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普遍衡中化,普通家長如何讓孩子成為應試教育的倖存者

童行書院 發佈 2024-03-02T08:31:15.925782+00:00

本文看點:我生活在河北。作為一個存在感並不高的省份,河北在全國最出名的,可能就是衡中了吧。儘管我並不生活在衡水,但是衡中帶給我們的影響,也是步步緊逼。因為衡中創造的高考「神話」,在拼升學率的時代,其他學校也開始使出渾身解數保證自己不落後,管理模式越來越同質化。

本文看點:

我生活在河北。


作為一個存在感並不高的省份,河北在全國最出名的,可能就是衡中了吧。


儘管我並不生活在衡水,但是衡中帶給我們的影響,也是步步緊逼。


因為衡中創造的高考「神話」,在拼升學率的時代,其他學校也開始使出渾身解數保證自己不落後,管理模式越來越同質化。


最近,我接觸了幾位高中生家長,了解了他們的孩子在學校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作為一名不想讓孩子倒在高考之後的母親,我也在不斷思考,如果大環境無法改變,而我也沒有能力逃離,該如何保全孩子,讓她能夠成為應試教育的倖存者?



衡中模式的問題,不是在於太辛苦


我身邊有很多的同事,高中階段會選擇把孩子送到衡中,或衡中相關的學校。


多年前,我還沒有孩子,但那時,我就非常明確地表態,我絕對不會把孩子送到衡中。


很多人覺得,我是害怕孩子太辛苦,不肯讓孩子受罪。


但在我的眼裡,衡中模式的問題,並不是在於太辛苦。


每當孩子在學習里掙扎時,便有不少父母想要把孩子送出去,覺得離開這個環境,似乎就能得到解脫。


但只要讀過一些書,跟一些不只是鍍金,而是踏踏實實留過學的人聊過天,就會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輕輕鬆鬆進入好的大學。


想要好的結果,就要付出辛苦的努力。這一點,在全世界各地都是一樣的。


那衡中的問題是什麼呢?


在我看來,衡中模式最大的問題,不是讓孩子早起晚睡,休息時間太少;也不是卡點吃飯,搞壞了孩子的胃。


衡中模式帶來的最大問題,是在一個人十幾歲本來就該不斷地探索自我,建立對自己的認同,進入人生新階段的青少年階段,沒收了他了解自己的權利,並將人禁錮在了學習這一小塊天地里;


是在一個人對世界充滿最多嚮往,最天馬行空,並願意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奮鬥和付出的年紀,告訴他人生的目標就是在18歲進入那些頂尖的大學;


是在一個人應該發展自我意識和見解,形成自己思考模式,敢於質疑和挑戰權威的時候,把一刀切的絕對標準放入了他們的人生。


如果我們的人生只有18年,甚至是只有22年,衡中模式無疑是最好的。它能讓我們的人生圓滿結局。


然而現實是,我們的人生有80年,甚至更多,那些以18歲為目標所付出的努力,不只是榨乾了我們對世界的熱情,更是錯過了發展應對人生課題能力的重要階段。而要想補上這一課,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無法逃離,我也絕不放棄


真正想明白,衡中教育模式帶來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我們就會發現,僅靠學校一方的力量,其實是無法做到完全阻斷孩子的探索和成長的。


不得不承認,如果衡中模式磨掉了孩子對生活的熱情,把孩子變成一個犧牲者,作為家長,我們也並不是旁觀者,而是那個推波助瀾的人。


如何才能幫助孩子,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好好地生活下去?


升維思考,幫助孩子建立目標感


《銀河補習班》中,鄧超飾演的父親出獄後,接回兒子馬飛撫養。


在一個沒有電的宿舍里,爸爸問了孩子一個問題:「你的目標是什麼?」


孩子說,清華北大,我媽說的。


爸爸回答:「不,清華北大不是目標,它只是你實現目標的手段,你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之後,父親帶著孩子到處體驗生活,終於在一次航空展上,孩子有了一個航天夢。


最後高考的時候,作為學校里最優秀的孩子,校長希望他能參加高考,上清北。但孩子毅然選擇了招飛,並最終成為了一名航天員。


孩子拒絕校長時說,我爸爸曾經說過,要做自己喜歡的事兒。


2008年,我大學畢業,從一個三線城市的普通學校,考入了魔都一所大學的研究生。


考研的那段時間,我每天早晨5點起床,背一會政治,7點吃早飯,之後開始上午的自習。中午11點半到1點半午休,晚上10點自習室關門回寢室,再背一會英語和政治,11點半準時睡覺。


這樣的作息時間,我堅持了差不多9個月。最後,終於如願以償,進入了自己理想的學校。


看到我這樣的描述,很多人可能以為,我就是一個學習很努力的人。


其實並不是。


高中階段,我學習不突出,主要原因就是自己不努力。現在回憶起高中的時候,三年時間,我只有最後3個月學得很認真,其他時間就是在混日子。


為什麼我從一個考大學都叫不醒的樣子,進入了拼命要學打雞血的狀態?


