收益
13、個人所得稅將導致勞動力供給量減少,工資率提高,就業量下降
14、集體主義的觀念、「仁和」的文化傳統與西方國家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的文化傳統有巨大的差別
15、在我國,集體協商一般在企業一級,一些中小企業則主要集中於地域性的行業一級
三、名詞解釋 勞動力資源------是指能夠從事各類工作的勞動力人口,它是勞動力人口的數量和其平均素質的乘積
勞動力需求-------是指一定時期內,在某種工資率下僱主願意並能夠雇用到的勞動力的數量
自願失業----------是由於存在工資剛性,市場工資率不能隨勞動力供給和勞動力需求的變化而變化,或者由於存在有關工資率方面的法律規定,使工資率不能下降到法定最低工資率以下,總之是由於實際工資率太高而引起勞動力供給大於勞動力需求而造成勞動者失業的現象
U—V分析------是從失業(unemployment)與職業空位(vacancles),也就是勞動力過剩和勞動力短缺的關係出發,研究勞動力市場資源分配功能效率問題的分析方法
超時工作---------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這裡所說的超時工作是指在法定勞動時間以外的繼續工作,通俗地說就是「加班加點」
非全日制工作---是指每周的工作時間低於法定勞動時間的工作
帕金森定律-------勞動時間的變化呈現出一定的規律:增加勞動時間可能不會增加工作量,也不會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工作時間可能不會減少工作量,也不會降低工作效率
換言之,勞動時間的增加和產量的增加並不總是成正比,而呈現單峰形曲線:增加勞動時間有一個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產量反而下降
這一規律叫帕金森定律
勞動就業--------是指達到法定勞動年齡,具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運用生產資料依法從事某種社會勞動,並獲得賴以為生的報酬收入的經濟活動,簡稱就業
登記失業人員---失業人員中以到職業介紹機構登記的方式尋找工作的稱為登記失業人員,是指有非農業戶口,在一定的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並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登記求職的人員
自然失業率-----又叫均衡失業率,是指在整個勞動力市場既不存在過多的勞動力供給,也不存在過多勞動力需求的失業率
配第-克拉克定理---即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對服務產品的需求增加,第一、第二產業部門勞動力的占用不斷減少,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呈上升勢頭
摩擦性失業-----是由於勞動者在要求就業和獲得工作崗位之間存在時間差而形成的
結構性失業------是由於勞動者的技能結構與現有的就業崗位技能結構錯位,造成失業與崗位空缺並存的一種失業現象,表現在技能結構失衡、區域結構失衡、年齡結構失衡等許多方面
隱性失業--------是指經濟部門中存在著邊際生產率等於或小於零的現象
人力資本-------是一種與物質資本相對應的資本形式,表現為能為任何個人帶來永久性經濟收入的能力和知識等
間接(機會)成本-----是指高中畢業就參加工作所獲得的、大學生如果不上大學而直接參加工作也同樣能夠獲得的收入
工資收入歧視----指從事相同工作的員工,一部分人由於非經濟個人特徵而導致所獲工資收入低於另一部分人
統計性歧視理論---是將一個群體的典型特徵看作該群體中每一個個體所具有的特徵,並利用這個群體的典型特徵作為雇用標準而產生的歧視
最低工資--------是國家為保證維持勞動力再生產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規定的,用人單位對在正常時間內從事勞動的勞動者必須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勞動報酬,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規定的標準
最低工資標準一般以法律或法規的形式頒布
人力政策-----是指政府通過對勞動力進行重新教育和培訓,提高其就業適應能力,達到改善勞動力供給結構,提高勞動力市場運行效率等目的的政策
四、簡答題 (一)勞動力的概念 1、勞動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種能力; 2、勞動力是存在於活的人體中的能力; 3、勞動力是人在勞動中所運用的能力; 4、勞動力是人在勞動中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
(二)影響勞動力參與率的因素 1、教育制度與教育供給規模;2、工資政策及工資關係; 3、工資水平; 4、個人非勞動收入; 5、居民家庭生產率的變化; 6、社會保障制度; 7、宏觀經濟狀況; 8、其他因素,如社會文化、風俗習慣等
(三)經濟周期與勞動力參與率假說 共有兩種假說,即附加性勞動力假說與悲觀性勞動力假說
即兩種假說的前提是相同的,男性成年人的勞動力參與率與經濟周期不存在靈敏的反應性,二級勞動力(主要是中年婦女)參與率與經濟運行周期存在著靈敏的反應性
附加性勞動力假說認為,在經濟總體水平下降時期,由於衰退,一些一級勞動力處於失業狀態,二級勞動力走出家庭尋找工作,因此,二級勞動力參與率與失業率存在正向關係,失業率上升,二級勞動力參與率提高
悲觀性勞動力假說認為,在就業下降、失業上升時期,一些一級勞動力處於失業狀態,但仍滯留在勞動力市場,而二級勞動力對尋找工作持悲觀狀態,二級勞動力參與率與失業率呈反向關係,失業率上升,二級勞動參與率下降
(四)勞動力市場均衡的意義 1、勞動力資源的最優配置 2、同質的勞動力獲得同樣的工資; 3、充分就業
(五)對個人而言,婚姻的經濟意義究竟是什麼? 1、首先,由於婚姻所形成的夫妻共同生活,兩人的平均生活費用與獨身一人時期相比可能有所下降
2、其次,長期以來由於多方面原因,造成兩性在家庭內外的生產率上存在著很大差距
(六)如何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自然失業率上升這一現象? 經濟學家們認為與下述因素有關: 1、勞動力結構的變化;2、工資剛性程度增強; 3、失業保險的影響; 4、結構性失業增加
