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頭號戰犯為何逃脫制裁?大國政治博弈的棋子:裕仁天皇

益達諾夫斯基 發佈 2024-03-01T03:01:27.032452+00:00

2023年3月6日,時值韓國「三一抗日獨立運動」紀念日。韓國總統尹錫悅聲稱日本已經從「侵略者」轉為了「合作夥伴」關係,忘卻了日韓兩國之間的國讎家恨,不顧反對推動日韓雙邊關係。韓國總統尹錫悅向日本國旗鞠躬引民憤此舉一出,全國譁然,人們紛紛指責韓國總統數典忘祖、賣國求榮。

2023年3月6日,時值韓國「三一抗日獨立運動」紀念日。

韓國總統尹錫悅聲稱日本已經從「侵略者」轉為了「合作夥伴」關係,忘卻了日韓兩國之間的國讎家恨,不顧反對推動日韓雙邊關係。

此舉一出,全國譁然,人們紛紛指責韓國總統數典忘祖、賣國求榮。

面對美帝國主義的壓力,作為日本侵略受害者之一的韓國不得不與昔日的血仇敵人攜手合作。

韓國總統面對美國卑躬屈膝、尊嚴掃地,而二戰期間的日本天皇裕仁戰敗後卻可以罔顧累累罪行,逃脫制裁,壽終正寢。

同為東亞地區的「一國之君」,為什麼差別這麼大?

面對累累惡行,罪魁裕仁天皇憑什麼能夠逃脫審判?

事件始末

公元1937年,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正式拉開侵華戰爭的序幕,至此之後,中國歷經十四年抗戰終於在1945年等到了日本的投降。

1945年8月1日,日本裕仁天皇向全國市民廣播,宣布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不久後在密蘇里號簽署投降書。

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九月九日九時的三九良辰在曾經飽經風霜、遭受屠殺的南京城內由岡村寧次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簽署投降書。

此前,以裕仁天皇、義大利的墨索里尼、納粹德國的希特勒為首的軸心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了對世界各國的侵略。

戰爭結束之後,墨索里尼被處決吊死在廣場之上,懸屍示眾;希特勒也飲彈而亡,消失在塵煙當中。

而同為罪魁的天皇裕仁卻可以逍遙法外,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美國麥克阿瑟曾經質問裕仁:「日本被打敗了,閣下為什麼不遵循貴國傳統切腹自盡呢?」

言語之間,麥克阿瑟對日本以及面前這位天皇的鄙夷展露無遺,誰知他卻得到了一個更加厚顏無恥的回答。

「戰爭事宜,在議會上全部由內閣把控,我完全沒有話語權,面對侵略戰爭我想要阻止也無能為力。」

言下之意,戰爭不僅與我無關,我還曾經出言阻止,你應該給我頒發一個諾貝爾和平獎。

裕仁的這一番言論,將所有責任推向了日本內閣,自己仿佛是受害者一樣無辜且純良。

這讓什麼大風大浪都見過的麥克阿瑟都感到汗顏。

實際上,自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天皇威望大幅提升,天皇一改往日被架空的形象,成為舉國上下信仰崇拜的對象,同時也有對軍隊的指揮權。

