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武牧羊中的路人甲,為何班固反覆念叨他八次

讀者報 發佈 2024-03-01T02:48:49.769216+00:00

《蘇武傳》可以說是《漢書》中最為人所熟悉的名篇了,因為它是入選高中語文教材的一篇課文。很多年以後,讀班固的原文才發現,其實並沒有單獨的《蘇武傳》,蘇武的事跡是被記錄在《漢書·李廣蘇建傳》裡,雖然傳名中沒有蘇武,但全文卻用小一半的篇幅講述他。


《蘇武傳》可以說是《漢書》中最為人所熟悉的名篇了,因為它是入選高中語文教材的一篇課文。

很多年以後,讀班固的原文才發現,其實並沒有單獨的《蘇武傳》,蘇武的事跡是被記錄在《漢書·李廣蘇建傳》裡,雖然傳名中沒有蘇武,但全文卻用小一半的篇幅講述他。他的父親蘇建,雖然和李廣並列成傳,但關於蘇建的事,只是一筆帶過而已。

當年高中上語文課時,蘇武作為主角,老師自然重視,而其他幾個配角,比如張勝的自私貪功、膽小怯弱,衛律的陰險狡詐、陰謀迭出,李陵的矛盾痛苦、游移不定,都曾被老師一一論述。但文中有一位有名有姓、多次出場的人物,卻往往被人忽視。

這個在《蘇武傳》中「打醬油」的「群演」叫常惠,他似乎是一個矛盾的存在。一方面,他出場次數非常多,你如果是個有心人,數一數,他的名字居然出現了八次,這一點甚至超過了讓人印象深刻的李陵;另一方面,他的存在感確實不強,除了在最後一場「密報漢使」中起到關鍵作用外,其餘幾次都只是作為背景出現。

那麼素來以文字精練著稱的班固,為什麼會反覆提及這樣一個「群眾演員」?有一種可能,班固不斷提及常惠,是在提醒讀者,當年百人左右的使團隨蘇武出使,除了蘇武在匈奴苦熬十九年不失漢節之外,還有不少拒不投降的漢家男兒。正是出於這個目的,班固在記述中不動聲色卻又頗有深意地寫下這句話:「單于召會武官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意思是,單于決定放蘇武回漢時,召集蘇武先前的屬吏,除去投降的和死去的,隨蘇武返回的總共有九人。一方面,從側面反映了這十九年塞外生活的艱辛,百人的使節團或許死亡大半。蘇武在北海受的是饑寒困頓、罕見人煙之苦,以常惠為代表的使團低階人士經歷的是牢獄囚笞、奴役折辱之苦,他們中大多數人死在北境,終生未得歸鄉;另一方面,真正堅持到歸漢這一天的人,他們和蘇武一樣是堅貞忠誠、意志堅強的英雄。

這九個人有名可考的分別為常惠、徐聖、趙終根三人,其他六人沒有留下名字。假如將《蘇武傳》看成一篇單獨的文章,常惠的作用似乎止步於此。但如果我們將其看成《漢書》的有機部分,就會發現正是經過這番酷寒摧折磨鍊,常惠的後半生迎來了綻放。

翻開《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後發現,《蘇武傳》中常惠的身份僅僅是蘇武的「假吏」(臨時助理)。但在屬於他自己的傳記中,卻最終繼承了蘇武的衣缽,出任「典屬國」,成為當時漢帝國對外事務的負責人,從而開啟了他精彩的外交生涯,在經營西域上立下了不世之功。

只有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班固之所以一次次強調常惠在場,是在點明常惠不僅是蘇武事業的繼承人,更是其精神的發揚光大者。正是漢朝一代代開拓進取、不辱使命的英雄們前赴後繼傳承不絕,才能建奇功於絕域,揚大漢之國威。


「蘇武牧羊」流傳得靠「鴻雁傳書」

常惠是太原人,年輕時因為家中貧窮,自告奮勇報名參軍,作為蘇武的臨時助理,跟隨他一起出使匈奴。他們此行目的是交換漢匈雙方相互扣留的使者。沒承想,別人沒救成,他們自己也成了被扣留的使者。原因不再詳述,大概就是副使張勝牽扯進匈奴一場叛亂,連累了整個使團。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個階段,漢匈雙方經常扣留對方的使者,所以自願出使的人,心裡都做好了回不來的準備。

