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耶路撒冷:從瀕危歷史建築群到宜居文化中心丨城市案例分享⑱

世界城市日 發佈 2024-02-29T05:24:33.564440+00:00

東耶路撒冷:從瀕危歷史建築群到宜居文化中心案例背景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持續的紛爭,令東耶路撒冷既充滿了吸引力,也被來自多方的力量牽扯著、拖慢了城市發展的進程。當地面臨著居住空間的不足,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缺乏,居民貧困率高,學生輟學率高的棘手問題。

東耶路撒冷:從瀕危歷史建築群到宜居文化中心


案例背景

厚重的文化底蘊和持續的紛爭,令東耶路撒冷既充滿了吸引力,也被來自多方的力量牽扯著、拖慢了城市發展的進程。當地面臨著居住空間的不足,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缺乏,居民貧困率高,學生輟學率高的棘手問題。如何改善當地居民的人居環境、提供所需功能、培養青年能力以及促進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成了重點議題。

2011 年 4 月,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理事會第 23 屆會議通過的第 23/2 號決議明確了東耶路撒冷老城的修復和城市更新工作,特別關注其人居環境的改善。2014 年起,人居署牽頭實施了歷時八年的 Dar Al-Consul 建築群(簡稱「DAC 建築群」)的修復項目。DAC 建築群自 1982 年起,東耶路撒冷老城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瀕危世界遺產名錄,亟須得到保護與復興。

基於此,DAC 建築群的修復項目應需而生,嘗試修復瀕危的歷史性文化遺產地,使其成為符合現代居住需求的住宅,並嵌入充滿活力的新文化功能空間,以此改善當地居民的人居環境,讓居民拾起對於古城的信心,讓古城拾起可持續發展的活力。


實踐過程

DAC 建築群的修復項目由建築物的所有者——聖地保管人發起,並由 CTS、聯合國人居署和聖城大學(Al Quds University,簡稱「AQU」)共同管理並予以實施。CTS 的主要任務是保護聖地內的資產,並通過不同的住房項目為當地社區服務。AQU 作為高等院校,主要工作包括開展高質量的研究、為重要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並通過其不同的項目和部門培養有能力的青年。2014 年,歐盟通過聯合國人居署加入其中,開啟了為期八年、分三階段推進的修復項目,共投入647 萬歐元。

1. 修復 DAC 建築群,改善人居環境

項目第一階段(2014 年 1 月— 2017 年 9 月)的主要工作是修繕占地約 750 平方米的建築群底層。項目團隊對該空間進行了結構性干預和加固,並在此基礎上重新修復了所有底層的隱蔽房屋、通道和壁龕,將底層面積擴展到1200平方米。同時,樓上的 23 套住房單元和 3 個公用庭院也得到了全面修復和改造。

在此基礎上,第二和第三階段自 2018 年 5 月開工,至 2021 年 10 月結束。第二階段又修復了13 套住房單元,使 39 個家庭可以在古老的建築空間中享受舒適的現代居住條件。如今,共用的社區庭院也得到了修復,綠化景觀經過了美化,同時配備有安全警衛的看護,讓居民得以安心享受新的居住環境。

第三階段也是最終階段,重點完成了建築群內部的歷史遺蹟的挖掘與保存。有五大主要發現被保留在了 DAC 建築群內,正是這些見證了馬穆魯克等歷史時代的遺蹟賦予了這片「廢墟」以生命,如水箱、馬賽克地板、私人浴室和水管道等。除了完全結束底層裝修工程外,第三階段還為建築群加裝了現代化而獨特的環保系統,並旨在通過簡樸而宜居的室內裝修,為遊客提供一種有別於東耶路撒冷老城常規風格的場所。團隊在牆體修復過程中還運用了獨特的抹灰與勾縫技術,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濕度,並使該建築群成為獨一無二之所。

DAC 建築群中修復前(左)和後(右)的某個庭院


2. 定位「市民中心」,實現可持續運維

2021 年下半年,本地的團隊開始負責 DAC 建築群的運維,主要負責將底層空間定位為市民中心,內設三個區域分別提供主題不同,卻又相互關聯的服務內容,讓市民獲得獨特的學習、輔導與實踐體驗。市民中心內設的三個區域分別是:

(1) 旅 游、IT 和 媒 體 中 心(Tourism,IT and Media Center,簡稱「TIMe」)整合了旅遊中心、博物館畫廊空間、虛擬博物館、零售和購物區、書店,以及多媒體工作室,配置了完備的先進信息和通信技術設施。這類產品的開發,主要是一家名為 Intertech 的技術公司在聯合國人居署的幫助下完成的。

