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確定禁售,內燃機迎來最後的輓歌

報人劉亞東 發佈 2024-02-29T06:02:30.837020+00:00

作為內燃機發明地的德國,不願唱內燃機的輓歌,可能是執迷不悟,可能是為內燃機的命運做最後一搏。3 月 28 日,歐盟成員國最終批准了一項法規,該法規將在2035年後禁止銷售碳排放汽車和貨車,這是歐盟綠色協議中最具爭議的內容之一。

防走失,電梯直達

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來源:視知產研院

這個故事充滿了雄心、意外、背叛、算計、表演、角逐、焦慮以及深深的失落

匪夷所思的是,這個被如此看重的電子燃料,迄今為止,還在實驗室階段

作為內燃機發明地的德國,不願唱內燃機的輓歌,可能是執迷不悟,可能是為內燃機的命運做最後一搏

3 月 28 日,歐盟成員國最終批准了一項法規,該法規將在2035年後禁止銷售碳排放汽車和貨車,這是歐盟綠色協議中最具爭議的內容之一。

「新規則將為尖端技術帶來機遇,並為工業界投資於無化石燃料的未來創造動力,」理事會主席國瑞典的氣候部長 Romina Pourmokhtari 說。

保加利亞、義大利和羅馬尼亞投了棄權票,波蘭投了反對票。

這個法規原定於 2 月正式獲批,但德國在臨門一腳時突然表示:「我反對這門親事」,從而引起軒然大波。

爭議的中心在於德國提出,要允許2035年後銷售一種使用使用碳中和合成燃料,也稱為電子燃料e-fuels,這個詞後面會詳細介紹,此處只需記住)的車輛。「我們需要一種特殊類型的車輛,它們具有內燃機但完全使用合成燃料運行。」德國交通部長說。

經過數周的內部討論,歐盟委員會現在滿足了德國的要求,規定2035 年後可以註冊銷售完全使用電子燃料的汽車。

大部分人可能看不懂這是說啥,因為故事充滿了晦澀的術語、陌生的機構、嫻熟的官話,以及行業黑話。

但這個故事的主角大家都耳熟能詳。

故事充滿了雄心、意外、背叛、算計、表演、角逐、焦慮以及深深的失落——核心是,代表德國光榮與夢想的內燃機汽車產業很可能講成為手機中的諾基亞

對,就是,變成輓歌

去年的2022年10月27日,歐盟的立法者在布魯塞爾(歐盟總部所在地)時間晚上9點前達成一項歷史性的協議,要求新的汽車和貨車在2035年實現零排放,此舉實質上禁止銷售採用內燃機技術的新型汽油和柴油汽車。話句話說,歐盟給燃油汽車判了死刑,緩期十三年執行,不得減刑。

立法者還商定了一個中期目標,到2030年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21年減少55%,貨車減少50%。

眾所周知,歐洲有一系列極受富豪歡迎的小眾汽車奢侈品牌。方案給它們開了個口子,叫「法拉利條款」。根據協議,年產量不超過10,000輛汽車和22,000輛貨車的製造商將不需要完成中期目標。然而,他們仍需要在2035年底前實現零排放目標。

新聞發布會看來各方面都皆大歡喜——管氣候變化的和管工業的官員難得異口同聲。

「到2035年,歐洲將成為第一個逐步停止銷售新內燃機汽車的大陸。這種雄心表明歐盟可以在氣候行動方面發揮帶頭作用。」德國綠黨的談判代表說。

這是歐洲氣候雄心的一部分。

3年前,2019年12月11日,歐委會推出《歐洲綠色協議》(European Green Deal),為實現以上目標,歐盟承諾加大投資,預計每年需追加2600億歐元的資金投入,「讓歐洲成為全球首個碳中和大陸」。

《歐洲氣候法案》最終也在2021年6月通過,法案從法律上要求27個成員國在203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基礎上削減55%,並在2050年前成為淨零排放經濟體

《歐洲氣候法案》通過之後,為實現其目標,歐盟委員會提出名為Fit for 55的一攬子立法提案,55就是上面說的消減55%。

減少汽車的排放就是這個一攬子計劃的第一項。目前,汽車占歐盟27個成員國所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2%,而交通運輸占四分之一左右。

以上漫長的一段你只需要記住這一句話:歐盟自我加碼,要求所有成員國在203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基礎上削減55%,汽車是第一個動刀的領域,並且大家都同意

歐盟應該沒有預料到,接下來的時間將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開始了在烏克蘭範圍內的「特別軍事行動」。俄羅斯是歐洲能源的主要供應國,對俄制裁愈演愈烈的同時,歐洲自身的能源價格也持續走高。