也就是說此時的裕仁天皇是擁有實權的,而日本的對外侵略,也是在他的默許下展開的。

在審判法庭上,自知無法生還的戰犯東條英機曾經說過:「天皇的旨意是沒有人可以抗拒的,軍隊中的任何人都要遵從天皇的意志,膽敢出現違抗天皇的想法都是大逆不道的。」

此言一出,裕仁的謊言不攻自破。

天皇裕仁何許人也

裕仁天皇是日本昭和時期的第一位天皇,他的生平經歷與日本現代化歷程、戰爭戰後重建密切相關。

所謂「昭和」,取自《詩經·大雅·盪》中的一句話。

「於岸谷之中,有橘其實,維藐昭之,我實既嘉。」意為光明與美好的年代。

聯想至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不禁讓人感覺諷刺與反感。

要理解裕仁天皇之所以在二戰之後免於處決,我們需要深入了解他的生平。

據史料記載,裕仁天皇自幼尚武。

也許是受到近親結婚的影響,裕仁天皇的父親大正自幼體弱多病,很早就無法把持朝政,退居養病。

而年幼的裕仁在6歲時也被發現手指活動不便,眼睛也遺傳近視,也許這也使得他的內心埋下了自卑的種子。

為了讓裕仁可以健康的長大,其父親委任深受器重的乃木希典作為他的老師。

希望將他培養得「質實剛健」,因此自幼裕仁便崇尚武力,深受「軍國主義」思想影響。

為了擺脫自父輩以來「天皇病弱」的形象,裕仁長期堅持鍛鍊,一刻不敢鬆懈,夢想向其祖父明治天皇看齊。

裕仁天皇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經歷對他的個人發展和社會角色有著深刻影響。

他是日本天皇家族的一員,出生於明治時代,接受了傳統的宮廷教育和儀式,同時也受到了現代化的影響。

他曾在英國留學,並在日本大學學習了哲學和政治學。這些教育經歷讓他具備了開放、現代和文化多元的視野,同時也讓他深刻理解了日本的傳統和現代的複雜性。

1921年,時年20歲的裕仁在皇室的授意下前往歐洲遊歷,訪問了英、法、荷蘭等五個國家。

3月3日,裕仁一行搭乘「香取號」軍艦出發。途經香港、新加坡、科倫坡、雅典、地中海,5月7日抵達英國普利茅斯。

此時的歐洲,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百廢待興,裕仁將工業水平位列前茅的君主立憲制國家英國作為首個拜訪目標。

途徑巴黎,裕仁仿佛是第一次進入大城市的鄉下人,深深地被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所震撼。

他穿著便服獨自搭乘巴黎地鐵,有生以來第一次自己付錢買車票。

他曾回憶道:「我第一次搭乘地鐵,什麼手續也不知道,手緊緊地握住車票,手心已經溢出了汗珠,我太緊張了,入閘的時候驗票員示意要在票上打孔,我卻生怕票被他奪取,結果惹得驗票員大怒…」

面對西方列強國家的一座座鋼鐵森林,裕仁自卑的心理再次萌發,他感受到自己的國家與西方還有很大的差距。

地鐵上的場景就像年幼時病弱的自己在其他健全的人身邊一樣,旁人的目光仿佛一根根刺,扎在他的心上,隱隱作痛。

年幼時和遊歷西方的經歷使得裕仁的心性更加成熟,也更加扭曲,他渴望變得強大、渴望獲得認同。

在此之後,他苦心培養自己的勢力,執掌了軍權,逐漸開始顯露出野心。

1921年11月25日,在巡視歐洲兩個月後,大正天皇重病,時年20歲的裕仁於開始攝政,真正掌權。

可以確定的是,裕仁並非自己所說的是沒有實權的君主,實際上裕仁自由尚武,眼界開闊,野心勃勃,後續發動的諸多戰爭和他脫不開關係。

執政之後,裕仁開始迎來了人生更大的挑戰,此時的日本政壇並非死水一潭。

1930年代,極端民族主義甚囂塵上,產生了一系列政治暗殺事件。

1932年5月15日首相犬養毅遭到暗殺,軍隊控制的官僚內閣的開始掌權。

此時的軍國主義內閣要求學校講授愛國主義,強迫大學開除具有民主思想的教授。為日後殘忍的對外侵略埋下伏筆。

1936年2月26日,主張反抗蘇聯的「皇道派」的多為年輕軍官突然發動「二二六兵變」。

即便在裕仁的嚴令下很快被鎮壓,但是通過兵變最終軍部開始控制中央政府及日本軍隊。

至此日本的軍國主義體制終於形成。

面對經濟形勢嚴峻、各派組織紛爭不斷, 「二二六事變」之後法西斯主義抬頭的國內狀況。

為了穩定社會、發展國力,年輕的裕仁天皇別無選擇,被裹挾著推動日本走向軍國主義道路。

也許此時的他又會回憶起那天在法國巴黎的地鐵上窘迫的情景和手心不斷冒出的汗水。

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再次席捲而來。

神道教——日本畸形產物

近年來我們時常聽聞日本不顧阻撓奉拜安置在「靖國神社」的侵華戰犯,我國對這種行為反覆譴責,卻屢禁不止。

「靖國神社」屬於日本神道教信仰。

神道教是一種多神信仰,主張日本皇室以及有一定影響力的的先人甚至是一些飛禽走獸、魑魅魍魎皆供為神明。

其中最為崇高的則是傳說中日本人的先祖「天照大神」,傳說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孫,上下一脈,因此時代天皇皆為神祇。

