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學史 | 第八期:馳騁在中國大陸上的「鋼鐵巨獸」——蘇制T-26坦克

蘭州八辦紀念館 發佈 2024-02-27T10:30:06.142232+00:00

說起坦克,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並不陌生,從電視、電影、玩具等方式或多或少都會有所了解,但說起抗日戰爭的中國坦克,大家可能會有各種疑問,「什麼?那時中國軍隊還有坦克?」,是的,有坦克,而且型號眾多。

作者:高宇凡

說起坦克,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並不陌生,從電視、電影、玩具等方式或多或少都會有所了解,但說起抗日戰爭的中國坦克,大家可能會有各種疑問,「什麼?那時中國軍隊還有坦克?」,是的,有坦克,而且型號眾多。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蘇制T-26坦克在抗日戰場上「崎嶇而又坎坷的一生」。

「鋼鐵巨獸」到蘭州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中國的戰爭形式急轉直下,尤其是各類武器裝備極度短缺。國民政府不得不向其他國家求助。1937年8月21日中國與蘇聯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9月初國民政府派遣軍事委員會參謀次長楊傑,中央執行委員張沖,以「實業考察團」的名義赴莫斯科求援。

此後蘇聯陸續向中國提供了飛機、坦克、大炮、槍枝彈藥等武器裝備,並相繼簽訂了三期信用貸款協定,共計2.5億美元(至蘇德戰爭爆發,實際到帳使用約1.73億美元)。蘇聯的這些援華物資基本都是由新疆進入我國,一部分再轉至甘肅蘭州,再由蘭州轉至全國各抗戰前線。當年我黨在新疆、蘭州、西安設立的八路軍辦事處其中一項職能就是為了聯繫蘇聯,為援華物資的轉運提供幫助。在蘇聯援華的武器裝備中,就有本文的主角蘇制T-26坦克82輛(有說83輛)。

T-26坦克是蘇聯以英國維克斯坦克為基礎設計的,1931年正式定型,重量約9.5噸,裝甲厚度15毫米,乘員3人,裝備45mm炮1門,該炮能在500米距離上擊穿6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及7.62mm機槍1至3挺(1933年式炮塔1挺、1937年式炮塔2~3挺,提供給中國的主要為1933式)。

崑崙雄關立功勞

援華的的蘇制T-26坦克主要裝備於國民革命軍200師(中國第一個機械化師,該師前身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直屬戰車營),首任師長為杜聿明,後由戴安瀾接任。該師一個團就配有70輛T-26、4輛BT-5、18輛菲亞特CV-33,坦克及各類戰車總數更是高達200多輛,是當時中國陸軍裝甲力量最強的部隊。

1939年11月,隸屬於國民革命軍第五軍的200師南下參加桂南會戰。當時的戰場上日軍的坦克主要為八九式坦克戰車(另有少量九四式坦克),這種坦克對於歐洲戰場來說是「皮薄餡大」的「移動棺材」,但對於缺少反坦克武器的中國戰場來說卻非常致命。200師的到來一定程度改變了這種狀況。在崑崙關戰役中T-26坦克可以輕易擊穿日軍八九式、九四式坦克的裝甲,對日軍的各類戰防炮也是一炮一個,讓日軍嘗盡「切腹之痛」。根據參加此次戰鬥的日本老兵回憶,當時他們在一個高炮陣地,突然發現在1500米外出現了「大的驚人的坦克」,2門日軍的火炮即使擊中了這輛坦克也無法阻止它繼續前進,日軍的中隊長只能喊到「不要再管那個怪物了」,這個怪物就是T-26坦克。

最終,在中國軍隊的英勇作戰和機械化師的輔助下,崑崙關戰役取得了勝利,日軍第二十一旅團幾乎被全部殲滅(杜聿明回憶錄稱擊斃第21旅團四千餘人,日軍戰史承認陣亡二千餘人)中國軍隊除擊斃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之外,日軍班長以上軍官被擊斃達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可見第21旅團遭到了殲滅性打擊。

入緬作戰成終曲

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國民政府將派兵入緬作戰,派出的部隊中就包含裝備有T-26坦克的200師。但誰也不會想到這次入緬作戰將成為它的終曲。

1942年2月約有10萬人的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協同英軍、緬軍對日作戰。由於運輸卡車的載重量太小,造成T-26坦克必須拆解分為三個部分進行運輸,到達指定地點後再進行組裝。這樣操作不僅繁雜且容易出錯造成坦克故障,致使本就數量不多的坦克部隊雪上加霜。

1942年3月7日,200師日夜兼程趕到戰鬥最前沿的同古,這裡的英國軍隊士氣低迷,都想著早日撤回印度,並沒有堅守同古的打算。

為了掩護英軍安全撤退,接到命令的200師決定堅守同古。當時的200師士兵大約1萬人左右,火炮200多門,坦克數輛(多數坦克還駐守於臘戍),空軍數量為0,而日軍士兵就有4萬餘,坦克40多輛,火炮近500門,還有40餘架飛機的空中支援,可謂是實力懸殊。

面對這場實力差距巨大的戰鬥,200師師長戴安瀾親赴一線指揮戰鬥,中國軍隊多次打退日軍的瘋狂進攻,為英軍撤退及後方防線布置爭取了時間。終在苦戰12天後,戴安瀾率軍突圍。同古會戰以遠征軍陣亡2000餘人後撤100里,日軍傷亡5000人占領一座廢墟城市而結束。連日軍都稱讚道「這是我們在緬甸打的最苦的一仗」。反觀這場戰鬥中的T-26表現,只能說是聊勝於無,後勤和道路原因使為數不多的坦克又「趴窩」幾輛,真正直面日軍的不過2、3輛,加之坦克兵訓練不足、指揮混亂,原本的攻堅利器只能當輔助步兵的工具,或者乾脆做了定點的炮塔。

隨著緬甸戰事的發展,除了幾場局部的小勝利外,遠征軍也是且戰且退,最終接到命令從野人山撤退回國。而大部分火力強大的T-26坦克及一些重武器由於運輸及後勤的原因直到日軍占領臘戍也未能上場。

至此參加入緬作戰的T-26坦克,除極小部分被日軍摧毀和遠征軍自行爆破外,大部分都被遺棄在撤軍回國的路上(有資料說接到上方命令,丟下T-26等運輸不便的坦克及重武器來阻擋日軍的追擊),都被日軍所獲。在後來的第二次入緬作戰中,日軍將這些坦克當做固定火力點,反而給遠征軍造成了極大的殺傷,真是令人唏噓。

再到後來,蘇制T-26坦克在中國抗戰中的記錄越來越少。直到1944年11月,日軍進犯廣西龍江渡口,守衛渡口的中國軍隊中有第142團戰車第2營的6輛左右的T-26坦克,給準備強渡龍江的日軍造成極大的麻煩。這就是T-26坦克在抗戰中最後記錄。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的軍工極其落後,特別是坦克,根本沒有自己的生產線,所有坦克只能依靠從其他國家購買。當時購買的坦克也是五花八門,各個國家的各種型號都有涉及,搞個「萬國坦克展覽」都不為過,如法國的雷諾、義大利的菲亞特3000、英國的維克斯M1936、德國的一號坦克、蘇聯的T-26、美國的M3A3等等。

雖然這些坦克沒能從根本上扭轉抗日戰局,但在局部戰場上的表現可圈可點,也是中國軍隊不斷走向現代化的嘗試,學會了「走路」以後才能「奔跑」。我們不能忘卻這些戰車及它們的故事,更不能忘卻那段刻骨銘心的記憶,銘記歷史方知來路不易,心懷信仰才能砥礪前行。


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