於是,2022年9月14日,歐洲投票決定,到2030年將歐盟的交通運輸減排目標從13%提高到16%,此舉主要是「出於打破歐洲對俄羅斯化石燃料依賴的迫切政治需要。」

根據議會工業委員會的建議,歐洲議會議員投票決定到2030年將合成燃料的目標提高一倍以上,達到5.7%,同時,還商定了到2030年實現45%的可再生能源目標。

一位中右翼德國議員喪事喜辦,直呼這是「歐洲能源轉型的好日子」,「只有擴大可再生能源才意味著真正的獨立,」

中間派Renew組織也表達了同樣積極的看法。「烏克蘭戰爭給我們帶來了更大的壓力,要求我們加強可再生能源的部署,擺脫俄羅斯產品並加強我們的能源自主權。」

在總部位於柏林的利益集團eFuel聯盟看來,這也是喜事一件——立法者承認了合成燃料的地位。

然而,2022年8月,拜登政府拋出了通脹削減法案(IRA),出台包括高額補貼在內的大量措施,以推動電動汽車和其他綠色技術在美國本土的生產和應用。法案推出後,不少歐洲企業都將投資計劃轉向了美國,歐洲製造業遭受損害。這對歐盟來說,無異於老鄉老鄉,背後一槍。(學中抗美?)

讓歐盟焦慮的不止如此。

2022年10月21日,50名歐洲議會立法者致函歐盟行政部門,表達了對向電動汽車轉型的擔憂,他們擔心此舉可能會使歐洲依賴第三國提供關鍵材料。(第三國?)

眾所周知,這個第三國指的是中國。

在向歐盟委員會提出的書面問題中,歐洲議會議員引用了比利時魯汶大學的一項研究,該研究表明,如果不對國內礦山和精煉廠進行新投資,歐洲將繼續依賴進口原材料,包括鋰、鎳和鈷,以及稀土金屬。

歐洲焦慮了。

我的一位朋友楊行長說:「向個人販賣焦慮、向階層販賣焦慮、向國家販賣焦慮、向人類販賣焦慮……都是掙錢的大生意。」

礦業巨頭力拓也迅速加入了大合唱。

執行長Sinead Kaufman寫信回應:歐洲缺乏資源使其處於「脆弱的地位」,「考慮到識別和開發新礦床需要很多年,這需要大量的前期資本投資

用媒體的話說,「歐洲汽車工業的未來危在旦夕。」

現在說回2022年10月27日通過的2035禁售燃油車的「死亡協議」。

這對誰影響最大?德國

一個多世紀以來,梅賽德斯、寶馬和奧迪等公司在德國發明並完善了內燃機,它一直是德國幾代人引以為豪和繁榮的源泉。

目前,大約有100萬德國人在汽車行業工作,如果發動機熄火,其中許多工作,尤其是供應商的工作將會丟失,原因很簡單,因為電動汽車的零部件比傳統汽車少得多。

一台典型的內燃機大約有200個零件,數百家德國公司花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對其進行精煉。而在電動汽車中,創新的中心是電池,而不是電機,它只有大約20個零件。

問題在於,德國在電池方面落後於其亞洲競爭對手。迄今為止,在德國註冊的近5000萬輛乘用車中,只有100萬輛是電動汽車,而且只有大約50萬輛是純電動汽車。

如果沒有以上大變局,條例大概率就通過了,畢竟,德國之前也同意了——這是歐洲保持全球氣候變化領導者地位的重要標誌。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

2023年2月28日,德國交通部部長Volker Wissing的一番發言炸了鍋。

這天,他表示,德國無法投票贊成這個協議,除非委員會就電子燃料問題給出了「有約束力的答案」。

這話什麼意思?

原來,2019年的立法文本中包含了一項條款,要求歐盟委員會在2026年就使用電子燃料等二氧化碳中性燃料實現道路部門綠色目標的可能性進行研究。

不過,這個條款不具約束力。

經常讀政策文件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句話,大致相當於「推動研究XX事」——這句話實質上的含義是:XX事雖好,短期內沒戲。

翻譯過來,Volker Wissing的意思是:之前的條例是要求2035年後全面禁售燃油車,現在請委員會根據那個沒有啥約束力的條款破個例,允許2035年後可以銷售一些傳統內燃機汽車,只要它們使用理論上是碳中和的合成燃料或電子燃料。如果你們不答應這個條件,我們就反對這個協議。

Wissing的這番表態,基本相當於兩個年輕人一見鍾情,陷入熱戀,見了家長,領了證,擺好酒席,新娘子在迎親的路上突然要求男方再加100萬彩禮,不然不嫁。

於是,Wissing毫無意外上了各種頭條。

瑞典目前是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3月3日只好宣布,推遲歐盟的投票,但沒有具體說明新投票的時間。

