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調研:近3億中國老人如何智慧養老

科技日報 發佈 2024-02-29T05:41:53.228324+00:00

采寫丨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蘇菁菁 編輯丨劉莉一張床墊,能實時監測失能老人的心率與呼吸;一個水錶,能在獨居老人24小時沒用水時發出警報;一隻腕錶,能避免失智老人走失,在緊急情況下可實現一鍵求助……在國內,大多數的老人希望能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或社區安享晚年。

采寫丨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蘇菁菁

編輯丨劉莉

一張床墊,能實時監測失能老人的心率與呼吸;一個水錶,能在獨居老人24小時沒用水時發出警報;一隻腕錶,能避免失智老人走失,在緊急情況下可實現一鍵求助……

在國內,大多數的老人希望能在自己熟悉的家中或社區安享晚年。如何讓居家與社區養老服務更聰明、更智慧?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的應用被寄予厚望。

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巨大。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為2.8億,占全國人口的19.8%。

養老事業與產業的協同發展,關乎老年群體的美好生活,也對擴大內需、促進就業影響深遠。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強養老服務保障」成為保障基本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的工作重點之一。

然而,有觀點認為,目前養老服務正面臨著「政策熱、市場冷、企業難」的窘境。

在我國智慧健康養老中,科技正在如何發揮作用?該如何破解「市場冷、企業難」的窘境?為此,科技日報記者走進養老服務一線進行調研。

家庭養老床位:將機構養老服務送入家中

在普通家庭中,家屬是老人照護工作的主要承擔者。對於失能老人家庭,「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並不少見。

通過物聯網智能終端與養老驛站照護服務,曾經只能由養老機構提供的生活照料、康復護理走入了老人家中,搭建出了「家庭養老床位」。

北京市西城區是養老床位建設的先行者,2022年西城區入選了由民政部、財政部遴選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優秀案例。

照護管理師陸亞靜就在西城區月壇街道的一家養老驛站工作。兩年多來,她每天騎著電動車,穿梭在月壇的大街小巷,為老人提供系統的健康管理與個性化居家照護方案,例如康復指導、心理慰藉、安全協助以及生活照料。

郭奶奶就是她服務的老人之一。

郭奶奶今年93歲,獨自住在月壇的一處老舊小區中,她的雙側膝關節有退行性病變。

在40多平方米的家中,一張木質的大床是最主要的家具,郭奶奶多數時間都待在這張大床上。

在米色床褥下,鋪著一張智能床墊,床邊掛著一個黃色無線緊急呼叫器,不遠處的牆上還有一台自動感應的小夜燈。

這些智能設備與床頭柜上擺放的智能網關聯通,實時監測著郭奶奶的多項體徵數據,如數據異常,警報信息會即刻傳送給郭奶奶的兒女、陸亞靜以及月壇街道養老驛站的值班人員。在緊急情況下,陸亞靜或值班人員15分鐘就能上門。

郭奶奶的兒子李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智能床墊能夠實時監測老人的心率、呼吸、在床與離床時間,這些數據都可以通過陸亞靜和李明的手機隨時查看。

「老人睡在上面也沒什麼特殊的感覺。平時晚上我們都不在,所以經常會看看她的數據是不是正常。如果出現問題,養老驛站和小陸能知道,我也能接到警報。」李明說。

陸亞靜每月固定探訪郭奶奶兩次,其餘時間會根據郭奶奶的需求上門。每次探訪時,陸亞靜會為郭奶奶檢測血壓、血糖和血氧,給出健康評估。檢查完畢後,還會幫郭奶奶抬一抬腿,給出康復指導。

2019年至今,西城區家庭養老床位已累計簽約服務4300餘人,由於部分老人離世解約,目前實際服務2000餘人,其中重度失能老人占比大約為98%。

探索至今,這一智慧化的養老服務模式已初步搭建完成,但要大面積推廣還面臨著多重挑戰。

挑戰的一方面來源於設備本身的有用性與靈敏度。對於長期失能的老人而言,家中通常有人照顧,這使得包括智能腕錶、尿濕感應墊等產品的使用率偏低。此外,部分產品的靈敏度有限,可能會有誤報的情況,會給家屬帶來困擾。