在佛教從百濟朝鮮傳入日本島之前,神道教並沒有完整的體系,直至佛教在短時間內以風捲殘雲一般廣受信賴,對日本本土的神道教產生了極大的衝擊。

為了與佛教分庭抗禮,日本皇室開始了對神道教的徹底改革,他們賦予天皇以神性。

昭示歷代天皇、幕府將軍以及偉人、民族英雄都可以成為神祇,受到供奉。

德川幕府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掌權者將神道教與中國的儒家程朱理學以及佛家的諸多思想進行整合,推崇忠君愛國的思想。

使得神道教徹底成為政治工具,日本的「政教融合」也初見端倪。

明治維新先後,日本開始了「廢佛毀釋」行動,大幅打擊本土的佛教信仰,將神道教正式尊為國教。

自此之後,皇家逐漸重新掌權,他們既是人們心中的神祇,又是一個國家的實際統治者,日本一度成為一個類似伊斯蘭國家的「政教合一」政權。

隨著許多鞏固王權的政策實施以及忠君愛國思想普及,短時間內日本國人狂熱迷信天皇權威。

在二戰時期的日本「神風敢死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們篤信自己的犧牲是為了天皇的神諭,死後自己也能進入神社,貴為神明。

當我們再次回憶起日本近乎狂熱、病態的「神道教」信仰時,除了憤慨以外,也會感受到一種深深的荒謬感。

在「神道教」信仰的影響下,天皇的身份使得戰勝國不敢輕易處決裕仁天皇。

投降之後,在1946年的元旦,裕仁天皇發布了《人間宣言》。

宣布從此以後,日本的天皇不再是神祇,而是和普羅大眾一樣的普通人,自然也不會再有掌權治理國家、發動戰爭的機會了。

我們無法真正對裕仁的心理感同身受,也許在他發布《人間宣言》時,他才真正對自己侵略中國、東亞共榮的 「黃粱一夢」死心吧。

冷戰前奏

1941年12月7日的清晨,日本海軍毫無徵兆地突襲美國駐夏威夷珍珠港軍事基地,將原本置身事外的美國強行拉進二戰。

日本此舉原本是想獲得軍事補給、獲得戰爭資源來緩解自己在世界各地多線作戰的侷促場面。

但是令人沒想到的是,美國雷厲風行,以最快速度展開回擊行動,使用b-29轟炸機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發原子彈,造成空前絕後的巨大傷害,

兩個城市的溫度一度達到了5000萬攝氏度,所到之處,寸草不生,人畜皆亡。

1945年8月6日凌晨,廣島遭到原子彈轟炸。

廣島頃刻間淪為人間地獄,一舉造成7.4萬人死亡,實在是駭人聽聞。

為了避免亡國滅種,日本無奈選擇投降。

畢竟在原子彈面前,毀滅地球也只是彈指間的事,巨大的威力對於一個城市甚至是一個國家是壓倒性、毀滅性的。

因此,投降之後的日本,理應接受戰勝國的審判,尤其是美國的意見尤為重要。

那麼為什麼美國願意放過罪魁禍首裕仁天皇?

上文提及,神道教作為日本國畸形的國教,天皇上下一脈,血統高貴,君權神授,具有無上的威嚴。

日本開創了一個一定程度類似於政教合一的國家制度,尤其是二戰時期,天皇十分具有號召力。

因此如果盲目處決天皇,很有可能導致日本的絕地反撲。

日本的混亂對於剛剛結束的戰爭百害而無一利。

此外,美國之所以留存天皇,也與美國和蘇聯之間的暗自較勁有關。這也就是美蘇冷戰的序幕。

在日本投降之前,納粹德國隨著希特勒的全面潰敗最終被占領。

德國也被美蘇瓜分,分為了資本主義陣營的西德和社會主義陣營的東德。

對於德國民眾而言,被分而治之,民族分裂,社會意識形態不再同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茫與屈辱。