DAC 文物的 AR 展示

(2) 教育和職業創新中心(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Innovation Centre,簡稱「EPIC」),已為650 人提供就業指導服務,其中大部分是青年人。這部分服務主要由聖城大學的企業孵化器 B-CITE(Business Incubation Unit)負責策劃與推進。

(3)烹飪和美食體驗中心(Culinary and Food Experience Centre,簡稱「CAFE」),由當地著名的巴勒斯坦美食廚師開設為期 20 次的烹飪課程,為年輕的廚師提供實踐指導。這部分內容主要由CTS 廚師 Tony Zarour 負責策劃與推進。

3. 組織職業培訓,培養青年能力

項目高度重視青年們的能力建設,幫助他們獲得新的知識和學習技能,使他們能夠進行一系列市民和商業活動。由六名居住在老城的當地學生組成的團隊負責商業運營和管理。學生們在 AQU 和聯合國人居署的指導下,領導了 DAC 項目的調研工作。在該項目的運營初期,有五名青年受僱於 EPIC、TIMe 和CAFE 的運營職位。大量學生和青年參與了現場修復工作,考古系、建築系、商業經濟系等部門的學生參與其中並得到了能力培養。這些實踐活動鍛鍊了青年們的能力,並展現了其工作成果。除學生外,對參與工程中的額外未接受過專業培訓的勞動力,福利協會(Welfare Association)也為其提供了關於歷史建築修復的培訓。

TIMe、EPIC 和 CAFE 的相關活動

AQU 建築系工作室製作的 DAC 的 3D 物理模型


AQU 還量身定製了青年發展計劃,指導青年們就業,並幫助他們專注於職業生涯的規劃。AQU 的企業孵化器 B-CITE 已經為近 700 名學生提供了職業發展諮詢服務以及技術課程方面的培訓,例如數字營銷、Python 編程、物聯網、網頁開發和微軟人工智慧基礎等課程。AQU 的聯合培訓夥伴有 Informatica 公司、Otermans 研究所、東耶路撒冷高科技論壇和 Intertech 公司等多樣化組織。

B-Cite 組織的數字營銷講座


DAC 項目的成功經驗值得在當地得到進一步的複製與推廣。聯合國人居署決定繼續牽頭實施為期5.5 年的歐盟資助項目「可持續干預的優質城市發展——以修復促振興」(2022— 2027年),旨在借鑑 DAC 項目在修復與運維方面所展現出的可持續性,進一步改善東耶路撒冷老城的社會經濟條件。


經驗借鑑


1.「保房也留人」的遺產保護模式有利於老城區的可持續發展

對於類似的歷史文化遺產的修復工程,也應首先高度重視其歷史建築的價值,遵循原有的傳統歷史建築的實體設計進行修復。可以通過博物館的建設、AR 等前沿技術的運用等多手段、多方位地展示其經久不衰的歷史文化,增強空間敘事,進一步提升當地社區居民的文化和身份認同。

與此同時,案例在實踐過程中沒有忘記本地亟須解決的現實居住需求,特別強調了對原住民的尊重與保護。「保房」只是保護遺產的基礎,只有「留人」——留住當地的居民,讓他們繼續成為老城區的創建者和守護者,才有可能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老建築群里鑲嵌新文化空間有利於老城區的包容性發展

修復後的 DAC 建築群為城市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學習、獲得技能並通過多元文化交流和互動來自由表達自己的現代化空間。在普遍存在社會邊緣化和孤立問題的地方,像 DAC 這樣的成熟的市民中心,為所有年齡、背景和性別的當地社區成員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場所。這既能幫助市民和遊客更好地了解城市內的文化遺產和多樣性,也有助於促進可持續的文化交流和社會發展。


3.遺產修復的廣泛知識共享有利於提升當地青年的綜合能力

本案例在推進過程中強調了有關文化遺產的修復、保護等方面的能力與知識的轉移。國際和當地專家組成的團隊在當地提供了持續的知識交流與分享活動。參與工作的學者將工作經驗整合成案例研究分享到多樣化的建築修複課堂上。此外,項目實施過程也鼓勵當地學生的參與,讓他們進行專業的實踐和活動的實施。這些實踐機會促進了當地青年的繼續教育、職業發展和創業活動,有助於減少貧困、增強韌性。

本案例出自:2022版《上海手冊》第五章文化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