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最後一張底牌,並非車臣部隊,而是一個讓車臣都仰望的民族

尋史奇談 發佈 2024-02-28T11:45:33.214091+00:00

令烏克蘭人聞風喪膽的車臣部隊,竟然不是普京手中的最後一張底牌。但普京准許車臣出現在戰場上,其真實目的並非消滅烏克蘭。

  •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令烏克蘭人聞風喪膽的車臣部隊,竟然不是普京手中的最後一張底牌。他最大的底氣,來自於另一個神秘的民族。

車臣部隊一向以彪悍的作戰風格著稱,更因此被網友戲稱為「普京的最後一張底牌」,他們投入俄烏戰場的消息傳出後,不少旁觀者斷言,烏克蘭必敗無疑。

但普京准許車臣出現在戰場上,其真實目的並非消滅烏克蘭。事實上,普京手中真正的王牌,另有其人。

那麼,俄羅斯出動車臣部隊的根本目的是什麼?普京的最後一張底牌究竟是誰?

公元13世紀,盤踞在東歐大陸之上的沙皇俄國,用強權壓迫底層農奴,用武力侵略周邊國家,帶來了一場血腥風暴。

強權之下,必有反抗。一群來自社會底層的青壯年勞動力,長年累月受到剝削,早已經身心俱疲。

他們被迫參與高強度工種,每日需要不停歇地工作20小時以上,卻僅能得到只夠吊命的酬勞。

他們是奴隸,沒有人權,沒有尊嚴,貴族只需要簡簡單單一句話,就能拿捏他們那低賤的性命。

漫無邊際的黑暗生活,困住了他們的身體,卻困不住他們反抗的靈魂。既然無法在沙俄政府的統治下生存,那就離開這裡,開闢新的天地。

於是,東歐的一片大草原,成為了這群不屈之人新的家園。

這裡資源貧瘠,地理位置並不具備任何優勢,因此沙俄政府從未生起過控制這裡的念頭。一片「三不管」的地帶,給了流民前所未有的自由。

出逃的民眾,大多是體力勞動者。人們體格壯碩,精力充沛,環境適應能力也極強。

帶頭人將隊伍分成了幾個部分,一部分人負責開墾土地,一部分人負責打獵,另一部分人負責修建引水工程……合理的分工,讓每一個人有事可做,也充分利用了外地資源。

勤勞勇敢的反抗者們,將這片不毛之地,一點點改造為了新的生存空間。他們的自由靈魂,對無數渴望反抗的潛在人員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人們將這群人稱為「哥薩克人」,哥薩克出自於突厥語言體系,其意義為自由自在的人。

17世紀中期,哥薩克人成為了反抗精神的代言人。他們的骨子裡透露著不屈的靈魂,僅僅農民起義,他們就獨立發動三次。

再多的鮮血,再可怕的犧牲,也無法磨滅他們骨子裡對自由的渴望。

當時幾乎全世界都認為,哥薩克民族和沙俄政府之間,是一場不死不休之局。可誰也未曾想到,哥薩克人竟然心甘情願地歸順於葉卡捷琳娜。

真正誘惑他們的,其實只是他們夢寐以求的金銀財富罷了。哥薩克人本就是一群貧苦民眾,他們出生於貧困之家,成長於被壓迫的環境之中,早就受夠了貧窮的苦。

後來離開沙俄,他們也只能重建家園,生活並不富足,甚至比之前更為潦倒。

從小到大,這群可憐之人,從未嘗試過富貴的滋味。沙俄政府從手指縫裡漏出來的一點錢財,都足以讓他們心甘情願地俯首稱臣。

就這樣,哥薩克人成為了沙俄政府的僱傭兵,憑藉著強大的身體素質,在各地戰場中化身先鋒,一往無前。

俄羅斯收服車臣的戰役中,哥薩克人就用他們的騎兵,為俄羅斯提供了重要助力。

車臣和俄羅斯的關係,還得追溯到1991年蘇聯解體之時。當時,烏克蘭是西方國家的重點攻克目標。

心思深沉的西方政客,惡意挑起烏克蘭和蘇聯以及其他聯邦國家之間的矛盾,甚至還利用霸權,逼迫烏克蘭放棄核武器以及部分優勢重工產業。

在全世界國家的目光都被烏克蘭吸引之時,車臣也在悄悄行動。

車臣的領導者杜達耶夫,早就不滿蘇聯政府的統一管理模式。他不止一次對身邊的工作人員提過:

