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機槍產量13000挺!沒了太原兵工廠,晉綏軍靠啥武裝軍隊?

熊熊講武 發佈 2024-02-28T07:20:55.634105+00:00

在近代軍閥混戰時期,閻錫山也算是一個風雲人物,其早在1910年代便掌控山西大權,此後不斷擴充軍力形成晉系軍閥,在掌控綏遠後所部又稱之為晉綏軍。

在近代軍閥混戰時期,閻錫山也算是一個風雲人物,其早在1910年代便掌控山西大權,此後不斷擴充軍力形成晉系軍閥,在掌控綏遠後所部又稱之為晉綏軍。

自1917年至1930年,晉(綏)軍先後擴軍4次,兵力達到25萬人,勢力範圍亦拓展至晉察冀綏及平津。

為了滿足軍事需求,閻錫山很早便注重軍火自產。1912年時即擴充山西機器局,隨後將其改名為山西陸軍修械所。

至閻錫山徹底掌握山西大權後,便開始投入重金加強軍火製造。1920年時將修械所與銅元局合併為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開始試製子彈、手榴彈並仿製重機槍。

隨後其軍火製造門類與產量不斷擴大,至1927年正式改名為太原兵工廠時,已有大炮、炮彈、步槍、衝鋒鎗、機關槍等17個廠。中原大戰前的擴軍備戰中,其月產量已有輕重炮35門、迫擊炮100門、步槍300支、機槍15挺、衝鋒鎗900支、炮彈15000發、迫擊炮彈9000發、子彈420萬發。

上述項目有些可能未必十分準確,但此間晉綏軍已擴充至10個軍、4個保安縱隊、4個騎兵師、7個炮兵旅,所用裝備大部均來源於太原兵工廠,其產量可想而知。

不過中原大戰以馮閻落敗而告終,戰後太原兵工廠降格為修械所,後又分為壬申製造廠和壬申火藥廠,減輕其軍事化色彩。

1934年,閻錫山為了避免老蔣接管,又將各廠劃歸西北實業公司,雖然生產民品,但武器生產亦未停止。此間晉綏軍暗中擴充所用之武器,也大都來自於整合後的西北製造廠。

因此在全面抗戰爆發時,晉綏軍仍得以有10個炮兵團,裝備有數百門山野炮,炮兵力量遠超中央軍外的各地方軍。在步兵旅、團武器方面,晉綏軍的迫擊炮、輕重機槍、衝鋒鎗裝備數量及彈藥補給也相對較好。

雖然說晉造武器的質量及性能未必很高,但是在當時數量比質量更重要的時代,依靠自有兵工廠能供給如此也算不錯了。

不過全面抗戰開始後,山西即是重要戰場,歷經數次大戰後,太原於1937年11月便告失守。太原兵工廠遺留的大量製造設備淪於敵手,晉綏軍失去了重要的兵工補給來源。

在當時國軍的各地方軍中,晉綏軍極為特殊,老蔣對其內部事務幾乎干預不到,後者的實際編制實力,閻錫山也從未如實上報。在軍費方面,晉綏軍還是要拿錢的,但是在武備和兵員的補充上,基本則是自己解決。

抗戰時期,閻錫山通過「兵農合一」的方式,在控制區內動員人力,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兵源短缺的問題。那麼在武器裝備方面,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鮮為人知的是,即便在抗戰時期,晉綏軍依然有自己的專供兵工廠可用。