上大學的時候,我一些高中同學出國了。我那時候也特別想出去看一看,但也很清楚,我們家的情況,並不具備讓我自費出國的條件。


後來,我了解到,有很多大學都有交換留學生的項目,只要進入這些大學讀書,就能爭取到出國讀書的機會。


於是,我開始篩選這樣的學校,並最終鎖定了自己考研的目標,也便有了日復一日學習的模樣。


那幾個月過得辛苦嗎?確實挺辛苦的。但也是在那幾個月里,我經歷了人生最安寧的一段時光,那些別人看起來很累的行為,都是我為了目標而努力的享受。


當孩子認為學習本身就是目的,就很容易陷入其中,感到痛苦而難以自拔。這就像是走在一片沒有方向的森林裡,兜兜轉轉,找不到出口。亦或是陷入一條湍流的大河,拼命掙扎,難以逃脫。


但如果孩子們知道,自己未來想要做什麼,因為「我想要」而爆發出來的力量,可能會讓他付出比衡中模式要求的更多的努力。


到那時,即便身在衡中,他也會知道,選擇來這裡上學,是自己為實現夢想選擇的路,而不是限制自己的桎梏。



引導孩子思考,看到問題的本源


朋友家的女兒,去年升入了高中。


在我們當地,好一些的高中,除了極個別的學校,都需要住校。


孩子第一次住校,有很多的不習慣,也有很多的不理解。


有一天,孩子跟媽媽說,老師說熄燈後不能看書,同寢室有一個小姑娘非常愛好文學,就打著手電筒看《紅樓夢》,結果被老師沒收了書,還叫家長。


孩子不能理解,為什麼老師不能支持同學的夢想,為什麼看四大名著還要被叫家長。


從孩子進入小學,他們就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要求。


小時候要坐端正,小嘴巴不能講話;長大了要服從安排,令行禁止要做到。


我非常不希望孩子被當成流水線上的產品,最後被捏成走路都一樣的小木偶。但在目前的形勢下,尊重老師,不做秩序的破壞者,也是我認為孩子應該做到的。


一方面,引導孩子理解老師。


儘管教育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但對於孩子來說,最直接體驗,便是跟老師之間的互動。


老師提出的要求,老師的管理風格,對孩子來說,就意味著整個教育的風格。


但老師並不是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職業標準件,有統一的偏好和行為模式。作為普通人,他們有自己的成長背景,也有自己面臨的生存環境,這也決定了,每一個老師都不同。


我們希望孩子遇到尊重學生、能夠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好老師,但在目前這樣的大環境下,真的是可遇不可求。


可是,對於孩子來說,非常容易因為對老師的不認同,對學習產生牴觸心理,甚至對自我的認知產生懷疑和掙扎。


我們家孩子上一年級,她曾經回家跟我說,自己因為在校園裡跳上了老師不讓跳的平台,被老師帶到辦公室罰站。


在我心裡,六七歲的孩子正是活潑好動的時候,跳來跳去實在是太正常的事兒了。如果放在以前,我可能會說,你們老師管得也太嚴了,跳個平台怎麼了!


可是,這一次我改變了自己的態度。我跟孩子討論,老師為什麼不讓小朋友跳平台?跳平台有危險嗎?如果小朋友有了危險,老師會怎麼樣?


溝通結束後,孩子明白了,雖然他們喜歡蹦跳,但老師承擔著照顧他們安全的職責,如果學生出現危險,老師也要被批評,甚至處罰,這些導致了老師作出了「不許跳」的決定。


另一方面,引導孩子理解教育模式形成的原因。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我們還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索,當前這種教育模式形成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社會會選擇這樣的模式?未來可以有哪些改變?又怎麼樣才能迎來這樣的改變?