「我們擁有全世界最為強大的軍隊,為什麼要屈居人下?大家都在叫囂著獨立,我們為什麼不行?」

可見,杜達耶夫早已經生出了不臣之心。

趁著蘇聯內亂的絕佳時機,他公開宣布,車臣共和國正式成立,並脫離蘇聯的管理,以一個獨立主權國家的身份參與國際事務。

三年後,俄羅斯和車臣之間的第一次大戰正式爆發。

車臣早就不滿俄羅斯政府的一系列作為,在當權者看來,俄羅斯幾乎與蘇聯一脈相承,其行事作風令人厭惡不已。

而俄羅斯也一直想征服車臣,奈何對方軍隊的威懾力實在太強,一場大戰是無可避免的。

雙方的軍事實力實在懸殊,車臣部隊就像無情的戰爭機器和殺戮機器,轉瞬之間就讓幾萬俄羅斯平民葬身戰火之中。

戰鬥民族俄羅斯,在近身巷戰里,卻好像是把北極熊裝進了鐵罐里,有力無處使。

車臣部隊最擅長的就是巷戰,這是最考驗士兵個人身體素質和軍事技能的一種作戰方式。而這,恰恰是車臣最大的優勢。

車臣部隊的日常訓練標準,完全可以比照世界各國的特種部隊訓練標準。特種部隊本就是陸戰之王,是兵王中的兵王,與之相似的車臣部隊,其戰鬥力可想而知。

在一位俄羅斯老兵的回憶錄中,車臣部隊被描述為「從地獄爬出的惡魔」。

他們的腰上綁著短小精悍的鋒利武器,他們的靴子裡藏著一擊斃命的刀片。他們的臂膀孔武有力,一掌過去,就能掀翻一個正常體格的成年男人。這位老兵說:

「對面的惡魔,他們的刀只要出鞘,就一定會見血,不見血絕不收回。」

二十年前的舊事,他記得一清二楚。當年那場單方面的碾壓和屠殺,讓俄羅斯成為了瓮中之鱉,也成為了他心中的至暗陰影。

1999年,普京上位。面對強勢的車臣部隊,他只說了一句話:

「原諒他們,那是上帝應該做的事情。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送他們去見上帝。」

個子矮小的普京,在媒體面前說出了這樣的狠話,不僅讓車臣領導人大吃一驚,也為自己的形象奠定了基調。

普京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為他已經掌握了對抗車臣部隊的秘密武器。這一武器,正是為俄羅斯政府所驅使的哥薩克人。

驍勇善戰四個字,在哥薩克人面前,並不能成為車臣部隊的優勢。因為哥薩克人的作戰能力,絲毫不遜於車臣。

一次實戰中,哥薩克派遣了一支90人的特種小隊,趁著夜色空降到車臣部隊的軍營當中。

車臣人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夜色來臨之時,雙方休整之際,俄羅斯會發起一場突然襲擊。正因始料未及,他們才完全沒有做出任何準備。

因此,哥薩克空降兵降落時,面對的是一群手足無措的車臣人。

他們搶占先機,迅速反應,舉起隨身攜帶的武器,對車臣進行大範圍掃射。短短几分鐘之內,圍坐四方的車臣士兵就已經死去十之八九。

五分鐘,這是他們為自己搶回來的時間。五分鐘後,車臣部隊也迅速集結,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軍營當中的車臣士兵多達2500人,足足是哥薩克空降兵人數的二十倍有餘。人數上的懸殊,並未讓哥薩克人心生退意。

相反,他們帶著破釜沉舟的架勢,愈戰愈勇。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90位士兵,其實是一群深入敵營的敢死隊。他們一落地,就已經進入了敵人的包圍圈。在行動開始之前,他們就已經做好了死亡的準備。