(七)影響就業的因素分析
1、人口因素; 2、經濟因素(決定因素):a.經濟發展水平b產業結構; 3、制度因素:a.經濟體制對就業的決定作用b勞動制度對就業的直接影響; 4、心理因素
(八)我國就業結構的演變特點
1、我國就業結構變化基本上與配第-克拉克定理相符,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轉移; 2、我國就業結構現狀仍比較落後; 3、我國就業結構的調整,即從以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為主的結構轉化
(九)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形式
1、各級正規教育; 2、職業技術培訓;3、健康保健; 4、人們從一個地區向另一個地區的流動,是實現人力資本價值和增值的必要條件
(十)人力資本投資的特點
1、投資收益的廣泛性; 2、投資收益取得的遲效性與長期性; 3、投資收益的多方面性
(十一)勞動力流動的成本
成本包括以下幾點: 1、交通費;2、搬家費;3、在流動過程中所放棄的收入; 4、離開家庭和朋友所帶來的心理損失;5、資歷和養老金的損失
(十二)歧視的類型 1、工資收入歧視----指從事相同工作的員工,一部分人由於非經濟個人特徵而導致所獲工資收入低於另一部分人
2、就業歧視 3、職業歧視 4、人力資本投資歧視,在我國一些落後地區,女孩受教育的機會常常低於男孩
前三種歧視通常被稱為後市場歧視
(十二)我國的就業歧視現象有哪些? 1、性別歧視;最為為普遍
2、年齡歧視;這種現象也十分嚴重
3、經驗歧視
4、身高歧視
(十三)在現代社會,哪些原因造成公共部門就業量增長較快? 1、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增加了對公共部門服務的需求; 2、社會生產規模的擴大; 3、國民收入的增加、個人收入的增長奠定了公共部門迅速發展的基礎
(十四)工會的功能
工會承擔著多重功能,最基本的功能是與僱主或僱主組織進行集體談判,參與決定基本勞動條件,並對各項勞動條件標準的實施進行監督
此外,還包括: 1、經濟性的功能; 2、政治性的功能; 3、社會性的功能(辦理各種福利事業、推行社會教育、職業介紹、職業指導等); 4、心理性的功能
(十五)簡述我國勞動關係的變化
1、勞動關係主體明確化; 2、勞動關係多元化; 3、勞動關係利益複雜化; 4、勞動關係動態多變化; 5、勞動關係的利益協調機制趨向法制化
(十六)我國勞動關係的社會調整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包括哪些內容? 1、勞動者享有平等的勞動權利; 2、勞動者有通過勞動獲得報酬的權利; 3、勞動者有休息休假的權利; 4、勞動者有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 5、勞動者有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 6、勞動者有獲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 7、勞動者有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 8、勞動者有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參與民主管理的權利
五、論述題、 (一)試述縮短勞動時間對經濟可能產生的積極影響
1、勞動時間的縮短使勞動的各個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人、財物的利用)
2、勞動時間的縮短使勞動產品增多; 3、勞動時間的縮短有利於節約能源; 4、勞動時間的縮短有利於擴大就業; 5、勞動時間的縮短有利於提高勞動者素質; 6、勞動時間的縮短有利於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
(二)研究就業與失業狀況的重要意義
1、就業和失業狀況是判斷宏觀經濟形勢好壞的標準之一; 2、就業和失業狀況是衡量國民經濟運行的重要指標; a.從經濟增長角度計,可分為粗放型增長和集約型增長; b從資源配置角度講,是使產品和服務數量趨於最大化
3、就業和失業狀況與國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具有密切聯繫; a.失業使人們的物質生活蒙受損失; b.失業者承擔極大的心理負擔
(三)試述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色
1、階段性鮮明
從改革開放到80年代末,中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主要是「離土不離鄉」,90年代初,「離土又離鄉」的轉移途徑占主流;另一方面,農民進城的制度障礙日益弱化; 2、速度快
(四)勞動力流動的條件
1、勞動力流動的基本假設: a.勞動力的流動是勞動力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而自願遷移的行為; b.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有流動的自由選擇性
2、勞動力流動的條件: a.勞動力的個人所有權; b.不同地區和工作之間存在著經濟福利方面的差異; c.社會對勞動者就業給予充分的自主權; d.社會分工所造成的勞動技巧和工作能力的專門化
(五)影響勞動力流動的因素
1、年齡;2、家庭;3、教育,學歷越高,越有可能流動; 4、流動的距離,距離越遠,流動的成本就越高; 5、失業率,失業率越高的地區,流動性越大; 6、職業許可制度; 7、國家和地方政策將影響勞動力的流動; 8、國際環境;9、工會;10、流入地的環境質量和氣象狀況
(六)試述現代市場經濟國家的人力政策
1、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力度; 2、加強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 3、激勵就業的措施; 4、實施創業就業計劃; 5、開發臨時性就業崗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