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達尼號》25年後:傑作還是俗套災難片?

電影角 發佈 2024-02-28T12:14:50.955658+00:00

最終,羅絲獨占浮板,傑克沉入了大西洋零下的海水中。自1997年上映以來,《鐵達尼號》一直在影史票房排行榜前三名徘徊,在此期間打破了無數的記錄。


25年前,傑克和羅絲未能預見到他們賴以求生的臨時救生筏是否能夠同時承載他倆。最終,羅絲獨占浮板,傑克沉入了大西洋零下的海水中。隨著體溫過低帶來的嚴寒,傑克與皇家郵輪鐵達尼號一起沉沒,有史以來最著名的銀幕形象之一就此誕生。111年後,這場奪去了1500多人生命的災難仍在人們的記憶中揮之不去,不可否認,這要歸功於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在這場大災難發生85年後,藉由傑克和羅絲的悲劇愛情故事通過電影媒介將這場苦難傳奇再現。

自1997年上映以來,《鐵達尼號》一直在影史票房排行榜前三名徘徊,在此期間打破了無數的記錄。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對這艘船及其位於海面13000英尺以下的殘骸的迷戀,促使其踏上了4000米的朝聖之旅,來到海底,找到了這艘沉沒的海底巨人鏽跡斑斑、浮游生物遍布的殘骸。冒險流連於這艘具有諷刺意味的「不沉之船」的卡梅隆,顯然仍被那個讓人糾結的問題困擾著:為什麼羅絲沒有在浮板上給傑克騰出地方?

傑作還是災難?


從題材上講,《鐵達尼號》以一場災難為前提,所以它本質上是一部災難片。然而,《鐵達尼號》在1998年奧斯卡上大獲全勝,包攬了一個又一個獎項,盡得學院的歡心。不過,儘管獲得了奧斯卡的認可,但評論界對其並非一味的讚譽,如今25年過去了,這部電影仍然一如既往地存在爭議。

就像這艘郵輪一樣,卡梅隆的電影冒險進入了未知的水域;對殘骸進行了非常「深入」的探索,並展現了引人入勝、前所未見的水下沉船鏡頭。通過銀幕觀看鐵達尼號處女航的景象,觀眾得以充分理解其龐大規模和壯麗風格,以及製造工藝。影片開頭的真實視頻、布景設計中完美複雜的細節、以及對船本身極其細心的複製,所有這些結合起來,史詩般地還原出了鐵達尼號。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凱特·溫絲萊特令《鐵達尼號》更受矚目


《鐵達尼號》的預算是此類電影中最高的,毫不奇怪,因為它找了當時電影界最炙手可熱的兩位新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凱特·溫絲萊特,他們各自都憑藉莎士比亞改編作品——巴茲·魯曼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和肯尼斯·布拉納的《哈姆雷特》而廣受好評。溫絲萊特飾演17歲的貴族少女,羅絲·德威特·布卡特,電影中財富和階級的象徵,為了挽救她和寡母的上流社會地位,她將嫁給這艘客輪上的另一位名流卡爾(比利·贊恩飾)。

萊昂納多以其孩子氣的英俊外表和銀幕魅力塑造了藝術家傑克·道森,他是鐵達尼號三等艙的乘客,憑著打牌贏來的船票,擠在下層甲板的四人宿舍里,枝形吊燈、九道菜的豪華大餐和皇家套房都離他很遙遠。但是,這對年輕人卻通過一系列經不起深究的事件而相識,迅速產生了奮不顧身、不計後果(也不可能有結果)的熾熱愛情。

鐵達尼號並非永不沉沒


雖然,演員們的表演實力和引人注目的布景設計足夠吸引觀眾,但一旦撞了冰山,影片斷斷續續、近乎炫耀的敘事問題便顯現了出來。除了多處歷史錯誤外,《鐵達尼號》最受人指摘的似乎是劇本本身。就算奧斯卡最佳影片也免不了俗套的愛情電影套路,狗血的戀愛宣言,浮誇的陳詞濫調,以及不出所料的悲劇收場,而且所有這些都以俗氣過時的配樂為背景。

可以說,《鐵達尼號》是一部由俗套愛情、情緒化和悲劇必然性驅動的電影,在這艘船和乘客迎接死亡的(近)三個小時的時間裡,這種悲劇感不斷蔓延。我們都知道鐵達尼號沉沒的結局,以及這場災難背後的悲劇故事,卡梅隆的電影實際上從一開始就以真實災難為背景,揭示了這段虛構愛情中唯一未知的部分。也有人說,這部電影反映的社會上下階層的差距正象徵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但它所提供的視角,就像其劇本一樣,基本上都在意料之中,非常淺薄。

不可否認,《鐵達尼號》有幾個可信度存疑的情節漏洞,但作為一部奇觀愛情電影,它確實是禁忌愛情故事的終極版本,並且強調了金錢就是權力的社會系統性問題。所以,最終羅絲活了下來,而傑克作為底層階級的一員,就像隨船一起沉沒的船長一樣,帶著他的禁忌之愛沉入了海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