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樑大事:獅子洋大橋項目舉辦西錨碇主體工程開工儀式

橋樑網 發佈 2024-02-27T08:47:36.843100+00:00

3月30日,獅子洋大橋項目舉辦西錨碇主體工程開工儀式。獅子洋大橋西錨碇為重力式錨碇,由錨碇基礎和錨體組成,錨碇基礎採用外徑130米、壁厚1.5米的圓形地連牆加環形鋼筋混凝土內襯支護結構,最深46.2米,為世界最大的橋樑錨碇。


01

獅子洋大橋項目舉辦西錨碇主體工程開工儀式

3月30日,獅子洋大橋項目舉辦西錨碇主體工程開工儀式。


獅子洋大橋西錨碇為重力式錨碇,由錨碇基礎和錨體組成,錨碇基礎採用外徑130米、壁厚1.5米的圓形地連牆加環形鋼筋混凝土內襯支護結構,最深46.2米,為世界最大的橋樑錨碇。西錨碇基礎為支護開挖深埋技術,要求地連牆成槽垂直度不大於1/400,地連牆成槽採用間隔式施工。



為保證地連牆順利開槽,項目制定了專項施工方案,多次召開開槽準備工作專題會、安全技術交底會以及專家評審,細化節點工期、層層壓實責任、狠抓工序管控,科學組織,切實保證地連牆順利開槽,為錨碇的後期施工建設奠定基礎。


獅子洋通道位於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地帶,是該區域重要的戰略性通道。項目全長約35公里,其中過江段採用雙層橋樑,長約12.5公里。控制性工程獅子洋大橋採用主跨2180米的雙層鋼桁懸索橋的方案「一跨過江」,主塔高338.9米。此外,大橋錨碇基礎圓形地連牆外徑達130米,單根主纜長度約3832米、直徑近1.5米,將創造「主跨跨徑、車道數量、主塔塔高、錨碇基礎、主纜規模」5項世界第一,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跨徑最大的雙層懸索橋。(來源:中交二公局)


02

昌九高鐵贛江公鐵大橋首座主墩承台開始澆築

4月2日,昌九高鐵關鍵控制性工程揚子洲贛江公鐵大橋首座主墩承台開始澆築,這也是昌九高鐵全線最大承台。


昌九高鐵揚子洲贛江公鐵大橋,橫跨贛江,是新建京港高速鐵路江西省九江至南昌段的關鍵控制性工程。大橋下層中間通行雙線高速鐵路,設計時速350公里,兩側通行4車道城市主幹道,設計時速60公里,上層通行雙向8車道城市快速路,設計時速80公里。


此次澆築的是大橋西支主橋32號主墩承台,承台高5米,橫橋向長46米,縱橋向寬24.4米,台面超過1122平方米,面積大小相當於2.7個籃球場。項目部安排三台泵車同時作業,澆築時間48小時左右,混凝土澆築方量超5600立方米。承台澆築過程中,採用智能監測設備實時監測混凝土內部溫度,將信息實時反饋至後台,確保工程優質。


為在汛期來臨前實現主塔墩承台出水,施工團隊提前謀劃、合理配齊人、機、料、法、環等生產要素,在1月20日完成主墩樁基施工之後,僅用50餘天就完成了鑽孔平台拆除和圍堰施工的目標。多舉措攻堅圍堰的引孔、插打、注漿、內支撐安裝、抽水、淤泥清理等工作,前後工序銜接得力,為承台施工及時提供了工作面。組織作業人員150餘人集中攻堅,僅7天時間就完成鋼筋、模板等分項工程。


據了解,該橋主塔墩均為32根直徑2.5米嵌岩鑽孔樁,最大鑽孔深度超過56米。建設過程中,針對橋址處覆蓋層淺薄,岩層硬度高、完整性好等特點,項目團隊聯合成立技術攻堅小組,創新鋼管樁圍堰嵌岩插打新工藝。採用旋挖鑽機引孔並換填細砂,再插打鋼管樁,再在鋼管樁內外側高壓旋噴注漿的工藝,有效降低了施工安全風險,提高了工效,為承台澆築創造有利條件。目前,該項目已完成大橋主體結構樁基1468根,完成率近50%。


新建京港高速鐵路九江至南昌段是國家《中長期鐵路規劃》「八縱八橫」高鐵主通道中京港(台)通道的關鍵區段,也是國家「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中福銀綜合運輸通道的組成部分,建設意義重大。項目建成後,將極大緩解鐵路緊張運能,提升運輸效率,對加強區域經濟聯繫、打造昌九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進昌九「龍頭昂起」具有重要意義。(來源:中鐵大橋局集團)


03

峨漢高速大峽谷隧道右幅順利貫通

3月31日,伴隨著「轟隆」一聲炮響,「世界第一埋深」高速公路隧道——峨漢高速大峽谷隧道右幅順利貫通,標誌著項目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至此該工程也進入全線貫通倒計時。


