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十八軍將士致敬,石鐘山新作《我的喜馬拉雅》走進崢嶸歲月

藝綻 發佈 2024-02-29T04:45:02.941126+00:00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路艷霞「我的作品是通過顧紅旗的視角走進西藏七十餘年的崢嶸歲月,也希望通過這個作品向十八軍將士致敬,向仍然駐守在邊防的官兵致敬。」作家石鐘山最新長篇小說《我的喜馬拉雅》近日面世,在接受記者獨家專訪時,他充滿深情地說道。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路艷霞

「我的作品是通過顧紅旗的視角走進西藏七十餘年的崢嶸歲月,也希望通過這個作品向十八軍將士致敬,向仍然駐守在邊防的官兵致敬。」作家石鐘山最新長篇小說《我的喜馬拉雅》近日面世,在接受記者獨家專訪時,他充滿深情地說道。

他手中的馬鞭出現了246次

「拉薩河水在他墓前靜靜地流過,遠處就是雪山,是喜馬拉雅余脈。許多當年的戰友都安葬於此。他們當年奉命開拔入藏,此時,他們又回來了。他們重新集結在雪山腳下,守護著他們朝思暮念的喜馬拉雅。」在《我的喜馬拉雅》中,石鐘山這樣寫道。

石鐘山說:「歷史是不能忘記的,時代和時代英雄更值得我們銘記。」七十多年前,也就是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一群已轉業到地方安家立業的軍人,突然接到徵召:和平解放西藏。他們重新集結起來,不懼犧牲奮勇向前,歷經千難萬險維護了祖國統一且長久地守護、建設西藏。《我的喜馬拉雅》藝術而真實地記錄和表現了那個崇高年代,作品緊緊圍繞解放軍某部前衛團團長顧紅旗和政委楊明業兩個家庭三代人的故事,塑造了以顧紅旗、楊明業、冷妮、王秀麗、顧藏光、楊三康、楊戍邊等為代表的三代軍人形象,展現了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可歌可泣的非凡經歷,用時間鏈條和三代軍人的成長、奮鬥軌跡,勾勒出了西藏七十餘年的歷史和發展輪廓。

「人物永遠是要站在台前的。在任何宏大的歷史環境下,人都是歷史的主體,是由一批特殊的人創造了這段特殊的歷史。」石鐘山直言,小說中用了大量的筆墨刻畫人物關係,寫了大量富有表現力的生動細節,試圖讓時代的特性完美融入每個人物,通過一段段動人的私人情感將宏大的歷史事件娓娓道來。比如,書中主人公顧紅旗隨時提在手中的馬鞭,在全書中出現了246次,它像是顧紅旗情緒的晴雨表,喜怒哀樂都通過馬鞭的揮舞得到抒發。

有血有肉的人激活了史料

2020年,為了紀念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西藏軍區約請石鐘山創作一部電視劇,在此過程中,石鐘山接觸到一大批史料,西藏和平解放的那段歷史凸顯而出。「這是我第一次用採訪的方式、用翻閱資料的方式完成的小說。我之前一直認為只有報告文學、紀實文學才需要用史料和採訪完成。」

為了寫作這部長篇小說,石鐘山積累了上千萬字資料,這其中有各種人物傳記、各種歷史資料,以及參與西藏和平解放的十八軍老幹部寫的回憶錄,他花了半年時間研讀、消化了近30本書。石鐘山還採訪了9位十八軍老戰士,以及200餘位老戰士的後代。在石鐘山看來,面對面的溝通、採訪尤其珍貴,「歷史是生硬、僵化的,見到有血有肉的人,史料被激活了,現實中的人物也變得更厚重了。」石鐘山採訪的十八軍某師宣傳科科長魏克已百歲高齡,石鐘山說,哪怕老人家一句話都不說,只用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能聯想到當年十八軍軍人的狀態。而他採訪的白曙阿姨也有90歲高齡,她從女兵視角講述入藏的艱辛,非常感人。

「我原來以為我寫作過程中不會感動,但寫到悲情處、煽情處,很多時候都會淚流滿面,哽咽難耐。」石鐘山說,作家就像演員一樣,但在一部作品中,比演員演的角色更多,書里的所有角色都要演一遍。「要把書中人物演好,演活,演得真實,最重要的是還要設身處地、要充滿真情實感。」

和此前多部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一樣,《我的喜馬拉雅》影視改編權正在洽談中,石鐘山說:「創作時不能想著影視,這樣小說不像小說,劇本不像劇本。」如今,許多熱播影視劇常常先有劇本再有小說,石鐘山對此表達了不同觀點,「這是重複勞動,不同藝術承載不同價值,相同的內容博兩次眼球,賺兩份錢。這對於作家而言是很羞辱的事情。」

曾偷偷摸摸寫作長達25年

石鐘山出身於軍人家庭,16歲就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他曾經在零下50度的艱苦條件下運送軍用物資、在雪地上與狼群對峙、在茫茫草原上等待救援……無數的磨難與痛苦中的掙扎,最終都化成了堅定的鬥志,凝結在他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里。從《激情燃燒的歲月》中的石光榮,到《軍歌嘹亮》裡的高大山,石鐘山善於透過日常生活的精微刻畫展現英雄豐富的內心世界。

石鐘山1984年發表第一篇小說,5000多字的短篇小說《熱的血》發在《解放軍文藝》上,這讓他足足高興了小半年。當年,20歲的石鐘山收到兩本樣刊,甚至想過把兩本都送出去,讓所有的人分享自己的喜悅。

儘管擁有將近40年的寫作生涯,但石鐘山直到2008年才真正成為專業作家,他說,那個時候覺得自己像皇帝一樣,可以自由掌控時間,不用再偷偷摸摸寫作了。而在這之前的漫長歲月里,石鐘山常常冒著風險把書稿帶到單位,領導走過來,他要迅速用報紙蓋上「私活」,緊張又刺激。那段歲月由年輕、激情、夢想交織而成,石鐘山說:「很懷念,但一去不復返了。」

迄今為止,石鐘山用1700萬字、30餘部長篇小說、300餘部中短篇小說鑄就自己的「文學大廈」,他創作出的各類軍人形象很多已為讀者熟知。當回望這些人物時,石鐘山說,《激情燃燒歲月》中的石光榮、《我的喜馬拉雅》中的顧紅旗離自己更近,對他們更親切。

尤其是石光榮,已是石鐘山20多年前創作的人物了,但石光榮從未在他的視線中、腦海里消失。「這個軍人形象有很大的跨越和突破,這在當時也是一次嘗試和冒險。「石鐘山說,電視劇《激情燃燒的歲月》由他的小說《父親進城》改編而來,當年在中央電視台審片過程中曾遭到過質疑,最後只得將片子賣給了地方台。但《激情燃燒歲月》的熱播讓石鐘山始料不及,「當時覺得能播出來就不錯,把投資方的本錢收回來就算萬幸。」

石鐘山說,《激情燃燒的歲月》寫的是自己熟悉的生活,那些軍隊干休所里的老頭兒,他看著他們一起變老,「我需要把他們身上好玩的,搞笑的,嚴肅的,端莊的,正統的特質,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寫作的難度。」書寫石光榮、顧紅旗等軍人形象,石鐘山從未厭倦;創作,閱讀,思考,石鐘山從未厭倦,他慶幸自己找到了一生的熱愛,並一直用心用力堅守了下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