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柯林頓就認定中國「不可遏制」,今天的美國在焦慮什麼?

國學聚焦 發佈 2024-02-28T05:29:44.501902+00:00

#歷史開講#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前言1998年柯林頓就曾說過「中國不可遏制」,2021年普京也說中國會超過美國。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中國的崛起已成定局。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1998年柯林頓就曾說過「中國不可遏制」,2021年普京也說中國會超過美國。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中國的崛起已成定局。

可是拜登在上台後,卻對此表現的異常焦慮,不僅多次針對中國,而且還公然宣稱:

「我不會讓美國超越中國,至少在我的任期內不會。」

為什麼美國會對中國如此「警惕」?如今的美國,又究竟在焦慮什麼呢?

一 、警惕源頭:尼克森的制衡

很多人都認為,美國對中國的警惕來自比爾·柯林頓,畢竟他是冷戰後的美國首任總統,親手締造了對華新冷戰策略。

可實際上美國對中國的提防,自新中國成立後就始終存在,1967年的《外交事務》上,就曾刊登過尼克森這樣一句評價:

「紅色中國或將帶來威脅,直指眾多亞洲國家。」

當然,尼克森同樣認識到了我國的影響力,因此他又做了這樣一個補充:

「我們不能永遠將中國孤立在國際大家庭外,只能以沒有孤立的遏制應對。」

正是受他這種獨特對華戰略思維的影響,美國對中國的宏大戰略演變迎來起點,從單純的「圍堵」,走向了「接納並制衡」。

「接納」與「制衡」看似矛盾,其實不然,從尼克森角度看完全符合美國利益。

畢竟從60年代末尼克森接任總統開始,中蘇幾次在邊境發生摩擦,關係迎來冰點,中國已經成為美國可以拉攏的潛在盟友。

一旦中國與美國結盟,中國實力與地位的提升,將會給美國帶來巨大的收益,有利於維持以美國為主的霸權格局,這份誘惑足讓美國暫時放下警惕。

據說1973年基辛格甚至建議過尼克森,讓中國成為美國的第一梯隊盟友,不過這一建議並未通過,而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面。

其一,美國內部不止一個聲音,有人認可中國,也有人認為中國無足輕重。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1972至1989年間,中美關係時冷時熱、高低起伏。

每當美蘇關係緊張時,美國就更重視與中國的發展,反之則是對中國遏制居多。

其二,尼克森始終對中國抱有警惕性,美國更是一直限制著中國的發展。

這其中原因很多,比如說東西方意識形態差異,再比如說中國人口眾多,而且具備核力量。

總得來講,美國始終不願意讓中國發展得太強。

那麼這種情況究竟是什麼時候改善的呢?答案是1989年,老布希上台。

首先,老布希在中美關係上別有見解,相比尼克森來說更加看好中國。

其次,老布希上任後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像東歐1989年系列革命,蘇聯1991年解體等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美國對中國針對性稍有減弱。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1992年以後柯林頓上台了,他意識到中國發展無可遏制。

二 、無可遏制:中美關係重塑

作為冷戰後的首任總統,柯林頓上台後面臨的情況非常複雜。

說「好」不為過,畢竟美國打贏了海灣戰爭,國際威望進一步提高;老對手蘇聯還解體了,美國一時間「獨孤求敗」

說「差」也可以,畢竟蘇聯解體同樣遺留下來了很多問題,比如說軍事資產包括核武器,散落在世界各地,還有許多小規模的動亂需要解決。

最重要的是,由於連年爭鬥,美國當時國內的經濟形勢並不好,民眾很不滿,若不是這樣,老布希也不至於只當了四年總統就憾然下台。

因此,柯林頓在上台後就提出三項主張:「加強安全,促進繁榮,推進民主」。

當然,三項主張並不像表面說的這麼簡單,比如加強安全涉及到美國拉攏西方,推進民主涉及到了美國的國際霸權等等。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第二條「促進繁榮」,那就是推動一些含有民主和市場經濟國家的發展,這其中囊括了俄羅斯,也包括中國。