在《漢書·李廣蘇建傳》中,常惠的前幾次出場,都是作為「背景演員」出現的。他甚至見證了蘇武的兩次自殺,特別是第二次蘇武在衛律面前引佩刀自刺,雖自殺不成,但也是昏死很久才甦醒。班固在此處特別記錄了常惠當時的狀態:「惠等哭,輿歸營。」

班固在《漢書》中沒有記錄常惠的出生年齡,但他死在初元三年(前46),載蘇武出使匈奴時是漢武帝天漢元年(前100),由此可以推斷,常惠此時年紀尚輕。

常惠的哭當然不是因為恐懼,而是被蘇武的剛烈之氣所感染,更是同仇敵愾。可以說,蘇武自殺這一幕是驚心動魄、壯懷激烈的。他這種剛烈的氣概給包括常惠在內的使團成員做出了一個非常正面的榜樣,正因如此,使團中很多人誓不投降。

勸降無果後,匈奴人將蘇武流放北海,卻「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這也是一種策略,要將蘇武置於「孤獨之境」,使其受饑寒交迫、孤獨困頓之苦。此時,常惠等人則淪為匈奴權貴的奴隸,遭受繁重勞役和人格侮辱。

一般人淪落到此間,恐怕早已崩潰,近二十年被敵酋趾高氣揚的氣焰所壓迫,過著日復一日的辛勞生活,這也是使節團大部分人客死他鄉的原因,剩下的人則不得不向命運低頭。但常惠確實不是一般人,他一邊學習當地的語言和風土人情,一邊無時無刻不在尋找良機重歸大漢。

機會終於讓常惠給等到了。隨著漢匈關係緩和,漢朝派使者出使匈奴,打聽和尋求蘇武等人,匈奴人詐說蘇武已死。常惠聽此消息後,失望之餘也留了個心眼兒。下次漢使再來匈奴時,「常惠請其守者與俱,得夜見漢使」。請注意這個細節,常惠是請看守他的人和他一起晚上見漢使的,說明常惠早就做好了看守的工作,能獲得看守者的追隨,這需要多強的人格感召力!

常惠向漢使詳細敘述了事情的經過,甚至想好了逃脫方法,他讓漢使對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意思是,漢朝皇帝在上林苑打獵,射下一隻雁,腳上繫著一封帛書,說蘇武沒死,就在某個大澤中。單于左顧右盼暗暗吃驚,只好向漢使者道歉說蘇武確實活著。

常惠足智多謀的外交才能,在這一次營救蘇武的行動中嶄露頭角。當時,蘇武人在北海,和外界完全斷絕消息。如果沒有常惠居中運作,萬一蘇武持節殉國,甚至連這個千古流傳的故事也將湮沒在貝爾加湖的風雪之中。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常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蘇武一行人回到長安已是漢昭帝時期,他們都得到了重重封賞。常惠更是被封為光祿大夫,可謂平步青雲,但他的燦爛人生才剛剛開始。


以一人之力降服一國

在回家過了七八年普通公務員的太平日子後,常惠再次被派遣出使西域,這一次,他的目的地是西域的烏孫國。

此次常惠出使的原因,是漢朝收到了解憂公主送來的求救信。解憂公主是西漢楚王劉戊的孫女,遠嫁烏孫國。她向朝廷求救,稱匈奴發兵準備攻打烏孫。本來朝廷已經決定出兵了,然而在公元前74年漢昭帝突然駕崩,計劃暫時擱淺。

