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鷹城·名勝古蹟篇】小峨眉下眠三蘇 大江東去永傳頌

平頂山日報 發佈 2024-03-01T09:14:31.453005+00:00

900多年來,北宋大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歸焉之地郟縣三蘇園,迎來歷代達官顯貴、文人墨客及慕名憑弔者,他們或焚香叩拜,或題詩刻碑,或建祠塑像,以表示對三蘇父子的崇敬之情。

2023年3月28日《平頂山晚報》2版

遊客在東坡碑林拍照

三蘇父子雕像

平報融媒記者 孫書賢 文/圖

一門三學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無左無右無前。900多年來,北宋大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的歸焉之地郟縣三蘇園,迎來歷代達官顯貴、文人墨客及慕名憑弔者,他們或焚香叩拜,或題詩刻碑,或建祠塑像,以表示對三蘇父子的崇敬之情。

春色滿園藏謎團

3月26日,三蘇園內鮮花盛開,松柏吐翠,翠竹青青。三蘇紀念館館長丁國輝介紹:紀念館2013年11月開館,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是一座集展陳、三蘇生平介紹、文藝演出為一體的大型展館,主要由蘇洵、蘇軾、蘇轍、蘇軾哲學思想等11個展廳組成,全面展示了三蘇父子坎坷的人生經歷、卓越的為官政績、深邃的哲學思想、輝煌的文學藝術成就。

三蘇紀念館西側是碧波蕩漾的東坡湖,三蘇園景區管理處主任王曉鋒道出了東坡湖設計上的巧思:湖面呈「3」字形,看起來像個碩大的耳朵,寓意東坡先生的聰慧;湖面和近灘占地66畝(1畝≈666.67平方米),寓意東坡先生在世66年;湖內小島總面積約1102平方米,小島到堤岸的距離為6.25米,這與東坡先生葬郟的時間(公元1102年6月25日)吻合。

沿著柏油路一路向北,就到達了廣慶寺。門前「大江東去思居士,花雨西來念法師」的對聯赫然入目。王曉鋒說,廣慶寺原是宋仁宗頒旨修建的,建築風格獨特,最明顯的特徵是一進三院、寺祠合一,據說,這在全國都極為少見。

進入大門依次有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三蘇祠、東坡碑林等。三蘇祠建於元代至正年間,內有三蘇彩色塑像,蘇洵居中,蘇軾、蘇轍左右分侍。東坡碑林共收錄了我國當代197位書法家書寫的蘇東坡詩詞文賦136篇,碑刻300多塊。碑林分為詩詞碑園、文賦碑園、禮讚碑園、大江東去碑園。其中大江東去碑園最為洋洋大觀、氣勢磅礴。東坡先生的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全詞100個字,籌建時邀請了100位著名書法家,用草、行、隸、楷、篆等不同書體書寫了100幅。東坡碑林還有二期工程,占地8000多平方米,由蘇軾手跡和宋代至民國歷代名家書寫《赤壁賦》兩大部分組成。作品共計93幅,碑刻203塊。

出廣慶寺東便門,可至小峨眉山頭,上有高4.2米的蘇軾中年布衣持卷雕像。走在蘇軾布衣像西側台階下,只要遊客拍一拍手或跺一跺腳,就會有奇妙的蛙鳴聲傳來,這條小道被稱為金蛙迎賓道。

王曉鋒介紹,近年來,景區按照歷史文化與現代景觀並重的規劃理念,著力打造了翠竹林、牡丹園、碑林園、松柏林等多處景觀,使三蘇園變成了綠樹成蔭、鮮花簇擁的大美之地,讓前來觀光的遊客為之陶醉。

步入通往三蘇墳的神道,兩側古柏鬱鬱蔥蔥,石馬、石羊、石狗、石人相對排列,儀仗嚴整。陵園門楣上有著名書法家啟功書寫的三蘇墳門匾,「一代文章三父子,千秋俎豆兩峨眉」楹聯,道出了後人對三蘇父子千秋不減的崇敬之情。