大峽谷隧道為峨漢高速控制性工程,進口端位於樂山市金口河區,出口端位於涼山州甘洛縣,全長共12.1km,左右洞長度均為6.17km,最大埋深達1.944km,屬於特長隧道,為目前世界第一埋深高速公路隧道。隧道洞口地勢高,坡度大,地理位置特殊,地質結構複雜。自2018年正式施工以來,在掘進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岩爆、大型溶洞、水平岩層掉塊、高地溫等地質和環境災害,其中以岩爆現象最為突出,施工安全風險高、難度大,對現場作業帶來了極大困難。


面對重重困難,項目建設者充分發揚敢打硬仗的精神,主動作為、超前謀劃,從設備、技術等方面入手,邀請院士專家赴現場指導,並嚴格執行「短進尺、弱擾動、強支護、快封閉、勤測量」原則,強化施工全過程控制,確保隧道施工「零事故」。下一步,項目部將會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攻堅克難穩增長,主動作為促發展,全力以赴衝刺大峽谷隧道全線貫通節點目標。


峨漢高速是小涼山彝區首條高速公路,也是通往少數民族地區彝區、藏區的又一通道,是小涼山彝區首條高速公路,將顯著改善峨邊、金口河及大小涼山等民族地區的交通條件,有力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來源:四川路橋道行天下)


04

東江特大橋主墩樁基施工收官

3月31日,長深高速河惠段改擴建項目——東江特大橋主墩最後一根樁基澆築完成,大橋順利轉入承台施工階段。


該項目是廣東省「十四五」規劃重點建設工程,全長約116.6公里,起於河源市東源縣,終於惠州市惠陽區,由四車道改擴建為八車道。其中T6標段全長約9.5公里,含里程範圍內的路基、橋涵等工程,其中特大橋1座、大橋2座。


東江特大橋為項目全線控制性工程,主橋為連續剛構橋,全長796.3米,共有3個主墩、27根鑽孔灌注樁。其中,北岸2#墩長20米、直徑2.2米,樁基處於斜岩面上,岩層強度高達140Mpa,施工鑽孔難度大。


為滿足施工設計及規範要求,項目技術團隊反覆研討和驗證,決定採用分級成孔工藝。據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採用2.35米沖錘進行衝進,完美地將樁基垂直度控制在1%,有效保證樁基施工中的成孔質量和垂直度。」


同時,項目部聚焦作業平台搭設、鋼板樁插打、圍堰補漏、邊坡開挖及防護等重點環節工作,結合實際不斷優化樁基施工方案和安全保障措施,努力克服汛期水質、高溫嚴寒、東江多重地質交錯等帶來的不利影響,安全優質高效地完成主墩主橋樁基澆築任務。


隨著樁基施工的收官,東江特大橋工程建設即將全面拉開,主墩結構「浮出水面」指日可待。項目建成後,將進一步加強粵港澳大灣區與江西省等中部地區聯繫,推進深莞惠都市圈核心區與河源等地連接,促進廣東區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來源:保利長大)


05

廣東東莞市首座矮塔斜拉橋槎馬特大橋主跨成功合龍

4月2日,東莞中洪路項目槎馬特大橋中跨合龍段順利完成澆築,標誌著槎馬特大橋主跨成功合龍,為項目全線早日建成通車奠定堅實基礎。


槎馬特大橋全長686.5米,跨航道斜拉橋部分全長340米,是東莞市首座矮塔斜拉橋,跨徑為90米+160米+90米,採用墩塔梁固結體系預應力混凝土部分斜拉形式,是項目全線重點控制性工程。大橋主塔為獨柱式鋼筋混凝土矩形及啞鈴型截面,塔高32.738米,塔身截面縱橋向寬度為3.5米到4.54米,立面採用半徑128.17米圓弧曲線加直線組成,共設置48對斜拉索,整體外形如一葉扁舟,蘊含「乘風破浪、不斷進取」的寓意,橋樑建成後將成為東莞水鄉標誌性建築。


全橋共分為標準節段38個,2個零號塊,2個邊跨直線段,2個邊跨合龍段,1個中跨合龍段,本次合龍的中跨梁段重逾170噸,長2米,寬33.7米,採用掛籃懸澆施工,一次性澆築完成,共澆築混凝土65.5立方米。


主橋中跨合龍是整個大橋施工中技術難度最大、安全風險最高的關鍵工序。為保證槎馬特大橋中跨合龍工作順利進行,項目經理部科學組織、精心安排,緊盯節點目標,多次組織召開主橋中跨合龍專題工作會,優化施工方案,並對合龍的標高、軸線偏位、主塔偏位、斜拉索索力、結構應力、天氣溫度等參數進行48小時連續觀測,依此確定最佳合龍時間。在混凝土澆築過程中,增派技術員、試驗員和安全員全程盯控,確保混凝土澆築質量符合要求。


東莞中洪路項目位於東莞市西北部,路線全長約19.396公里,是連接中堂、望牛墩和洪梅三鎮的南北向重要交通幹道,是東莞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交通基礎設施重點建設工程。工程建成後,將加大各產業園區的溝通,有效推進水鄉片區統籌聯動發展,加強東莞市主要功能組團與區域交通樞紐的銜接,平衡路網交通量,提高路網整體通行效率,實現區域交通一體化。(來源:中新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