正因為拋開了對死亡的恐懼,他們才能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強大姿態。

哥薩克人以一當十,立即向四周分散,避免車臣部隊對自己形成包圍。他們帶來的炸藥,最終都成為了自己的催命符。

一枚炸彈,一個哥薩克人就能用自己的性命,換一二十名車臣士兵同歸於盡。經過72個小時的激烈戰鬥,空降兵以犧牲84人的代價,消滅了車臣部隊近千人。

這一可怕的戰績,在俄羅斯乃至蘇聯的軍事史上,都堪稱絕無僅有。這一戰也給車臣部隊留下了深深的陰影,從此以後,哥薩克就成為了他們仰望的民族。

普京曾說:「哥薩克就是車臣的天敵,是他們的克星。」車臣部隊能夠向普京臣服,除了得益於他的人格魅力之外,還得益於他手上的這張哥薩克王牌。

王牌永遠是留在最後出手的,最後一張底牌,往往最有分量。很顯然,已經被普京派往烏克蘭的車臣部隊,並非他的最後一張底牌。

之所以會用車臣對付烏克蘭,普京主要有以下幾種考量。

其一,擅長巷戰的車臣部隊,能夠精準地絞殺烏克蘭武裝勢力,迅速適應烏克蘭的作戰環境,避免傷害無辜平民。

俄羅斯放棄了快速結束戰鬥的策略,選擇拉長戰線,減少優勢,其目的正是保護烏克蘭平民。無差別攻擊固然殺傷力極強,但在大國鬥爭中,終歸落於下乘。

這一計劃,對俄羅斯的整體軍事行動形成了掣肘。他們無法發揮大規模機械化部隊的優勢,更不能對烏克蘭城市重拳出擊。

這一情況下,只有擅長近身作戰的車臣部隊,才能利用巷戰,一點點蠶食烏克蘭的武裝勢力,直至將其擊潰。

在正面遭遇戰中,車臣部隊利用高超的近身格鬥技術,迅速擊潰烏克蘭的防線。僅僅一天的時間,他們就俘虜了上百名烏克蘭士兵。

其二,以車臣部隊作為先鋒,普京的真實用意,是為他真正的底牌開路。身為政治家,普京當然明白,俄羅斯是在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北約軍事組織。

當車臣進入戰場之後,北約的目光將會被其吸引大半。若車臣被研究透徹,俄羅斯將失去巨大的優勢。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量,普京絕不會將殺招輕而易舉地放進戰場。必殺招數,總是需要等到最關鍵的時刻再登場。

俄羅斯政府利用輿論為車臣部隊造勢,也是為了烏克蘭能知難而退,為了北約能轉移注意力。

普京的最重要的底牌,正是給予過車臣部隊迎頭痛擊的民族,哥薩克族。

哥薩克人戰力強悍,面對精銳武裝車臣部隊,絲毫不落下風。一支幾十人的小隊,就能拆解敵人一支整編部隊。

近身搏鬥、巷戰、區域爆發戰,不僅是車臣部隊的優勢,更是哥薩克的優勢。遇上這一群戰鬥天才,烏克蘭軍隊絕對無法喘息。

戰力的壓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普京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

烏克蘭並不是俄羅斯最大的對手,他們充其量只能算作美國等北約國家的棋子。一旦北約國家利益受損,烏克蘭將最先被拋棄。

這個道理澤連斯基明白,普京明白,世界各國的政治家們同樣看得分明。

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無論結局如何,最後都逃不開雙方都有損失的結局。渾水摸魚的西方國家,正好能夠坐收漁翁之利。

因此,這一場空前規模的衝突,以相對和平的方式讓這一事件畫上句號,是最好的局面。普京用上哥薩克人,也是在避免魚死網破的局面。

大部分烏克蘭人,尤其是烏克蘭士兵,都將哥薩克視為精神領袖。他們崇拜哥薩克人與生俱來的反抗精神,也渴望成為哥薩克家族的一分子。

若干年前,哥薩克隊伍不斷壯大時,不少烏克蘭人都自發自覺地加入其中。如今的哥薩克人與烏克蘭人,或許本就同宗同源。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家有著共同的祖先,有著一脈相承的社會文化,有著相似的習俗和生活習慣,為何一定要在戰場上兵戎相見,拼個你死我活呢?

當烏克蘭人產生這樣的想法時,普京的策略,便已經成功了一大半。

事實證明,確實有不少烏克蘭人繳械。他們本就無意於戰爭,更不想淪為政客博弈的犧牲品。軍隊一旦離心,離崩潰也就不遠。

正所謂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以人心為戰場,以人性和情感為武器,普京或許能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

對此,您怎麼看呢?歡迎在評論區進行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