挑戰的另一方面來源於老人的消費觀念。據參與西城區智慧養老研究的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邢新主介紹,具有北京市戶籍且居住在西城區內,年滿60周歲的中、重度失能老年人或殘疾老年人以及80周歲的高齡獨居老人,可免費享受家庭養老照護床位的套餐服務。

「目前老人們的消費觀念比較傳統,對於政府補貼套餐範圍外的升級服務支付意願比較低。市場還在培育期,所以企業的發展比較困難。」邢新主說。

醫療界的「外賣」服務:線上下單,醫護上門

疾病診療是健康養老全生命周期服務中的重要環節,根據老人的需求,通過網際網路與信息技術提供精準的醫療服務,成為醫療與養老結合的方向。

在湖南長沙縣、桂陽縣,一種「子女線上點單、老人線下享受服務」的智慧健康養老服務模式正在推行開來。

這一服務模式依託於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移動醫療教育部實驗室牽頭建設的湖南省醫養結合智能服務平台,黃偉紅教授是這一實驗室的常務副主任,他將這一服務模式形象地比喻為醫養結合的「外賣服務」。

有需求的老人或子女可通過App或「健康老齡服務」公眾號「下單」, 醫生、護士、康復師上門服務,通過「醫藥服務價格+上門服務費」的方式收費。

這一智慧健康養老服務模式入選了2021年國家發改委首批運用智能技術服務老年人示範案例。

長沙縣果園鎮是這一模式的主要試點區。當地衛生院的幹事彭藝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果園鎮共有老人4286人,截至2023年2月,這一服務平台的註冊人數為4009人,服務次數達6000餘次。

2021年10月,果園鎮居民蔣慶輝第一次使用公眾號,為90歲的母親李奶奶「點」了中醫康復服務。

下單後不久,蔣慶輝就接到了果園鎮衛生院調度中心的電話,確認了上門時間。由於是首診,衛生院還為老人配備了上門的全科醫生,以便制定後續康復治療方案。

第二天,醫生團隊上門,為蔣慶輝的母親做了全面的檢查。醫生診斷李奶奶患有帕金森病,並為李奶奶開了藥。

「吃了幾天後,我老母親的症狀就緩解了。」蔣慶輝稱讚道。

自那之後,蔣慶輝就成為了這一服務平台的「忠實用戶」。兩年多來,蔣慶輝已經為母親「點」了20多單,衛生院醫護人員累計上門服務120餘次。

「我年紀大,也不會開車,我的老母親90多歲,出一趟門也很辛苦。對我們來說,這種上門服務是真的方便。」蔣慶輝說。

每次醫生上門,李奶奶家附近都會有很多人「圍觀」。蔣慶輝自豪地告訴記者,「房間都擠不下,他們都希望會用這個平台,我也會教教他們。之前我同事的兒子就是找我學的,現在經常給他爸爸下單。」

目前,果園鎮衛生院在平台共上線了20多個「網際網路+護理/康復上門」的項目,覆蓋了基礎護理、傷口維護、標本採集等多個項目,9個家庭醫生團隊還可以為老人提供惡性腫瘤護理與中醫康復治療包等多種診療。

在縣域內,通過雙向轉診平台,各級醫院的數據互聯互通,平台支持上下級醫院的轉診。

對於鄉鎮衛生院難以處理的疾病,衛生院會幫助老人轉診到上級醫院。上級醫院診療結束後制定的健康管理和術後康複方案,可由鄰近老人住處的下級醫院執行,省去了鄉鎮老人反覆跑醫院的煩惱。

「如果確有需要,患者還可以通過平台,實現省市級醫院或部級醫院間的會診。」黃偉紅說。

黃偉紅告訴記者,目前在全部試點區內,服務平台共有1600多名醫護人員註冊,服務近1.5萬名註冊居民。

推行這一平台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對於黃偉紅而言,最大的挑戰則是如何調動醫護積極性。