漢宣帝繼位後的第二年,終於想起此事,於是派遣常惠出使烏孫,去了解一下真實情況。此次出使烏孫,常惠帶回一個重要信息,匈奴已經對烏孫周邊發動軍事進攻,「取車延、惡師地」,甚至要「脅求公主,欲隔絕漢」(《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烏孫昆莫(國王)願意發兵五萬,與漢朝聯手進攻匈奴。這一建議讓漢朝君臣大為驚喜。因為自漢武帝以來,制定的國策就是希望西域能有一個幫手共擊匈奴。朝廷一開始寄希望於大月氏,落空之後則結好烏孫,為此先後遣兩位公主遠嫁烏孫。但烏孫國長期奉行勢力均衡、兩邊都不得罪的政策,比如娶了漢朝公主也要再娶個匈奴公主,此次烏孫主動提出共擊匈奴。漢朝君臣上下敏銳意識到這是一個削弱匈奴實力,並加強對西域控制的好機會。

漢宣帝隨即派出五路大軍,共計十五萬人出擊。結果漢軍聲勢浩大,匈奴主動採取撤退戰略,加上五路大軍狀況頻出,漢軍勞師遠征卻寸功未立。由於匈奴主力的注意力完全被漢軍吸引,結果烏孫的五萬人馬反而大獲全勝。這一仗「獲單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汙都尉、千長、將以下三萬九千餘級,虜馬牛羊驢騾橐駝七十餘萬」(《漢書·匈奴傳》)。

作戰之前,朝廷任命常惠為校尉,讓他帶符節統轄烏孫軍隊,這只是名義上的說法,實際上,常惠只是起到聯絡官的職責。烏孫大勝之後,常惠和烏孫昆彌一起返回,還沒到達烏孫,就有烏孫人盜走了常惠的官印和符節。

可以想像常惠有多沮喪,作為一個外交官,丟失印綬等於丟失了職責所在,他以為回到長安一定「當誅」。倘若是漢武帝,大概常惠有十個腦袋也掉光了,還好漢宣帝認為此戰幾個將軍寸功未立,倒是常惠的出使取得一定功勞,因此封常惠為長羅侯。

本始四年(前70),常惠第三次出使烏孫,這次出使的任務本來只是為此前那場戰役論功封賞,屬於普通的外事活動。但常惠上奏漢宣帝說,龜茲國之前曾殺了漢朝的屯田校尉賴丹,朝廷還沒治他們的罪,因此請皇上批准順便攻打龜茲,漢宣帝沒同意,但大將軍霍光卻暗示常惠可以自行決斷。

關於賴丹被殺,此事頗為複雜。《漢書·西域傳下》中記載,貳師將軍李廣利西征大宛。得勝歸來途中,得知西域小國扜彌的王子賴丹在龜茲為質。李廣利便責備龜茲:「外國皆臣屬於漢,龜茲何以得受杅彌質?」於是把賴丹帶回長安。到了漢昭帝時期,賴丹被任命為校尉,屯田輪台,西漢軍隊第一次有了在西域屯田的記錄。不久,龜茲在匈奴人的授意下,進攻屯田軍殺了賴丹。此時常惠提起此事,自然是要「殺雞儆猴」,在西域樹立起大漢的權威。

常惠帶五百隨從在烏孫完成封賞使命後,回程途中發動了對龜茲的進攻,此次進攻沒得到朝廷允許,他擅作主張利用自己在西域多年的影響力,征伐龜茲以西諸國兵馬兩萬人,龜茲以東諸國兩萬人,烏孫出兵七千,從三面發動對龜茲的進攻。在強大的軍事威懾下,龜茲王不得不低頭道歉:「這是先王被奸人姑翼挑撥離間而成。」這套說辭常惠本可置之不理,以優勢兵力攻陷龜茲。但常惠的策略是攻心為上,他義正詞嚴地說:「即如此,縛姑翼來,吾置王。」(《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意思是,「既然這樣,那就把姑翼捆來,我可以放了大王」。果然,姑翼被處死後,常惠就罷兵回朝了,而這次擅作主張的軍事行動也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從此以後,龜茲臣服於漢。龜茲王絳賓還迎娶了解憂公主的長女弟史為妻。數年之後,夫妻倆專門到長安朝賀,漢宣帝大為嘉獎。《漢書·西域傳下》如此描述兩人歸國後仰慕漢風的龜茲:「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檄道周衛,出入傳呼,撞鐘鼓,如漢家儀。」龜茲日後更是成為西域都護的駐地,而正是常惠的恩威並重成就了這段佳話。


