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歐巴馬訪華細節:吃飯洗澡都關燈,處處顯「心虛」

枕貓 發佈 2024-03-02T09:12:53.415623+00:00

自從尼克森訪華之後,中美關係就逐漸進入到一個基礎框架穩定但局部冷暖切換的狀態。比如柯林頓時期,美國就在台灣、人權和亞太同盟體系等多個問題上對中國實施新冷戰的壓制手段;

自從尼克森訪華之後,中美關係就逐漸進入到一個基礎框架穩定但局部冷暖切換的狀態。

比如柯林頓時期,美國就在台灣、人權和亞太同盟體系等多個問題上對中國實施新冷戰的壓制手段;而小布希成為總統後,中美關係則一直保持穩定,在多個領域密切合作。

回過頭來看,中美關係的複雜和冷暖交替在一個人身上體現得非常明顯,他就是歐巴馬。這位總統一上台就不斷釋放對中國友好的一面,但沒過多久,他又把對華政策調整到以遏制和對抗為主。

事實上,對中國的矛盾複雜的心理在歐巴馬上台伊始就已經產生。據悉,後者在2009年第一次訪華的時候雖然表面上誠意滿滿,實際上卻在很多細節上暴露出了心虛,他究竟為何如此?

歐巴馬訪華的心虛細節

1972年後,美國的歷任總統都會在任期內訪華,而從他們訪華時候的表現就能看出來各自對中國的態度。

比如中美關係發展最平穩、和諧的時期是在布希父子時期。老布希在1989年2月就安排了對中國的國事訪問,是歷任美國總統中就職後最快訪華的;

而小布希則是美國總統中訪華頻率最高的,其執政的8年裡一共四次訪問中國,分別在2001、2002、2005和2008年。最後一次訪華,小布希還帶著所有家眷,全程都非常放鬆。

從這個角度來進行分析的話,歐巴馬對中國的態度看上去也趨向正面,他一共訪問過中國三次,而且第一次就是在2009年,此時距離他就任總統還不到一年。

因此,不少媒體的分析人員都認為歐巴馬執政的最初兩年中美曾經有過短暫的「蜜月期」。

事實上,美國政府上下在這段時間確實對中國都表現得較為友善,比如2009年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上,國務卿希拉蕊和財長蓋特納都曾經大秀中文,歐巴馬更是連續引用了姚明和孟子說過的話。

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歐巴馬也多次表示自己很喜歡中國文化,還煞有其事地說自己的弟妹就是中國人。

因此,他在2009年的首次訪華被很多人認為是具有「友好合作共贏」意味的。

但是,歐巴馬在2020年出版的回憶錄《應許之地》中卻揭示了當時不為人知的一面。他坦言自己並沒有像外界營造的那樣對中國充滿了友善,而是略帶著一絲「心虛」以及滿滿的不信任。

歐巴馬在回憶錄中提到,自己一行人從下飛機開始就充滿了緊張和不安。

隨行的工作人員更是處處提防,擔心中國方面會在各個場所安置監控設備,因此他們在房間洗澡和吃飯的時候都是在黑暗中進行。

這些人甚至還專門另找了一個能屏蔽所有監聽設備的房間來進行相關事務的討論,其餘場所一律不允許討論關鍵事務。

最後,歐巴馬在書中還提到,隨行人員中有不少對中方提供的保潔服務疑神疑鬼,擔心這些服務人員會竊取重要的情報,為此他們甚至留下專人來應對。

當然,歐巴馬在書中也提到團隊的這些懷疑並沒有什麼切實的證據,只是為了以策萬全。由此可見,這場訪華之旅歐巴馬團隊是有多麼心虛。

和平面具下的處處刁難

一般來說,人只有在做了壞事或者是準備做壞事的時候才會不自覺地感到心虛。

歐巴馬團隊在訪問之前一直在渲染「和平友好共贏」的氛圍,為什麼過程中還會如此慌亂呢?

這是因為,歐巴馬此次訪華並沒有他表面上顯露的那麼人畜無害,他在復旦大學融洽地演講、於長城上興奮的留影都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表演」。

當中美雙方進入正式洽談階段後,美國人的真實想法就圖窮匕見了,可以說是招招致人性命。在雙方會談的過程中,歐巴馬一上來就提出了一個令我國政府完全無法接受的請求——提升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

看上去讓「人民幣升值」似乎是一個不算過分的請求,但稍微對金融和國際事務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這個請求對中國有著極大的傷害,對美國則是有大有裨益的。

首先,人民幣升值將會降低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從而對我國正在蓬勃發展的出口貿易造成極大的創傷。

另外,美元相對貶值後,美國商品對我國的出口將會取得不小的優勢,性價比將得到提升。一來二去之間,中美之間貿易往來的格局會受到很大影響。

其次,當時中國是美國債券的最大持有國,手中擁有的美國國債超過了萬億元。一旦美元出現貶值,就意味著我國持有的這些債務也會跟著縮水,美國的還款壓力將會迅速減小。

因此,儘管歐巴馬極其團隊反覆強調「人民幣升值」是實現中美共贏的關鍵一步,但我國政府還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一計不成,歐巴馬很快又另生一計,他提出在2009年12月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中國應該發揮出大國的擔當,在環保事業上做出更大的貢獻,給世界一個表率。這個提議看似也符合情理,甚至還站在一個道德的高地上。