我們還可以給孩子看,在現在這樣的形勢下,有多少人在做創新和探索。讓孩子明白,目前的形勢,就只是一個階段而已,未來會迎來變化,只是需要很多人努力。


理解並不代表贊同,接納也不是表示支持。


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存在也許即合理,但一個問題的解決方式,本身就可以有很多的選擇。


把思辨的種子種進孩子心裡,以更大的視角看待自己當前的處境,是為孩子在要求統一的環境中,找到了懷疑和思考的自留地,也是為在高壓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打開了一扇小小的門。



看見孩子,給孩子一個安放自我的空間


另一個朋友,她的女兒可以說是大家眼中優秀的孩子。


小學時候成績很好,初中直接考入了當地最好中學的直升班。


朋友跟我說,因為孩子學習挺好的,升學都很順利,所以,以前她一直覺得自己很會教育孩子,有時還會幫助別人出謀劃策,解決問題。


但是,最近孩子遇到了一些問題。


和當地的所有學校一樣,孩子所就讀的高中要求住校。但朋友家的孩子並不習慣,儘管做了很多嘗試和引導,孩子仍然對要在學校度過那麼長時間感到困難。


去年由於疫情原因,大部分時間她選擇了在家學習。今年開學後,學校要求必須返校,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有一天,孩子跟媽媽說,在學校,有時候會想「跳樓」,但想到跳了就見不到媽媽、姥姥和貓貓狗狗了,就沒跳。


發現問題之後,朋友立刻把孩子接回了家,還說,可能會給孩子辦理休學。


記得之前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也是一個上高中的孩子,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住院幾天後,孩子便出院了,原因是有一個重要的考試要參加。然而幾天後,孩子選擇在學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孩子求學的階段,學習的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他們面臨的問題,不只是學習那麼簡單。


朋友的孩子遇到的就是群體的融入和自我的認同問題,這種問題不只是影響了孩子的自信,更是讓孩子對環境本身產生了牴觸和恐懼。


當朋友告訴我,她在考慮給孩子辦休學時,我看到了一位媽媽的偉大,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刻,她堅定地選擇了站在孩子身邊,並用行動告訴孩子「你是最重要的」。


可能有人會說,是這個孩子太脆弱,怎麼其他孩子沒事呢?


我並不認為她的孩子是個例。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中國青少年抑鬱檢出率為24.6%。也就是說,差不多每4個孩子裡,就有一個有抑鬱症狀。


孩子們之所以表現得看起來正常,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很健康,恰恰是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長久地不被看見,讓他們失去了表達的欲望,甚至喪失了感知的能力。


朋友說,在女兒停學的這段時間,她讓孩子自己選擇一些活動,鼓勵孩子去嘗試不同的事情,希望孩子能找到自己的愛好和擅長的事。


有一天,孩子問她,如果我一直都找不到擅長的事呢?朋友回答,那就繼續找唄。


但後來她意識到,孩子不只是想確認如何尋找擅長的事,而是想確認如果自己找不到擅長的事,媽媽是否還愛自己。


於是,她繼續說,就算找不到也沒關係,你來幫助媽媽,媽媽養你。


聽到這個回答,孩子瞬間紅了眼眶。


我們都希望孩子學習好,順順利利地進入大學完成學業,奔向自己的人生。


但在學習中的很多時候,孩子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也許是落在身上的灰塵,用手拂去便可,但也可能是落在身上的大山,壓得孩子喘不過氣。


這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鼓勵打氣告訴他要堅持,而是理解包容允許他不夠堅強。


當孩子瀕臨絕境之下,保全一個孩子,比培養一個學霸更緊要。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不應該是那個報喜不報憂的地方,而應該是他安放真實自我的角落。


這個角落即使很小,也是他自由成長的世外桃源,是他面對困難和問題的力量源泉。



如今,我的孩子上了小學,再次面對「是否送孩子去衡中」的問題,我的答案有了些不同。


我不會幫助孩子做決定,而是會把衡中的情況都告訴她,去不去,我尊重孩子的選擇。


如果她為了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目標而選擇去,我舉雙手贊成,並時刻歡迎她在無法承受時推開家門。




作為普通家長,我們很難去改變大環境,但我們不必悲觀——認清當下形勢,看到自己孩子的特點和真實需求,然後,從合適的方式去引導孩子打開眼界、提升認知、培養底層邏輯思維能力。


這就是通識教育


不同於傳統學科類教育,通識教育引導的是孩子觀察和思考的能力,挖掘的是孩子自我驅動自我學習的熱情。童行書院,多年來研發了四大核心通識教育課程,涵蓋3-12歲,如果你想了解,1元即可體驗!



作者 | VIVI

6歲女孩的媽媽

努力在與孩子的對話中尋找自己



互動話題

讀了本文,你對現在的教育模式有什麼思考嗎?歡迎和我們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眾號文章列表頁面,點擊右上角處,輸入關鍵詞,可搜索過往文章。


拓展閱讀

  • 這部電影告訴我,只要做對這一點,父母再也不是孩子的天花板
  • 這部電影告訴我,天賦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 七個月才翻身的娃,竟然逆襲成了運動健將!我做對了什麼?


✏ 投稿 | 歡迎投遞原創稿件,來稿請投郵箱:tianxiaotu@tongxingschool.com

轉載 | 後台回復「轉載」,獲取授權方式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