「之前,基層衛生服務機構開展健康養老服務的內在激勵機制不足。現在,長沙縣已經探索出了一條將上門服務與醫護收入、職稱晉升、考核等方面掛鈎的新模式,未來將吸引更多醫護人員參與,讓廣大民眾特別是農村老年人享受到優質的健康服務。」黃偉紅說。

政府主導:搭建老人與養老服務企業間的橋樑

一個社會是否幸福,與老人是否幸福息息相關。而在滿足老人幸福感的過程中,政府發揮著主導作用。

北京市石景山區八角街道是該區老齡人口最多的街道,常住人口10萬人中,大約四分之一是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

十餘年來,八角街道一步步搭建出「政府—企業—個人」模式的「智慧養老平台」,並於2020年入選了由工信部等三部委公布的第四批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範名單。

八角街道民生保障辦公室科長尹娜告訴記者,「政府—企業—個人」的模式,是指政府搭建橋樑,聯通著老人與提供養老服務的企業。

在八角街道,養老數據互聯互通,老人可以在養老驛站刷臉就餐,免去每日攜帶證件的煩惱;為兜底保障的老人發放健康監測智慧腕錶,可在老人遇到緊急情況時精準定位,10分鐘內實現救助;自助式的養老服務預約平台與服務熱線,也能為老人提供多種上門服務……

2018年,八角街道主導、企業參與,共同研發了居家養老服務預約軟體,配備的終端機放置在每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老人在終端機上可以預約用餐、助浴、助潔、助行、短期託管等服務。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有的老人不習慣用這些設備,更喜歡打電話,直接找人諮詢下單。所以,我們後來成立了八角街道為老服務呼叫中心,老人撥打服務熱線,就可以直接預約服務了。」尹娜說,「在呼叫中心,我們對接了更多的為老服務商,還增加了維修、保姆、家政等服務。」

「目前,八角街道的養老項目覆蓋多種服務場景,養老服務企業在政府的監督下向老人提供養老服務。這些項目大多是由街道按照老人需求主動發起。」尹娜說。

2021年,八角街道結合老人緊急情況下救助的需求,策劃展開了「智慧安全養老社區應急服務中心」項目。該項目配備了專業的救護人員。在接到老人設備發出的報警信號後,救助人員會在第一時間和老人聯繫,及時趕到現場幫助老人。

住在八角南里的蘇奶奶是這一項目的使用者之一。蘇奶奶今年67歲,患有小兒麻痹,雙腿癱瘓,老伴也身體欠佳。無法下樓成為蘇奶奶的主要煩惱。

在接受「智慧安全養老社區應急服務中心」的服務後,蘇奶奶下樓只需打個電話,就有人上門幫忙。在蘇奶奶家中,還安裝著多種居家安防設備。她告訴記者,這些設備在異常情況下能報警,報警後有救助隊員上門幫忙,她和老伴都安心多了。

尹娜告訴記者,街道的養老項目大多一年一簽,如果出現問題,可以及時修正。如果老人對某個項目普遍滿意,街道也會和提供服務的企業續簽。

「我們希望能挖掘出更多高質量的養老服務項目,讓老人有更多的選擇、對養老服務滿意。」尹娜說。

「搭建智慧養老服務平台的過程,是『實踐出真知』的過程。」尹娜笑著說,「目前的這一代老人更願意直接打電話或者找人當面溝通。所以,我們會同步發展線上與線下的服務業務,以滿足當前與未來不同老人的養老服務需求。」據尹娜介紹,今年,八角街道將繼續推進區域養老資源的整合,完成街道養老總服務台的建設。

破除窘境:需要社會資源的充分協調

智慧健康養老領域的探索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

「但目前,全球範圍內的智慧健康養老服務都處於發展初期,相關創新仍然以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的研發與原型測試為主,一些單項服務雖然開始進行了商業應用,但規模很小,還未達到廣泛應用的階段。」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智慧養老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兵說。