全面抗戰開始後,閻錫山即將西北製造廠總辦張書田召去面授機宜,要求將從德國購置的鋼材轉運重慶,同時覺得搬遷太原廠。

至太原淪陷前一共搬出精小工具機1000餘部、電機200餘部、火車頭2個、半制品1萬餘箱(約計千餘噸)、原材料30萬噸、辦公和零用品1000餘箱。

此數雖乍看不小,但據說總計還不到太原廠總資產的五十分之一。該廠大量的重型設備等,均淪於敵手,之後日軍將其中較好的設備拆走,以戰養戰。

而西北製造廠搬走的設備、物資雖然占比不大,但畢竟也是高價資產,因此必然要重新設廠。

不過因為在選址範圍內沒有足夠空間設置廠房,因此只能分散配置,先後在陝西褒城、城固、留垻及四川廣元等地設廠製造軍火。

由於制炮設備及材料的短缺,此時西北製造廠各廠已不生產山野炮,主要製造槍械、彈藥。其中城固分廠和廣元分廠均可製造步槍與輕機槍,晉綏軍所需的基本武器及彈藥便有了保障。

當然,在兵工廠內遷後,原材料總體還是很缺乏,尤其原有所帶的鋼材用完後,就會對軍火產量造成影響。

不過此時恰逢國軍駐黃河沿岸的部隊開始撤退,要毀掉區域內的鐵路,西北製造廠總辦張書田便乘機派人,在數月之內拆運鐵軌20餘萬噸,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各廠的消耗。

據統計,當時城固分廠每月可造步槍1000支、輕機槍50挺;廣元分廠每月可造步槍1500支、輕機槍50挺。

此後兵工廠重點生產輕機槍,到抗戰後期產量穩定到了月產步槍800支、輕機槍300挺、手槍數十支。

在1941年到1947年間,輕機槍一項總計生產即達13000餘挺,極大地滿足了晉綏軍的軍械需求。

在1945年的上黨戰役中,晉綏軍一戰便損失上千挺輕機槍,其中絕大多數便是西北製造廠所造。

不過在其產量尚可的同時,也應注意到,這些輕機槍的質量不是很好。據當時廠內工作的員工稱,這些輕機槍也能連發,但壽命不高。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原料的問題,還有一方面則與工人的積極性有關。

原料問題好理解,工人積極性方面就得講講總辦張書田了,此人雖然在籠絡經營上有一套,但在山西軍工老人中的口碑極差。

張書田畢業於山西大學工科,以姻親關係為閻錫山所信任。其早年間曾被派往漢陽兵工廠實習,期間暗中籠絡技術工人,以預給工資及安家費引誘工人到太原。到太原後,一方面給這些工人高薪,另一方面又大招學徒,宣稱誰帶徒弟進步快,就獎以重金。結果徒弟學好技術後,張書田便將這些老技工都辭退了。

川陝時期,後方本就困難,張書田本人生活奢靡,但以「一切為了前線」為由,不斷壓迫工人,兵工廠員工既要承擔繁重工作,又不能得到相應報酬,工資僅夠勉強吃飯。因此當時廠內工人中有非死即逃之說,有些試圖藉助幫派到待遇更高的單位。

張書田知悉後,手段也很有意思,他本人直接加入了當地洪幫,然後出錢買了個長輩祖師爺,自己開山門徒,將所部員工全部參加其組織,然後還搞集體誓詞:患難與共,不得中途脫離集體,違者將由關帝聖君降以殺身之禍等等。

這種高壓治理下,更加使得工人積極性不足,然後張書田還有手段,即所謂的「瘦肉十斤」。意即將工作不賣力的員工關入禁閉室,每天只管稀飯,直到瘦下10斤肉為止。有兩名老工人因此而受刑,刑滿完畢則逐出50里外,永不敘用。

在工廠內如此,與外界爭利同樣嚴苛,因廠內廢地由民眾種麥引發衝突後,該廠曾帶輕機槍彈壓民眾,釀成流血事件。

在這種環境下所製造的軍械質量,自然談不上很好。不過當時廠內兵工人員卻表示,這也不打緊,因為二戰區當時要槍主要是擴編湊數,領取軍餉。而縱觀晉綏軍在抗戰中期後的實戰表現,也的確與日軍少有接觸,所謂軍械質量自然更要讓渡於數量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