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錄:一位50歲江西老表談上世紀80年代的學習和生活

冬青0笑着向歷史告別 發佈 2024-03-01T13:43:25.493184+00:00

我出生於1974年,今年虛歲50歲整,出生在江西吉安一個偏遠山區的農民家庭中。小時候,我在家裡都是自由玩耍,有時候就和其他孩子一起捉迷藏,有時候和大人們去看他們抓魚,我是到了八歲的時候,才開始去學校讀書。剛開始上小學的時候,我每天早上六點半鐘起床,先去放牛,要放一個多小時再回來。

我出生於1974年,今年虛歲50歲整,出生在江西吉安一個偏遠山區的農民家庭中。小時候,我在家裡都是自由玩耍,有時候就和其他孩子一起捉迷藏,有時候和大人們去看他們抓魚,我是到了八歲的時候,才開始去學校讀書。

剛開始上小學的時候,我每天早上六點半鐘起床,先去放牛,要放一個多小時再回來。到了八點鐘回家吃早飯,吃完了飯,就背上書包。用飯盒帶上家裡弄的飯菜,然後要走三公里路,來到學校上課。

那時候學校的凳子還是兩個人一起坐的,也是共用一個桌子,一個學校也只有三排桌子。老師上課也是用粉筆寫字,都很簡陋。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在教室里吃自己從家帶過來的飯菜。下午五點放學之後又是步行回家,晚上在家裡都是在煤油燈下寫作業,有時候就寫一個小時,當時也都沒有電。

晚上睡覺也是那種老式的木板床,床下面填的是稻草,上面鋪了一層蓆子,然後就睡在蓆子上;還有一層薄薄的小被子,當時家裡人多,也都是兩三個人睡在一張床上。

到了星期六和星期天,學校放學了,我就在家裡面放牛。有時候也會和其他小夥伴一起去抓泥鰍,或者一起去山上摘一些吃的,比如楊梅和木耳什麼的。那時候生活比較艱苦,都是結伴去找吃的。那時候我們玩的都是跳繩,還有跳房子、打陀螺,男生在一起就是玩一些類似的。

到了暑假,我就在家裡面幫忙割稻子了,是早稻。大人們負責割,小孩子們就負責拿著,下午還要回來幫忙收谷,擔著回去。當時是用風車篩一下,把一些沒用的篩出來,剩下的就是用來當口糧了。

那之後就在要家幫忙種晚稻了,每天都要跟著去田裡面施肥,去灑一些肥料,還要去把田裡面的雜草都拔掉。到了五六年級就是在學校裡面自習了,當時就帶著被子和蓆子去,還要帶好一個星期的菜以及米,到學校也都要自己煮飯吃。之後上初中了。

到中學,一般都是星期六下午放學,星期天下午就要回學校了。那時候去學校,都是帶上一些家裡面的霉豆腐和蘿蔔乾,都是要吃一星期的。然後還需要背上七八斤的米,再步行十幾公里的路去鎮上的中學學習。在學校要用水,都是用一個桶去吊些水,就是一根繩子一端綁著一個水桶,再丟到井裡面去吊水上來做飯。做飯是用一個大盆,六個人一起做一盆飯,後面再平均分成六份,每人就吃其中一份,每個人也都自己吃自己帶來的菜。有時候六個人也會把自己的菜放在一起吃。

到了星期四、五,帶來的菜要發霉了,也就只能將表面發霉的扔掉,然後再吃裡面那些乾淨點的。學校自習一般要到八點多,然後晚上睡覺的時候,那些床都是合併起來的,一邊靠著牆,然後當時都是二十多個男孩子睡成一排。

當時,每個人都有一個箱子用來放自己的一些東西。吃的有一元錢一堆的麵包,但是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是買一毛錢的葵瓜子吃,或者用自己從家裡面帶來的米去換一些葵瓜子吃。當時家裡沒有什麼錢,就都是用米去換一些東西,比如當時會用米去換一些榨菜吃。

到周末放學回家的時候,也因為比較大了,所以也都會在家裡幫忙弄飯、洗衣服。還有就是和大人們一起去砍柴,砍完了還要用肩頭背回來。一般當時一個男孩子可以背起六七十斤的柴。背回家的柴有的比較長,可能都有兩米,到家之後就需要用柴刀砍成一段段,然後靠在牆角擺好。

這些柴到了冬天還要拿來燒火,用來熏一下臘肉。到了大概十月份的晚上,天氣就比較冷了,家裡人就燒個火坐在一起。當時沒有木炭,一般都是燒些柴。我自己就是在火堆旁邊,點個煤油燈寫作業。

到了暑假和寒假的時候,依然還是幫忙割稻,種田,還有干一些其他的活。讀書那段時間還是以幹活為主。當時大一些後,我們都會去水庫裡面玩水,小夥伴一起去那裡面學游泳。

又過了幾年,家裡面有那種板車了,就是兩邊有兩個輪子,上面有一個架子,再用手拉著走。那之後砍完柴就可以放在板車上拉回來了,這又要比用肩頭背柴更先進了。那時割完早稻,家裡有田,大人們就把田翻好,我們就在裡面種一些豆子和花生,大人挖好一個窩,我們就把種子放下去,一般一個窩能放下三四個種子。

大人們會把田分成一塊一塊,然後一塊裡面分成一行一行,每行大概有三個窩。我們就負責拋種子,之後大人們再用鋤頭蓋好,就等它們長起來了。還有的時候也會去種番薯,也是類似的情況。我小時候大概就是做這些事了。

(編者按:訪談錄系實名錄音採訪,圖片來自百度搜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