德國一帶頭,好幾個國家就一哄而上了。

義大利人告訴記者,首先,由右翼義大利兄弟會領導的該國不再支持該文本,該文本是在前義大利領導人馬里奧德拉吉的政府下談判達成的,前朝的劍不能斬本朝的官

其次,義大利工業部長Urso表示,歐盟有可能從「能源從屬」俄羅斯的化石燃料供應轉變為「更加嚴重地依賴」中國的綠色技術和原材料。他說,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需要找到解決方案來應對「中國的系統性挑戰和美國的強硬政策」。

義大利交通部長的話如出一轍:歐盟以這些條款實施的禁令是「無助於環境和豐富中國的愚蠢行為」。

另一位部長則說,強制轉向電動汽車是「自殺」,是對中國工業的「禮物」

波蘭人實事求是些。

他們說,「波蘭不同意增加公民的負擔,歐盟立法應該鼓勵製造商減輕消費者的負擔。」

保加利亞則以貧困為由反對,保加利亞人平均一輛汽車使用19年,是歐盟中最高的。保加利亞人還購買大量破舊的二手車,其中大部分從德國和義大利進口。

根據歐盟理事會的投票規則,需要四個成員國才能形成反對少數派——這一門檻已經達到。

如果說德國在最後一刻為取消歐盟對新內燃機汽車的銷售禁令所做的努力讓事情開始冒煙,那麼義大利的全力進攻則將其演變成一場大火。隨著越來越多的小成員國開始背棄協議並支持德國,現在已成為一場全面爆發的山火。

奧地利是最新一個宣布放棄該協議的國家,總理表示:「我也將反對禁止內燃機。」

許多歐盟國家的領導人對德國的行為翻了白眼。

「如果一個成員國可以做到,那麼下一個會阻止什麼?」拉脫維亞總理 Krišjānis Kariņš 說,「這不是我們需要前進的方向。如果我們都這樣做,整個決策架構就會分崩離析。」

「這就像德國剛剛發現他們製造汽車一樣,」一位歐盟外交官說。

大家甚至有了一種被勒索的感覺。

非政府組織Transport & Environment的車輛和電動汽車高級總監Julia Poliscanova說,首先,問題不在於「電子燃料」是否是一種解決方案。我們都知道,合成燃料目前還不具備有意義的品質,未來十年也不會。如果大約6%的德國人(自由民主黨目前的支持基礎)能夠如此輕易地將歐洲的氣候議程作為人質,那麼在國內面臨壓力的其他政府可能會想要重新啟動他們不喜歡的氣候協議。

最憤怒的是誰?

法國。

歐盟有兩大汽車製造國。德國、法國。在內燃機的未來問題上,兩國一直對立。

多年來,法國經濟部長Bruno Le Maire 一直在努力將數十億歐元的公共資金投入大型電動汽車電池廠,同時還制定了國家補貼計劃,讓較貧窮的法國駕車者負擔得起清潔汽車租賃交易。

現在,對法國來說,這首先是個面子問題——馬克龍是 2035年立法的堅定捍衛者。這個協議是去年法國擔任理事會主席期間在歐盟國家之間敲定的,只需要部長們的正式批准就可以成為法律。你說翻臉就翻臉?

因此,內燃機的未來變成了一場法德戰爭。

法國不打算投降。

法國議員Pascal Canfin表示,「這是第一次有成員國在表示同意後,在正式簽署該協議時反悔。」他不明白為什麼「我們應該接受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像是敲詐的東西……自民黨的要求超出了簽署的文本,超出了所有歐洲慣例……由於自民黨這種令人費解的立場,歐洲建設的精神正處於危險之中。」

法國環境保護部表示,屈服於德國的要求「將意味著德語詞不再具有任何價值」,「我希望德國總理能夠承擔起責任,而不是成為因破壞綠色協議而被載入史冊的人。」

法國經濟部長則告訴法國新聞網,法國已經「準備好與德國攤牌」,以挽救法律。

那麼,引起如此軒然大波的電子燃料(或者合成燃料)究竟是什麼?

從理論上來說,合成燃料由風電或太陽能電電解水而成氧氣和氫,氫氣再和大氣中或者工廠排放的二氧化碳合成柴油、汽油或煤油,向空氣中排放等量的二氧化碳。同時,用來電解的電必須是綠電。

不需要高中物理知識你都可以知道:電子燃料是一種低效的替代品,需要大量來自可再生能源的電力。電池電動卡車或電動道路系統效率更高,因為電力是直接儲存的,跳過了低效的轉換過程。

其次,這樣轉來轉去的燃料,意味著:

研究表明,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到2030年合成燃料的生產成本也將比普通柴油高出兩到三倍。

至於應用場景呢?

