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旗鼓再出發的阿里雲,優勢陣地在哪?

趣識財經 發佈 2024-02-29T20:03:02.596356+00:00

當下的中國雲計算市場出現了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2022年前四大雲計算廠商分別為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和百度智能雲,占雲服務客戶支出總額的79%。其中,阿里雲仍然排在第一位,在雲基礎設施服務方面的客戶總支出占36%,遠超以19%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的華為雲。

當下的中國雲計算市場出現了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2022年前四大雲計算廠商分別為阿里雲、華為雲、騰訊雲和百度智能雲,占雲服務客戶支出總額的79%。其中,阿里雲仍然排在第一位,在雲基礎設施服務方面的客戶總支出占36%,遠超以19%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的華為雲。

但奇怪的是,四大雲巨頭中,本應該是最「淡定」的阿里雲,卻反覆挖人才、動人事、調戰略,甚至「學藝」華為雲,似乎成了最焦躁的那個。

那麼,阿里雲在焦躁什麼?

01人事地震,張勇親自擔綱阿里雲總裁

2022年12月18日,對於阿里雲來說是一個極其灰暗的日子。

當天,阿里雲香港機房發生故障,整個處置過程超過10小時,多個大客戶受到影響。這也被稱為阿里雲運營十多年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大規模故障。

在航空界有一個關於飛行安全的法則,叫海恩法則,它指出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法則強調兩點,一是事故的發生是量的積累的結果;二是再好的技術,再完美的規章,在實際操作層面,也無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質和責任心。

外界認為,這起故障直接導致張建鋒(花名行癲)被解除阿里雲總裁職務。12月29日早間,阿里巴巴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以全員郵件形式,宣布一系列人事變動。除張建鋒外,首席人力官(CPO)、首席技術官(CTO)皆換人。

「阿里內部這麼多合伙人,張勇選擇自己帶,說明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一位阿里雲前高層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雲業務內部存在高層膨脹、人浮於事等諸多問題。

29日下午,張勇以雲業務總裁的新身份,發出第二封郵件,他大篇幅強調客戶信任的重要性,「一旦信任缺失,客戶可以隨時離開我們。」

如此大張旗鼓,是因為阿里雲在阿里巴巴集團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從阿里雲的發展歷史上講,正是在王堅的堅持和馬雲的支持下,阿里雲成了阿里巴巴最重要的經濟基礎設施,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成為現實。

從市場規模來看,我國雲計算產業近年來年增速超過30%,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場之一。「預計到2025年,中國雲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我們在未來幾年有3倍增速的可能性,是一個巨大的產業機會。」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張勇也曾如此表示。這塊大蛋糕,作為中國雲計算鼻祖的阿里雲,沒有不爭搶的道理。

而且,根據阿里巴巴財報,由阿里雲和釘釘組成的阿里雲,是阿里唯二能創造經調整EBITA盈利的業務。這也是為什麼,在阿里巴巴公司三大戰略方向「消費、雲計算、國際化」中,雲業務名列第二。

與此同時,從財報上來看,阿里雲已經連續多個季度營收增速下降。2023財年Q3,阿里巴巴雲業務收入201.79億元,同比增長3%。往前看,Q2和Q1的同比增幅分別是4%、10%。在兩年前,也就是2021財年Q3,這一數據高達50%。

此外,從市場份額上看,根據Canalys數據,儘管阿里雲在中國雲計算基礎設施支出的市場份額中占比36%,仍排名第一,但比2019年同期已經下降近10個百分點,更是比最開始的70%多下降了一半。原來不起眼的對手華為雲,則從8%左右增長到19%。

所以,阿里雲有必要通過人事的變動來重整旗鼓,改變不斷被稀釋的市場份額。

02水土不服,政企雲成阿里雲最大短板

那麼,市場份額不斷萎縮,阿里雲失在哪裡,高增長是如何被打破的?

早在2011年阿里雲平台正式對外上線時,就把目標群體定位在了創業者和小公司為主的網際網路用戶。

彼時,正是移動網際網路開始飛速發展的階段,尤其是消費網際網路,在這之後,從網約車到各類共享經濟,從社區團購到外賣服務,從短視頻到網際網路金融再到在線教育等等,一個又一個行業迎來自己的風口。

他們當中一大批創業公司等待著雲計算資源的支持,但中小創業公司囿於沒有自主搭建IT架構的能力或者更願以輕資產方式處理數據服務,而且阿里的燒錢和價格戰策略恰好迎合了他們。這讓阿里迅速鋪開了網際網路客戶的規模,同時也加深了阿里雲的業務導向。

阿里雲也迎來了大豐收。自2016財年第一財季開始,阿里雲連續8個季度實現超100%的高速增長,2017財年第四季度的單季度營收就接近上一財年的整體營收,等到2018財年,阿里雲營收133.9億元人民幣,占總營收5.4%,同比增長101%。

