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雅典與科林斯由合作走向衝突的原因是什麼?

秉燭鑑史 發佈 2024-02-29T13:11:13.457972+00:00

文|清幽說編輯|輯錄君在公元前479年希臘聯軍分別在陸上和海上取得了普拉提亞戰役和米卡列海戰的勝利以後,希臘本土面臨的被波斯占領的危險消除了,希臘各邦開始解放仍處於波斯統治下的愛奧尼亞諸城邦。

文|清幽說

編輯|輯錄君


在公元前479年希臘聯軍分別在陸上和海上取得了普拉提亞戰役和米卡列海戰的勝利以後,希臘本土面臨的被波斯占領的危險消除了,希臘各邦開始解放仍處於波斯統治下的愛奧尼亞諸城邦。

第一次伯羅奔尼撒戰爭時期

同一年伯羅奔尼撒的20艘船隻和雅典及其它城邦的30艘船隻在斯巴達國王波桑尼亞的指揮下圍攻塞斯托斯。

但不久波桑尼亞由於其蠻橫的作風而被召回斯巴達,斯巴達隨後派多爾西斯接替波桑尼亞的位置。

但是不被愛奧尼亞人所接受,公元前478年末多爾西斯也被召回了,隨即斯巴達放棄抵抗波斯侵略的領導權,其領導的伯羅奔尼撒同盟諸盟邦退出希波戰爭。

公元前478年,在斯巴達及其盟邦退出希波戰爭之時,雅典與主張繼續對波斯作戰的城邦結成同盟,這些城邦主要是愛琴海上的島嶼或者沿海的城邦,主要也是愛奧尼亞人的城邦。

因為雅典被稱為愛奧尼亞人中最古老的城邦,所以雅典可以得到這些城邦的支持並與之結盟。

同盟的正式名稱是「雅典人及其盟友」,因同盟金庫在提洛島上,因而又被稱為提洛同盟。

各城邦在雅典的領導下繼續進行反波斯侵略的戰爭,從波斯手中奪取了埃翁、斯夕洛斯等島嶼。

在公元前467年波斯在潘菲利亞集結一支龐大的陸海軍企圖對愛琴海地區入侵時,提洛同盟的軍隊在西蒙的率領下在歐利美冬一役中大敗波斯軍隊,取得反波斯侵略戰爭的決定性勝利。

這一時期,雅典與斯巴達、科林斯的關係都相對友好。斯巴達與科林斯對於雅典勢力的膨脹都採取了容忍的態度。

這一方面是因為雅典與斯巴達、科林斯在之前對於波斯的聯合作戰,但更重要的是斯巴達此時面臨著嚴重的挑戰。

公元前472年,斯巴達面臨阿爾戈斯的挑戰,斯巴達最終在提吉亞獲得勝利;公元前469年,斯巴達發生了希洛特起義,希洛特人在依託木山與斯巴達長期戰鬥,直到公元前461年起義才被壓制。

公元前464年,斯巴達又發生了大地震。對於雅典的日益強大,斯巴達已無力它顧。

而科林斯則在公元前473年地米斯托克利流放後不久就接受了地米斯托克利對於科林斯與科爾西拉關於萊夫卡斯爭端的仲裁,這說明科林斯與雅典的關係還是相對友好的,否則科林斯不可能接受來自敵對城邦的人的仲裁。

科林斯長久以來一直關注的是防止斯巴達的勢力過於強大,而雅典的擴張集中於愛琴海,與科林斯一直以來利益與貿易的重點西西里與南義大利相隔甚遠,而且雅典的勢力範圍都是從波斯手中奪取的。

公元前462年,斯巴達由於美塞尼亞人的抵抗而再一次向雅典請求支援,因為雅典人在包圍戰方面很擅長。

這一要求在雅典引起了爭議,但在西蒙的勸說下,雅典還是派出了4000重裝步兵支援斯巴達,西蒙的目的在於「不要讓希臘成為瘸子,也不要讓他們的城邦失去自己的勞力」。

但在雅典軍隊到達之後,斯巴達又要求雅典人離開,理由是他們不再需要雅典人的幫助,雅典軍隊被迫撤回雅典。

但在遭受到斯巴達的拒絕後,雅典認為受到羞辱,因此雅典與阿爾戈斯和帖薩利結盟。

對於科林斯來說,雅典與阿爾戈斯和帖薩利結盟只是導致它對雅典的警惕,但是另一件事情就讓科林斯對雅典感到不安。

斯巴達要求只要美塞尼亞人不再回斯巴達,就可以自由離開。

但是雅典卻將這些美塞尼亞人安置在納夫帕克托斯,納夫帕克托斯位於科林斯灣的入口,雅典這麼做不僅可以隨時幫助美塞尼亞人襲擊斯巴達,更為重要的是雅典此舉說明雅典的勢力已經進入了科林斯灣,這是科林斯所不能接受的。

之後不久,科林斯與麥加拉發生了邊境爭端,科林斯在爭端中占據了優勢,麥加拉的反應出乎意料:它退出了伯羅奔尼撒同盟,轉而與雅典結盟。

雅典隨即在佩加駐軍,與此同時雅典還修築長牆,將麥加拉與尼薩亞連接。

雅典的一系列舉措導致「科林斯對於雅典人產生了刻骨的仇恨」。科林斯與雅典自皮里安德以來的友好關係就此結束。

雅典與科林斯由合作走向了衝突

並且,學者戈姆認為,科林斯對於雅典的仇恨是第一次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他說:「需要科林斯與其它城邦的有力推動,斯巴達才會加入這場戰爭。

雖然斯巴達總想找藉口推遲戰爭的爆發,但它又不想失去科林斯這樣重要的盟邦,並且它也已經認識到雅典對於伯羅奔尼撒和整個希臘都造成了重大威脅」。

第一次伯羅奔尼撒戰爭開始時雅典企圖在哈雷斯登陸,但被埃皮達魯斯與科林斯聯軍擊敗。

雅典在戰爭初期最重要的成果是於公元前457年春天徹底擊敗了埃伊那,使其成為向雅典繳納貢賦的提洛同盟的成員之一。

在雅典包圍埃伊那之後不久,科林斯進攻麥加拉,但被雅典指揮官梅隆尼德斯率領軍隊擊敗。

恩諾斐塔戰役後,雅典控制了除底比斯外的整個彼奧提亞,並在彼奧提亞扶植起一批民主制政權。

公元前449年雅典與波斯簽定《卡里阿斯和約》,雅典對波斯的戰事結束。在結束對波斯戰事以後,雅典加強了對於盟友的控制,提洛同盟演變為雅典帝國。但雅典帝國內憂外患不斷。

尤其是在公元前446年,先有彼奧提亞的一部分城邦推翻了雅典扶植的民主制政權,恢復了寡頭制。

後有優卑亞島發生叛離及麥加拉在科林斯、埃皮達魯斯與西錫安的幫助下,幾乎全殲雅典在麥加拉的駐軍;再有斯巴達通過科林斯地峽直接威脅阿提卡。面對內憂外患,雅典向斯巴達妥協。

公元前446年,雅典與斯巴達簽訂了三十年和約。

和約規定雅典放棄除納夫帕克托斯以外在伯羅奔尼撒的全部的據點;雅典與斯巴達的盟友被劃分為兩個陣營,而且成員不許改換陣營。

中立城邦可以加入任何一方,阿爾戈斯可以與雅典簽定協定,但是在公元前421年與斯巴達的停戰協定到期之前不得反對斯巴達;和約還規定所有的爭端都要通過仲裁來解決。

可以說主要的讓步都是雅典做出,斯巴達的讓步則是承認雅典在愛琴海的霸權和在提洛同盟內的主導地位。

三十年和約使希臘世界形成了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兩大同盟並立的局面。

這一時期雅典與科林斯逐漸由合作走向了衝突,科林斯出於制衡斯巴達的需要,科林斯與雅典及其領導的提洛同盟保持合作的態勢。

薩爾芒指出:「在同雅典合作限制斯巴達勢力許多年後,科林斯都沒有對雅典潛在勢力的增長有太多警惕」。

但後來雅典與科林斯的敵人麥加拉結盟,雅典與科林斯的衝突也就不可避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