對於超級大國美國與蘇聯而言,將戰敗國瓜分並不是一個最優解。

因為一旦像德國一樣將日本徹底清算,相互瓜分,只會造成兩個陣營之間相互掣肘,無法徹底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東德在西歐有著極強的影響力,使得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更加壯大,這顯然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雖然英國、法國已經成為了美國的「小弟」,但是東德的現狀使得美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

因此美國在處理日本的問題上要小心謹慎、處心積慮,不能讓東德的窘迫狀況被複製。

在日本投降之前,美軍就已經和日本天皇裕仁進行書信往來,並向其承諾保證其生命安全無恙。

承諾是一碼事,明晃晃的利益則是另一碼事。

出於利益著想,善待日本,使其成為自己的傀儡,在與蘇聯的拮抗當中有著巨大的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戰敗之後,日本的左翼力量並沒有氣餒,他們還在伺機反攻,妄想大日本帝國再復榮光。

戰敗之後日本的政治體制已經完全被戰爭所摧毀,戰後日本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和改革。

在1947年,日本頒布了新憲法,實行民主化改革,社會陷入變革與動亂當中。

同時日本社會經歷大起大落之後,經濟更加低迷,社會不安定力量此起彼伏,長此以往會嚴重影響美國在日本的統治。

此時貿然處死在人們心中猶如神祇一般的天皇,恐怕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巨大危害。

從諸多方面考量,對美國而言處死裕仁天皇都是不明智的。

同樣作為戰勝國,蘇聯的意見也十分關鍵。

而對於蘇聯來說,如何處理日本並沒有區別。

雖然日本也曾經攻擊過蘇聯,但是在諾門罕戰役中蘇聯並沒有大的損失,因此日蘇之間的仇恨不深。

在德國建議日本聯合夾擊蘇聯時,日本並沒有答應,同時日本司令部一直保持與蘇聯的書信往來。

在1945年之際,蘇聯管控中國東北,獲得了大量的軍需資源,於情於理,蘇聯沒有理由在這時逼迫日本。

雖然對於中國人民實在是不公平,但是事實就是:蘇聯沒有在日本橫插一腿的想法。

而這時距離蘇聯建立蘇聯、華沙條約組織與美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展開冷戰的1947年僅僅有兩年之隔。

冷戰的鐵幕近在咫尺。

由於意識形態的矛盾衝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將十月革命以來興起的鋼鐵洪流大國——蘇聯看作假想敵。

由於二戰德國洶湧的侵略,美蘇陣營暫時達成一致,放下干戈。

但是隨著德國的全線潰敗,兩大陣營之間的矛盾終於圖窮匕見、昭然若揭,一場新的戰爭也在悄悄醞釀。

第二次世界大戰塵埃落定,美國在日本駐軍,幾乎全面接收了日本的戰後重建事宜,旨在將日本培養成為自己牽制社會主義陣營的鷹犬。

日本就像一根釘子被釘在了東亞地區,時至今日日本仍舊是美國在東亞輻射影響力的重要據點。

綜上所述,由於多方面考量,為了日本政治的支持,為了獲得日本的合作推進「亞太戰略」以及天皇裕仁「被裹挾」、「迫不得已」等諸多原因。

因此美國放棄了處死裕仁天皇。

二戰之後,世界上對於裕仁也爭議頗多,有人認為他放縱軍國主義勢力入侵華北、朝鮮,罪行累累、昭然若揭,不處死不足以平民憤。

也有人認為他雖然身有元帥之名,但是士兵對他的尊敬更多是一種宗教崇拜的敬仰,而並沒有真正的戰場指揮權,許多惡劣的戰爭也並不是他親自指揮的,

作為一個虛有其名的天皇,為了日本的穩定,美國將其釋放也是符合其自身利益。

但是對於中國人而言,國讎家恨無論歷經多少年也不能忘記,雖然現在是和平年代,但是我們也應該牢記老一輩人的血淚。

我們始終以有好的態度對待他人,但是面對凌辱和踐踏,我們不能視若無睹,要維護國家尊嚴、要捍衛民族血性。

韓國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需要銘記堅決不能「數典忘祖」。我們仍舊要記住勿忘國恥,警鐘長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