1994年柯林頓提出的那份戰略報告,不僅囊括了以上內容,給予中國全新定位,還開創型的引入了大的框架和結構,屬實令人生嘆。

同樣令人震撼的安全報告,還有柯林頓在1998年提出的那份,那份報告中柯林頓共計提了50餘次中國,報告總體的對華基調顯得十分積極。

與此同時,報告裡還不乏一些驚人論述,譬如說:

「 21世紀將是怎樣的世紀,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中美關係」、「美國由衷希望中國越來越好」,以及最重要的那句,「中國的發展已經不可遏制」……

因為柯林頓的一系列主張,當時中美關係得到有效改善。

各國媒體更是聲稱中國與美國將締造新的戰略聯繫,並在亞洲以及全球範圍內都產生深遠影響。

1999年柯林頓提出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延續了1998年那份報告的看法;

就連2000年任期結束之前,柯林頓還關切地提出了一些加深中美聯繫的建議。

總的來說,八年執政時間裡柯林頓還是有意推進中美友好的,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美國人心中對中國的錯誤認知。

只是有一點令人不解,既然柯林頓已經充分認識到了中國的發展不可遏制,並有意加深中美聯繫,那為什麼後來美國多任總統還對中國發展感到焦慮呢?

三 、根本問題:打壓從未停止

21世紀初柯林頓就卸任,接替他的小布希並不認可他的對華政策。

在小布希看來,中國就是美國的對手,美國對華態度應保持強硬。

在這種錯誤思想的引導下,中美關係一度陷入僵局,直到美國發生911事件後,美國人注意力轉移,中美關係才再度緩和。

畢竟在911事件後,美國國內可以說沸反盈天,民眾一致要求大力打擊恐怖分子,政府也只得將戰略重心往這方面靠。

相對於防範中國、和中國產生摩擦,美國更需要中國提供支持,也正是出於這方面的考慮,2002年小布希才會在報告中提出:

「支持中國變得更加強大、和平與繁榮。」

從表面上看,小布希和當初的尼克森、柯林頓一樣,扭轉了對中國的負面態度,局面一片欣然。

可實際上,美國從未停止過對中國的警惕和打壓。

無論是尼克森、柯林頓還是小布希,之所以對中國實施友好戰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對中國「轉型」抱有期待,想讓中國向美國妥協。

有關這一點,在小布希2002年的報告中就有所提及:

「中國等國家正處於內部轉型中,走上政治開放的道路,這種趨勢讓我們相信,一些真正的全球共識有望慢慢形成。」

所謂的「全球共識」,其實更多是美國的一廂情願。

而建立在那種「期待」上的友好局面,也並不牢靠,一旦美國期望降低,中美之間就會產生矛盾。

最好的例子就是柯林頓,他將中國視作美國的「戰略夥伴」。

可在他任職期間,美國也沒停止對中國的軍事威懾,比如說1999年的「南斯拉夫大使館轟炸案」。

至於其他的針對更多,比如說柯林頓上台後還曾經利用電台譴責中國人權問題,利用國際機制和美國影響力阻攔中國申辦2008年奧運會等等……

這也再一次向我們詮釋了,什麼叫做「國與國之間不講友誼,只講利益」——

中國的發展無可遏制是事實,和中國加深聯繫、增多合作也符合美國的利益;

但這也決不意味著美國會坐看中國崛起,警惕和打壓始終都不會消失。

在這種背景下,拜登之所以會顯得那麼特殊、那麼焦慮,是因為他不僅僅警惕,妄圖打壓中國,更不願意承認中國的發展。

美國舉行全球民主峰會時,拜登等人累計向110個國國家發出邀請,可最終只來了89個國家。

巴基斯坦公開宣布不來就不說了,阿根廷總統更是公開批評美國。

還有之前美國帶頭抵制北京冬奧會,響應的國家同樣是寥寥無幾,這一切似乎都在說明,美國霸主地位已經不如昔日那麼穩固。

更不用說美國哈佛教授還分析過過去崛起的16個大國,用理論和數據證明了中國的確在騰飛。

就像普京所說的那樣,中國的實力未嘗不能趕超美國。

可面對一切事實,拜登都置若罔聞,他用無力地否定,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焦慮。

那麼問題來了,拜登為何執意否定?我國對此又做出了怎樣的回應?