但近幾年,消費網際網路的熱潮開始褪去。有的行業如社區團購,在百團大戰後僅剩幾家勉力維持;有的行業如網際網路金融和在線教育,則在監管之下變成了一地雞毛。

此外,阿里在2022財年的財報中,說到阿里雲季度增速放緩的原因時提及,「網際網路行業頭部客戶由於非產品相關原因逐漸停止在其國際業務中使用阿里雲服務。」這裡的頭部客戶,據稱意指字節跳動,受美國制裁的影響,彼時字節跳動終止了其tiktok板塊在阿里巴巴雲上存儲數據的交易。

與此同時,我國的政務雲市場開始迅速崛起。據賽迪諮詢數據,2020年中國政務雲市場規模達632.7億元,環比增長42.3%。根據云計算開源產業聯盟數據,預計2023 年我國政務雲市場規模達到1203.9億元。

但這恰恰是阿里雲的弱項。因為不同於服務消費網際網路,阿里推出的主要是標準化產品,不需要跟萬千中小商家客戶過多接觸,只需要大規模複製推廣即可,但面向體量龐大的政企客戶,阿里雲需要根據客戶自身的業務場景提供定製的解決方案。

而且,政企市場更看重「流程正確」,更關注數據安全,同時更講究長期夥伴關係,但更強調技術和標準化的阿里雲未能及時適應這種轉變,這也就造成了過去幾年,阿里雲接連丟失不少政府和央國企的雲服務和智能化改造的訂單。

另一方面,隨著國家對央企上雲的重視,國資雲也隨之崛起,這大大擠壓了阿里雲快速增長的空間。據鈦媒體,去年上半年的三大運營商的雲業務總和,已經是兩個阿里雲的體量,中國電信近1年來獲得的政企數位化大單超過百個,阿里同期只拿到個位數。

體現在市場份額上,據IDC去年七月發布的《中國智慧城市數據跟蹤報告》,在中國政務雲基礎設施市場中,華為雲、浪潮雲、中國電信、新華三/紫光分別位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位。阿里雲未出現在第一梯隊。

03不只於大,阿里雲需重找到優勢陣地

三人行必有我師,在政企雲市場搶灘緩慢的阿里雲也意識到,需要放下身段,向華為學習。

首先是解決面向政企客戶水土不服的問題。阿里雲決定從管理層入手,從華為雲挖來了高管蔡英華。

蔡英華擔任過華為企業業務中國區總裁,曾力推華為中國政企業務轉型,主導搭建了分銷渠道及合作夥伴生態。

來到阿里雲後,蔡英華重新布局了生態。阿里雲按照分銷夥伴、集成夥伴、諮詢夥伴、解決方案ISV夥伴、產品ISV夥伴等能力標籤,成立了相對應的生態團隊,來專項服務合作夥伴。

此外,在高營收的壓力下,曾有消息傳出阿里雲壓低合作夥伴利潤。有數據顯示,2020年合作夥伴為華為雲貢獻了60%的收入,而在2022財年,阿里的這一數字才僅為25%。

於是,履新4個月後,蔡英華在2022阿里雲合作夥伴大會上表示,「阿里雲賺1塊錢的同時,夥伴可以賺到2塊錢,3塊錢。」阿里雲還量身定製了一攬子的權益體系,如三年投入10億專項資金等,實現合作共贏。

阿里雲在布局海外市場上,也毫不含糊。去年9月,阿里雲宣布未來三年投入70億元建設國際本地化生態。過去一年,阿里雲在海外累計新增6座數據中心,分別位於沙特、德國、泰國、韓國和日本。目前,阿里雲在全球28個地域運營著86個可用區,是亞太市場基礎設施規模最大的雲計算平台。

實際上,在從以網際網路客戶為主轉向非網際網路客戶為主的趨勢愈發明顯的當下,對標查漏補缺的同時,群狼環伺的阿里雲還應該找到自己的優勢陣地,並築高壁壘。

華為雲能在短短3年內做到國內前二,靠的是長期參與地方政府的信息化建設。多年的業務布局和資源積累,使華為雲的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這種話語權和影響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另一方面,華為雲把合作夥伴方放在極高的位置。一個細節就是,打開華為雲的官方網站,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加入華為雲IoT生態圈,實現商業雙贏」這樣一句樸實又讓人印象深刻的slogan。

再看騰訊雲,其背靠騰訊,將壁壘集中在音視頻、直播、資訊社交和遊戲等垂直領域。如在音視頻領域,據沙利文研究,騰訊雲在音視頻解決方案市場份額保持在30%以上,位居行業第一;在遊戲行業,2020年騰訊雲便已服務了超70%的遊戲公司。

SaaS也是騰訊雲攻取市場的一大利器。如騰訊內部的SaaS平台企業微信、騰訊會議和微信小程序,都在為騰訊雲擴張提供背書。

百度雲將基本盤定在了人工智慧領域。據IDC研究,2020年百度雲在AI公有雲領域市占率為33%,位居行業第一。百度本月推出的本地版ChatGPT模型「文心一言」或也將成為其雲業務擴張的助力。

那麼阿里雲的優勢陣地在哪裡?只有它自己能找到答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