進入紅漆木門,迎面是一座鐫刻著「青山玉瘞」四個蒼勁有力大字的紅石牌坊。王曉鋒說:「『瘞』字在字典里有『掩埋、埋藏』的意思,由病字旁、郟字左半邊、一個土字組成,郟縣人賦予了它一個特別的解釋,意思是蘇軾因病去世後葬在了郟縣這片土地上。」

三蘇墳園內遍植柏樹,鬱鬱蔥蔥,參天蔽日,樹幹卻均向西南方傾斜,指向四川眉山方向,幾百年來被人稱為「思鄉柏」。這些柏樹究竟緣何會集體傾斜於西南方向?這也是三蘇墳的千古之謎。

郟縣八大景之一的「蘇墳夜雨」也是三蘇墳的又一大謎團。王曉鋒介紹,清代郟縣縣令張篤行拜謁三蘇,夜深人靜之時,忽聽門外雨聲大作,開門觀雨,可屋外不但沒有下雨,反而天晴月明。遂寫詞留念:「風聲瑟瑟雨聲嘩嘩,風大而不鼓衣,雨大而不濕襟。」後人屢試屢驗,稱其為「蘇墳夜雨」。

三蘇葬郟成定論

蘇東坡原籍四川眉山,在文學上成就卓著,又是宋朝命官,走南闖北,作古後為何安葬於郟縣?丁國輝娓娓道來:蘇轍於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期間,蘇軾由定州南遷英州,便道於汝,與弟相會。蘇轍領兄游觀汝州名勝。郟城縣屬汝州,自古就有龍鳳寶地之美稱,黃帝鈞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臨鈞天台,北望蓮花山,見蓮花山余脈下延,「狀若列眉」,酷似家鄉眉山,就議定以此作為歸宿地。

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蘇軾卒於常州,留下遺囑:「即死,葬我於嵩山下,子為我銘。」這是蘇軾彌留之際給弟弟蘇轍的遺言。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汝州郟城縣鈞台鄉上瑞里(今蘇墳寺村)安葬。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蘇轍卒於潁昌,其子將之與蘇軾葬於一處,稱「二蘇墳」。蘇洵本葬於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郟城縣尹楊允到蘇墳拜謁,謂「兩公之學實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雖眉汝之墓相望數千里,而其精靈之往來,必陟降左右。」遂置蘇洵衣冠冢於兩公冢右。這樣,原來的二蘇墳就成了三蘇墳。但由於種種原因,長期以來關於三蘇父子的長眠之地在史學界頗受爭議。

1969年3月,郟縣茨芭鄉(今茨芭鎮)蘇墳寺村村民在澆灌農田時發現了被水沖開的蘇仲南夫婦墓,發掘出來的墓志銘上寫著「……宣和五年十月晦日,合葬於汝州郟城上瑞里先塋之東南巽隅……」,即蘇仲南夫婦墓位於三蘇陵園東南方向,後經學界專家考證,確定了三蘇葬郟的事實。

三蘇文化永流傳

三蘇園景區於2012年11月晉升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並先後被命名為「市級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全省第三批省級廉政文化示範點」「河南研學旅遊示範基地」「中國詩歌創作基地」,在2019年美麗鄉村博鰲國際峰會上被評為「全國百佳旅遊目的地」。

近年來,郟縣大力弘揚三蘇文化,活動接連不斷,遠在江蘇常州的東坡先生後裔也在每年的清明節、中秋節前來郟縣祭拜。

去年中秋前夕,在郟縣籍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劉楠的奔波策劃下,郟縣舉辦了盛大的「守護蘇東坡」雲村民項目啟動儀式,吸引了全國的蘇軾研究專家、學者、常州蘇東坡研究會及蘇軾後人、當地村民前來拜謁三蘇,同時,以數字藏品、雲村民等新媒介為橋樑,創作出了以東坡文化元素為內容的文創產品,吸引更多人成為蘇墳寺村「雲村民」,參與「守護蘇東坡」。今年1月31日,「守護蘇東坡」鄉村春晚的舉行,更使得蘇墳寺村這個傳統村落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