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普魯士國家利益與宗教寬容政策(1640-1740)

史海觀復 發佈 2024-03-02T03:43:40.602953+00:00

在中世紀歐洲,你很難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你不和當時的教會和國王的想法保持一致,那麼你們很可能會面對來自教廷的瘋狂鎮壓。不過也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是如此。普魯士可能就是當中的一個異類。普魯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

在中世紀歐洲,你很難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果你不和當時的教會和國王的想法保持一致,那麼你們很可能會面對來自教廷的瘋狂鎮壓。不過也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是如此。普魯士可能就是當中的一個異類。

普魯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實行宗教寬容的政策,而宗教寬容的政策也反過來為普魯士提供了很多走向繁榮的必備因素。在其他國家都為宗教鬥爭而焦頭爛額的時候,普魯士率先採取了宗教寬容政策,這讓普魯士避免了很多動盪,並且獲得了走向繁榮的機會。

在和普魯士相隔不遠的法國,這段時間內。宗教正成為影響法國發展的重要因素,大量的加爾文派教徒因為法國人的迫害而被迫外逃,他們當中比較富有的一部分逃到了英國或者荷蘭,比較貧窮的一部分則來到了普魯士。

實際上在普魯士時實行宗教寬容政策之前,曾經也有過一段時間那段時間裡加爾文派和路德派之間爆發了很激烈的衝突。他們很快發現如果放任兩派繼續產生流血衝突,可能會影響德國的發展,而且加爾文派本身的實力並不夠突出,不能夠抵抗路德教派。

1664年9月。腓特烈·威廉頒布了《寬容赦令》。要求兩派的牧師不得再詆毀對方的教義,也就是說路德派和加爾文派不能夠再通過詆毀對方的方式來宣傳自己的觀點。

實際上路德派和加爾文派都屬於基督教,只不過他們對於基督教的理解大相逕庭,算是基督教派內部不同的分支。這項赦令遭到了很多信徒的反對,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基督教派最為正宗的分支,而對方名為基督教派,實際上則是異端。

儘管兩方的牧師當中都有人願意遵從這個公告。但是他們必須要考慮到信徒對此公告的反應,所以實際上寬容設立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真正起到大作用的是另外一個文件。1685年腓特烈威廉頒布的《波茨坦詔書》。他在詔書當中表示接收法國胡格諾教派教徒。法國胡格諾派教徒在法國基本上沒有任何生存空間。

在1667年的演講當中,腓特烈要求他的繼承人能夠平等對待每一位國民。不管他的宗教信仰究竟如何。

實際上哪怕是在中世紀的歐洲,國家利益和宗教信仰也是一個需要平衡考慮的東西,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不大可能只考慮宗教信仰或者只考慮國家利益。有隻考慮宗教信仰的戰爭,但是宗教信仰的背後也依然存在著國家利益。

一個最簡便的解釋就是當兩個國家的國家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哪怕兩個國家的宗教信仰相同,那麼這兩個國家也極有可能發生爭執。

當兩個國家的國家利益相同的時候可能會僅僅因為宗教信仰而發生爭執,但這種爭執通常是可調和的。不會出現僅僅因為宗教信仰就徹底撕毀盟約的情況。

當時的布蘭登堡也確實需要來自外界的新鮮血液。當時的普魯士剛剛結束30年戰爭,所以他們根本就不想再因為宗教起認可的衝突,這樣的行為顯然是不利於國家的恢復與發展的。

相反,普魯士一直其實是很歡迎外來移民的,因為人口的增長和城市的重建,實際上都需要外來移民的參與。由於30年戰爭剛剛結束,德國根本就不想再因為宗教將外來移民拒之門外。

實際上在法國也曾經頒布過一些關於宗教寬容的赦令,只不過這些赦令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而是很快就被廢除了。實際上無論是法國胡格諾教徒還是重新回到德國的各類移民,他們都對德國的建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實際上胡格諾教徒們在來到德國之後,發現了這種宗教寬容的政策。他們更是幾乎將德國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他們在德國建造了很多建築,從此以後,他們不再擔心自己會被圍剿。他們的信仰也可以一種合法的形式存在於這個世上。

對於百廢待興的德國來說,胡格諾派教徒的到來和國內加爾文派和路德派教徒之間的握手言和都是一件好事。當時的德國正在忙著如何實現統一的問題,所以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來處理宗教問題。

更何況宗教移民確實給德國帶來了實打實的好處。無論是猶太人還是胡格諾教徒,都為德國的建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猶太人和胡格諾教徒的到來,讓普魯士的軍隊人數得到很大的提升,移民大多都是有勞動能力的成年人,他們能夠為國家創造財富。

這樣的移民讓普魯士無論是在軍事實力上還是在經濟實力上都要比其他的聯邦高出一大截。

實際上德國的諸多聯邦之所以一直沒有實現統一,就是因為沒有一個國家能夠以絕對的武力壓迫其他國家,讓其他國家再也沒有分裂的心思。

宗教寬容政策給普魯士帶來了經濟發展和軍事繁榮的局面。這讓普魯士的國力大增,反過來促進了統一的理念。

在宗教信仰自由的情況之下,德國建立的許多教派也發揮出了屬於自己的獨特作用,他們開始以教義的方式讓統一,平等,團結的理念深入人心。這種思想上的推動對於德國的統一事業毫無疑問有利。

與此同時,鑑於德國以一種寬容的姿態接納了來自其他國家的宗教難民,這也意味著德國並不一定需要同戰爭手段來解決統一和發展的事情。這為生活日後的資本主義改革埋下伏筆,只有一個統一溫和且穩定的德國。才是人們嚮往的德國。

實際上當國家利益與宗教信仰發生衝突的時候,大部分群主會選擇國家利益。宗教信仰對於教徒來說可能是足夠讓他放棄自己生命的事情,但是對於君主來說,他們所關注的事情更多的還是世俗。

宗教寬容政策讓人們在德國居住的風險漸漸變得很低,因為在歐洲的其他地方,還有很多國家沒有實行宗教寬容政策。

這個時候要麼你背棄自己的信仰,要麼你面對失去生命的結局。顯然對於很多顛沛流離的人來說,德國是一個不錯的港灣,因為他們已經剛剛經歷過戰爭,不太可能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再次經歷過戰爭。

實際上德國的選帝侯在很早的時候就決定了一個原則。那就是教隨國定,也就是說每個領域的領主有權力決定他們國內的人民究竟信仰什麼樣的宗教。不會有人干涉他們。

只有有選擇的信仰才算是信仰,如果沒有選擇的信仰只是人們存活的前提之下所做不得不做出的退讓。

對於君主來說,他們需要考量各方面的因素,一旦宗教衝突造成的損失大於他們內心深處所能承受的底線,那麼他們很有可能就會轉而實行宗教寬容。讓宗教這個影響因素徹底從國家需要考慮的事情當中退出

在宗教信仰和國家發展之間,普魯士選擇了國家發展,德國也在之後的不久終於實現了統一。並且一度成為歐洲不可忽視的力量,尤其是德國的軍事力量,讓很多大國都覺得膽寒。

普魯士的鐵血政策讓他們在對外戰爭上取得絕對控制權,他們溫和的思想政策則避免內部的混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