前面提到的那個NGO,運輸與環境 (Transport & Environment,T&E)的研究表明,到2035年,電子燃料將只能覆蓋歐盟約2%的車輛。

T&E的電動汽車分析師Yoann Gimbert 表示,該分析沒有考慮從歐盟以外進口的電子燃料,因為大規模進口是「不現實的」,「認為發展中國家(其中一些缺乏滿足基本需求的電力)會為了滿足發動機製造商的既得利益而將可再生能源用於歐洲汽車的電子燃料是天真的想法。」他說。

對了,還有個事,這個所謂的電子燃料,迄今為止,其實還在實驗室階段

講完了政客的紛爭,我們來看看歐洲的汽車企業怎麼看。

美國福特歐洲總經理Martin Sander表示,對2035年禁令的條款進行討價還價會造成「消費者之間的不確定性,也會給正在投資電動汽車、電池和充電基礎設施的行業帶來不確定性」。福特已承諾從2026年開始實現全電動化。

寶馬投資了生產氫燃料電池汽車,寶馬集團研究和新技術副總裁Peter Lehner說,與電動汽車相比,氫動力汽車快速充電的能力是一個「真正的優勢」。

日本汽車製造商豐田表示,它支持歐盟委員會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雄心,「一旦實施,無論我們在哪裡運營,我們都會尊重並遵守這些規定。」

大眾汽車已經擁抱電動汽車,並承諾到2035年停止在歐洲銷售內燃機。「我們的電動汽車攻勢正在加速發展,」執行長Herbert Diess表示。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主席,法國雷諾汽車的CEO Luca de Meo寄語德國:汽車發動機正在消亡,未來是電動的。「我認為沒有人在歐洲開發全新的發動機……你知道,沒有人在歐洲從頭開始開發新的內燃機……所有的錢都用於電力或氫技術。」

在他看來,主要目標不是重新發明引擎,而是趕上中國,de Meo 說:「中國在電動汽車電池技術方面領先十年。」

他說,遠離發動機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因為在歐洲擁有數萬名員工的供應商正在遠離內燃機。

所有一級供應商都完全放棄了對內燃機的投資,」他說。「你會看到海浪來了。」

由於電動汽車的製造減少了汽車行業的工作崗位,德國薩克森州和其他29 個地區在歐盟地區委員會內組建了汽車地區聯盟。

「我們必須積極應對這一轉變,」歐盟就業專員尼古拉斯·施密特在萊比錫舉行的汽車地區聯盟第一次工作會議上說。

「許多員工感到或擔心他們可能會在這種轉變中落在後面,他們不會被帶走。原則上,情況並非如此,但風險存在。」施密特說。

智庫Next Economy Lab的一份報告稱,問題在於新工作和正在消失的舊工作需要不同的技能,並且在地理上,新舊行業的位置並不一致。

歐盟內部市場專員Thierry Breton在最近接受POLITICO採訪時警告說,在向電動汽車過渡的過程中,與內燃機相關的約60萬個工作崗位「將被摧毀」。

聯盟呼籲,歐盟可以效仿受煤炭淘汰影響地區的復興計劃。煤炭地區通過「Just Transition Fund」(JTF)得到歐盟資金的支持。

公正過渡基金 (JTF) 支持受氣候中和過渡影響最大的地區,主要是煤炭地區,以避免地區不平等。到2027年,它將提供200億歐元的直接現金。

與由於相對貧困而需要歐盟支持的煤炭地區不同,汽車地區是目前歐盟最富有的地區之一。

現在,汽車製造商區在汽車區域聯盟的旗幟下聚集在一起,正在爭取類似的東西。

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聲招呼都不打。

您現在應該知道了德國交通部長在本文開頭說的那些話什麼意思了:我們跟歐盟談好了,同意開個口子給電子燃料,德國內燃機還有未來

已經脫歐的英國,有個著名的財經媒體叫金融時報卻並不這麼看:「德國車企們明明嗅到了自身淪為汽車屆諾基亞的危險,明明信誓旦旦說要電動化,但其實對內燃機的執念,揮之不去。作為內燃機發明地的德國,不願唱內燃機的輓歌,可能是執迷不悟,可能是為內燃機的命運做最後一搏。德國汽車即使從昔日的輝煌中果敢地抽離出來,從原本領跑的內燃機賽道,換成不再有優勢的電池和軟體賽道,他們也已經無法複製昔日的成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