明習外國事,勤勞數有功

常惠一生六次出使西域,目的地大多是烏孫國。特別是最後幾次出使,直接捲入烏孫國的內部紛爭中。

元康二年(前64),親漢的烏孫國王翁歸靡上書:「願以漢外孫元貴靡為嗣,得令復尚漢公主,結婚重親,畔絕匈奴,願聘馬騾各千匹。」(《漢書·西域傳》)這次上書,烏孫國王表達了希望進一步加強與漢王朝的關係,並計劃讓王子迎娶漢朝公主,與漢朝親上加親,與匈奴徹底決裂。

漢宣帝聽聞非常高興,就以解憂公主的侄女相夫為少公主,並派遣熟悉烏孫情況的常惠護送公主西行。神爵二年(前60),當一行人到達敦煌時,卻聽到一個噩耗,翁歸靡逝世了,而烏孫的王公貴族並沒有立他的兒子,也就是漢朝外孫元貴靡當王,而是立翁歸靡的弟弟泥靡為昆彌,綽號「狂王」。

面對這個突發情況,常惠立即上書:「願留少主敦煌,惠馳至烏孫責讓不立元貴靡為昆彌,還迎少主。」(《漢書·西域傳》)常惠的主張很明確:讓少公主留在敦煌,他自己拍馬趕去烏孫,責備他們為什麼不立元貴靡為王;等平定烏孫事後,再接少公主去完婚。

可以說,常惠此時採取的方略,和他力爭「責龜茲」是同一思路,要用雷霆手段維護權威。但漢宣帝再次選擇了否定,這一點也和他持重謹慎的性格相符,他採納了朝中大臣提出的「烏孫持兩端,難約結」的意見,決定「征還少主」,就是說,不干涉烏孫國內發生的變故,罷黜和親之議,讓少公主回國。

此後,烏孫國內動盪不安,先是「狂王」與解憂公主之間矛盾尖銳,最終發生了解憂公主行刺「狂王」的行動,「狂王」負傷逃走。至此,以解憂公主為首的「親漢派」與以泥靡為首的「親匈派」呈分裂內亂之勢。

宣帝甘露元年(前53),翁歸靡的另一個兒子烏就屠作為第三方勢力,起兵殺了「狂王」奪取王位。但烏就屠依舊是「親匈派」,漢朝便派遣破羌將軍辛武賢率兵一萬五千人在敦煌集結,準備討伐他。

在巨大的軍事壓力下,烏就屠不得不接受烏孫右大將的夫人,也就是解憂公主的侍女馮嫽的勸降。烏就屠表示自己「願得小號」,讓元貴靡擔任大昆彌。常惠作為漢朝使臣,詔烏就屠至赤谷城,接受漢朝冊封。

但這次冊封烏孫的大小昆彌,並沒有對疆域地界做出明確的劃分,兩方之間矛盾重重,紛爭不斷。因此,一年後,甘露二年(前52),常惠最後一次出使西域。這一次,常惠到烏孫後,首先率領一部分漢軍在赤谷城屯田,並且劃分了大小昆彌的統治區,大昆彌為六萬餘戶,小昆彌為四萬餘戶。劃分清楚地界和屬民,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大小昆彌之間的紛爭。隨後,漢宣帝在趙充國去世後,召常惠歸朝中,代替趙充國任右將軍,並繼續擔任典屬國之職。又過了一年,解憂公主歸漢,表明漢王朝經營烏孫的目標已基本實現。

史載常惠一生共六次出使西域,《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中說他「明習外國事,勤勞數有功」。在他的苦心經營下,西域各國漸漸唯大漢馬首是瞻,漢朝在西域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甚至在龜茲東邊的邊防重鎮烏壘(今新疆輪台東)設立了西域都護府,使大漢版圖前所未有地擴大。


(摘自《細讀兩漢四百年》 楊基寧/著 華文出版社/出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