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顏值、小體積鏡頭首選!適馬17mm F4 50mm F2鏡頭測評

影像狗 發佈 2024-02-27T13:31:46.767655+00:00

#頭條創作挑戰賽#精緻且輕量化的攝影器材在當下越來越受青睞,適馬 I 系列鏡頭也正是在這樣的趨勢下應運而生。自2019年底該系列發布以來,已陸續推出了7支各有特點的鏡頭。

精緻且輕量化的攝影器材在當下越來越受青睞,適馬 I 系列鏡頭也正是在這樣的趨勢下應運而生。自2019年底該系列發布以來,已陸續推出了7支各有特點的鏡頭。今天,適馬又為我們帶來了2支全新的 I 系列鏡頭,它們分別是17mm F4 DG DN和50mm F2 DG DN。

*以上參數信息均為L卡口版本,E卡口版本的參數請參考官方資料。


外觀設計


與眾不同的適馬 I 系列


I 系列鏡頭的設計特點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以下幾點:

1、全金屬結構、鋁製部件經過精密切割

2、漆黑圓潤的鏡身與雷射雕刻的白色文字信息

3、變焦環、光圈環和遮光罩都採用防滑滾花設計

4、同時配備磁吸金屬鏡頭蓋與普通鏡頭蓋

這些設計語言也同樣在新發布的17mm F4和50mm F2上得以體現,I系列的精緻做工的確得拿在手裡把玩一番才能領會。

轉動對焦環時,運行過程的力反饋恰到好處,平穩順滑的轉動感,保證手動對焦時能夠更精準地合焦。


轉動光圈環時,每1/3檔之間段落感很強,保證能夠精準定位光圈值。湊近聽轉動時的聲音,像是機械錶脆耳的上弦聲,非常舒適。如果轉至光圈環末尾的「A」處,便可以切換為由相機控制光圈。


多處防滑滾花設計增加了握持手感,也讓鏡頭復古味兒十足。和適馬fp L搭配在一起,它們就是能夠吸引人眼球的攝影拍檔。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體積如此小巧的 I 系列鏡頭,適馬也沒有放棄AF/MF切換鍵,這也是鏡身上唯一一個實體按鍵。這真的是一個「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沒有」的按鍵,相比機身上的按鍵或是菜單中的選項,鏡身上的實體鍵的確方便了許多,能夠讓拍攝的流暢度和體驗感更上一個台階。


磁吸鏡頭蓋輕放就能吸住,這個設計的確蠻有趣的。而且內部採用植絨材質,不用擔心刮傷鏡片。不過這種材料比較容易沾灰,如果不方便清理,可以換成隨附的傳統鏡頭蓋。


最廣的 I 系列鏡頭:SIGMA 17mm F4 DG DN


作為 I 系列中最廣的焦段,適馬17mm F4在設計上需要兼顧體積重量、光學素質等方面的眾多因素。8組9片的鏡頭結構,包含2片SLD和3片用於校正像差的非球面鏡片,緊湊的設計保證了這支鏡頭仍然符合 I 系列小巧、精緻的設計理念。


225g的重量在眾多輕量化的 I 系列鏡頭中依然名列前茅,與24mm F3.5不分伯仲,只比 I 系列中最輕的適馬45mm F2.8重10g。這樣一支便攜的廣角掛機頭,會更大程度地激發你的創作欲望。


這支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達到了12cm,大大拓展了可適用的拍攝題材,例如微距、特寫等。此外,17mm焦段對於自拍、vlog來說,也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經典焦段與 I 系列的碰撞:SIGMA 50mm F2 DG DN


適馬在50mm焦段多有建數,來到無反時代,也許你很難將50mm和F2聯想到一起,但 I 系列正是要打破常規。9組11片(包含1片SLD和3片非球面鏡片)的鏡頭結構被濃縮進了僅有350g的鏡身中。


這支 I 系列50mm F2在畫質、虛化等光學素質上的表現可能算不上尖子生,但是和不久前才發布的Art系列50mm F1.4相比,它更能夠滿足追求輕便50mm定焦鏡頭的需求。


理論測試


001 解析度測試

因為使用到了6100萬像素的適馬fp L,所以解析度測試的難度也有所提升。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到,17mm F4在全開光圈時,畫面中心也有可用的銳度表現,邊角部分稍微軟一點。最佳畫質在F5.6-F11光圈範圍內,該範圍內的中心和邊角畫質都能得到保證。F16-F22時,畫質會有一定程度下降。


50mm F2這支鏡頭在最大光圈下中心畫質尚可,邊角偏軟一點點;收縮1檔光圈支F2.8,邊角畫質有所改善。縮小光圈至F4或F5.6時,中心和邊角畫質都表現得更為出色;F8開始,中心和邊角畫質均有非常輕微地下降,隨後的小光圈畫質也會繼續下降。

整體來看,中心畫質在F2-F5.6都很不錯,邊角畫質則是在F2.8-F5.6更為出色。


002 虛化測試

從焦段和光圈值這兩個方面來看17mm F4這支鏡頭,要追求明顯的虛化效果都比較勉強,所以虛化測試僅由50mm F2完成。在大約1m的常規對焦距離,F2時虛化光斑不算大,但依然有主體被「抽離出來」的感覺。

常規距離約1m

來到0.45m的最近對焦距離,最大光圈下呈現出柔美自然的虛實過渡,畫面中的玩偶也很立體,具有縱深感。畫面邊緣存在口徑蝕現象,但整體來看對觀感影響不大,縮小光圈至F2.8後口徑蝕即消失。

