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緬之戰—3敗1勝,為什麼成為乾隆皇帝最大的遺憾?

阿丘說史 發佈 2024-02-27T10:50:09.905402+00:00

中國和緬甸有著良好的邦交傳統,但其實在200多年前中國和緬甸發生了長達7年之久的中緬戰爭,乾隆皇帝臨終前說了這樣一句話「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那麼這其中有什麼曲折內幕呢?中緬歷代關係中緬兩國自漢代有了官方的正式往來。

中國和緬甸有著良好的邦交傳統,但其實在200多年前中國和緬甸發生了長達7年之久的中緬戰爭,乾隆皇帝臨終前說了這樣一句話「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那麼這其中有什麼曲折內幕呢?

中緬歷代關係

中緬兩國自漢代有了官方的正式往來。元、明時期,中緬關係進入了新的時期,緬甸與元朝建立朝貢關係,到了明朝從嘉靖萬曆年間,隨著緬甸東吁王朝的崛起以及明朝統治的逐漸削弱,明朝在西南邊陲的統治受到挑戰。莽應龍 緬甸東吁王朝第三代國王 1550年-1581年在位繼續北進,開始蠶食中國的西南邊疆,1562年奪取大明屬地撣邦。

明朝在萬曆十一年(1583年)派劉綎鄧子龍率軍出征西南,歷時兩年的戰爭以劉綎收復所有失地而勝利告終,緬軍被打敗,原本搖擺不定的土司紛紛又重新歸順明朝。 乾隆十五年(1750年)7月,「緬甸初次奉表稱臣納貢」, 兩國在政治上實現了關係正常化。

緬甸出兵入侵中國,中緬燃起戰火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緬甸方向內地土司徵收貢賦未果,遂出兵入侵中國。正式點燃了中緬兩國邊境衝突導火線 緬甸木邦的土司率領2000人侵入中國孟定和耿馬兩內地土司的管轄區域,劫持了孟定的土司,耿馬土司逃出後,立即率領軍反擊追殺緬兵,於滾弄江畔擊敗緬兵,先後斬殺約200人。

新任雲貴總督劉藻到任後,於是緊急派兵追剿,但除擒獲5人外,毫無戰果。劉藻為一介書生根本不懂帶兵打仗,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乾隆帝對局勢的誤判,沒有將它當成是一場邊境戰爭而是當作普通的剿匪,所以敢於放手讓書生去帶兵。

乾隆三十年(1765年)10月緬軍再次以數千人的軍隊規模入侵西雙版納,宣布西雙版納為緬甸領土,劉藻急忙調遣3000綠營兵圍剿,但緬兵遊動作戰清兵並無多大戰果。相反,一路大約600人的清兵在援救途中陷入緬兵埋伏,被擊潰死傷10餘人。乾隆帝聞奏大怒,將劉藻革職。

第一次中緬戰事,大清首戰失利

12月21日清軍600綠營兵遭遇緬軍,主將悉數陣亡,只有100餘人生還,總督劉藻畏罪自殺。 清軍第一次出擊失敗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2月,乾隆帝派出的他器重的邊疆大吏楊應琚漢軍八旗出身,時擔任大學士,由陝甘總督移任雲貴總督)到達雲南。

此時,清兵趁緬兵撤退之際,出邊攻入緬甸,緬屬整欠和孟艮兩土司管轄地區均被清兵占領。但由於緬兵一路上堅壁清野,清兵並無多大戰果。

第二次戰事,大清再敗

緬王派遣緬兵1萬沿阿瓦溯伊洛瓦底江而上與清兵對抗,1766年9月24日,3000緬兵乘船抵達新街,隨即對清兵發動攻擊。雙方兵力懸殊,清兵堅持兩日一夜,終寡不敵眾,主將劉天佑戰死,楊應琚緊急調集各鎮綠營兵赴援。

緬兵主動發動攻勢。緬兵部分裝備的是燧發槍(來自英、法在印度的東印度公司,或通過購買/俘獲),射速、火力、對環境的適應都遠勝清兵。結果雙方交戰四日,互有死傷。但清兵傷亡較大,逐漸不支急忙求援。

由此可以看出大清的火器在乾隆時期已經比周邊小國都落後一個代差,100多年來持續閉關鎖國沒有任何長進,在1686年的雅克薩之戰沙俄軍隊就已經裝備了燧發槍,當時的大清連鳥槍都只裝備了少量。大清沒少吃火器的虧,卻再三不長記性!

後隴川交戰,猛卯、木邦兵敗, 縱觀中緬第二次戰事,雖然士兵總數上清兵多過緬兵,奈何火器差距懸殊,依然屢戰屢敗。

第三次戰事,雲貴總督明瑞戰死

1767年4月明瑞到任,明瑞在平定新疆中,也立過不少軍功,調任前為伊犁將軍,是員悍將,但他不了解緬甸敵情,輕敵情緒嚴重。 蠻結之役,明瑞率清兵殺敵2000餘,俘敵34名,此戰讓明瑞更加輕敵,繼續北上孤軍深入緬甸境內,後勤補給越發困難。

1768年12月, 數萬緬兵將萬餘清兵圍困在小孟育處,明瑞率領隊大臣、侍衛及數百滿洲兵殿後,身受重傷力戰後自縊而死,一代封疆大吏隕落緬北,此次小孟育突圍戰共有千餘官兵戰死。

第四次戰事,傅恆掛帥勞師遠征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2月,傅恆率兵出征, 乾隆帝還親自在太和殿授之敕印,寄予厚望。緬甸方的戰略依然為堅壁清野誘敵深入,清軍誓師出征2000多里兵不血刃沒遇到像樣的抵抗, 緬兵調集齊主力在新街、老官屯一帶夾江與清兵對峙。

清水兵師及部分陸軍一起水陸攻擊,擊敗緬兵水師,殺敵2000餘,奪得戰船6艘。並攻破緬兵3個營寨,殺敵1500餘人。此戰後,緬兵退守數十里外的老官屯,清軍占據新街。

老官屯之戰,緬兵在營內挖了不少深及三尺的土坑,兵員在其間既可躲避炮火,又可隱藏目標, 木柵堅固無比,外加槍炮火力極猛,清兵一日內連續多次攻勢都被擊退,總兵德福也中槍陣亡。

但水師多有斬獲, 擊沉緬軍20艘戰船,但是陸上進攻屢次受挫,久攻不下雙方精疲力竭。 後緬甸主動要求停戰, 幾經交涉後,談判定議畫押,正式停戰,老官屯清兵全部撤走。這場持續7年、花費大清911萬兩白銀的戰爭終於落下帷幕。


火器代差教訓已然沉痛,卻並沒有讓大清警醒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了部分緬甸士兵所持火器威力巨大,其實這就是100年前雅克薩之戰沙俄軍隊開始裝備的燧發槍,而清軍還停留在100年前用的傳統鳥槍,裝填速度以及火力優勢明顯落於下風。

此戰後有將領上書乾隆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枝,仿製槍枝,升級火器。但乾隆皇帝受「騎射為本」祖訓的影響,認為發展火器將會導致八旗軍的騎射技藝廢弛,導致過度依賴火器並未予以重視。

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較多爭議的一件。乾隆帝晚年時曾說過「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最後說一句:落後就要挨打,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滿清做了200多年天朝上國的迷夢,把西方的先進科技視為奇技淫巧,當這些奇技淫巧打造的堅船利炮叩響大清國門的時候,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為時已晚悔不當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