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宮手串爆火,你知道念珠背後的含義嗎?為啥又稱「拴馬索」?

覺悟號 發佈 2024-02-29T10:58:18.628618+00:00

因為太受歡迎,一些高顏值手串常常斷貨,非常難搶,即使專程去好幾次也不一定能買到,很多人為此還專門出了針對不同寺廟的請手串攻略。

最近,上寺院拜佛燒香成為了當代年輕人一種心靈減壓的方式。微博上有一條話題是#為何寺廟旅遊在90後00後中爆火#。


的確,寺院清幽安靜的環境確實能讓在社會上忙碌奔波的年輕人得到片刻的休息和心靈慰藉。


如今最受年輕人歡迎的首飾不在商場一樓,也不在買手店,而是在寺廟的法物流通處。


雍和宮手串「一串難求」,有時排上兩個小時的隊伍也不見得能搶上綠幽靈、香灰瓷手串......



因為太受歡迎,一些高顏值手串常常斷貨,非常難搶,即使專程去好幾次也不一定能買到,很多人為此還專門出了針對不同寺廟的請手串攻略。


即便如此,大多數年輕人依然堅定地認為——在雍和宮許完願,買了雍和宮殿前香灰做的香灰瓷/琉璃手串,再等師傅現場為手串開光才是一整套完整的拜佛流程。


如今,對於非佛子來說,念珠則作為一種可以盤玩的飾品,戴在手上、掛在脖子上都格外美觀大方。但對於很多佛子來說,佩戴念珠是為攝心禪定,也做念佛計數使用。


其實,一串小小念珠也有大學問!譬如這個別稱「拴馬索」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拴馬索」的由來

念珠梵名「缽塞莫」,漢譯為數珠,也叫「誦珠」、「咒珠」等,是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隨身法器。


佩戴念珠的本義,是幫助修行者提起正念,斷除煩惱,莊嚴威儀。


有人形象地稱念珠為「拴馬索」,意指當人心如野馬、雜念紛飛的時候,手掐念珠便可以遏制妄念,增定力,生智慧。


念珠也是功德、佛性、慈悲、善良、吉祥、圓滿、佛心的表徵。


千年以來,念珠由參禪悟道的工具逐漸演變為眾生大智慧的象徵,讓人在面對煩惱、喧囂時,不尤不飾、不驕不躁,並祈求平安、長保喜樂。




念珠的前身

雖然在多數情況下,佩戴念珠是佛教徒的一種標誌,但是最初的念珠並非佛教所創用。追溯念珠的本源可以發現,它是由古代印度人用以纏身的瓔珞蔓條演變而來。


佛經對念珠的記載多出於後期的大乘經典,《佛說木槵子經》記載:時難國王,名波流離,遣使來到佛所,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我國邊小,頻歲寇賊,五穀勇貴,疾病流行,人民困苦,我恆不得安臥。如來法藏,多悉深廣;我有憂務,不得修行。唯願世尊特垂慈愍,賜我要法!使我日夜易得修行,未來世中遠離眾苦。」


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漸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捨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


在我國,有關念珠的記載,始於佛教盛行的隋唐時代。相傳那時淨土宗的道綽大師(562-645)在弘法的同時常勸人「念彌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而為數量,每一稱名,便度一粒,如是率之,乃積數百萬斛者。」並教人把木槵子串在一起計算念佛的數目。由此,佩戴念珠的習慣便在我國佛教界不斷傳承。


因為在佛陀時代所制的律儀中並無關於念珠的記載,念珠本身也不包括在頭陀十八物中,所以以律典為依據的南傳佛教僧徒較少持有念珠。但是對於漢傳佛教而言,念珠卻是必備的重要法具。




珠數含義

對於不同珠數的念珠,歷代高僧又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如108顆表示求證百八三昧而斷除百八煩惱;54顆代表菩薩修行過程之五十四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42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之四十二階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27顆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七賢位;21顆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等二十一位;14顆表示觀音之十四無畏;1080顆表示十界各具有一百零八,故共成一千零八十;36顆和18顆的意義與108顆相同,只為便於攜帶。


留心觀察念珠可以發現,其上的珠子在顏色、大小、材質方面有時不完全相同,可分為母珠、子珠、隔珠、記子、記子留等。


以108顆珠子的念珠舉例,母珠表示無量壽或修行成滿之佛果,故捻珠至母珠時,不得越過,須逆向而返,否則即犯越法罪;隔珠又稱數取,用來將子珠分隔開,從母珠數第7顆、21顆、54顆、87顆、101顆處插入,為1到3顆不等,不計算在108顆之內;記子又稱弟子珠,為記遍數用,串於母珠之另一端,以10顆為一小串,表示十波羅蜜,捻珠念佛滿108遍時即撥動一記子;記子留指每串記子之末端所附之珠粒,也可用金剛結代替,目的是防止記子滑落。



一些人認為使用念珠的材料不同,所獲得的功德也不等同,這樣的說法恐怕有欠妥之處。佛教特別強調心念純淨和對三寶的誠心。不管材料是否尊貴,持珠誦念時誠心才是最重要的,若僅僅以材料而論功德,則不符合佛法的本義。佛教指引人們去除貪嗔痴,念珠只是幫助人們修行的工具,落實到根本,還是與心念相關。


來源 | 南普陀寺

圖片來源 | 十願網

攝影 | 孟和德力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