最近對焦距離0.45m


003 暗角測試

兩支鏡頭都只是在各自的最大光圈下,存在會對畫面產生影響的暗角。17mm F4在F5.6時就幾乎看不到暗角,50mm F2這支鏡頭的暗角則是在F4時基本消失。


004 畸變測試

這兩支鏡頭的畸變控制能力都能夠讓人滿意,在拍攝完全橫平豎直的畫面時,基本上看不到畸變。

SIGMA 17mm F4 DG DN

SIGMA 50mm F2 DG DN


005 色散測試

tips:很多小夥伴反饋,我們以前的色散測試難度太低,實拍中能夠看出色散紫邊的情況在理論測試中都沒有得到體現,因此我們努力改進了色散的測試方式,改為拍攝高反差下的尺子刻度,首先合焦至200mm處,調整尺子角度和拍攝距離使景深範圍大約在190mm~210mm之間。通過觀察刻度是否有色邊判斷該鏡頭在各檔光圈下的色散情況。

從這項測試可以看到,17mm F4這支鏡頭只在最大光圈下存在非常輕微的色散,收縮一檔即可消除。


50mm F2在最大光圈F2時,同樣存在輕微軸向色散(205mm~220m刻度存在綠邊),需要收縮至F5.6,色散才會消失。


006 呼吸測試

手動對焦過程中,17mm F4這支鏡頭幾乎看不出玩偶與圖中豎線之間的距離發生變化,50mm F2也只是存在非常輕微的呼吸效應。


007 自動對焦測試

從這一次開始,我們將簡化對鏡頭的自動對焦測試。本次測試使用的主機為松下S1H,以下測試也僅代表這兩支鏡頭的L卡口版本。

選擇AF-S,將對焦點放置在畫面中心,通過調整俯仰角度,切換遠、近兩種對焦主體。

可以看出,17mm F4的對焦馬達運行速不算很快,在切換至近處主體時,檢測識別速度稍慢一點,還伴隨有猶豫不決的情況。

50mm F2由於焦段更長、光圈更大,畫面壓縮感也更強,所以自動對焦難度理論上比17mm F4更難一點。從測試結果可以看到,在對焦至遠處時,會出現對焦抽搐的情況;對焦至近處時,對焦識別的速度也不算快。

自動對焦是相機和鏡頭協同工作的成果,理論上來說,對焦是否精準和快速更多的還是取決於機身體。此外,場景的複雜情況也會對對焦表現產生影響。因此以上自動對焦測試僅供參考。


實拍體驗


帶著這兩支小巧的 I 系列鏡頭掃街是一種愉快且放鬆的體驗,既可以用廣角端17mm F4囊括街景,也能用50mm F2補足一些中焦特寫、或是需要虛化的畫面。


穿過狹窄的小巷,把右側圍牆看作一條引導線,遠近的塗鴉牆在F2光圈下呈現出自然的虛實過渡效果。


在沒有裝上遮光罩的情況下,近乎直射強光時也沒有看到眩光鬼影。大光圈下主體和背景過渡平順自然,非常柔和。


這樣的街景用50mm來構圖恰到好處,從遠到近各有層次,畸變控制也非常不錯。


走進光線較暗的室內,F2可以提供足夠的進光量,但是要保證人物動作不糊,還是得選擇較快的快門速度。


50mm焦段下的視角相對固定且熟悉,臨場感也很。但是透視相對平庸,具有視覺衝擊感的畫面很難拍出來,這個時候不妨換成手裡另一支鏡頭17mm F4,看看超廣角下的畫面是什麼樣的。


超廣角的確有「移步換景」的能力,稍稍改變構圖,就能以不同的視場角營造出更強的縱深感和空間感,比起上一張圖里50mm焦段下的大象雕塑,用17mm逐漸靠近被拍攝物體,變形誇大的效果就會非常明顯,也更能體現出「象牙」的氣場。


雖然有時候不好控制構圖,但是把握好透視關係,17mm焦段也能講好故事。樓宇房屋、小巷人文在這個視角下能夠把豐富的信息容納進畫面中來。


適馬17mm F4是一支基本看不到畸變的超廣角鏡頭,這使它不僅可以適用於建築、空間等需要保證橫平豎直的拍攝場景,視頻創作也同樣能夠勝任。

走進狹窄的室內,更是來到了17mm超廣角的用武之地。在容納近足夠多信息的同時,紙袋上文字、桌上相機的清晰度都還不錯。整體來看,這支鏡頭大光圈下的中心和邊角畫質都是可觀的,再想想這是一支只有225g的類似「餅乾頭」,就更難能可貴了。


使用最大光圈拍攝逆光下的樹枝,基本上是看不到色散,最大光圈F4的確把一些超大光圈鏡頭可能存在的問題規避掉了。


適馬17mm F4的最近對焦距離為12cm,但是實測下來我們發現此時畫質偏軟,建議還是將對焦距離放寬到20cm以上來獲得焦內更清晰的畫面。


綜述


I 系列鏡頭一直堅持著小巧且精緻的設計理念,17mm F4進一步拓展了這一系列的超廣視角,並且畸變和呼吸效應控制都非常優秀,再加上便攜的外形設計,使得非常適合成為vloger的好搭檔。

50mm F2則是為鍾愛這一經典焦段的用戶,提供了更輕便且同樣素質不俗的選擇。畫質表現足夠可用,各項性能都比較均衡。

實拍體驗中,我們沒有過於苛求這兩支鏡頭的畫質、虛化等光學素質上的表現,因為我們認為,大膽創作的前提就是產品本身會讓你重拾對攝影的熱愛,適馬 I 系列做到了。


優點:

1、I 系列一貫的優秀質感與精緻小巧的設計風格

2、17mm F4色散、畸變、呼吸效應控制得很好

3、50mm F2虛化效果不錯


缺點:

1、50mm鏡頭在幾檔大光圈時存在色散

2、對焦靈敏度欠佳


圖片樣片 | SAMPLE IMAGE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