四 、焦慮不止:理性看待競爭

其實,拜登的焦慮,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美國國內的經濟問題。

拜登是2021年1月正式上台的,結果在四月份國內CPI就達到了4.2%,五月份更是漲到了5%,創下歷史新高。

如果不能加以控制,就意味著通脹將抹去經濟增長。

此外,過度通脹還會給民眾帶來極大壓力。

如果不能解決民眾的不滿,增加全球對美元的信心,不僅美國民眾有可能再度衝擊國會,美國在全球也寸步難行。

在這種背景下,拜登必須表現得足夠「強硬」,正如羅斯福當初所說的那樣:

「有些時候,恐懼本身比令人恐懼的對手更可怕。」

拜登原先以為,只要聯合盟友就可以壓制中國,可阿拉斯加談判證明,美國根本占不到便宜,反倒自身氣勢越來越弱。

後來,拜登不死心,又糾結了G7聯盟和北約等組織對中國「開火」,讓歐盟對中國實施制裁。

可最後也全是無用功,反倒是歐盟遭到了我國的反制。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與中國展開貿易談判,降低商品價格,或許能夠緩解美國消費市場上存在的通脹問題,可這個辦法也不簡單。

一來,中國商品在美國價格之所以那麼高,本身就是因為川普當初和中國大打貿易戰,導致關稅提高,最終影響商品價格上漲。

二來,川普的上台本身就影響了美國的政治局面,給拜登增添了很大壓力。

原先歐巴馬卸任後,應該是由希拉蕊繼任,從而繼續貫徹美國民主黨的布局,可是最終川普卻「橫插一腳」,打敗了希拉蕊。

川普的獲勝「秘訣」,就是渲染美國偉大、散播中國恐懼,以此來收割選票。

而拜登在選舉時同樣繼承了這種方式,這意味著拜登不能輕易向中國「低頭」。

總的來說,拜登的「焦慮」,純屬自作自受。

而針對拜登的那番「豪言壯語」,我國外交部發言人在同年3月26號就作出了直接回應:

「中國對美政策將長期保持穩定,我們希望能在不衝突不對抗的情況下,與美國達成合作共贏。」

表明我國基本立場後,我國外交部發言人又額外指出三點:

「不存在美方要求中方遵守國際規則的情況、制度是否優越要看具體國情、同時差異和競爭無處不在,我們要理性看待競爭。」

最後,發言人強調:「中國沒想過也不需要超越美國,只需不斷超越自己!」

誠如我國外交部發言人所說,美國對我國的警惕,全部來自於它自身的妄想。

畢竟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就從沒有妄圖推行過霸權,或者說對他國實施侵略。

我國的立場始終是獨立自主、謀求發展。

反倒是美國,不僅屢屢插手他國事宜、挑起戰爭,而且還始終推行霸權主義,簡直是在「賊喊捉賊」。

再者說了,美國制裁朝鮮那一套放在中國身上也行不通。

且不說中國占據了全球將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擁有大量貿易往來頻繁的港口和機場,就連全球最大宗商品交易,大豆也開始採用人民幣結算。

中國的各類商品已經走入全球,美國再想將中國隔絕起來,已然不切實際。

」中國必將崛起,一切阻遏手段都是徒勞。」

柯林頓在1998年就已經意識到這一點,拜登也該早日接受。

畢竟與其沉溺於遏制中國發展的幻想中,拜登和美國還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建設中去。

我們也由衷的希望,和平發展能夠取締警惕打壓,世界各國都能夠謀求和平共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