但是它的背後依然是包藏禍心的,因為所謂的給環保事業做貢獻,其實就是要求中國降低工業發展速度,限制輕重工業的規模。

工業是現代國家的最堅實的基礎,一旦它的發展出現了停滯,對整個國家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美國的很多州之所以頻繁出現失業率暴漲的問題,和一度流行的「去工業化」風潮有不小的關係。

事實上,美國已經利用環保主義和「去工業化」這兩個武器,忽悠很多後發國家做出了「自斷一臂」的事。歐巴馬這次訪華又試圖在中國故技重施,但是這個提議也被我國政府斷然拒絕。

歐巴馬為什麼要這麼做

看到這裡,相信有不少人會感到好奇,歐巴馬團隊為什麼要這麼擰巴?直接像柯林頓那樣對中國施壓不行嗎?

答案是確實不行,道理也很簡單,因為小布希將美國的戰略重點轉移到反恐事業上,給了中國接近十年的黃金髮展時期。

到2009年的時候,中國實力已經今非昔比,而美國的整體國力卻比柯林頓時期下降了不少,已經無法採取當年的強硬手段了。

事實上,歐巴馬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就曾寫道,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自己在面對中國的時候,很多手段都無法施展出來,只能通過相對和緩的方式去影響中方的政策。

此時中美兩國之間在經濟貿易上的合作已經非常深入了,2000年的時候,雙方的貿易額為745億美元;而到了2009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3659億美元。

這意味著一旦中美兩國之間發生激烈的衝突,也將美國的經濟造成巨大的打擊。

而此時金融危機雖然已經告一段落,但在美國餘威猶存。因此,這個時候的美國經濟是非常脆弱的,它經不起巨大的衝擊,甚至還需要來自外界的輸血。

因此,歐巴馬無法對中國強硬,他一旦採取激烈的手段,就會很容易影響到美國國內脆弱的信心。

既然不能強硬地對抗,那是不是可以合作共贏呢?當然也不可能,因為此時中美兩國在頻繁的貿易往來中已經有了不少摩擦,雙方的矛盾日漸加深,歐巴馬必須展現出自己的強硬才能贏得國內的認可。

而且,當時中國已經擺脫了經濟危機的影響,如果能夠通過一些手段從這裡獲得利益,就可以極大促進美國經濟的復甦。因此,歐巴馬及其團隊只能選擇在和平的面具下處處進行刁難。

畢竟美國始終對中國是有所防範的,它很擔心這個東方大國崛起之後會成為美國霸權的「掘墓人」。

因此,歐巴馬的做法和美國政府一貫的搖擺態度是契合的。

只是歐巴馬的做法和之前的總統不同,就拿大家熟悉的里根和柯林頓來說,他們在位時期與中國的關係是先衝突後合作:前期劍拔弩張,最後走向密切。而歐巴馬則是把這個手段翻了過來,變成了先揚後抑。

亞太再平衡戰略

歐巴馬結束這次看似和平實則「心虛」的訪華之旅後,中美關係的短暫「蜜月期」就此按下了休止符。

沒能通過洽談的手段爭取到利益,歐巴馬最終還是把對華戰略轉向了遏制與對抗。

2011年,歐巴馬在夏威夷舉辦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上高調宣布,美國未來將執行「重返亞太」的戰略。

他表示在新世紀的10年裡,美國已經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耗費了大量時間,之後會陸續從這裡撤出,把戰略重點轉移到亞太地區。

到2012年6月的國際會議上,美國防長帕內塔進一步提升了「亞太再平衡」戰略,宣布未來將把超過60%的美國軍艦部署在太平洋海域。隨後,美國高層開始頻繁訪問亞洲國家。

2015年,歐巴馬政府更是強勢推出了「跨太平洋夥伴關係」以及所謂的南海「航行自由」。

這些政策的目的都非常統一,那就是要遏制中國的發展、挑戰後者的國家利益和安全底線。當然,這些舉措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它一方面是強化了美國對亞太地區安全秩序的主導;另一方面是拖延了中國主推的東亞區域一體化的進程。

不僅如此,在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後,美國對亞洲其他地區的出口額有了明顯的提升,對其國內經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效果。

但也因為這個戰略,中美關係在歐巴馬執政後期開始迅速走低,甚至不少學者認為兩國關係因此走入拐點。

結論

因為使用了先揚後抑的處理手段,所以歐巴馬執政時期對中國的遏制和對抗具有一定的隱蔽效果。再加上一些國際媒體的鼓吹,不少人都產生了錯覺,以為歐巴馬對中國相對溫和。

回過頭來看,這種輿論氛圍誤導了多少中國人不好說,但美國的民眾確實被其「忽悠」了,以至於有不少老百姓對溫和派深深失望。

這也導致在2016年的總統大選中,對華競爭手段更加簡單粗暴、態度更強硬的的川普成功當選新任總統。


參考資料

《越南——蘇聯在東南亞的橋頭堡》——寒放

《黎筍集團的極權統治》——喬魯,心海

關鍵字: