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希臘時期波提狄亞事件中雅典與科林斯發生衝突的原因

夜闌先生 發佈 2024-02-29T14:37:47.096206+00:00

#歷史開講#文|清幽說編輯|輯錄君希波塔戰役之後,雅典意識到戰爭不可避免,於是開始為戰爭進行準備。波提狄亞是公元前 7 世紀末皮里安德的後代建立的殖民地,在普拉提亞戰役中加入希臘聯軍,其後成為提洛同盟一員,最初一直提供戰船,直到公元前 445 年出現於雅典的貢賦列表上。

文|清幽說

編輯|輯錄君


希波塔戰役之後,雅典意識到戰爭不可避免,於是開始為戰爭進行準備。波提狄亞是公元前 7 世紀末皮里安德的後代建立的殖民地,在普拉提亞戰役中加入希臘聯軍,其後成為提洛同盟一員,最初一直提供戰船,直到公元前 445 年出現於雅典的貢賦列表上。

波提狄亞事件

這就是波提狄亞特殊的地方,一方面它是提洛同盟的一員,服從於雅典的管理

但另一方面,它是科林斯的殖民地,每年科林斯都向它派出官員,不可避免地受到科林斯影響。

而且在地理位置上,波提狄亞離馬其頓較近,容易受到馬其頓的影響,而當時馬其頓國王佩迪卡斯對雅典公開表示敵意,雅典懼怕它發動叛亂引起色雷斯地區的盟邦的反叛因而先發制人下達了最後通牒。

雅典對波提狄亞的通牒,突破了科林斯的底線。科林斯非常重視殖民地對於母邦科林斯的尊重,科林斯使者在勸說雅典不要與科爾西拉結盟的演講中也提到了科爾西拉不尊重科林斯。

波提狄亞一旦接受了雅典的最後通牒,那麼科林斯與波提狄亞的關係將漸漸疏遠,這是科林斯所不願見到的。

公元前 433 年夏末雅典發出了最後通牒,在那一年的冬天波提狄亞派使者去雅典進行談判但沒有成功。

波提狄亞派使者去斯巴達去請求援助,同時佩迪卡斯也派使者去斯巴達試圖挑起雅典與斯巴達的戰爭,佩迪卡斯還派使者去科林斯請求對波提狄亞將發生的叛亂進行援助。

斯巴達還對波提狄亞的使者保證:一旦雅典進攻波提狄亞,斯巴達就將進攻阿提卡。

斯巴達承諾的重點在於是在波提狄亞遭到進攻時,而不是波提狄亞叛亂時。而波提狄亞一旦叛亂,雅典一定會派出軍隊來壓制。

現在的情形與公元前 440 薩摩斯叛亂時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樣是雅典的一個盟友叛亂,斯巴達打算支援,唯一不同的是科林斯的態度:在公元前 440 年科林斯拒絕支援薩摩斯,而這一次科林斯打算幫助波提狄亞。

原因一方面在於科林斯與雅典的關係的不同,公元前 440 年科林斯與雅典沒有什麼衝突,而波提狄亞叛亂時,雙方已經因為科爾西拉而已經交惡;另一方面,薩摩斯與科林斯沒有任何關係,薩摩斯僅僅是一個雅典的盟友,但是波提狄亞不僅僅是提洛同盟的成員,也是科林斯的殖民地。

雅典遠征馬其頓的軍隊於公元前 432 年出發,這支軍隊有 30 艘船與 1000 重裝步兵,由呂科德墨斯之子阿基斯特拉圖斯率領。

除了進攻馬其頓外這支艦隊還有其它的任務:「讓波提狄亞人提供人質,把他們的城牆拆掉,同時看住其它城邦,不讓他們造反」。

波提狄亞知道了雅典軍隊即將到來,也明白斯巴達將會幫助他們。

於是他們與雅典斷絕關係,同時與哈爾基季基和波提斯人結盟,並使得這兩個城邦也加入了叛亂。

科林斯隨後派出一支由科林斯志願者和來自伯羅奔尼撒的僱傭軍組成的軍隊,共有 1600 重步兵與 400 輕騎兵,由阿德曼圖斯之子阿瑞斯特斯率領,這支軍隊於波提狄亞叛亂後 40 天后到達。

儘管科林斯採取了較為謹慎的態度,沒有派出科林斯的正規軍,而是派出了志願軍與僱傭軍,但是這種行為仍然是在與雅典對抗。

雅典隨後再一次派出軍隊,由 2000 重裝步兵與 40 艘船組成,並且很快與佩迪卡斯達成協議,以防止波提狄亞的叛亂影響更多的城邦並儘快攻克波提狄亞。

雅典軍隊在波提狄亞城外與阿瑞斯特斯的志願軍交戰,雅典獲勝將他們逼入城牆之內,但是雅典軍隊指揮官卡里阿斯戰死。

但雅典的部隊不足以進行圍城,雅典隨後派出弗爾米奧增援才終於包圍波提狄亞。

伯里克利在波提狄亞事件上低估了科林斯的力量。對於波提狄亞的包圍,雅典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並且直到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雅典仍然沒有攻克。