為了鼓勵智慧健康養老服務的創新與產業的發展,政府積極出台了多項政策,但冷淡的市場讓多數企業只能在「生存線」的邊緣掙扎。

要破除這一窘境,需要市場湧現出更多真正符合老人需求、更加聰明的智能產品。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智慧養老研究所所長左美雲指出,有些智能產品,目標群體本是年輕人,在對產品進行了字體放大或功能刪減後,就「搖身一變」,成為了智能養老產品。

「如果急功近利,缺少調研,那麼產品的效果自然有限。設計者應當靜下心來,與老人『同吃同住同勞動』,才能真正找准老人的需求,讓智能產品和老人磨合得更好。」左美雲說。

不僅如此,部分智能養老產品受到技術發展的限制,缺乏實用性。

例如,在記者的調研中,鮮有老人主動使用智能腕錶。

劉建兵告訴記者,老人的腕錶通常獨立使用,不與手機配合,因此需要集成多個功能,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很難做成像年輕人所使用的腕錶那樣小巧。另外,腕錶各種功能的準確性也有待在實踐中不斷改進,但很多企業等不到實踐的機會就倒閉或轉型了。因此,腕錶至今沒有根本性的技術改進。

「目前,大多數智能產品還是沿著原來的技術軌道與路線發展,在滿足老人需求或適老化方面做得並不好。」劉建兵說。

隨著未來技術的發展,智能養老產品將有更大的應用空間。

「能夠減緩帕金森患者手抖的相關設備、認知篩查和干預、生活化康復訓練、基於視頻的安全監測等很多輔助技術,已處在科研向商業化應用的拐點。」劉建兵說,「我國老齡人口規模大,擁有數據資源的優勢。隨著核心技術的突破,我們建立的數據模型將更精準,推動人工智慧在養老服務領域的應用。」

破除窘境,還需要社會資源的充分協調。

在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杜鵬看來,智慧健康養老就是要促進服務的整合、資源與需求的對接。單靠一個企業、一家單位是做不到的,全部社會資源都需要進行充分的協調設計。

「智慧健康養老,智能產品是基礎,關鍵靠服務。打比方來說,如果產品能夠報警而無線下服務響應,那智慧健康養老就成了偽命題。」左美雲說。

邢新主指出,養老驛站、緊急救助站等在地資源是服務響應的基礎,是服務閉環實現的關鍵,但國內仍有一些地區尚未搭建完成。

除了在地資源外,人力資源也很重要。畢竟,養老服務離不開照護者與醫生的參與。「目前很多養老行業的從業者是中年人和低齡老年人,缺少青年人這樣的新鮮血液。目前,醫護人員的參與度也比較有限。」左美雲說。

「人的積極性是創新的根本。」黃偉紅說,「衛生機構開展養老服務需要更完善的激勵機制,為參與養老服務的醫護人員制定的績效傾斜方案,需要從紙面走向實際。」

多位專家指出,各類社會資源的協調需要跨部門協作,需要制度的支持。而與之相關的行動,正處於進行時。

從《「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到《「十四五」健康老齡化規劃》,國家在老齡事業和產業協同發展、養老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方面進行了頂層設計。其中,「智慧健康養老」被多次提及,受到關注。

今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其中特別提到「完善老齡工作體制」,為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做出了積極的統籌協調。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也成為推動養老服務的重要舉措。202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

左美雲指出,長期護理保險能夠「撬動」老人的支付能力,在實現失能人員護理服務可及性的同時,推動養老服務市場的發展,吸引更多資源匯聚,帶動人力資源與產業形成良性互動,最終實現長期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及相關醫療護理需求的覆蓋。

國家醫療保障局數據顯示,2021年,49個試點城市中,參加長期護理保險人數共14460.7萬人,享受待遇人數108.7萬人,基金收入260.6億元。

「現在,智慧健康養老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重要性已經被社會廣泛接受,我國智慧養老的產品琳琅滿目,領域內的技術發展基本與世界同步。隨著技術突破、機構整合、制度完善與老人支付能力的提升,我國智慧健康養老事業與產業將獲得長足發展。」左美雲說。

(文中李明為化名)

來源:科技日報•深瞳工作室

編輯:王璠(實習)

審核:岳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