雅典對波提狄亞的行動使得其它城邦對於雅典的形象發生了變化,在其它城邦看來科爾西拉事件本來與雅典沒有關係,但雅典卻強加干涉。

而這一次,對於自己的盟邦,稍有不從雅典就使用武力強行逼迫。

雅典的行為為其它城邦攻擊雅典提供了藉口,使得他們將雅典看成一個侵略成性的城邦,而這些攻擊對於斯巴達也產生了影響。

因為:「波提狄亞事件中雅典付出的最大的代價也許不是軍事與經濟上的,而是心理上的」。

麥加拉事件中雅典與科林斯的衝突

在希波塔戰役以及科林斯占領安那克托里姆之後,雅典意識到戰爭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於是通過了由卡里亞德斯之子卡里阿斯提出的兩個法令

第一,因為已經向雅典娜繳納 3000 塔蘭特,所以必須把欠其它神的補上。這筆錢由新成立的委員會管理,錢存放在衛城。

第二,勝利女神的某些金像以及通往衛城與神殿的通道必須完工,但在此之後,超過 1 萬德拉克馬的開支必須預先由公民大會批准。

法令於公元前 433 年通過,公元前 432 年雅典派出弗爾米奧出征阿卡納尼亞,將霸占城邦的安布拉基亞人趕走,將城邦還給阿卡納尼亞人,使得阿卡納尼亞人成為雅典的忠實盟友。

面對大規模戰爭爆發的危險,雅典除了發布對波提狄亞的最後通牒、頒布卡里阿斯法令、出兵阿卡納尼亞等措施之外。

還頒布麥加拉法令:禁止麥加拉使用雅典帝國的港口以及雅典的集市,對於麥加拉來說,這基本意味著整個愛琴海的市場對它關閉了。

雅典曾派出使者去斯巴達和麥加拉解釋這一法令,理由是麥加人曾經踐踏了聖地

但雅典的使者被麥加拉殺害。修昔底德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只是提到了這一法令的內容,對於雅典為什麼頒布這一法令卻沒有提及。

唐納德·卡根認為雅典頒布麥加拉法令不是一種極端的行為,恰恰是一種中庸的行為,對於雅典來說選擇有三個:直接進攻麥加拉,或者對於麥加拉置之不理,還有就是麥加拉法令那樣的中庸手段。

即使雅典在希波塔已經與科林斯交戰了,雅典也沒有進攻科林斯,因而雅典也不可能進攻麥加拉;而伯里克利也不可能坐視麥加拉的行為而無所作為。

在盧辛姆尼戰役中,科林斯受到了來自伊利斯、底比斯、麥加利以及眾多殖民地的支援。

但在雅典與科爾西拉結盟之後,在希波塔戰役中給予科林斯支援的就只有伊利斯、麥加利和科林斯殖民地了,科林斯殖民地給予科林斯支援很正常,伊利斯則是因為科爾西拉破壞了它的港口,只有麥加拉似乎沒有什麼理由。

當時雅典已經與科爾西拉結盟,科林斯向科爾西拉進攻有可能引發與雅典的戰爭,進而形成兩大同盟間的戰爭。

因而許多在盧辛姆尼戰役中給科林斯支援的城邦並沒有在希波塔戰役中也給科林斯幫助,斯巴達也給它的盟友施加了壓力。

但麥加拉無視有可能引發全面戰爭的風險,即使斯巴達施加了壓力,還是支援科林斯,說明麥加拉跟隨的是科林斯的政策而非斯巴達的政策。

如果在其它時候,跟隨科林斯政策與跟隨斯巴達政策沒有什麼不同,科林斯與斯巴達都是伯羅奔尼撒同盟的成員。

但在當時,雅典與科林斯已經在希波塔戰役中事實上交戰了,而科林斯占領安那克托里姆的行動也說明雅典與科林斯的衝突不會輕易停止。

而這時斯巴達還沒捲入其中,而且斯巴達在希波塔戰役之前還向盟友施壓不要支援科林斯。伯里克利此時的判斷是雅典和科林斯的衝突已經不可避免,但可以避免與斯巴達的戰爭。

雅典人認為應該給予那些支持科林斯的城邦以懲罰,以防止它們在雅典與科林斯的下一次衝突時支持科林斯。

而一旦在雅典與科林斯可能發生的衝突中捲入的城邦過多,那麼斯巴達也必然被捲入。

而如前文所說,雅典對於麥加拉可採取的措施只有三種:直接進攻麥加拉,坐視不管或者是採取較為中庸的政策。

在這樣的情況下,麥加拉法令可以說是一個合理的行動了。

在這次會議之後,戰爭爆發之前,斯巴達三次派使者去雅典。第一次要求「驅逐那些被女神詛咒的人」。

實際上就是要求放逐伯里克利,因為「被女神詛咒的人」就是阿爾克麥翁家族的人,而伯里克利也是其中一員。雅典提出了對應的提議要求驅逐「塔納魯斯的被詛咒者」。

第二次斯巴達要求雅典解除對於波提狄亞的包圍並使埃伊那獲得獨立。

但最重要的一點是斯巴達承諾如果雅典取消麥加拉法令那麼戰爭不會爆發,斯巴達認為三十年和約的精神是雙方都不能干預對方的事務。

所以雅典不能允許科林斯干預波提狄亞,斯巴達也不能允許雅典以經濟手段干預自己的盟邦,斯巴達願意放棄科林斯的利益以換取雅典取消麥加拉法令。

但伯里克利認為雅典在斯巴達的要求下取消在自己內部生效的法令說明雅典與斯巴達的關係並不平等,因而以麥加拉侵占聖地來拒絕。

斯巴達最後一批使者要求:「斯巴達希望和平。現在和平還是可能的,只要你們願意給予希臘人自由的話」。

雅典接受的話就要解散提洛同盟,因而雅典拒絕,戰爭也就不可避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